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PulpOrange 北戴河桃罐頭廠電影修士會
監製:黃瓜汽水
宅家防疫呆太久,人難免會胡思亂想,天天三省吾身。
「速凍食品吃膩了嗎?減肥計劃失敗了嗎?網戀願望達成了嗎?」
這樣的心境下,桌邊床邊來回橫跳,我已處在憋瘋的邊緣。
尤其是要命的工作日,一忍不住想摸魚,我就會抄起手邊的小玩具。
甭管什麼造型材質,掌中的它都莫名治癒,隨便把玩幾下,心情立馬放鬆。
玩具這東西,真是當代青年的精神必需品。
電視上播什麼,線下就火什麼。
追潮流的我,從小就對周邊玩具情有獨鍾。
曾幾何時,國際巨星六老師還在西天取經,他神奇的金箍棒就經常出現在我的夢裡。
兩端金黃,中間通紅,塑料製成的經典款金箍棒,可能是全國最暢銷的單品。
雖然一掄下去就變形,根本禁不起對打,它卻是凹造型的好道具。
翻開童年的相冊,那些景點的遊客照中,你說不定正握著剛買的棒子不撒手。
自從耍膩了金箍棒,我的玩具大多來自動畫。
當年,小學生心中有兩部齊名的大長篇。
一部叫《寵物小精靈》,aka《精靈寶可夢》,主角是黃老鼠皮卡丘,走的是萌寵風格;
它帶動的「電子寵物熱」,席捲了學校周邊的小賣部。
人手一機,掛在腰間,你是握著「精靈球」的訓練家。
每當下課鈴聲一響,大家連忙給小寶貝餵食送水,臉上掛著慈母的微笑。
另一部叫《數碼寶貝》,末世科幻題材,魔改達爾文進化論。
亞古獸-暴龍獸-機械暴龍獸-戰鬥暴龍獸,你要是記不住它的升級路,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
「愛的魔力轉圈圈「
隨之爆紅的數碼暴龍機,單機時是模擬養成遊戲,聯機時是即時動作遊戲,扔掉幼稚寵物機的我,立馬投入了它的懷抱。
尷尬地是,它沒有藍牙紅外線,連接要靠頂端的金屬片。
兩位選手想激情對決, 必須先機器貼機器,配對後還不能隔太遠,只能腦袋挨著腦袋,大汗淋漓地猛搓按鍵。
等到外國動畫井噴,各種戰鬥片成了電視臺常客。
美國的《變形金剛》一播,我就成了精神塞伯坦星人,號稱自己在研究汽車改裝。
「砰砰!啪啪!」,每當擎天柱的汽車人大軍出擊,我總愛拿著盜版機器人模擬戰況。
動畫vs.現實
日本的《鐵膽火車俠》一播,明明連火車還沒坐過,我就把開火車當成了畢生志願。
可惜,玩具到手炫酷不見,我擺弄了一會兒,轉頭就脫坑了。
「你醒啦?」
「我醒了!「
「衝吧!旋風衝鋒!」「衝吧!颶風音速!」
藍色的小豪,紅色的小烈,《四驅兄弟》給我帶來了最熱血的童年體驗。
聲控加速,自動轉彎,飛簷走壁,賽場上都是神跡。
只要你對天空怒吼,說聲「旋風衝鋒龍捲風」,小小四驅車就成了受到召喚的智能寵物,按照主人要求輾轉騰挪。
那時,看動畫裡的賽車,就像在看刺激的F1方程式,明知主角會魔法攻擊,手心還是會冒汗。
漸漸地,四驅車成了超市貨架必備,每次都讓我流連忘返。
打開紙盒,組裝零件,粘貼塗裝,裝上五號電池,鎖上尾部旋鈕。
輕輕的「嗒」一聲之後,你夢想中的神車便開始上路,一溜煙兒就竄得老遠。
後來,有家公司還把比賽搬到了現實中,它的slogan是「奧迪雙鑽,我的夥伴」。
玩具,一個人玩樂趣有限,和小夥伴PK才過癮,可「文鬥」,也可以「武鬥」。
論文鬥,《遊戲王》卡牌是智慧的比拼。
緊縮眉頭的同學,如動畫主角附體,邊抽卡牌邊算點數。
他們在談笑中展開廝殺,在眨眼間見證風雲變化。
不懂規則的我,這時只能懵逼地觀戰。
