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停止不走重複的路 朱哲琴「消失」這幾年是在做什麼?

2021-01-14 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

人物名片

朱哲琴

年齡:48歲

籍貫:祖籍長沙,生於廣州

職業:音樂家,被稱為「靈魂歌者」

「走過那條小河你可曾聽說,有一位女孩她曾經來過……」歌手朱哲琴,當年因為這首歌,在青歌賽上一炮走紅,隨後,朱哲琴的《阿姐鼓》專輯行銷全球56國,累計銷量三百萬張,被稱「唯一得到國際認可的中國歌手」,後來她也成為了聯合國親善大使。

但是,就在歌唱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她卻突然從公眾視野消失了。這幾年她在幹什麼?日前,朱哲琴現身成都太古裡,華西都市報記者對她進行了專訪。

2016年1月23日,朱哲琴現身成都。

朱哲琴閉眼冥想,空靈的歌聲脫口而出。

傳承並發揚民族手工業是朱哲琴的願望。

現身成都,重現天籟

1月23日下午,在成都方所「看見民生體驗沙龍」現場,朱哲琴著一襲黑裙亮相,長發在腦後高高挽起。閃光燈從各個角落投來,鏡頭前的她,別著笑猴胸針,手提香雲素包。

這次來蓉,朱哲琴的身份不是歌手,她是來為她的品牌「看見造物」吆喝的,其下的民藝產品落戶成都已有一年。開場之前,朱哲琴妙手插花,用臘梅將專柜上的秋瓷花瓶裝扮得花團錦簇。

當天的活動現場,有不少60後、70後的歌迷到場支持。主持人提醒她到了分享音樂的環節,全場報以最熱烈的掌聲。粉絲期待她一展歌喉,重現當年《阿姐鼓》的風採。向來不循規蹈矩的朱哲琴,沒有演唱自己的新歌或者成名作,而是邀請全體來賓,即興創作了一段音樂作品:她以自己收藏的印度樂器作為基礎音,將尼泊爾銅缽交由四位嘉賓敲擊,營造了一個音樂的氣氛之後,她鼓勵觀眾隨性發出「嗚」聲。和著「音場」,她閉眼冥想,空靈的歌聲脫口而出,她一手握著話筒,另一隻手則配合著音調的變化上下揮舞。

她剛一開口,有的觀眾只顧著欣賞,忘了繼續發聲配合。她即興創作了一小段之後,鼓勵觀眾大方發聲:「音樂是用來愉悅,不是用來敬畏的,大家別太小氣,自然地唱出來吧!」參與人數陡增,音量瞬間提升。朱哲琴十分滿意,繼續閉目創作,她用天籟之音穿針引線,帶領觀眾狂歡。一曲之後,有人感慨:「原來音樂可以如此自由和寬廣,我從不知道自己也能如此酣暢地唱歌。」

分享會上,在和嘉賓對話生活美學的時候,朱哲琴受其方言感染,突然飆出一句地道的四川話:「你說嘛,說起噻。」有的觀眾露出驚愕的表情,鐵桿粉絲的提問卻一語道破天機:「你曾在成都學習聲樂,《黃孩子》唱片就是在黃龍溪拍攝完成,這次回到成都,是否感覺親切?」

朱哲琴微微一笑,大方承認和成都的緣分很深。「當初創作《阿姐鼓》的時候,我們從成都去西藏採風,後來成立了品牌,第一個專櫃也設在成都。如你所說,我很喜歡成都,這裡的人很親切,創作土壤很好,我愛的人也在成都。」出道以來鮮有緋聞的她,最後一句話顯得意味深長。

靈魂歌者,一唱成名

朱哲琴生於廣州,家有4個兄弟姐妹,她排行老三。她坦言,小時候沒有受到過多管束,她可以自由追求喜好。她在廣州市委大院裡長大,身體不好經常生病,5歲的時候整天躺在家裡。爸爸做了一臺收音機,她自己摸索按鈕,尋找「有音樂的頻道」。她很有音樂天賦,去院子裡聽樣板戲,回去就能模仿。

