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陝西的民歌唱出來傳下去

2020-12-25 騰訊網

「委員和專家們提的建議客觀真實,讓我收穫很多,作為一名民歌傳承人,也讓我有了更多的想法和思路。」9月28日,剛參加完省政協召開的「推動我省地方音樂傳承與保護規劃的制定」月度協商座談會,陝南民歌傳承人彭光琴在接受採訪時表示。

陝南民歌傳承人彭光琴

讓陝南民歌走向全國

這是彭光琴第一次參加省政協會議。在聽完委員、專家發言後,她直言,會議客觀分析了當前我省地方音樂傳承與保護上存在的實際困難,同時也為下一步保護與傳承工作提出了許多務實建議。

彭光琴從小就開始唱陝南民歌,但她在唱的同時也在思考,如何將陝南民歌更好地進行挖掘保護、傳播和推廣。

「陝南民歌種類很多,但影響力很小,目前還處在被挖掘、原生態的一個狀態,在宣傳和保護上還有大量工作需要去做。」彭光琴說,為推廣和發揚陝南民歌,漢中市有關部門曾邀請民間藝人對沒有記載下來的民歌進行整理,經過後期梳理、編輯印製成宣傳冊,向市民和學校免費發放;通過開展民歌進校園、進機關、進社區等活動,排演劇目進行惠民演出,深受當地老百姓歡迎。

近年來,彭光琴參加過不少中央電視臺舉辦的文藝節目和賽事活動,每一次她都充分利用機會向全國觀眾展示陝南地方民歌。在彭光琴心裡,唱民歌就是唱生活、講生活,希望通過唱民歌能把陝南秦巴山區的歷史文化、人文風情特色展示給全國觀眾,讓全國人民了解到陝南民歌。

如何讓陝南民歌翻出秦嶺山、走向全國?彭光琴建議,政府要加大對民歌的扶持力度,組織更多文藝專業人員去陝南開展採風活動,挖掘更多陝南民歌;加大對陝南民歌的整理和包裝,重視地方音樂人才培養,與當地教育相結合,培養更多熱愛音樂的人;重視推廣和宣傳力度,利用新媒體,用現代方式演繹傳統文化,讓傳統民歌融入生活。

省政協委員杜朋朋

讓陝北民歌發揚光大

省政協委員、陝西省陝北民歌研究會理事杜朋朋走出會場後表示,這次座談會更加堅定了自己傳承陝北民歌的信心。

為保護和傳承好陝北民歌,從2017年開始,杜朋朋根據自己的理解,把一些陝北民歌錄製成輕唱,並從旋律、歌詞進行整理。

杜朋朋給自己定的目標是每年最少錄製50首。但在2019年,因為一些特殊原因,杜朋朋有點堅持不下去了。

「我也曾想過放棄,但想到自己做的事也許會給後人和陝北民歌后期發展留下一個參考資料,就繼續懷著自己對陝北民歌的一份初心,一直堅持著。」因為熱愛,所以堅持,截至目前,杜朋朋整理了200餘首陝北民歌。

在杜朋朋看來,這只是他對陝北民歌進行的一種保護工作,但如何傳承和保護好陝北民歌,這些還遠遠不夠。

杜朋朋表示,有保護才能有傳承,希望政府部門和社會各界能加大對陝北民歌的保護力度,挖掘老藝術家、民間老藝人們留下的傳統陝北民歌,用視頻、音頻形式進行傳承和保護,讓陝北民歌發揚光大。

陝西藝術職業學院黨委書記劉正利

在發揚光大中進行創新傳承

群眾代表受邀參加省政協月度協商會,如今這一做法已是常態。

去年以來,省政協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雙走進」活動要求貫穿政協履職工作全過程,不斷加強建言資政和凝聚共識雙向發力工作,積極傾聽群眾心聲、反映群眾願望,著力增強政協工作的群眾參與度。

