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時間倒回2019年,當時所有人都懷著萬分期待等待著「愛你愛你」的2020,但誰都沒有想到等來的卻是如此魔幻的一年,席捲全球的新冠病毒,燃燒200多天的澳洲山火,東非的蝗災,菲律賓的火山爆發,南極的氣溫突破了20度……這些天災人禍齊齊降臨,讓人類緩不過神,但它們其實都是在給人類敲響警鐘,這是來自地球給全體人類的警告。
人類也許意識到了,但是卻很難停下它們的腳步,中國人說「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但是現在我們做的是否給後人留有餘地?
對此,莫言在10年前,在東亞文學論壇上曾經發表過一篇演講,名為《悠著點,慢著點——「貧富與欲望」漫談》,也許在現在這個時候,當我們還在深受新冠病毒的困擾,為之惴惴不安的時候,就應該去看一看這篇演講,看莫言到底說了什麼。
在這篇演講當中,莫言主要講了五個大點,從這五個點中層層遞進,最後告訴人們文學的作用,所以究竟是哪五個點呢?
貧與富的關係
莫言在演講中講到,人類社會看起來聲色犬馬,無比複雜,但是說到底就是貧窮者追求富貴,富貴者追求享樂和刺激。
就像司馬遷的名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現實嗎?現實。真實嗎?真實。在這個世界上,窮人和富人都在追求財富,無論是哪個階層的人都對貧窮和富裕有著清楚的認識,人們厭惡貧窮,人們追求財富,這在現代社會是幾乎不用仔細觀察就能看出來的。
因為人是欲望的動物,不可否認的是,正是人類的欲望讓人類有了如今的高度文明社會。所以身處貧窮的人很難滿足自己的欲望,所以他們嚮往富貴,因為富和貴是密不可分的,是兩種擇其一而擁之就可以滿足很多欲望的能力。
但是儘管人人厭惡貧窮,但仍舊應該聽從孔子說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任何不義之財,都不能去想。
但是,現實中取不義之財的人比比皆是,我們痛罵這些用不正當方式脫貧致富的人,但是我們到底是在罵這些人的「不義」,還是在罵為何「不義的機會」沒有降臨在自己身上,這逐漸讓人混淆了,也許自己也說不清了。
貪婪是人的本性
古有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有孔子「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意在其中矣。」雖然古人為我們樹立了很多清心寡欲,安貧樂道的榜樣,但是卻收效甚微。
就像文學家們也愛用這個題材來反映社會,他們批判為富不仁的富人,歌頌窮且益堅的窮人,他們願意把富貴當作筆下人物心靈的試金石,對他們進行考驗,當然也有很多主人公借金錢力量報仇雪恨或者是善良的主人公最後收穫財富的大團圓,其實這些故事很多看起來把「富」放到了人性的對立面,只要沒有經住金錢的誘惑的大多是承擔了反面角色。
但是,沒有人看到的是,寫下這些文字的人大多也是追名逐利的。這就是欲望,也就是「貪」,人的欲望是填不滿的,貪婪就是人的本性。就像莫言說的人們總是「身後多餘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
所以這是人的本性,人性是很複雜的,難以用一個詞語、一句話,就算是一整本書也難以概括。
但是這種本性,我們要不要任它在內心發展,不斷放大?這是我們的面臨的問題,答案應該是不能,這也是為何文學家們要寫那些違背本性的文字,因為文學是啟蒙,告訴我們的是欲望需要被克制。
沒有度的欲望會釀成大錯
