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這些生態文學名作,才知人類的幸福不是理所應當

2020-12-21 澎湃新聞

原創 李青松 文學報

2020年的日曆剛剛掀開,《人民日報》「大地」副刊推出「生態筆談」欄目,不能不說,此舉具有某種特別的意味。作為該欄開篇之作,我在隨筆《綠與美》中寫道:「美,不光是對綠水青山的詩意描述,它更意味著,一切都應該是美的——無論是大地、江河、空氣、食物,還是人的思想和靈魂。」文學追求什麼呢?我不得而知。然而我卻隱約覺得,美——應該是生態文學追求的至高境界吧。因為,生態文學不僅僅是描述人與自然的關係是怎樣的,而且還描述人與自然的關係應該是怎樣的。

我們終於認識到,人與自然的關係不再是抗爭與無奈,而是一種融入與回歸。我們終於認識到,人與自然是生命的共同體。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這是人,之所以為人的使命和責任。文學,是人學。而生態文學,則是生命萬物之關係學。

我們終於認識到,人與自然是生命的共同體。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這是人,之所以為人的使命和責任。文學,是人學。而生態文學,則是生命萬物之關係學。

李青松

近些年,蓬勃生長著的生態文學似乎已經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學現象。《人民文學》雜誌社在2019年歲末,專門出了一本「生態文學增刊」,匯集劉醒龍、阿來、王必勝、馮藝、黃國輝、黃詠梅、任林舉、秦嶺、俞勝、牛餘和、沈念、馬淑敏等三十餘位作家的生態文學作品。我應主編施戰軍之約,寫了一篇《漆與漆人》,又應他約寫了篇《水杉王》。兩篇作品都被收入《人民文學》「生態文學增刊」。

需要提到的,還有另外兩本雜誌:《北京文學》和《綠葉》。上世紀90年代初,我創作的《秦嶺大熊貓》《遙遠的虎嘯》等幾篇生態報告文學就是發表在《北京文學》上。《綠葉》是一本專門刊發生態文學作品的刊物,創辦於上世紀80年代,高樺是首任主編。當時,王蒙、劉心武、李國文、趙大年、陳建功、黃宗英、張抗抗、張守仁等作家經常在上面發表文章。在我看來,此刊對於培育廣大讀者的生態意識功不可沒。

程虹譯美國生態文學經典名作

同生態文學創作相比,生態文學理論研究和翻譯評介更為絢麗多姿。首都經貿大學、北京林業大學、蘇州大學、山東大學、蘭州交通大學等高校的專家學者對生態文學的研究頗受關注。程虹、施戰軍、李炳銀、魯樞元、李朝全、丁曉原、胡穎峰、程相佔、劉青漢、高旭國、王麗梅、張鵬、朱明東、李樂明等或有專著,或有撰述。特別是程虹女士,長期從事美國生態文學的研究和翻譯工作,美國生態文學經典名作《醒來的森林》《低吟的荒野》《遙遠的房屋》《心靈的慰藉》都是她翻譯並介紹到中國來的。她也因此獲得首屆呀諾達生態文學獎。

一些以生態文學為主題的文學活動,為繁榮生態文學創作也起到了助推作用。廣東觀音山原本不是什麼名山,但是那裡有個叫黃淦波的人特別具有生態文學情懷,不斷推出一個個有關生態文學的筆會,連續十幾年不間斷。如今觀音山成了一座文化名山。河南有個黃柏山,過去沒有多少植被,幾乎就是一座禿山。經過幾代人的努力,黃柏山改變了樣貌,林竹茂盛,生物多樣性豐富,充滿生命的律動,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品質越來越好。黃柏山林場場長紀道寶很有眼光,他邀來一批批作家,在黃柏山採訪寫作。我去過那裡,並在那裡舉辦的生態文學研討會上做了一個題為《生態文學的影響力》的主旨發言。

生態文學,是以自覺的生態意識反映人與自然關係的文學。生態文學強調人對自然的尊重,強調人的責任和擔當。生態文學的概念產生於現代,它是現實中的生態問題催生出來的。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隨著生態狀況的不斷惡化,中國出現了一批生態文學作品。如《伐木者,醒來》《傾斜的北京城》《淮河的警告》《沙狐》《秦嶺大熊貓》《遙遠的虎嘯》《七叉犄角公鹿》《狼圖騰》《中國水危機》等等。我們能夠記住的作家有徐剛、沙青、郭雪波、烏熱爾圖、姜戎、陳桂棣等等,或許,這是中國第一代具有自覺生態意識的作家。