劉正利是陝西藝術職業學院黨委書記,此次也受邀參加了會議。

「今天這場會,很及時很必要也很重要,無論是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還是陝西的音樂文化,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劉正利認為,人才培養應該有一個科學化的培養體系,重視市場培育,就需要政府呼籲、經濟搭臺、文化唱戲,只有重視人才培養和市場培育,才能真正使優秀傳統文化走向正軌。在傳統文化保護中,不能一味地進行保護,要在發揚光大中進行創新傳承,真正使傳統文化傳承下去。

劉正利表示,文化傳承不僅需要國家和政府支持,更需要社會各界幫助,不斷提升基層文化工作者的層次和水平,科學地讓傳統文化傳承發展。

各界導報記者 李榮(攝影:康鵬、馬卓)

相關焦點

  • 紅極一時的陝西民歌靈魂王二妮,現在怎麼樣了
    陝西民歌大家都比較愛聽,高亢的音律通過陝北方言的腔調喊出來,質樸而真實,表達情感直接簡單,深受民歌愛好者喜歡,反映著秦域文化,有濃厚的地域特色,提起陝西民歌,總有一個名字和它掛在一起,那就王二妮,這個唱出陝西民歌靈魂的妹子。
  • 春晚中陝西元素集中亮相 老腔民歌震撼全場
    昨晚除了西安分會場的節目充滿濃鬱的陝西特色,整臺春晚節目中,大篇幅的陝西亮點節目集中呈現,不論是搖滾版的華陰老腔還是原汁原味的陝北民歌,都將地道的陝西文化展現的淋漓盡致
  • 民歌手祖海:唱民歌不是比力氣拼「飆高音」
    日前,廣西衛視《一聲所愛·大地飛歌》(以下簡稱《一聲所愛》)2013新民歌音樂季啟動儀式上,民歌手祖海作為助陣明星出現。在流行音樂的衝擊下,一炮而紅的民歌手越來越少,培養一個優秀的民歌手的難度在哪兒?民歌應該怎麼唱?
  • 陝北民歌總是情——記陝北民歌新秀蘇文
    我喜歡他,讚賞他,不是因為他是我的老鄉,而是因為他把陝北民歌唱得優美動聽,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第一次現場看蘇文演出是在西安體育館東路的「陝北民歌大舞臺」。臺上的他身材頎長,膚色白皙,五官清秀中帶著一抹俊俏,帥氣中又帶著一抹溫柔。他那微微上翹的秀髮透射出青春、陽光的氣質。那天他唱的是《小桃紅》,歌聲洪亮、深情、悠揚、淳樸、綿延渾厚,洋溢著黃土地上泥土的芳香。
  • 以開放的姿態包容各種元素,傳統民歌還可以這樣唱!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祁琦近日,第二屆「中國傳統民歌新人新唱歌手大獎賽」頒獎典禮暨音樂會在深圳大學演會中心順利舉辦,為今年「中國傳統民歌新人新唱系列比賽及音樂會」畫下了圓滿的句號。△頒獎音樂會現場「中國傳統民歌新人新唱系列比賽及音樂會」是深圳市宣傳文化事業發展專項基金資助項目,由深圳傳統音樂文化教育基地主辦,深圳大學承辦,市音樂劇協會協辦,深圳雲頂學校支持。
  • 豫南民歌第一村 「賽山樵唱」口耳傳
    當地人習慣稱民歌為「小調」。村裡2000多口人,上至80歲的老人,下至8歲的兒童,幾乎都會唱民歌。其中,會唱80首以上的民間歌手就有200多人。雷全枝說,她們4位民歌手以前是搭夥唱玩花船的,唱了30多年。「小調」走出大山信陽民歌於2008年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新縣民歌正是其中的一個傑出代表。在山嶺間的村村鎮鎮裡,南衝村正是當地民歌保存狀況最好的地區之一,完整保存下來的民歌少說也有100多首。
