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部《1917》只用一個鏡頭展現,這部一鏡到底的電影到底有多牛?

2020-12-27 美劇集中營
《1917》海報

今天跟大家聊一下最近一段時間被討論很多的一部電影——《1917》。《1917》因為兩件事被討論:一個是《1917》獲得了10項2020年奧斯卡金像獎提名,僅次於《小丑》(Joker,11項);另一個則是這部電影使用了「一鏡到底」的展現方式,全片從頭到尾只有一個鏡頭!

一鏡到底為什麼會被熱議?

《惡魔島》中的對話鏡頭

我們日常所觀看的影視作品,是由無數個鏡頭拼接而成(剪輯),這種表現手法就是大家經常說的「蒙太奇」。比較直觀的例子就是我們看影片中兩人面對面的對話鏡頭,大多是誰說話給誰正面鏡頭,一場對話就在兩人之間切換。這樣的對話場景,就需要最少兩臺攝像機拍攝兩個鏡頭,然後後期將鏡頭剪輯到一起。

《1917》當中的對話鏡頭

這種情況不會出現在一鏡到底的影視作品當中。以對話鏡頭為例,一鏡到底多數會選擇側方的機位進行拍攝,如果空間允許的話,鏡頭會在對話兩人間移動,但是絕對不會出現剪輯的痕跡。可能有朋友看到這裡會覺得,一鏡到底也沒什麼了不起啊,不就是全片用一個鏡頭麼,我也能拍啊。

一鏡到底需要巧妙的設置情節

錯,一鏡到底非常了不起。電影不是我們拍風景視頻,電影有敘事的基本要求,同時導演還需要通過鏡頭向觀眾傳達情緒,讓觀眾能夠沉浸到情節當中。一鏡到底其實會阻礙電影敘事以及情緒傳達,如果做不好,一部有完整敘事的電影也會變成「風景視頻」。所以,一部能夠獲得奧斯卡肯定的「一鏡到底」電影,尤其是獲得最佳影片提名的一鏡到底電影,當然值得討論。

一鏡到底有多難拍?

《1917》拍攝現場

以《1917》為例,全片共119分鐘,那麼這個鏡頭的時長至少有100分鐘(片頭片尾預估19分鐘,美叔也沒計時)。要知道,電影不是舞臺劇,場景是一直在切換的,那麼鏡頭就要一直在不同的場景當中切換,這對片場的調度有很高的要求。

《鳥人》劇照

上一部比較出名的「一鏡到底」電影是2017年上映的《鳥人》(Birdman),這次的《1917》遇到的比《鳥人》還大的挑戰是,整部電影沒有一場內景戲,全部都是外景。由於劇情的原因,主角一直在不斷的移動當中,場景涉及到戰壕、彈坑遍布的戰場、地下工事、廣闊的平原、移動的車廂、小鎮廢墟、河流等等,距離跨度長達9英裡,時間跨度長達8小時,既有白天場景也有夜晚場景。

《1917》當中出現的不同場景

細心的你有沒有發現什麼不對的地方?時間跨度長達8小時,那麼這「一個鏡頭」是怎麼用100分鐘的時間去展現8小時的內容呢?回到文章開頭,你會發現,美叔說《1917》用的是一鏡到底的展現方式,而不是拍攝手法。這部電影與《鳥人》一樣,利用高超的拍攝技巧配合精細的剪輯以及特效,將多組鏡頭無縫剪輯到一起,讓觀眾幾乎感受不到鏡頭的切換,從而達到了在100分鐘之內展現出這一利用8小時橫跨9英裡的故事。

導演為何要選擇這種展現手法?