如果說中國代表著傳統,那麼美國則代表著自然。說到美國的生態文學,當然繞不過愛默生。他第一部作品就叫《論自然》,也有版本翻譯成《自然論》。他指出「自然是精神之象徵」——通過「認識自然,認識自我」。可以說,愛默生確立了美國生態文學永恆的主題。梭羅深受愛默生影響,在瓦爾登湖岸邊生活了兩年零兩個月零兩天,寫出了名篇《瓦爾登湖》。

同梭羅相比,我更喜歡繆爾。繆爾是世界國家公園之父,同時也是著名的生態文學作家。代表作《我們的國家公園》被稱為「感動了一個國家的文字」。繆爾被稱為「國家公園之父」主要基於三個方面的原因:其一,他盡情描繪和呈現了國家公園的美。其二,他喚醒了美國乃至世界人民的「公園意識」。其三,他影響了有影響力的人,推動了美國乃至世界自然保護運動。

美國生態文學作家繆爾,和他的代表作《我們的國家公園》

1903年,羅斯福總統致信繆爾,相約用四天時間到西部約塞米蒂(優勝美地)考察,並就自然保護問題向他討教。羅斯福說:「繆爾的談話比他的文字更能打動人心。」1905年,美國國會通過議案——在全美範圍內建立國家公園體系。1916年,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成立。繆爾反對森林私有化,而主張森林應該歸國家所有,由政府管理。他對橫貫美國東西的大鐵路持強烈的批判態度。他說那是一條「大破壞之路」「汙染之路」「灰燼之路」——因為那條鐵路破壞了森林。

同期,加拿大的生態文學也別具氣象。加拿大三面被海洋環繞,國土面積遼闊,森林茂密,河流縱橫。人口不足兩千六百萬。西頓創作了大量寫實的動物故事,最有影響的就是《我所知道的野生動物》。西頓是第一個給動物起名字起綽號的作家。——書中描寫了動物的心理,呈現了動物的仇恨、寂寞、飢餓和痛苦等基本的情感,而不是人的情感和情緒。比如,書中的狼王「老暴」,漂亮的母狼「白姐」。在西頓筆下,注重突出動物的個性,而不是籠統的敘述。西頓在生態文學上的地位非常重要,吉卜林正是受他影響創作了《叢林故事》。從我掌握的情況來看,西奧多·羅斯福一生視為摯友的作家有兩位,一個是繆爾,一個就是西頓。

法國是一個浪漫的國家,更是一個熱愛自然的國度。若干年前,我曾到法國林區考察訪問過。法國的森林管理方式和病蟲害防治理念對我們不無啟示。我認為,法國最具盛名的生態文學作家不是法布爾,不是布封,而應該是米什萊。

法國史學之父米什萊

米什萊是十九世紀的法國歷史學家,被譽為法國史學之父。他曾擔任過法國國家文獻館歷史部主任。著有十七卷《法國史》、七卷《法國大革命史》,還有《鳥》《海》《蟲》《山》四本自然博物散文,被合稱大自然的詩。他的作品筆調優美,具有高遠浪漫的情懷,也有歷史思辨的磅礴氣勢,以及自信的時代精神。嚴格說,他不是專門從事生態文學研究的作家,而寫作四本自然散文,是暫時「換換腦筋」,調整一下狀態。米什萊出身平民家庭,父親是印刷工人,他也曾跟著父親學徒,做撿字工人,在地窖裡幹活。從小經歷過許多不平等,冷漠、屈辱。他幾乎是靠自學才達到學術頂峰的。

他的第一部生態文學著作就是《鳥》——他通過描繪鳥的飛行、築巢、哺育後代,展示鳥的美麗和對人類的益處,勸諭人們應該愛鳥護鳥。「不應該獵殺弱小的動物」,「人,只有致力於大地所期待的人應該做的事情,人才會真正稱其為人了」。

法國生態文學界還有一位奇人叫泰松。泰松1972年出生,大學學的專業是地緣政治,卻喜歡旅行和探險,他是歐洲探險協會的會長。19歲那年,他騎摩託車穿越冰島,他還騎自行車環遊世界。寫出了遊記《騎行地球》《邁步雲天》,但最有影響的,還是他的日記體隨筆《在西伯利亞森林中》。