「我媽媽說,我生下來就是產房哭得最好聽的孩子!」說起小時候,朱哲琴歪著腦袋,眼睛忽閃忽閃,嘴角微微上揚,就像個孩子。

朱哲琴7歲那年,考上廣州東山區少年宮合唱團,被選出來唱二重唱。這個合唱團,就是著名的小雲雀合唱團的前身。那時候,逢著周末排練,父母會給一毛錢零用錢,她用8分錢來往返坐車,還有兩分錢的結餘可以買根冰棍。可是如果有同學相約,她寧願和大家結伴步行,多出來的錢還能大家一起吃冰棍。「排練一點也不苦,唱歌最快樂,那是很愉快的經歷。」小學三四年級就在中山紀念堂演出,10來歲的時候第一次錄音,聊起這些「成績」,她怕記者不相信似的,補充了一句「我可是我們班的尖子生」!

高考之後,她念了廣州師大的中文系,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忠實讀者。大學畢業後,和其他同學一樣順理成章地從事教育,但在她的內心深處,對音樂的渴望日益強烈。於是,她果斷放棄了體制內的工作,參加了青歌賽,並一舉成名。那是1989年,別人還在用音樂談情說愛、大眾還不知「環保」為何物的時候,朱哲琴演唱了第一首環保題材歌曲,講述了一個因保護丹頂鶴而犧牲的女大學生的故事;1992年,她的《黃孩子》被認為是國內第一張音樂詩專輯;1995年,《阿姐鼓》作為國內第一張概念唱片全球發行。

2014年,在第14屆華語音樂傳媒大獎頒獎典禮上,朱哲琴攜新專輯《月出》成最大贏家,獨攬「最佳民族/新世紀/世界音樂專輯」、「最佳女歌手」、「百家傳媒最受矚目年度女歌手」三項大獎。

結緣川藏,人生頓悟

朱哲琴在青歌賽上的歌聲,吸引了四川作曲家何訓田的關注。兩個對音樂同樣執著的人,從此一拍即合。何訓田教授「咽音」,幫她重新建立發聲標準,要把她的身體變成一個最好的樂器。1992年,兩人合作完成了《黃孩子》。

何訓田一直想做張關於西藏的專輯,在南方長大的朱哲琴也對西藏充滿神往。

在西藏,有一種傳說,用純潔少女的皮,可以製成祭神的鼓——人皮鼓。這天在何家,何訓田的哥哥、作詞家何訓有,商定用音樂來敘述這個故事。取什麼名字呢?何訓有雙手一拍:就叫《阿姐鼓》,兩人隨即大聲說好,隨即,三人開始商議西藏之行。

1994年,朱哲琴與何氏兄弟一起租車入藏,行進至臥龍一帶,川藏地區的人物風貌逐一顯現。此前,朱哲琴一直覺得中國畫寫意,直到看著車窗外掠過的遠山白雲,她心生感慨「水墨畫就是寫實」。她被大昭寺門口的一群老人感動,他們衣著破爛,卻那麼盡興地唱歌,「原來人的生命可以與自然相連」。

於是,就有了後來的《阿姐鼓》,這首歌裡,朱哲琴的歌聲空靈清澈自由,悠遠而神秘。一方面,以西藏傳統的宗教教義,即「生死輪迴」觀念來稀釋少女犧牲的殘酷;另一方面,又以現代人對這個傳統的超越感,來審美化地遠眺這個殘酷。因此,「阿姐鼓」在歌曲中幻現出的是一個絢麗如夢的死亡歷史的審美風景,在這個風景中,前現代的蒙昧殘酷因為暈染了當代文化詩學的光輝而炫耀人心:悲慘消逝的阿姐在美麗的鼓聲中重現了……

高曉松曾表示,感謝朱哲琴為自己的創作帶來啟發:「她的音樂和創作鼓勵和啟發了很多作品、很多人,我當初如果沒有聽過她的《阿姐鼓》,就不會為薩頂頂創作出《萬物生》,她的那些音樂是最初創作的起源。」