與時間賽跑

《1917》是一部戰爭片,講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兩位年輕的英軍士兵接到命令,要在8小時內跨越9英裡,穿過敵佔區,向一支即將踏入德軍陷阱的英國部隊下達停止進攻的命令。如果他們不能按時抵達的話,將會有1600名士兵因此犧牲,這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也是一場與死神的競速。

《敦刻爾克》海報

但是與《敦刻爾克》(Dunkirk)等傳統的戰爭片不同的是,《1917》沒有選擇展現大部隊進攻的宏大場景,而是將鏡頭聚焦到兩位普通士兵身上,跟隨著他們奔跑、躲藏,跟隨著他們的眼睛去看戰場的斷壁殘垣,聽士兵們的對話、抱怨,用各種各樣的細節,讓觀眾在腦海當中自行演繹出殘酷的戰場。

攝像機交接

因此,一鏡到底的展現方式看起來最適合,因為沒有任何鏡頭切換,所以觀眾不會「跳出來」,視線會與攝像機一起跟隨著主角,情緒也會始終沉浸在劇情當中,不會有任何的抽離。唯一的缺點是,哪怕是「偽·一鏡到底」,這種展現形式也不好拍。

拍攝《1917》的難點在哪裡?

這段場景有兩組鏡頭

雖然《1917》並非一氣呵成用一個鏡頭拍下來的,但是為了向觀眾展示出一鏡到底的感覺,不同組鏡頭之間的轉換要做到無縫,也就是下一段戲的開始處要與上一段戲的結尾處完美銜接。聽起來似乎很容易,但是考慮到鏡頭當中各種運動素材,如果銜接不好,素材的運動軌跡就會偏移,顯得非常不自然。

全片都是採用自然光源

第二個難點是光線。如果是在影棚內拍攝的話,一條沒過的話接著拍就可以,光照強度,光線角度都不會有什麼變化,但《1917》全部都是外景,而且因為經常有環繞主角的鏡頭,所以四周根本沒有辦法布置燈光,只能完全依靠自然光。

陰天的時候影子不明顯

通過觀影我們可以發現,除了夜晚之外《1917》的鏡頭當中一直都是陰天的狀態。陰沉的天氣除了能夠讓觀眾更能感受到壓抑之外還有一點好處,沒有強烈的陽光形成的影子,這樣對光線角度的要求相對就低了一些。不過拍攝期間不可能一直都是陰天,這個時候劇組怎麼辦呢?

《1917》是怎麼拍攝的?

《1917》劇照

我們先來說光線的問題,很簡單,靠天吃飯:什麼時候陰天時候開始拍攝。當然,烈日當空的時候他們也沒有閒著,而是在一遍一遍地排練,只要雲彩一遮住太陽,他們就立馬進入拍攝狀態。

《1917》由多個長鏡頭剪輯而成

保持鏡頭連貫性則更複雜一些。首先,雖然《1917》並非真正的一鏡到底拍攝而是將鏡頭分解之後再使用後期做出來的效果,但是這部電影拍攝的鏡頭也基本上都是長鏡頭,這樣一來,需要剪輯的地方就會少很多,但是同樣,這樣做對拍攝現場的調度有著非常高的要求。

拍攝電影開場時的場景

據主創所說,電影《1917》一共有兩套劇本,一套劇本是給演員表演用的,一套是給現場工作人員用的。給演員的劇本基本上就是傳統的景象、對白、動作等內容;給工作人員的劇本則標註了這場戲攝像機的走位、交接等,工作人員需要知道自己在什麼時間點做什麼。如果這個時候有一架攝像機在拍攝「電影拍攝過程」的話,拍出來的作品從某種角度上來說也是一部電影(大家都在按照劇本走)。

連飛行器都用上了

導演並沒有因為追求「一鏡到底」的效果而放棄自己鏡頭語言的表達,這無疑非常加重了導演的工作量,對攝影的要求也異常的高。從影片中看,《1917》應該幾乎沒有用到軌道,基本上全程都是手持、機架、車載帶著穩定器的攝像機(甚至還用上了四翼飛行器)。