我不喜歡讀日記體文學作品的絮叨和瑣碎,但是有三本日記體作品還是深刻地觸動了我的心靈。一本是早年讀的歌德的《少年維特的煩惱》,「能給你帶來幸福的,也能給你帶來不幸」這句名言,就是出自該書。一本是繆爾的《夏日走過山間》,還有就是泰松的這本《在西伯利亞森林中》。泰松的人生計劃中有一條,在40歲前要在森林裡過一段隱居生活——他做到了。他選擇的是貝加爾湖畔的西伯利亞森林,具體地名叫雪松北岬。那裡有一所被地質隊遺棄的小木屋,他在那裡一個人生活了六個月。沒有社區,沒有鄰居,離他最近的村莊竟然也在120公裡以外。那裡有什麼呢?有森林、湖水、黑熊、狼、鮭魚,還有孤寂、絕望、平和。有人嗎?有護林人、捕魚人、偶爾光顧的行者。他二月份到那裡,正是西伯利亞最寒冷的季節,氣溫在零下三四十度,巨冷無比。但是泰松戰勝了寒冷,他每天的生活就是砍柴、釣魚、做飯、讀書、寫作;在山間行走;在窗前抽雪茄喝伏特加。

六個月的時間,他吃掉了十八瓶辣醬。他在書中寫道:「任何穿越西伯利亞的人都無法再認為幸福是理所當然的。」他還寫道,「當旅行不能得到什麼的時候,就向靜止去索取——讀書」。他從巴黎帶來六十本書,是不是都讀了我不知道,但至少讀了大部分,因為他時不時就在日記裡寫幾句他正在讀什麼書。「在這個無事可做的世界裡,我可以做任何事,但最主要的事還是讀書。」

生態文學所持的生態整體觀——大地完整性——即不把人類作為自然界的中心,不把人類的利益作為價值判斷的終極尺度,這並不意味生態文學蔑視或反人類。恰恰相反,生態的整體利益是人類的根本利益和最高價值。人類只有放棄或者矯正一些糟糕的行為,不把自己作為自然的主宰,才有可能逐漸遠離生態危機。

生態文學的特徵是什麼?通過研究作家的創作活動和作品,不難發現,生態文學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強調它的位置感——作者所處的生存位置或者空間狀態——那種置身自然中的身體和精神的體驗和感受——在作品中是必須呈現和表達的。

或許,可以這樣說,作家對人與自然關係的認識以及那種獨特的體驗和感受,正是生態文學與一般意義文學的不同之處。

正是在大地和生命的意義上,生態文學任重道遠。無論是生態文學創作還是生態文學研究,都應該摒棄某種固有的價值觀,在更深刻的層面理解人與自然的關係。儘管目前的中國的生態文學創作和研究出現了可喜的氣象,但也只是剛剛起步,而同時還不能不面對全球生存狀況繼續惡化及生態災難頻發這一現實。對於生態文學作家和研究者來說,或許會感到缺少洞察、體驗和激情,以及如何更好地表達。如此,生態文學還有更艱難的路要走。

