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阿知 來源|職場話你知(ID:zchnz2020)
這兩天,前央視「一哥」張宏民吃雪糕的事兒登上熱搜。
在相關照片裡,張宏民一個人坐在長椅上吃雪糕,原本平平無奇的一幕,卻因網友們頻頻「加戲」而發酵。
那些以誇張標題吸引閱讀量的媒體,甚至以《他是昔日「央視一哥」,60歲無兒無女,獨坐街頭吃雪糕》之類的標題渲染此事。
其實說到底,不過是拿著「大齡未婚」「獨坐街頭」「晚景悽涼」等惹人眼球的字眼,來勾起對別人私生活的窺探,滿足幾分好奇心之餘,順便對別人的人生評頭論足一番,
但話又說話來,別人的生活和你有什麼關係,你又什麼資格對別人評頭論足?
但是不得不承認,在這個世界,總有人喜歡拿自己的標去準判別人的人生。
1
以自己的衡量標準去判斷一個人
才是最大的惡
張宏民的這個故事,讓我想起了另一個社會測試實驗,某個視頻的策劃人,請來了三位嘉賓。
第1個嘉賓,胳膊脖子都是文身;
第2個嘉賓,穿一身暴露的低胸超短連衣裙;
第3個嘉賓,穿著三國時期貂蟬的服裝,頭戴一朵碩大的牡丹花。
三位嘉賓坐在舞臺上,對著20位觀眾做自我介紹:
文身哥說,自己性格耿直,不會拐彎抹角;
短裙姐說,她經常晚上上班,白天睡覺;
貂蟬姐說,她平時喜歡動漫和cos各種動漫角色。
20位觀眾僅僅憑著第一印象給三位嘉賓寫評論,評論結束後,三位嘉賓轉頭看大屏幕,難過瞬間湧現在眼神裡。
屏幕出現的都是這樣一些讓人看著就很不舒服的詞彙:
癮君子,文身可怕,危險;
交際花,夜場女王,勾引男人;
裝可愛,腦殘,傻x。
即使三位嘉賓已經做了足夠的心理準備,還是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滿屏負面的評價簡直讓人窒息。
而實際上,「文身哥」其實就是一位文身師,喜歡做飯,還是個富有愛心的流浪寵物志願者。
而這位衣著性感的女士,其實是一名夜間看護,主要負責病人晚上的照看工作,她平時就喜歡花心思在穿衣打扮上。
至於喜歡cosplay的這個漂亮妹子,是位小學音樂老師,個性簡單,喜歡和孩子呆在一起。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以自己的衡量標準去判斷別人,但實際上,那並不是他們看到的樣子。
電影《搜索》,高圓圓飾演的葉藍秋,在某次檢查完身體之後,上了一輛公交車,戴著墨鏡,神情恍惚地看著窗外,
這時,乘務員對著葉藍秋大喊:
「我讓你給這個大爺讓個座!」
葉藍秋若有所思,一動不動,這時那位大爺發了話:
「不就一個座位嗎,就當我呀,讓給這個姑娘了。」
旁邊的吃瓜群眾跟著起鬨,眼光全都集中在葉藍秋身上。指責她沒有教養,沒素質。但是沒人知道,葉藍秋剛剛被檢查出得了淋巴癌。
很多人喜歡從自我的角度去評判人。可是,鮮有人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考慮。
正所謂,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然而事實是,很多人只憑看到的表象和聽到的隻言片語就判定了一個人。
他們喜歡對你的生活和人生指指點點,但他們從不對你的未來負責。
這種隨意評價別人的行為,難道不也是一種「平庸之惡」嗎?
2
為什麼我們總被成功式的人生
牢牢綁架?
英國作家毛姆曾經以畫家高更為原型寫過一篇小說。
在這篇《月亮與六便士》中,男主角叫思特裡克蘭德,他原本是倫敦證券經紀人,年紀輕輕就過著足以讓很多人羨慕的幸福生活。
可就在40歲那年,他突然拋棄舒適安逸的生活,留下一封信,離家出走了,甚至根本不管妻子的哭喊,朋友的勸阻。
「我要畫畫!」
「可是你已經四十了!」
「正因為這個我才必須要畫畫,現在再不開始就完了。」
他拋家舍業去了巴黎,住最破爛的旅館,吃最粗陋的飯菜,但是畫出的作品無人問津。
生染重病,差點死掉,但他依然毫不退縮。再後來,他來到大溪地島,娶了一名當地土著女子為妻,終日埋首創作,自得其樂,在生命的盡頭,他得了麻風病,雙目失明,
他畫的畫依然沒有得到認可,但他並不在意,撒手西去。
在這本書裡,有一句話始終在鼓勵著那些不斷前行的人:
「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愛的環境裡。淡泊寧靜、與世無爭,難道就是糟蹋自己嗎?