  • 快訊|《陝西民歌金曲30首》新書首發式亮相第29屆全國圖書交易博覽會
    裝幀精美、極富陝西文化特色的《陝西民歌金曲30首》精品圖書成為本屆圖書交易博覽會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馮健雪(左)與毛文濤(右)為《陝西民歌金曲30首》揭幕費維耀說,陝西民歌是中國音樂文脈中極具人民性、原根性、風格性的民歌大系,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寶庫中最多姿多彩的絢麗奇葩。
  • 左權民歌:黃土地上「長」出的旋律
    一曲曲悠揚動聽的山西左權民歌飄蕩在太行山間,傳向遠方。飄蕩的民歌已經傳唱了1000多年,一曲曲《開花調》,唱碎了多少痴情人的心;一段段小花戲,舞出了多少人間苦辣酸甜!老人們說,這些歌是從黃土地上長出來的……尋著歌聲,不知不覺來到了宋代。據明《江州志》載,宋、元以來,遼縣人有了「鬧元宵」「鬧社火」「鬧紅火」的風俗。其中的「文社火隊」就是小花戲的前身,那時的小花戲唱曲便是民歌。遼縣即今天的左權。從遼縣到左權,太行山深處傳出的歌聲從未中斷,越唱越動聽,越唱越有味道。
  • 民歌四十,再唱一段思想起
    5小時4分10秒的《民歌四十 再唱一段思想起》,比起2005年3小時55分17秒的《民歌三十 永遠的未央歌》,擴容不少,歌手30到了60位,曲目也由40首增加到95首。添了新面孔,也少了舊相識,其中有5位,再也不會見了。李泰祥、潘安邦、施碧梧、黃大誠和馬兆駿,在約定的(民歌)三十到四十的這10年間,離開了人世。
  • 吉力么子扎:把彝族民歌唱給世界聽
    「在唱彝族民歌的人裡,我算是可以的」——子扎唱得好,她自己也知道,在這一點她沒有不必要的謙虛;她在某視頻網站上,有八萬多粉絲,碰到熟悉的人,喊她「網紅」,她當個玩笑聽聽罷了,不會放在心裡。她把對彝族古老的文化的熱愛視作自己的初心。《文化十分》記者在首屆大涼山國際戲劇節期間,跟隨吉力么子扎回到了她的家鄉布拖縣,為的是探究這古樸與嘹亮的彝族民歌背後的力量。
  • 愛唱廣西各民族的原生民歌的組合——梢麗組合
    她們擅長演唱廣西各民族的原生民歌,歌聲裡既有精湛的技巧,同時也保留了古老民歌淳樸的味道。她們致力於將廣西的山歌唱出大山,唱出廣西,唱到全世界。他們的表演形式新穎,演唱曲風突出,舞臺展示豐富,青春活力無限,是一支頗具年輕時尚的民歌組合。
  • 陝南民歌傳承人深情演繹《一曲山歌漢中情》
    漢中的故事講不完,漢中的歌兒唱不盡,《一曲山歌漢中情》是對漢中由衷的讚美,表達了歌者對漢中的深厚情感。該作品由陝西漢中市委宣傳部出品,知名音樂製作人趙真創作,陝南民歌傳承人彭光琴與趙真傾情演繹。《一曲山歌漢中情》詞曲:趙真演唱:彭光琴、趙真漢中的漢 漢字之源楓林瀑布美不過山河堰古漢臺遙望一江兩岸雲中棧橋架在了龍頭山我家住在陝西之南哎
  • 「豫南民歌第一村」花甲民歌手三憂「賽山樵唱」
    中新社信陽12月22日電 題:「豫南民歌第一村」花甲民歌手三憂「賽山樵唱」  作者 李貴剛 楊大勇  「大別山上採嫩茶,姑娘笑臉映朝霞,多採茶呀採好茶,手捧豐收心裡樂開了花……」冬日大別山區寂靜的山林中,忽聞歌聲悠揚,記者順著歌聲一路追尋到了大別山支脈賽山腳下的河南信陽市新縣八裡畈鎮南衝村。