儒家的中庸思想,是有大智慧的,告訴我們任何事只要過了一定的界限,就會朝著反方向發展。我們說欲望是本性,一定程度的欲望,可以讓人類不斷地追求更好的生活和理想的狀態,但是欲望不斷膨脹,如果不加克制,就如吹泡泡,一定會爆。
但是要如何克制這種人性本能,光靠文學的的說教以及道德的勸告,遠遠不夠,因為人還是一種利益動物,只有切身涉及到自己利益的時候,才會做出改變。
所以,這樣說來,控制人類的貪慾最直接和最有效的辦法還是法律。莫言說,欲望是猛獸,法律是籠子。而人類社會千百年的歷史,歸根到底就是不斷用各種手段同欲望作鬥爭最終達到一種平衡的狀態的歷程。
這不僅體現在人與人之間,更體現在國與國之間,只有當欲望得已控制的時候,人或者國,才不會被反噬,否則很多犯罪案件乃至戰爭就會發生,這就是欲望失衡的例子。
人類正瘋狂向地球索取
所以,即便在現在,貧富和欲望依舊是人類躲避不了的主要矛盾,在正是在這種思想的驅使下,我們要從貧困走向富裕,我們要滿足自己的欲望,要滿足社會的欲望,這麼多欲望的出口在哪,在地球上。
其實從人類這個角度跳脫開來,我們只不過是地球上數量龐大的一種生物,我們利用地球上的資源和其他生物有什麼區別?但是就是因為人類是一種有思想的動物,我們對地球的利用太過度了,已經達到了一種瘋狂的狀態,我們讚嘆現代社會各種稀奇古怪的建築,我們稱它們為城市,在城市裡,我們不斷的放縱著自己的欲望,產生著無法察覺的欲望垃圾。我們不斷告訴後代,地球是我們的家,但是轉頭我們就在幹拆家的行當。
但是,我們誰都不知道地球的忍耐限度在哪裡,我們渺小的人類,該用什麼去和如此巨大的一顆星球,一個誕生早於人類億萬萬年的地球做鬥爭,這一點,人類早就見識過了,世界上發生的天災不要說太多,近幾年來更是逐漸頻繁。但人類還是懷著僥倖的心,膨脹著自己的欲望。
文學的拯救意義
所以,這就是文學應該擔任的重大責任,拯救地球,拯救人類的責任。文學家應該用作品來告訴所有人類,任何通過不正義的手段快速聚集起來的財富是有罪的,即便擁有有義之才但不加克制自己欲望的人也是有罪的,他們也許沒有對別人犯罪,但他們是在對地球犯罪,是在對所有人類犯罪。
所以文學應該告訴所有人的是,無論你有多麼富貴,你擁有多少財富,你身上穿戴的是多麼名貴,最後大家的結局是一樣的,人類殊途同歸。
就像現在人心裡裝的東西也越來越多,腦袋裡想的東西也越來越複雜,但是對於很多基本的道理,人類卻逐漸搞不明白了,就像房子蓋了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
這是莫言舉的例子,雖然通俗,但是一下子就讓人抓到了他思想的重點,他還說了一句特別值得告訴所有人的話,「有了網絡之後,人們的頭腦裡並沒有比從前儲存更多的有用的信息。」甚至他說,沒有網絡前,傻瓜比現在更少。
我們自己想一想,我們有沒有變成傻瓜。這就是文學的意義,它要告訴人類,我們走的太快了!在資本、權勢、貪慾不斷刺激下的科學病態發展,已經使人類少了很多情趣,並且充滿了危機。這是莫言最後得出來的結論,他認為文學要告訴全人類,十分聰明用五分,留下五分給子孫。
小結:
但是,文學真的能拯救人類嗎?文學對於扼制人類的欲望真的有意義嗎?很多時候,答案是悲觀的。因為只有在沙漠中,人類才會意識到除了水和食物之外,沒有任何東西是值得我們留念的,到那個時候人類唯一的欲望就只會剩下這些。
但是,我們終究不是生活在沙漠裡,我們無法意識到空氣、陽光就已經是大自然給的饋贈了,當大自然讓我們真正意識到這些是有多麼珍貴的時候,那該是多麼可怕的時刻。所以文學對人類貪慾的克製作用是悲觀的,但仍舊不能放棄,因為放棄了,也就是放棄了救自己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