新媒體編輯:傅小平

配圖:出版社書影、攝圖網

文學照亮生活

網站:wxb.whb.cn

郵發代號:3-22

長按左邊二維碼進微店

原標題:《看過這些生態文學名作,才知人類的幸福不是理所應當》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名家說①」李青松:生態文學從生態問題中來,到人的靈魂裡去
    這些年,生態文學發展勢頭很猛,相關題材也很多,許多人都來對生態文學進行定義、命名、概括、歸納和闡述,他們各有各的主張和論述。生態文學並非行業意義上的文學。按我的理解,生態文學是以自覺的生態意識,反映人與自然關係的文學,強調人的責任、擔當和使命。生態文學關注的不是自然本身,也不是自然背景中的人,而是人與自然的關係。
  • 《名作欣賞》引領我走上文學鑑賞寫的之路(徐景洲)
    後來調回家鄉的教師進修學校教高師函授的古代文學、外國文學、現代文學與寫作課,《名作欣賞》於備課與教學,更是大有用武之地,功力超凡,效果更佳,有時我乾脆把整篇「名作欣賞」文章拿到課堂上朗讀,「越俎代庖」,讓學員零距離感受名家賞名作的獨有魅力。
  • 生態文學 | 蝴蝶飛到哪去了?
    編者按:為進一步繁榮生態文化,培育生態價值觀念,助力美麗中國建設,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司聯合中國環境報社面向全社會組織開展「大地文心」第三屆生態文學優秀作品徵文活動。自活動啟動以來,社會各界積極響應,踴躍投稿。現對部分作品予以發表,以饗讀者。蝴蝶飛到哪去了?
  • 聚焦攻堅一線 感受綠色脈動——「大地文心」生態文學作家採風四川...
    「城市的文明程度不是偶然得來的,更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它需要經過一個漫長的過程,甚至有教訓、有代價。」作家李青松說。為了還綠於民,給全市人民提供一個休閒娛樂場所,眉山市委市政府痛定思痛,以前所未有的治汙力度和決心,啟動東坡湖汙染治理和生態建設,使其成為眉山市的「生態綠心」,以及最亮麗的城市名片。
  • 矯情文學品鑑:人類的悲喜並不相通
    「咯噔文學」,又稱 「矯情文學」。無數兢兢業業的網友前僕後繼,一邊痛苦地嚎叫麥艾斯(my eyes諧音,不忍直視之意),一邊努力拜讀層出不窮的」矯情文學「。每放下作品,都不得不用盡最後一口氣,用地鐵老爺爺的表情丟出一句:「高價回收一雙沒看過這個的眼睛。」
  • 「繁榮生態文學 共建美麗中國」座談會暨「大地文心」生態文學作家...
    11月9日,「繁榮生態文學 共建美麗中國」座談會暨「大地文心」生態文學作家採風四川行啟動儀式在京舉行。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莊國泰出席會議並講話。原文化部部長、「人民藝術家」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王蒙,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吉狄馬加為採風活動發來視頻寄語。
  • 《伴你高飛》人類拯救的不是生態,是自己
    記錄片中看到很多發展中國家為了經濟發展,不得不與自然生態搶土地,最後給那裡的動植物帶來滅頂之災。當時在想,難道是因為貧窮給人類帶來不理智,發達國家是不是要好很多呢?事實是,由於發達國家發展的比較早,他們已經把本國或他國的生態早已破壞完了,現在也是在補救而已。一頭是發展,另一邊是生態保護,如何平衡?
  • 兒童文學:寫出人類共通情感(文學聚焦)
    站在新世紀文學走過20年的時間節點上回顧,中國原創兒童文學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面對那些感動孩子們的作品,我們是否還應該追問一句:這些作品能否感動世界讀者、未來讀者和成年讀者?換句話說,能否深入表現具有普遍性的人類情感,既是檢驗兒童文學藝術水準的有效標準,同時也是兒童文學取得更高成就的有效路徑。
  • 生態文學 四川行(2)丨蘇東坡的竹
    編者按:2020年11月10-14日,由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司、中國作協社會聯絡部主辦,中國環境報社、四川省生態環境廳、四川省作家協會承辦的「大地文心」生態文學作家採風活動走進四川省眉山市。作家們行走詩意山水,感受生態文化,體悟綠色發展,聚焦攻堅一線,結合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打贏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這一創作主題,用熱烈而深切的情懷和靈動細膩的筆觸,講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鮮活故事。生態環境部政務新媒體將陸續刊載採風活動優秀作品,以饗讀者!
  • 文學評論 || 李升連《九零後創作生態及部分作品掃描》