夜景規劃與實際效果

最有意思的莫過於廢棄小鎮夜晚的那場戲,為了能夠把演員的奔跑路線以及攝像拍攝素材的路徑規劃好,攝製組按照比例搭建了一個微縮模型。除了這些,為了營造出漂亮的光影效果,攝製組甚至連每顆照明彈的軌跡都設計好了。你在電影中看到的起起落落的照明彈並不是被發射出來,而是掛在懸空軌道上被繩子拉著走的。

唯美的光影效果

《1917》採用「一鏡到底」的展現方式並沒有影響電影故事的表達,雖然影片開始時略顯沉悶,不過從兩人接到任務之後開始,觀眾會隨著鏡頭跟著主角一起經歷各種狀況,影片的代入感特別強,有效地解決了單鏡頭表現力不足的問題。

緩解枯燥的巧妙劇情安排

如果你回過頭來二刷的話就會發現,影片的許多情節設置得特別精巧,因為單鏡頭呈現出的內容量較少,所以有時會顯得枯燥,但是每當觀眾的耐心即將耗盡的時候,劇情就會出現一個小小的波折,讓觀眾的注意力重新投入進去。另外,雖然只有一個鏡頭,導演也非常注意對鏡頭的運用,利用不同層次的景別來營造不同的感覺。

《1917》更像是一部劇情片而非戰爭片

總的來說,《1917》這部電影並不是一部宏大的戰爭片,而是於細微處展現戰爭殘酷面的劇情片(部分劇情更像驚悚片),劇情節奏緊湊,高潮迭起,是一部非常值得推薦的電影。

(完)

