在今年的上海家具展上,朱哲琴一手創立的「看見造物」又被抄襲了。
在相距「看見造物」展廳不足100米的品牌館,一件模仿著名設計師盧志榮作品「看見·戲石屏風」的盜版雙圓屏風,被堂而皇之地放置在展館入口處。仔細一看,從外部設計、顏色造型、甚至屏風上的圖案構思,都與原作一般無二。
▲看見·戲石屏風
▲抄襲的屏風
忍無可忍的朱哲琴召集多位設計師與藝術家發起了「保護中國原創倡議」。
她說:「我們發現在中國設計領域,依然出現著大量公然抄襲的行為,抄襲似乎已經成為了一種讓人麻木的行業潛規則,似乎屬於「野蠻生長」的「正當」理由。」
「被抄襲」,成為每一個在原創設計道路上艱難跋涉的藝術家、設計師義憤填膺卻又無可奈何的共同經歷。而曾提出「要用十年的時間來為中國原創培植基因」的朱哲琴,想要打破這個怪圈。
▲看見·生生託盤
「在世界文明悠久的歷史長河中,中國依靠什麼,可以讓我們的文明始終屹立於世界?我們認為,是因為我們持續千年的創造力,以及始終保持獨立的眾多發明和創造。」
朱哲琴有很多個身份,歌者、行者、使者,每個十年,都有不一樣的精彩。
第一個十年,她是歌者。在憑藉《一個真實的故事》獲得青歌賽亞軍後,她用《黃孩子》《阿姐鼓》《央金瑪》三張具有濃鬱民族特色的唱片蜚聲國際。1995年,《阿姐鼓》在全球56個國家同步發行,神秘西藏的窗戶好像被這個瘦小女人的聲線打開了一條縫,人們在這種吟唱中聽出了西藏的形狀。
▲《阿鼓姐》《黃孩子》《央金瑪》唱片封面。
曾有媒體這樣評價:「如果你在外國的唱片店發現只有一張來自中國的CD,那麼它極有可能是朱哲琴的。」
第二個十年,她是行者。她走過戰火紛飛的安哥拉、尼泊爾、克什米爾,在全世界愛滋病最嚴重的波札那,在恆河邊的火葬場,對苦難、生命、意義和價值有了切膚的感受和全新的認識。「生命從一個細胞開始衍生,最後就是一堆灰。那麼我們活著的每分每秒,就是生命的全部!」
第三個十年,她成為了使者。2009年,她接受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的任命,擔任中國親善大使,任期兩年。也就是從這一年起,她發起「世界看見」中國民族文化保護與發展親善行動。
▲民族手工藝尋訪之旅·雲南站·扎染 / 楊海攝
▲民族手工藝尋訪之旅·雲南站·香格裡拉尼西黑陶 / 楊海攝
▲民族手工藝尋訪之旅·貴州·石橋古法造紙 / 陳偉民攝
她帶著多位當代著名設計師探訪採集了包括雲南扎染、尼西黑陶、昌都藏紙、內蒙古東烏旗馬鞍等在內的15種民族手工藝精品,並在尋訪結束之後,在北京中央美院美術館舉辦了「世界看見——民族手工藝設計特展」,展示了將民族手工藝發展成為現代藝術作品及產品的可能性。她意識到,「民族傳統手工藝跟品牌的互動結合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世界看見親善項目發起人朱哲琴在給現代傳播董事長邵忠講解手工藝設計特展
在不斷的轉身之後,不食人間煙火的歌者朱哲琴,早已變成了傳統手藝人的傳播大使,竭盡努力讓世界看見中國傳統工藝之美。
朱哲琴曾說,她要用十年的時間為中國原創培植基因。掐指一算,距離第一次「世界看見」尋訪之旅,恍然近十年。
在卸任中國親善大使之後,朱哲琴於2012年創立了當代民藝設計平臺「看見造物」。
「在進行尋訪的時候,我們希望幫助傳統手藝人建立一種充滿信念的身份認可,讓他們不至於為生活所迫而埋沒才藝,改行成為城市建築工人,或順應趨勢轉而專研電腦技術,」朱哲琴說,「如果他們能夠依靠自己的手藝維持生計,那麼他們的文化和遺產就能得以傳承。」
