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員和專家們提的建議客觀真實,讓我收穫很多,作為一名民歌傳承人,也讓我有了更多的想法和思路。」9月28日,剛參加完省政協召開的「推動我省地方音樂傳承與保護規劃的制定」月度協商座談會,陝南民歌傳承人彭光琴在接受採訪時表示。
陝南民歌傳承人彭光琴
讓陝南民歌走向全國
這是彭光琴第一次參加省政協會議。在聽完委員、專家發言後,她直言,會議客觀分析了當前我省地方音樂傳承與保護上存在的實際困難,同時也為下一步保護與傳承工作提出了許多務實建議。
彭光琴從小就開始唱陝南民歌,但她在唱的同時也在思考,如何將陝南民歌更好地進行挖掘保護、傳播和推廣。
「陝南民歌種類很多,但影響力很小,目前還處在被挖掘、原生態的一個狀態,在宣傳和保護上還有大量工作需要去做。」彭光琴說,為推廣和發揚陝南民歌,漢中市有關部門曾邀請民間藝人對沒有記載下來的民歌進行整理,經過後期梳理、編輯印製成宣傳冊,向市民和學校免費發放;通過開展民歌進校園、進機關、進社區等活動,排演劇目進行惠民演出,深受當地老百姓歡迎。
近年來,彭光琴參加過不少中央電視臺舉辦的文藝節目和賽事活動,每一次她都充分利用機會向全國觀眾展示陝南地方民歌。在彭光琴心裡,唱民歌就是唱生活、講生活,希望通過唱民歌能把陝南秦巴山區的歷史文化、人文風情特色展示給全國觀眾,讓全國人民了解到陝南民歌。
如何讓陝南民歌翻出秦嶺山、走向全國?彭光琴建議,政府要加大對民歌的扶持力度,組織更多文藝專業人員去陝南開展採風活動,挖掘更多陝南民歌;加大對陝南民歌的整理和包裝,重視地方音樂人才培養,與當地教育相結合,培養更多熱愛音樂的人;重視推廣和宣傳力度,利用新媒體,用現代方式演繹傳統文化,讓傳統民歌融入生活。
省政協委員杜朋朋
讓陝北民歌發揚光大
省政協委員、陝西省陝北民歌研究會理事杜朋朋走出會場後表示,這次座談會更加堅定了自己傳承陝北民歌的信心。
為保護和傳承好陝北民歌,從2017年開始,杜朋朋根據自己的理解,把一些陝北民歌錄製成輕唱,並從旋律、歌詞進行整理。
杜朋朋給自己定的目標是每年最少錄製50首。但在2019年,因為一些特殊原因,杜朋朋有點堅持不下去了。
「我也曾想過放棄,但想到自己做的事也許會給後人和陝北民歌后期發展留下一個參考資料,就繼續懷著自己對陝北民歌的一份初心,一直堅持著。」因為熱愛,所以堅持,截至目前,杜朋朋整理了200餘首陝北民歌。
在杜朋朋看來,這只是他對陝北民歌進行的一種保護工作,但如何傳承和保護好陝北民歌,這些還遠遠不夠。
杜朋朋表示,有保護才能有傳承,希望政府部門和社會各界能加大對陝北民歌的保護力度,挖掘老藝術家、民間老藝人們留下的傳統陝北民歌,用視頻、音頻形式進行傳承和保護,讓陝北民歌發揚光大。
陝西藝術職業學院黨委書記劉正利
在發揚光大中進行創新傳承
群眾代表受邀參加省政協月度協商會,如今這一做法已是常態。
去年以來,省政協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雙走進」活動要求貫穿政協履職工作全過程,不斷加強建言資政和凝聚共識雙向發力工作,積極傾聽群眾心聲、反映群眾願望,著力增強政協工作的群眾參與度。
劉正利是陝西藝術職業學院黨委書記,此次也受邀參加了會議。
「今天這場會,很及時很必要也很重要,無論是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還是陝西的音樂文化,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劉正利認為,人才培養應該有一個科學化的培養體系,重視市場培育,就需要政府呼籲、經濟搭臺、文化唱戲,只有重視人才培養和市場培育,才能真正使優秀傳統文化走向正軌。在傳統文化保護中,不能一味地進行保護,要在發揚光大中進行創新傳承,真正使傳統文化傳承下去。
劉正利表示,文化傳承不僅需要國家和政府支持,更需要社會各界幫助,不斷提升基層文化工作者的層次和水平,科學地讓傳統文化傳承發展。
各界導報記者 李榮(攝影:康鵬、馬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