與此相反,做一個著名的外科醫生,年薪一萬磅,娶一位美麗的妻子,難道就是成功嗎?
我想,這一切都取決於一個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義,取決於他認為對社會應盡什麼義務,對自己有什麼要求。」
一個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義,並不覺取決於他擁有多少,而在於他自己想要選擇什麼。
薩特在《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中宣稱:
「當人一旦看出價值是靠他自己決定的,他在這種無依無靠的情況下就只能決定一件事,即把自由作為一切價值的基礎。」
自由的選擇是人生價值的基礎,當然,你也可以選擇將高檔餐廳、超級跑車、豪華別墅當做自己人生價值實現的目標,這是你的選擇,我們必須「聽任」你的選擇,因為你是自由的。
既然如此,我們為什麼不能尊重別人獨坐街頭吃一根雪糕的自由?
人總是很奇怪,總是喜歡以自己為出發點,衡量一切,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偏見,本身就是一種認知偏差。
可這樣的現象,實在是太常見了,比如很多職場文標題就是這樣的開頭:
比又窮又忙更可怕的,是你30歲還在基層。
985畢業,月薪2500:低配的生活讓你活該窮。
畢業10年,年收過億:你有多努力,就有多幸運。
寥寥數字就定義一個人的職場生涯,而那些達不到這條世俗成功線的職場人,就該被如此定義取值?
20年前賣豬肉的北大狀元,被看做失敗;
如今帶貨直播的薇婭辛巴,被認為是成功。
到底是什麼成功,什麼又是失敗?
其實在每個人心中都有各自的答案,那憑什麼你所謂的「成功」就是成功?
3
沒必要拼命地活給別人看
這個事明白越早越好
前幾天馬伊琍因為一句「卵子的使命不是成為受精卵」而登上熱搜。
其實,這話從一位已經育有兩女的女人嘴裡說出來,多少有些經歷之後方才領悟的意思,而這句金句的完整版如下:
一顆卵子所存在的意義,只是一顆卵子,而不是成為受精卵而活,放大到懷揣著卵子的女性身上,就是女性和任何別的人一樣平等。
其實,馬伊琍的這段話恰恰讓我想到之前有人評價楊麗萍:
「一個女人最大的失敗是沒一個兒女,所謂活出了自己都是蒙人的。讓你再年輕30年,到了100歲,你的容顏難道還能保持30歲的樣子,即使你再美再優秀,都逃不過歲月的摧殘。到了90歲,無法享受兒孫滿堂那種天倫之樂。」
莊子有句話說的好:「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你又不是我,怎麼知道我的快樂?
其實,不管是馬伊琍也好,還是楊麗萍也罷,你會發現越來越多的人會按照自己的想法去過好自己的一生,這並非是什麼異類,也談不上標新立異。
就像馬伊琍的前夫文章被曝出軌以後,她沒有遵從大部分人踹飛渣男的想法,而是選擇「且行且珍惜」原諒文章,儘管五年之後,二人還是和平離婚了。
但馬伊琍一直像她自己話裡說的那樣,按照自己的想法來看待愛情,而不是忍受著婚姻的瑕疵拼命活出精彩給別人看。
在《奇葩說》第四季上,陳銘舉過這樣一個例子:
「波斯王子曾經開過一次大會,在這個大會上,有來自世界各地的使者。」
來自非洲的使者和來自東方的使者,因為老人去世遺體怎麼處理的問題,發生了巨大的爭議,來自東方的使者說:
「老人去世以後,他們竟然會吃掉老人的遺骸,實在是太殘忍了,簡直就是大逆不道。」
來自非洲的使者說:
「老人去世之後,他們竟然把老人埋進土裡,讓他們在土裡面腐爛,實在是太殘忍了。我們把老人的屍體吃進去,讓他跟我們的身體融為一體,他們才能獲得新生。」
陳銘講的這個故事,是為了讓大家理解世界的複雜性:
不是所有人都生活在同一片海域裡,可能僅僅只是因為成長環境不一樣而已,可能僅僅只是因為個人喜好不一樣而已。
所以,千萬不要以自己的標準為尺度,去丈量世間萬物。
世界有世界的模樣,你也可以有你的模樣。
如果每個人只是按照別人的想法,活成別人想要的樣子,
那這個世界要普通成什麼樣子?
寫在最後:
楊天真在《女人30+》裡說過一段話:
這個社會總是有一些統一的審美、統一的認知,好像脫離那個統一審美跟統一認知的事情,就是錯。
但實際上,每個人生命的價值只依賴自己怎麼選擇,你想要過什麼樣的人生,
自己去選擇就好,因為除你之外,
沒有人會對你的人生負責。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職場話你知(ID:zchnz2020)
本文來源職場話你知,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前瞻網的立場。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