相關焦點

  • 爛番茄 92%,《1917》一鏡到底打造一戰電影
    這部電影是以『一鏡到底』展開的,而故事的精彩也不遑相讓。迪金斯表示「一鏡到底」不僅僅是為了炫酷,更是為了讓人身臨其境。他還透露,最長的拍攝時間可能是8分半鐘,演員在表演,所有的東西都要同步。這也意味著,該片採用的應該是類似《鳥人》一樣的「偽長鏡頭」手法,並非真正現場實拍一個單獨長鏡頭,而是用技術手段將多個「較長的鏡頭」組接起來,讓整部影片看起來是一個鏡頭。
  • 一鏡到底的電影到底有多難拍?
    今天在金球獎上獲得最佳劇情電影的一戰題材影片《1917》,採用了「一鏡到底」的方式拍攝,「這部電影的設計初衷就是一個鏡頭」。
  • 電影《1917》「一鏡到底」是到底是如何完成的?
    >你有想過一鏡到底的戰爭片,看起來會是什麼樣子嗎?曾以《美國麗人》榮獲奧斯卡最佳導演的Sam Mendes (薩姆·門德斯),這次找上老搭檔攝影指導Roger Deakins (羅傑·狄金斯),將以「一鏡到底」的方式呈現他2020年最新的一戰電影《1917 》。
  • 《1917》:「一鏡到底」的野心和魄力
    作者:劉雨涵作為全國影院復工之後第一部上映的重量級新片,《1917》自8月7日開畫以來,前3日票房已經突破3300萬,算是一個不錯的成績。「一鏡到底」是《1917》全片的最大亮點,在沉浸式的觀影體驗中,讓人獲得了奢侈Vlog跟拍或是大成本VR遊戲的既視感。但同時,《1917》也陷入了「技術大於內容」的質疑。
  • 一鏡到底的電影到底有多難拍?丨夜問
    今天在金球獎上獲得最佳劇情電影的一戰題材影片《1917》,採用了「一鏡到底」的方式拍攝,「這部電影的設計初衷就是一個鏡頭」。門德斯稱,這部電影是他迄今為止完成的「技術上最困難的事情」,但也是最令人愉快的事情。之所以全片只用一個長鏡頭,與電影的故事有關。一戰期間,兩名年輕的英國士兵受到指派,執行一場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他們必須和時間賽跑,冒險進入敵區傳遞一個重要情報,挽救1600名士兵的生命。
  • 《1917》「一鏡到底」,長鏡頭影片有多神奇?
    電影網專稿 「我想用真實的時間順序講述兩個角色的故事,並以一鏡到底呈現。」編劇兼導演薩姆·門德斯在電影劇本的首頁上寫下了這句話。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已於2月10日落下帷幕,由薩姆·門德斯執導的「一鏡到底」戰爭題材影片《1917》坐擁10項提名,最終斬獲最佳攝影、最佳音響效果、最佳視覺效果三座技術類大獎。
  • 論「一鏡到底」製作技術在電影《1917》中的運用
    這部119分鐘的大片,採用「一鏡到底」製作技術,憑藉這一技術,影片《1917》獲得了第92屆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最佳聲音和最佳攝影大獎。下面我就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一鏡到底」的製作方法,並談談他給這部電影帶來的價值。1、什麼是「一鏡到底」?電影《1917》是一部改編自真人故事的戰爭電影,由夢工廠製作。
  • 「一鏡到底」有何玄機?專家解讀電影《1917》
    有網友評論,「這才是讓人真正感受到『一鏡到底』魅力的電影」,但也有網友評價:這部電影 「除了假的『一鏡到底』還有什麼?」那麼,長鏡頭為何如此受爭議?「一鏡到底」的運用,又是否真的讓觀眾「身臨其戰」呢?本期《今日影評》特別邀請到了中國傳媒大學教授索亞斌,和我們一起聊聊電影《1917》。
  • 「一鏡到底」有何玄機?專家解讀電影《1917》
    有網友評論,「這才是讓人真正感受到『一鏡到底』魅力的電影」,但也有網友評價:這部電影 「除了假的『一鏡到底』還有什麼?」那麼,長鏡頭為何如此受爭議?「一鏡到底」的運用,又是否真的讓觀眾「身臨其戰」呢?「一鏡到底」與「偽一鏡到底」談到電影《1917》的「一鏡到底」,首先得有對這一名詞的清晰技術界定。
  • 1917電影一鏡到底怎麼拍的 一鏡到底什麼意思怎麼做到的
    《1917》海報今天跟大家聊一下最近一段時間被討論很多的一部電影——《1917》。《1917》因為兩件事被討論:一個是《1917》獲得了10項2020年奧斯卡金像獎提名,僅次於《小丑》(Joker,11項);另一個則是這部電影使用了「一鏡到底」的展現方式,全片從頭到尾只有一個鏡頭!一鏡到底為什麼會被熱議?