專輯《阿姐鼓》,後來在56個國家和地區同步發行,成為國際唱片史上第一張全球發行的中文唱片,朱哲琴一躍成為國際級歌手。

人生轉折,傳承民藝

對於朱哲琴來說,成都是個轉折點,拜師何訓田、入藏採風之後,不僅是音樂,連整個人生都發生了改變。「突然拓展了視野,有了大局觀,看到所處世界和時代。」

《阿姐鼓》成名後,朱哲琴的音樂風格開始發生根本性改變,歌聲裡多了少數民族的元素,聲音神秘、淳樸、空靈。

2009年,朱哲琴成為聯合國親善大使,她開始了少數民族音樂的專門調研。她請來設計師、藝術家、年輕音樂人,走訪雲南、貴州、青海、內蒙古、西藏等地,調研少數民族的音樂,同時,也開始尋訪獨具匠心的民藝。

2009年,她做過壹基金四川羌繡幫扶計劃的代言人;2010年,她曾帶著團隊考察民間手工藝項目。目睹民間手工業傳承的缺失,她決定要去保護民藝,改善少數民族手工藝者的生活環境。「如果生活在一個假貨充斥的社會,使用著粗製濫造的產品,你會開心嗎?其實做民藝,除了保護民族文化之外,還要將文化作用於這個社會的人。」

2012至2014年期間,她多次去貴州採風,看到黔東南織女的手織布、苗族繡娘的手繡品,喜歡得愛不釋手。她和這些手藝人聊天時得知,這些看似簡單古樸的作品,背後則是繁雜的工藝技巧和巨大的時間投入。女工們手織一匹布耗時半年,需要經過彈棉、紡線、挽線、芨漿、染紗等70多道工序,手繡一個圖案,竟然蘊藏著幾十種針法。由於產品賣不出好價錢,當地的婦女不願再從事這些性價比不高的勞動,紛紛外出務工。

朱哲琴以一個女性的視角,關注這些從事民藝的女工。一方面,她支持購買純手工織物,邀請設計師根據傳統材質重新設計,並請貴州繡娘親手繡製圖案;另一方面,她將銷售利潤10%用於「1+5傳承計劃」,支持民間大師培訓、傳幫帶,試圖以此讓女工重拾繡針。

於是,朱哲琴開始了轉身,就像當初從《一個真實的故事》到《阿姐鼓》一樣,她的腳步一定是獨特的。

在朱哲琴「隱退」的十年裡,她並沒有遠離音樂,去年,她開始了在聲音藝術的探索。

「我不會停止。有些人看見一座山,爬上去,就站在峰頂了。有些人爬上去後,卻看到另一座山。」朱哲琴說,「我沒給自己那麼多限制,平行做幾件事,但如何安排和平衡需要智慧。」

人物素描

天生敏感精神潔癖

回顧數次「跨界」轉型,她用登山的體驗予以總結:「我不喜歡回頭,也不走重複的路,就一直在往前走。就像登山一樣,當我攀登一座山峰,又看到前面的另一座山,我就要到那去。藝術是無界的,人心才會給自己那些條條框框的限制。」

報考合唱團,放棄鐵飯碗,以及之後進藏採風,尋訪民藝,回頭梳理這些經歷和抉擇,尋找、思考、離開,她總是從大潮的走向抽身而退,追尋自己的內心世界,「從小我就在為自己拿主意,我知道自己喜歡神,有些東西值得你去追尋。」朱哲琴說。

23日下午,以主人的身份主持完這臺私享會之後,朱哲琴回到工作人員身邊,直言「我真的超常發揮了,我本來不善於演說」,興奮的表情很像一個初次獲獎的孩子。而在私底下,她是一個有點嚴肅的人,話語不多,聲音很小,她儘可能用簡潔明了的語句回答記者提問,很難想像,那些具有穿透力的歌聲,和音樂公益、民藝傳承的重任,都來自眼前這個瘦小的身軀。