  • 跑旱船丨王曉怡演唱·陝北民歌第463期
    耍龍燈、出花會時一般是只舞不唱的,只有《跑旱船》,要邊舞邊唱。跑旱船所唱的歌曲,各地都不相同。其中能影響全國、最為被音樂界推崇的,當屬陝北地區的這首《跑旱船》了。這首民歌結合了山歌的某些特徵,曲調高亢,旋律線起伏大,情緒熱烈,詞句形象具體,鮮明,把跑旱船的演員角色惟妙惟肖地表現出來了。在曲調的構成上,它不囿於一般歌舞曲中常用的方整性結構和單一的舞蹈節奏,而是靈活、自由地隨意發展。
  • 《民歌40:再唱一段思想起1975-2015》
    新世紀以原住民音樂受到年輕人追捧的胡德夫,70年代民歌運動發源之初,正是在西餐廳、酒廊裡駐唱的民歌手之一。那時的胡德夫演唱的大多是美國民謠,偶爾才能唱幾首中文歌。華語流行音樂教父李宗盛,是給民歌手寫歌、當製作人才入行,終成樂壇一代傳奇。
  • 商南的民歌
    自人類進入階級社會後,勞動人民就處於社會最底層,他們終日勞累,創造了社會財富和燦爛的文化,卻過著牛馬般的生活,政治上沒有發言權,只有通過民歌唱出心中的不平,表達對統治者、剝削者的反抗、憤懣,對封建社會制度的抨擊。「太陽出來扯歌喉,山歌本是古人留,留在世上解憂愁。世上多有不平事,它都裝在歌裡頭,只管開心把歌唱,一切憂愁丟腦後。」
  • 「民歌四十:再唱一段思想起」 | 經典朗讀
    不過,羅大佑的《童年》要我說,歌詞並不民歌,是因為張艾嘉先唱了,才被歸到《民歌》一路,他早期為別人寫的《風兒輕輕吹》《閃亮的日子》還更像民歌。」 胡德夫老師回憶,陶曉清是「民歌運動」最大的推手,她後來還創辦了「民歌樂府」,組織民歌手到各大學校巡演,起初學校慶典多愛邀請唱「洋歌」的樂團,經過陶曉清的推動,學校的畢業典禮開始邀請具有原創精神的民歌手進行表演。
  • 關於民歌有話說
    而民歌是大眾創造的,作者是人民群眾,大多文化低淺,甚至有的連字都不識,作品是鄉村俚語,出來後是原生態的,也沒人把關,出來怎麼樣就是怎麼樣,在民眾中相互傳唱,遇著聰明人就給它稍改一改,但社會的流傳並不是僅以改過的那個流傳,從而也就會在社會上形成多個版本,良莠不齊,進而與正統文學對比起來,兩者也就產生了很大的區別,讓人主觀地認為它低賤了,由於沒有看到從客觀的存在狀況和民眾中的教育影響,使它在文化中受到了不公正待遇
  • 史上最長歌曲《陝西木有啥》,百位陝西籍名人匯聚奉獻!
    吃好了咱把喔傢伙拿出來熱鬧一哈軍校,啊,備馬,啊,抬刀伺候...餵兒...【段落1】中國版圖最中間陝北關中連陝南秦嶺中間分界線一聲秦腔吼破天陝西到底咋個向趕緊聽我給你唱中華文明這發祥文化淵源時間長陝西其實木有啥始皇嬴政統天下唐僧譯經大雁塔西遊故事傳萬家名城名景揚中華
  • 騰格爾唱民歌《鐵蛋蛋》,想起女兒,不經淚流下來
    大家對於騰格爾估計都挺熟悉的,他來自內蒙古大草原,然後我們的客棧這次也在內蒙古搭建的,所以就邀請了本地的名人騰格爾,騰格爾以他拿獨特的音色和那標誌性的長辮(雖然現在沒有了),而被大眾所熟知,而已經好長時間沒有露面的他,這一次來到了客棧,在裡面免不了要唱歌的,但是在唱到一首民歌《鐵蛋蛋》的時候,正在興頭的騰格爾突然哽咽,是因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