  • 《1917》之前,先看這15部一鏡到底的電影
    這部作品在宣傳時最大的看點是「一鏡到底」,所謂「一鏡到底」,是指攝影機從開機到關機這一過程中,鏡頭不cut,用一個鏡頭拍攝整部電影或段落。影史上有許多導演愛選擇困難的「長鏡頭」技巧放在他們的作品中,這類「一鏡到底」的長鏡頭無法透過剪接來呈現完美的影像順序,而是必須將每一個場景、物件、人物走位、攝影機的運動以至光源,都需要巧妙得搭配。
  • 《1917》的「一鏡到底」是實力還是炫技?
    真正讓《1917》得以成功的,莫過於這部電影使用了「一鏡到底」的展現方式,顧名思義,所謂"一鏡到底"就是指電影拍攝過程中鏡頭沒有中斷,並且不通過剪輯等手段來切換場景。用薩姆·門德斯導演的話說,「從一開始我就想以實時方式拍這部電影,讓觀眾們共同踏上旅程,與角色同步呼吸,而'一鏡到底』是講述這個故事的最好方法。」。
  • 「一鏡到底」的《1917》
    有不少觀眾說:忍了這麼久,就是在等這一天。畢竟,坐在電影院欣賞電影不僅關乎自身的愉悅和享受,更是對一部電影最高的愛和尊重。 截至8月9日,英國著名導演薩姆·門德斯執導的《1917》,在中國內地電影院上映了三天,相信不少觀眾已經在IMAX中體驗過了其聲名在外的「一鏡到底」。在豆瓣,已經有超過24萬觀眾,為該片打出了8.5的高分。
  • 《1917》一鏡到底
    其實在《1917》拍攝過程,並不是真的一個鏡頭拍到底(也不可能),而是運用了巧妙的運鏡和特效,把22個鏡頭完美地拼接在了一起。所以《1917》敢用「一鏡到底」來呈現,我不禁要為大洋彼岸的薩姆·門德斯導演起立鼓掌——能有這樣一部作品的出現,雖然一定程度上歸功於現代電影技術的發展,但同樣要感謝是導演和劇組的不懈努力。那接下來是我個人對使用「一鏡到底」這個拍攝手法所拍攝的電影,在表現力上出現的優點和缺點的個人見解。
  • 從《1917》的「偽一鏡到底」看《俄羅斯方舟》的「真一鏡到底」
    但儘管如此,《1917》仍不失為一部優秀的電影。比如,在劇情上,它以兩個普通士兵的視角來為我們展現了戰爭的殘酷等等。但今天我們要聊的不是這些,而是他在拍攝手法上最讓人稱道的「一鏡到底」。那什麼是「一鏡到底呢」?雖然很多觀眾也都有所了解,但也有部分觀眾並不清楚。在這裡雲哥就來稍微通俗的解釋一下,所謂的「一鏡到底」,就是字面上的意思,一個鏡頭拍到底。
  • 一鏡到底,2020年電影院必看電影《1917》
    電影院開放後《1917》算片單裡難得值得一看的近期「新片「了。《1917》通過多個長鏡頭剪接成看起來一鏡到底的感覺,觀影非常有沉浸感。一鏡到底如同刀尖上的舞蹈,看的過程會下意識的屏住呼吸,不由自主的親自跟隨主人公的行進不時捏把汗。
  • 十項奧斯卡提名,兩個小時一鏡到底的《1917》有多厲害?
    一月疫情還未擴散時,有部外語片即將登陸內地大銀幕的消息就曾讓不少影迷興奮。這部電影就是不久前爆冷拿下金球獎兩項大獎(電影類最佳劇情片和最佳導演),還獲得了下周開獎的奧斯卡十項提名的《1917》。整部電影最大的「噱頭」就是它貫穿全片的長鏡頭。
  • 電影《1917》:一鏡到底背後的難度與真誠
    這部電影最大的特點就是幾乎是一鏡到底的,中間的轉承十分精妙,不露痕跡,整個故事因而感覺一氣呵成,情節無比連貫,令觀影者屏氣凝神,不能自拔,深深沉浸入電影的細節裡。這種一鏡到底的風格源自希區柯克的《奪魂索》1948年,電影《鳥人Birdman》2014年是這種風格的集大成者,該片獲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最佳攝影等四項大獎,當然《鳥人》一片並不是真的一鏡到底,只是通過黑暗和鏡頭移動來完成轉接部分,據說有全片有16個剪輯點,展現了電影剪輯的功力。
  • 一鏡到底的《1917》是如何製作出來的?
    《1917》這部電影,講述的是兩個年輕的英國士兵,斯科菲爾德和布萊克,他們需要儘快將放棄對德進攻的命令文件傳遞給前方的英軍作戰部隊,因為這是一個圈套,關係到數千人的存亡——而布萊克的兄弟正是這支部隊的其中一員。
  • 電影《1917》的長鏡頭,到底厲害在哪裡?
    但至少,這些電影都呈現出一種對「一鏡到底」形式的追求他們意圖將整部電影凝縮在一個長鏡頭之內通過長鏡頭的手法進行敘事在敘事中彰顯長鏡頭的美學長鏡頭使我們相信整部電影的空間彼此相連長鏡頭保持了電影空間的連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