論武鬥,有人看了《戰鬥陀螺》,就抽出鞭子想線下約架。
不過,動畫裡的電光火影,全要靠想像力腦補。
現實中,我們大多只是在比誰轉得久。
有人看了《火力少年王》,窩在家裡練悠悠球,沒事就找人顯擺。
勁力旋風、瞬雷出擊、橫刀奪愛,無論招式名字多中二,你都必須字正腔圓地念出來。
當然,我印象最深的周邊,還得是《藍貓淘氣三千問》。
現在一提這片,你想到的是配音員葛平老師的鬼畜。
「人群中突然鑽出個光頭」
其實,除了動畫做得好,藍貓專賣店也曾聞名天下。
狂開2300家的它,門店覆蓋範圍之廣,連我家這種十八線小縣城都開過分店。
第一次踏入其中,我整個人像朝聖般興奮。就像今天的小孩來到漫威宇宙,東看看,西看看,每件小玩具都想帶回家。
陪伴你成長,豐富著你和小夥伴的生活,這些周邊就是我們心中的」潮玩單品「。
對這代年輕人來說,主流流行即是潮流,電視上的熟面孔都能做玩具。
潮流玩具是朋友夥伴一般的存在,也是精神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
只是,由於依靠爸媽獎勵,種草的「潮玩」有時買不到,成了一種未盡的遺憾。
電影《玩具總動員》
等到長大工作之後,這代年輕人終於獲得了經濟自主權。
一咬牙,一跺腳,想買什麼玩具,我都能忍痛剁手。
有時,買玩具為了補償童年。
小時候,多啦A夢還叫做叮噹貓,經常出現奇奇怪怪的造型。
現在有了條件買正版,我終於能抱著可愛的藍胖子,慢慢地回憶青春。
小時候,我最愛的《貓和老鼠》,都被粗糙地印在了書包上,根本沒有值得入手的單品。
長大後,看著藝術家井上拓(Taku lnoue)的沙雕雕塑,我又在心中種了草。
小時候,一起看《鐵甲小寶》的朋友,都愛偉光正的卡布達,我卻對邪惡反派念念不忘。
以前沒渠道買玩具,現在的我有了網購,才真正看清它們的最終變化形態。
多年之後,我才知道帶惡人蟑螂惡霸,不是蟑螂而是眼鏡蛇。
圖源:B站Up主「童年模樣」
笑點擔當蠍子萊萊也不是蠍子,而是一種以鱟魚為原型的機器人。
圖源:B站Up主「童年模樣」
神經兮兮的蜻蜓隊長也被收入囊中,你仿佛回到了童年,聽見了他的正義審判:
第一,絕對不意氣用事;第二,絕對不漏判任何一件壞事;第三,絕對裁判的公正漂亮,裁判機器人蜻蜓隊長前來覲見!
圖源:騰訊視頻「鐵甲小寶蜻蜓隊長」
有時,買玩具只是圖個開心。
為了集齊喜愛的潮玩系列,我也許會抽個盲盒,賭一賭運氣。
為了搶到潮玩的限量聯名款,我也許會在人潮中衝鋒陷陣。
這一代年輕人,為什麼對「潮玩」如此痴迷呢?
就拿最知名的潮玩樂高積木來說,紅透半天的它已經進入了電影圈。
雖然樂高對普通人來說價格昂貴,可還是有年輕人願意省吃儉用也要買。因為潮玩是一種生活態度,無關價格。
《樂高大電影》劇照
「有些孩子在拼的過程本身就能很愉快,無論最終拼成什麼樣子;而另一些孩子則會忘情地投入角色扮演,演一場積木世界的冒險。」
正如紀錄片《樂高的秘密》中說的,無論哪類玩家都獲得了自我表達的成就感,這點正是年輕人在選擇潮玩時所追求的東西。
從少時的玩伴,到如今的樂趣,「潮玩」始終是撫慰你的精神必需品。
對我來說,它既創造了青年文化的表達空間,又是展現真我風格的創新重塑。年輕人需要的潮玩單品,要懂他們的精神追求,也要有「忠於自我」態度。設計/視覺:YAN
原標題:《從藍貓到樂高,潮玩一直是你的精神之光》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