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聊一下最近一段時間被討論很多的一部電影——《1917》。《1917》因為兩件事被討論:一個是《1917》獲得了10項2020年奧斯卡金像獎提名,僅次於《小丑》(Joker,11項);另一個則是這部電影使用了「一鏡到底」的展現方式,全片從頭到尾只有一個鏡頭!
一鏡到底為什麼會被熱議?
我們日常所觀看的影視作品,是由無數個鏡頭拼接而成(剪輯),這種表現手法就是大家經常說的「蒙太奇」。比較直觀的例子就是我們看影片中兩人面對面的對話鏡頭,大多是誰說話給誰正面鏡頭,一場對話就在兩人之間切換。這樣的對話場景,就需要最少兩臺攝像機拍攝兩個鏡頭,然後後期將鏡頭剪輯到一起。
這種情況不會出現在一鏡到底的影視作品當中。以對話鏡頭為例,一鏡到底多數會選擇側方的機位進行拍攝,如果空間允許的話,鏡頭會在對話兩人間移動,但是絕對不會出現剪輯的痕跡。可能有朋友看到這裡會覺得,一鏡到底也沒什麼了不起啊,不就是全片用一個鏡頭麼,我也能拍啊。
錯,一鏡到底非常了不起。電影不是我們拍風景視頻,電影有敘事的基本要求,同時導演還需要通過鏡頭向觀眾傳達情緒,讓觀眾能夠沉浸到情節當中。一鏡到底其實會阻礙電影敘事以及情緒傳達,如果做不好,一部有完整敘事的電影也會變成「風景視頻」。所以,一部能夠獲得奧斯卡肯定的「一鏡到底」電影,尤其是獲得最佳影片提名的一鏡到底電影,當然值得討論。
一鏡到底有多難拍?
以《1917》為例,全片共119分鐘,那麼這個鏡頭的時長至少有100分鐘(片頭片尾預估19分鐘,美叔也沒計時)。要知道,電影不是舞臺劇,場景是一直在切換的,那麼鏡頭就要一直在不同的場景當中切換,這對片場的調度有很高的要求。
上一部比較出名的「一鏡到底」電影是2017年上映的《鳥人》(Birdman),這次的《1917》遇到的比《鳥人》還大的挑戰是,整部電影沒有一場內景戲,全部都是外景。由於劇情的原因,主角一直在不斷的移動當中,場景涉及到戰壕、彈坑遍布的戰場、地下工事、廣闊的平原、移動的車廂、小鎮廢墟、河流等等,距離跨度長達9英裡,時間跨度長達8小時,既有白天場景也有夜晚場景。
細心的你有沒有發現什麼不對的地方?時間跨度長達8小時,那麼這「一個鏡頭」是怎麼用100分鐘的時間去展現8小時的內容呢?回到文章開頭,你會發現,美叔說《1917》用的是一鏡到底的展現方式,而不是拍攝手法。這部電影與《鳥人》一樣,利用高超的拍攝技巧配合精細的剪輯以及特效,將多組鏡頭無縫剪輯到一起,讓觀眾幾乎感受不到鏡頭的切換,從而達到了在100分鐘之內展現出這一利用8小時橫跨9英裡的故事。
導演為何要選擇這種展現手法?
《1917》是一部戰爭片,講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兩位年輕的英軍士兵接到命令,要在8小時內跨越9英裡,穿過敵佔區,向一支即將踏入德軍陷阱的英國部隊下達停止進攻的命令。如果他們不能按時抵達的話,將會有1600名士兵因此犧牲,這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也是一場與死神的競速。
但是與《敦刻爾克》(Dunkirk)等傳統的戰爭片不同的是,《1917》沒有選擇展現大部隊進攻的宏大場景,而是將鏡頭聚焦到兩位普通士兵身上,跟隨著他們奔跑、躲藏,跟隨著他們的眼睛去看戰場的斷壁殘垣,聽士兵們的對話、抱怨,用各種各樣的細節,讓觀眾在腦海當中自行演繹出殘酷的戰場。
因此,一鏡到底的展現方式看起來最適合,因為沒有任何鏡頭切換,所以觀眾不會「跳出來」,視線會與攝像機一起跟隨著主角,情緒也會始終沉浸在劇情當中,不會有任何的抽離。唯一的缺點是,哪怕是「偽·一鏡到底」,這種展現形式也不好拍。
拍攝《1917》的難點在哪裡?