很多人都知道她天生的敏感體質,小時候走過工廠就全身過敏,長大後只能喝紅茶,不能喝綠茶、花茶,以及沒煮過的礦泉水。她還是個有精神潔癖的人,受不了某些聲音、顏色,介意東西擺放的位置。但是,擁有這樣脆弱的體質和挑剔的性格,她竟然是個旅行者。爬過西藏的雪山,跨過遍布地雷的安哥拉大陸,探訪過非洲的愛滋病村,風餐露宿、舟車勞頓,都不是問題。

從歌手到聲音藝術家,朱哲琴轉換了自己的位置。她不再選擇作為眾人矚目的焦點,而選擇站在對面,引導大家共同參與創作。出道20餘載,她並不高產,但每一部音樂作品問世,總有些標新立異的原創,在樂壇掀起一陣漣漪。華西都市報記者曾潔 攝影雷遠東

相關焦點

  • 朱哲琴:讓世界聽見
    海報上的朱哲琴,披霜帶雪,一股冰冷而銳不可當的未來感。十年沒有舉辦過大型巡演的她,這一次來勢洶洶。10月15日起,朱哲琴從香港新視界藝術節啟程,一路巡演至北京國家大劇院、上海大劇院、杭州大劇院。這一音樂會旅程,將是她十年來的首次。「我希望大家能感受到朱哲琴的藝術經過這麼多年,在這一個十年是不一樣的,會開創新的實踐。」
  • 朱哲琴:讓世界聽·見
    她在保護與傳承中國少數民族文化上做的努力,映照著文化的多元與寬容,與古爾德古典音樂國際大獎的核心價值觀相通。」朱哲琴說:一直覺得人生短暫,必須要做真正想做的事情。從小就期望有奇蹟發生,並且越來越覺得,可以用自己的雙手和勇氣去慢慢改變一些事情。不相信任何命定的東西。當視野漸開闊,心靈也越發自由。而音樂,一直是有魔力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我開始了時空的飛翔。
  • 朱哲琴:只能活一次,所以要值回票價的人生
    ,比如,長大之後想做什麼?「聲·覺——朱哲琴聲音藝術展」現場她這樣的藝術者,自己做的所有事情,仿佛都順應著天時地利人和。所以,朱哲琴才會說,「你想要一個世界,你就創造一個世界」。當《阿姐鼓》屢獲世界大獎,朱哲琴聲名遠播的時候,她選擇了行走看世界,之後,她對一個問題有了透徹的思考:「《阿姐鼓》去到全世界,但是我們周圍有美嗎,我們周圍增添了多少真嗎?如果沒有的話,那我們生活在這兒,我們一直在那裡重複,這個東西對世界有價值嗎?關起門來,就要一個自己的伊甸園嗎?」朱哲琴決定走下來,讓美落入凡間。
  • 朱哲琴:這些女孩的手本該繡花,現在卻去搬石頭!
    這位「阿姐」,和她的歌聲一樣不走尋常路。20多年前她在央視的青歌賽(相當於現在的好聲音)一戰成名後,竟然拒絕了央視的安排,沒再留在北京,而是跑去四川,做她心目中最純粹的音樂。7年前,朱哲琴成為聯合國親善大使,任務是要讓全世界都能「聽見、看見」中國民族的寶貴文化。責任很重大,年薪只有象徵性的1美金。
  • 朱哲琴:我從來沒有離開過藝術
    從「聽見」到「看見」,朱哲琴沒有走出藝術的邊界,她在反覆試探時代對於民族文化的需要。 下一個十年做什麼?曾經自嘲「我的耳朵比眼睛大」的朱哲琴,還有一顆更大的「野心」:「可以把更多富有生命力的中國文化和工匠設計推向世界。
  • 朱哲琴:如果你要一個世界,你就創造一個世界
    2009年開始的「世界看見」項目,朱哲琴帶著團隊遍走中國的少數民族版圖,行程2萬多公裡,採集民歌素材1000餘首,收穫和感觸讓她做出這張雙唱片專輯,一張是10首以民族音樂採樣為基礎進行的再創作,朱哲琴演唱,喚醒激活古老的音樂文化;另外一張則是24首珍貴的民族音樂原始採樣。唱片的扉頁寫道:民族音樂大師的真傳才是專輯的淵源和主角。