    本文即對這部分作家所面臨的社會生態進行分析,並對其中部分作品進行掃描。  一、當下文學創作的社會生態 當代國內文學,在專業領域外迄今為大眾廣知者,仍是八九十年代成名那一批,如莫言、王朔、餘華、賈平凹等。八十年代國內總體基礎薄弱,但逐漸步入一種一切都值得展望的生機勃勃的狀態,這種時代的精神氣象也催生了文學上的勃發氣象,此其一。
  • 人類,動物界生態浩劫的罪魁禍首。《人類簡史》為什麼這麼說
    要先能夠意識到並勇敢承認這一點,我們才有可能讓自己的「生態系統」重建,讓自己距離自己的理想或「人生目標」更近一些。要先能夠意識到並勇敢承認這一點,我們才有可能讓和自己相關的「生態大系統」重建,讓家人、同事、朋友,從我們這裡獲得溫暖,而不是傷害。
  • 截團|這套腦洞大開的書是孩子了解名著名作的絕好起點
    「偉大」二字,將名作抬上神壇,讓人驚異又膜拜,但高山仰止之外,對名作的敬畏卻阻礙了對它的好奇與探究。你不想孩子重蹈覆轍,希望他自發地「願意」了解名作,那麼,該如何開啟這條路呢?把原著塞給孩子、帶他去美術館就足夠了嗎?還真不是。了解乃至理解名作,是一個過程,而開啟這一過程,最好有個吸引力十足的起點。
  • 【文學評論】看,這些書裡人類與病菌天荒地老的拉鋸戰
    非洲叢林黑猩猩部落生活,婆羅洲雨林的獵人追蹤,這些都是他的親身體驗。 「一個製造災難的病毒,必須具有殺傷力,又具備傳播能力。」內森·沃爾夫博士通過在非洲叢林的觀察,推測出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也就是導致愛滋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一個簡單的生態互動——黑猩猩捕食猴子。
  • 凡爾賽文學裡的生活,幸福不幸福只有自己知道
    今日份的快樂源泉,大概都來自凡爾賽文學 一夜之間,凡爾賽文學成為了社交熱詞 還不知道什麼是凡爾賽文學,來康康是什麼意思
  • 【ChinaJoy】中文在線童之磊:「文學+」領耀IP新生態
    網絡文學成為IP生態核心我們可以問大家中國最好的IP是什麼?因為我們一談到IP就會想到在國外的哈利波特、指環王,中國有沒有頂級的世界級的IP呢?當然有,這是什麼?首先可以看到的是網絡文學今天已經成為了全新的IP生態的核心,我們可以看一下數據,在今天泛娛樂產業高速增長,從文學到電影到動漫到遊戲產業產生的市場價值已經超過了四千億,而在這個當中,我們發現非常有意思的是IP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全球前二十大票房當中,有IP的佔到了75%,在中國前20大票房電影中有IP的佔到了60%。
  • 莫言:「人類的好日子不多了,文學也將變得毫無意義」
    這不僅體現在人與人之間,更體現在國與國之間,只有當欲望得已控制的時候,人或者國,才不會被反噬,否則很多犯罪案件乃至戰爭就會發生,這就是欲望失衡的例子。文學的拯救意義所以,這就是文學應該擔任的重大責任,拯救地球,拯救人類的責任。文學家應該用作品來告訴所有人類,任何通過不正義的手段快速聚集起來的財富是有罪的,即便擁有有義之才但不加克制自己欲望的人也是有罪的,他們也許沒有對別人犯罪,但他們是在對地球犯罪,是在對所有人類犯罪。
  • 電影、文學、騙局——「世界末日」或許是人類最好玩的遊戲
    就算是《推背圖》描繪「天地晦盲,草木蕃殖」但其最後還將會是「天下一家,治臻大化」而近代中國文學中「星系」、「恆星」、「速力」「光熱發射」、「宇宙船」、「拋物線軌道」這些名詞集中出現在鴛鴦蝴蝶派包天笑的《世界末日記》中而它出版於1908年不知道那時的百姓在《月月小說》上讀到這篇時是怎樣的感受
  • 我翻完網抑雲top50熱評,發現人類底色就是傷痛文學
    我已經很久沒讀過郭敬明了,但看著這些文字,95後的我曾經的青春傷痛記憶便止不住地漫過心間,仿佛夏日裡明媚的陽光,在我的心上溫柔地扇著巴掌。我的眼淚流下來灌溉了柔軟的小草,不知道來年會不會再開出一地的憂愁。但傷痛文學也在迭代。近年最流行的傷痛文學是網抑雲的評論區,是「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的太宰治。
  • 我的文學情緣
    由於家庭的原因,我幾乎沒有讀過什麼課外書,看過的一些小人書也是找同學借的。毫不誇張地說,到現在我也沒有完整地讀過《紅樓夢》等名著。以前想讀是沒有條件;現在有條件了,卻沒有心思讀了。但是,從小生活在黃土高原上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山村的我,農村生活給了我寫作的源泉,親身經歷過的點點滴滴就是最好的素材。艱苦的生活鍛鍊了我,也給了我豐富的想像和對社會、對人民以至對這個大千世界的認知。
  • 太宰治最有意思的作品,不是《人間失格》?
    (個人藏)一般人對太宰治文學的印象是頹廢、負疚與自我否定的。而事實上,在太宰治不同的人生階段,其的作品也顯現著不同的側面。1940年,太宰治與石原美知子結婚後,進入較為穩定的創作期,在這段時期誕生了他創作生涯中充滿生命力的名作《奔跑吧!梅洛斯》,即將被執行死刑的梅洛斯為了回鄉參加妹妹婚禮,約定以朋友作為「人質」留在宮中,如果梅洛斯三日內未返回,他的朋友將會被處以極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