雖然《1917》並非一氣呵成用一個鏡頭拍下來的,但是為了向觀眾展示出一鏡到底的感覺,不同組鏡頭之間的轉換要做到無縫,也就是下一段戲的開始處要與上一段戲的結尾處完美銜接。聽起來似乎很容易,但是考慮到鏡頭當中各種運動素材,如果銜接不好,素材的運動軌跡就會偏移,顯得非常不自然。
第二個難點是光線。如果是在影棚內拍攝的話,一條沒過的話接著拍就可以,光照強度,光線角度都不會有什麼變化,但《1917》全部都是外景,而且因為經常有環繞主角的鏡頭,所以四周根本沒有辦法布置燈光,只能完全依靠自然光。
通過觀影我們可以發現,除了夜晚之外《1917》的鏡頭當中一直都是陰天的狀態。陰沉的天氣除了能夠讓觀眾更能感受到壓抑之外還有一點好處,沒有強烈的陽光形成的影子,這樣對光線角度的要求相對就低了一些。不過拍攝期間不可能一直都是陰天,這個時候劇組怎麼辦呢?
《1917》是怎麼拍攝的?
我們先來說光線的問題,很簡單,靠天吃飯:什麼時候陰天時候開始拍攝。當然,烈日當空的時候他們也沒有閒著,而是在一遍一遍地排練,只要雲彩一遮住太陽,他們就立馬進入拍攝狀態。
保持鏡頭連貫性則更複雜一些。首先,雖然《1917》並非真正的一鏡到底拍攝而是將鏡頭分解之後再使用後期做出來的效果,但是這部電影拍攝的鏡頭也基本上都是長鏡頭,這樣一來,需要剪輯的地方就會少很多,但是同樣,這樣做對拍攝現場的調度有著非常高的要求。
據主創所說,電影《1917》一共有兩套劇本,一套劇本是給演員表演用的,一套是給現場工作人員用的。給演員的劇本基本上就是傳統的景象、對白、動作等內容;給工作人員的劇本則標註了這場戲攝像機的走位、交接等,工作人員需要知道自己在什麼時間點做什麼。如果這個時候有一架攝像機在拍攝「電影拍攝過程」的話,拍出來的作品從某種角度上來說也是一部電影(大家都在按照劇本走)。
導演並沒有因為追求「一鏡到底」的效果而放棄自己鏡頭語言的表達,這無疑非常加重了導演的工作量,對攝影的要求也異常的高。從影片中看,《1917》應該幾乎沒有用到軌道,基本上全程都是手持、機架、車載帶著穩定器的攝像機(甚至還用上了四翼飛行器)。
最有意思的莫過於廢棄小鎮夜晚的那場戲,為了能夠把演員的奔跑路線以及攝像拍攝素材的路徑規劃好,攝製組按照比例搭建了一個微縮模型。除了這些,為了營造出漂亮的光影效果,攝製組甚至連每顆照明彈的軌跡都設計好了。你在電影中看到的起起落落的照明彈並不是被發射出來,而是掛在懸空軌道上被繩子拉著走的。
《1917》採用「一鏡到底」的展現方式並沒有影響電影故事的表達,雖然影片開始時略顯沉悶,不過從兩人接到任務之後開始,觀眾會隨著鏡頭跟著主角一起經歷各種狀況,影片的代入感特別強,有效地解決了單鏡頭表現力不足的問題。
如果你回過頭來二刷的話就會發現,影片的許多情節設置得特別精巧,因為單鏡頭呈現出的內容量較少,所以有時會顯得枯燥,但是每當觀眾的耐心即將耗盡的時候,劇情就會出現一個小小的波折,讓觀眾的注意力重新投入進去。另外,雖然只有一個鏡頭,導演也非常注意對鏡頭的運用,利用不同層次的景別來營造不同的感覺。
總的來說,《1917》這部電影並不是一部宏大的戰爭片,而是於細微處展現戰爭殘酷面的劇情片(部分劇情更像驚悚片),劇情節奏緊湊,高潮迭起,是一部非常值得推薦的電影。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