  • 當年的朱哲琴,唱紅《一個真實的故事》後,為何突然離去?
    「走過這條小河,你可曾聽說,有一位女孩她曾經來過……」多年前,一曲《一個真實的故事》讓人們認識了「天籟之聲」朱哲琴。《一個真實的故事》這首歌獲得「中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亞軍(1990)。朱哲琴在北京也當過酒吧駐唱歌手,早在1990年就憑著一首由真實故事改寫的流行歌曲《一個真實的故事》傳唱全國。但她很快就厭倦了走穴賺錢的流行樂壇,而1992年前往四川與何訓田的相遇則將兩人都轉上了完全不同的一條新路。
  • 朱哲琴的《阿姐鼓》和「世界看見」和中國傳統手工藝.聲音的信仰 ▍聽聽
    音樂讓人在現實裡去觸碰現實碰出的卻是現實的另外一面某天她終於在前往德裡的火車上打開了自己自此她不再出走而是選擇回歸遍走鄉土中圈千禧年時,有人間她新世紀的夢想是什麼,她說是去月球,是認真的。在西藏,她明白了自己的靈魂再不會被世俗的狹隘所禁錮,開始放飛自我;在安哥拉,她看過戰後首都被湮沒在廢墟中的景象;在南非難民營,她體會過眼睛被針扎的刺痛,那些苦難和機緣讓她體驗生命的不同側面,變得堅韌而有所力量與作為。
  • 朱哲琴:聲譽滿世界,國內無人知
    在華語流行樂壇,朱哲琴是一個特殊的存在。一方面她獲得過多個國外大獎:她1992年發行首張個人專輯《黃孩子》便被樂評為「東方的恩雅」;1995年發行的專輯《阿姐鼓》在56個國家同步發行,全球銷量達到300萬張,英國《Q Magazine》將其列入年度五張全球最佳世界音樂唱片,這張專輯還提名美國MTV音樂錄影帶大獎國際觀眾選擇獎;她的另一張專輯《央金瑪》在全球81個國家同步發行,其中的電影歌曲《中國匣》獲得第54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配樂。
  • 朱哲琴:用十年為中國原創培植基因
    ▲看見·生生託盤「在世界文明悠久的歷史長河中,中國依靠什麼,可以讓我們的文明始終屹立於世界?朱哲琴有很多個身份,歌者、行者、使者,每個十年,都有不一樣的精彩。 第一個十年,她是歌者。在憑藉《一個真實的故事》獲得青歌賽亞軍後,她用《黃孩子》《阿姐鼓》《央金瑪》三張具有濃鬱民族特色的唱片蜚聲國際。1995年,《阿姐鼓》在全球56個國家同步發行,神秘西藏的窗戶好像被這個瘦小女人的聲線打開了一條縫,人們在這種吟唱中聽出了西藏的形狀。
  • 朱哲琴經典《丹頂鶴的故事》,她和歌曲背後的故事(一)
    突然又看到了這首《丹頂鶴的故事》,我怎麼把這首歌給忘了呢。真的是好多年沒有聽過這首歌了。仔細一看,歌者朱哲琴和這首歌一樣有故事。且聽我慢慢道來。朱哲琴是廣東廣州人,出生於1968年,畢業於廣州師範學院。很多人對她不熟悉,但是她優美的聲音是不輸王菲的。先介紹一下她獲得的榮譽。1990年,22歲的她參加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獲得專業組亞軍。
  • 指尖 ∣ 孤身走我路
    幾年後,香港作詞家鄭國江重新填詞,於是這首《孤身走我路》橫空出世,且成為梅豔芳的代表作品。據說,此後梅豔芳每有重要演出,必唱《孤身走我路》。她仿佛提前預知到不同常人的既定結果,要用一首歌來安慰漫漫長路、千萬孤獨,直到離開塵寰。一歌成戳,一點一點,一寸一寸,讓她的掙扎和孤寂,倔強和不甘,變得如此無助,無意義。粵語歌曲每每帶給人某種凌厲的蒼涼感,即便是情歌,唱起來也有鑽心的痛意和絕望。