▲看見·生生花瓶
「看見造物」創造了這個機會。這是由中國民間的手工業者、設計師、媒體、銷售渠道、消費者等一起創造的平臺。它以手工製作與設計結合製造原創生活產品,讓彌足珍貴的手工匠人得以生存發展。同時將銷售10%利潤進行捐助,幫助部分留存了傳統工藝的地區進行傳承人培養。
▲看見·聽園提盒
2014年的米蘭設計周,「看見造物」的首秀登錄設計博物館,包括金銀器茶具、受宋代工藝啟發而來的漆碗等70餘件精選作品同時登場,收穫巨大成功。其中,盧志榮的「看見·戲石屏風」尤受矚目,贏得獎項無數。
▲看見·戲石屏風 細節近賞
這款結合了江南數碼絲印和雙面繡技術的屏風,將傳統與當代、工藝、內涵與實用完美融合,是當代屏風設計具突破性的代表佳作。2014年這款屏風被APEC北京會議中心訂製並永久收藏,並於2016年在保利拍賣現場以全場最高價定錘。
盛名之下,「看見·戲石屏風」的仿製產品也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而在始終堅持原創的住朱哲琴眼中,這樣的行為令人痛心。
▲ 「看見造物」首秀登錄米蘭設計周的設計博物館
「抄襲對堅持在原創道路上的創作者和品牌來說無疑是赤裸裸的侵犯,它是對版權法的無視,也是對設計者名譽與品牌的傷害、公平回報的剝奪。它不僅損毀了中國的創造力和設計、文化藝術領域,並且嚴重影響了中國在國際上的聲譽。同時,更是對年青一代中國社會未來的發展構成潛移默化的傷害。」
在「保護中國原創倡議」中,朱哲琴直言抄襲之害。除了發聲外,朱哲琴與「世界看見」「看見造物」也堅持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為淨化原創環境貢獻一份力量。
朱哲琴對於原創的堅持,對於中國傳統文化再造的堅持,與提出「總有心意傳中國」理念的融創一拍即合。隨著融創重慶引入,「世界看見」和朱哲琴創立的「看見造物」品牌首次來到重慶,力圖通過賦予傳統文化更當代、更具設計感的表現形態,將其衍變、升級為飽含地域特性的城市美學符號。
▲ 「看見造物」創始人朱哲琴作為代表之一開啟融創衝重慶「設計再造」啟幕會
作為全國知名的魅力山城,重慶擁有極富魅力的傳統山城文化和手工生態。不過,這些資源的再造新生卻仍處於特色不顯,創意不足的尷尬境地。因此,朱哲琴邀請紅點設計大獎獲得者——英國設計界領袖麥可·楊(Michael·Young)和2018年ELLE時尚雜誌2018年度主推設計師楊芳一起來到重慶,尋訪具有悠久歷史的重慶民窯「塗山窯」和土家織錦——西蘭卡普。
▲ 朱哲琴、楊芳及中國最好的肖像攝影師肖全等文化藝術名人在融創重慶「設計再造」啟幕會發布現場
設計師們將設計出多個符合當下生活方式的原創產品,不止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更當代更潮流更有趣的方式,繼承並引入當代生活中發揚創新,更將新的美學、新的浪潮、新的角色帶向世界。
▲朱哲琴在融創衝重慶「設計再造」啟幕會上發言
而在重慶「設計再造」的發布會上,朱哲琴再一次強調這原創的重要性。
她說:「中國原創是需要一個學習過程的,我們傳承的不僅僅應該是過去的東西,也應該賦予它新的意義,而且我們也要學會建立新的詮釋傳統的系統。」
在她看來,從象牙塔紮根到最泥土的民間,才能看到真正的傳統和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