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察·林克萊特,對大多數影迷來說想必不是一個陌生的名字,即使你不了解這個導演,也一定聽說過他所執導的「愛在」三部曲——《愛在黎明破曉前》、《愛在日落黃昏時》、《愛在午夜降臨前》,這三部愛情電影常年佔據各大榜單的前列,被影迷們譽為「愛情聖經」。
除此以外,2014年的《少年時代》收穫無數讚譽的同時,拿下了金球獎最佳劇情片,以及奧斯卡獎最佳影片、最佳劇本、最佳導演等多個重量級獎項的提名。今年,林克萊特攜手「大魔王」凱特·布蘭切特帶著新作品——《伯納黛特你去了哪》和大家見面了。
《伯納黛特你去了哪》以15歲小姑娘Bee的視角,講述了她媽媽伯納黛特在一家人準備前往南極旅遊之前突然神秘失蹤的故事。失蹤,其實也就是一種逃離,在我看來,雖然整個故事都在一種輕鬆詼諧的氛圍下展開,其中所包含的對中年女性處境的展現卻不是那麼的令人輕鬆。
伯納黛特,一位特立獨行、略帶神經質的女性,她會對著手機上的人工智慧軟體喋喋不休,卻十分不擅長處理人際關係,鄰居們會竊竊私語「這是一個難以理解」的人,女兒同學的家長們舉行聚會也會把她排除在外,當然,伯納黛特並不在意這些,她信奉的觀點是「受人歡迎是一件不值得的事情」。對比之下,她對待自己女兒十分親切,可以說她們是彼此最好的朋友。林克萊特展示了極強的角色塑造能力,通過與鄰居一次爭吵、與女兒就一次演出的討論,就把伯納黛特對社交的態度展示出來,這對電影後半段的敘事起到了作用。同時,得益於「大魔王」精湛的表演,尤其是一個人對著人工智慧滔滔不絕的講話,就可以看出她的「不正常」。
電影以層層遞進的關係,講述了伯納黛特的三次逃離。第一個即是對人際交往的逃離,除了前文所述伯納黛特排斥他人以及被他人排斥,更有甚者,她會專門製作廣告牌嘲諷鄰居,在開車劃傷鄰居後拒絕賠禮道歉,這些略顯激進的行為,都是她本人對人際、對社交的一種恐懼與抗拒。這其實不難以理解,因為處在種種壓力下以及個人的性格原因,「社交恐懼」變得越來越普遍。那麼對於伯納黛特來說,其實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這也就是林克萊特在電影的第二部分所講述的——對工作事業的逃離。
藉助偽紀錄片的手段,我們了解到,伯納黛特之前是一位十分出色、甚至在圈內小有名氣的建築設計師,因為一個工程的失敗,搬離原來工作生活的地方,再也不入建築行業。這一部分的講述是碎片化的,多是通過他人的採訪、交流把這件的事情的始末講完。從事業的高峰跌至谷底,儘管電影中沒有講述伯納黛特的心路歷程,但這其中滋味也是不難想像的。
南極,在影片的前半段是作為一個旅遊的目的地,充滿了憧憬與喜悅,在後半段,因為一次突然的心理崩潰——伯納黛特一直依賴的人工智慧竟是一場騙局,心理醫生醫生據此斷定伯納黛特患有精神疾病並且要隔離他,這也就引發了第三個逃離——對家庭親人的逃離,此刻,南極自然而然成為一個絕佳的地點,雖然意義已經大不相同。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伯納黛特獨自一人踏上了去往南極的旅行。得益於前面她與女兒親密關係的鋪墊,不得不說當她做出決定拋棄這一切的時候,確實是令人吃驚。如此明顯的對比也在向觀眾揭示著伯納黛特所代表的中年女性,是如何在壓力下崩潰的。
林克萊特一直以來都關注女性,關注女性的生存環境與心理狀態,他電影中的女性角色總是那樣性格鮮明,有著自己的思想與目標。早些年「愛在」三部曲的女主角席琳,就是一位獨立、有主見的女性,不依附他人,敢於對社會中的事件提出批評與看法。這樣一位內心豐富的女性,從青年到中年、初戀到婚姻,她的戀愛心理被描摹的十分細膩真實。
在《伯納黛特你去了哪》中,伯納黛特也是一位具有自己特點的女性,這次,林克萊特更多的把目光瞄向外界,比如多次出現的人工智慧,它是如何幫助伯納黛特、如何讓她崩潰。還有,伯納黛特作為一名女性建築設計師,在建築這個幾乎全部是男性的行業是如何打拼的。不得不說,這都是現在存在於社會中的情況,電影中林克萊特也給出了自己的思考。
在拍攝手法上來說,林克萊特是一位擅長拍攝對話的導演,尤其擅長把對話與自然美景結合。在《伯納黛特你去了哪》這部電影中,南極出現的時間很短,但是在室內對話的拍攝中,林克萊特也做得很好。比如,藉助於樓梯對角構圖、形成空間感。長鏡頭跟拍「大魔王」的獨白,從正面拍攝到側面、再拍攝到背面,也藉助了室內的拐角牆壁等。這使得對話不是那麼單調無趣,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靈活性。
除此之外,「大魔王」凱特·布蘭切特的表演也是一如既往的水準之上,她精準的把握了這個角色喜劇性與孤獨感的特質。
《伯納黛特你去了哪》在豆瓣上收穫7.3的評分,可以說是一部算中規中矩的片子,收穫的關注度也並不高。在我看來,這是一部輕鬆卻不輕浮,值得觀看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