  • 網走,不坐破冰船還能做什麼?
    從住的地方到能取岬單程11公裡,本以為可以騎行,沒找到租車的地方,打車是不可能的,負擔不起。很明顯只能「11路」腿兒過去。那是我迄今走過最長的一條路。全程30公裡,從上午10點半到下午6點,說出來你可能不信,路、上、一、個、人、都、沒、見、過。
  • 沒有不能走的路,只有不敢出發的人
    後來,這段經歷也成了我開啟文字創作之路的動力。在挑戰院刊成功後,我選擇轉戰紙媒,並通過堅持寫書, 獲得了更多回報和認可。自那之後,那些質疑的聲音終於消失了,大家看我的眼神都慢慢從嘲諷變成了讚許。我知道,我終於用自己的努力,驗證了一個道理:世上沒有不能走的路。
  • 臨汾襄汾這個村有路不敢走、有路不能走
    2019年度《政府工作報告》「十件民生實事」中,就包括了建設2500公裡「四好農村路」。襄汾縣一直以來在積極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許多地方都已經落實。而在襄汾縣大鄧鄉東郭村,全村的水泥路基本都已經壞了,由於目前正在進行煤改氣,所以路後期可能會重新修。目前,最主要的是村裡往外的路,有些不敢走、有些卻不能走。
  • 消失的吳莫愁,這幾年經歷了什麼
    有多火,記得那些年走在路上,有意無意都能看到聽到吳莫愁的消息,當然了,對於這麼一個特立獨行的姑娘,大眾對她的看法非常兩極化,喜愛她的人認為她美得不落俗,又時尚的讓人驚豔,而不喜愛她的人則說,這樣濃妝豔抹,實在算不上好看的臉會嚇哭孩子的。
  • 王俊凱這幾年情路起伏不定
    這位小鮮肉藝人今年9月份已經入讀北京電影學院,身在在靚女如雲的環境之中,未來幾年他究竟是在情場所向披靡還是低調學習、安心讀書?就讓我們來分析一下吧。 根據網絡信息,王俊凱出生地在重慶市,生於1999年9月21日,其八字是:(乾造)己卯年、癸酉月、丙子日(日空申、酉,時辰不知),大運(虛歲6歲上運):壬申、辛未、庚午、己巳、戊辰、丁卯……,現年虛歲19歲在辛未大運中。
  • 朱哲琴珠峰遇險啟動微博尋人 網友報喜:已安全
    朱哲琴資料圖2月5日晚19時50分,歌手朱哲琴的經紀人發騰訊微博求救,稱朱哲琴一行人在珠峰遇暴雪被困山中,騰訊娛樂立即將該微博擴散,此事牽動了無數網友的心,經過近兩個小時的微博尋人,網友報來喜訊稱朱哲琴及其隊友已經安全抵達定日
  • 朱哲琴珠峰失去聯繫消息引關注 微博今晨報平安
    本報訊(記者 楊建國)昨晚近8時,一條由歌手朱哲琴的助手依蘭發出的微博,牽動了眾人心。這條微博中稱:前往珠峰拍攝MV的朱哲琴和隨隊工作人員失去聯繫已將近10個小時,而當地正迎來大暴雪。微博一出,馬上被迅速轉發。今晨0:12,朱哲琴用手機在個人微博上報了「平安,勿念,感恩」等幾個字後,關心者紛紛致以祝福。
  • 朱哲琴出任中華慈孝文化大使 將獻唱古剎杭州靈隱寺
    }責任編輯:史建磊     圖為2018中華慈孝文化大使朱哲琴。 中華慈孝文化節組委會提供    中新網杭州8月22日電(謝盼盼)以一首《阿姐鼓》的演唱而享譽世界,如今致力於中國少數民族文化保護與發展親善行動的著名藝術家朱哲琴有了一個新身份——「2018中華慈孝文化大使」。8月26日她將參與中華慈孝感恩音樂會,獻唱千年古剎杭州靈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