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之一的話:
昨天發了泣淚之作以後,真是萬萬沒想到,從發出文章的那一刻開始,就不斷有後臺的消息、有文末留言、有打賞。我忽然覺得很慚愧。總以為自己很努力,也自覺不自覺地標榜自己的不容易,為了一點點指責就不痛快,就「泣淚」。是不是太玻璃心了?前幾天還有一位朋友說我「內心強大」,難道我就是這樣強大的嗎?
我真有點兒像小孩子,遇到了委屈就要哭訴,然後得到大家的安慰,就內心滿足了。(羞紅臉)
感激之情溢於言表,不再多說,努力為上。
讀書很重要,人人都知道。
但是,總有人說,沒有時間啊!讀書的時間從哪裡來呢?
大人每天朝九晚五,八小時工作,加上往返可能要更多時間。下班後回到家帶孩子、做飯、收拾家務,拾掇拾掇就該休息了。然後是第二天。相對來說,周末的時間還算多一點兒。但是又要休息、收拾、買菜、帶孩子上輔導班,準備下一周的生活。
孩子呢?看看孩子的作息表:
早8點到下午4點左右,上幼兒園,上學,放學後各種輔導班、課外班,一周兩次舞蹈,兩次英語,回到家就8點多了。再完成作業(學校不留作業,也有課外班的作業)。9點該睡覺了。
所以,真的沒有時間看書啊!
問題來了!很多牛人,為什麼在同樣的時間裡,做了更多的事,看了更多的書呢?
俞敏洪,新東方的董事長,比我們大多數人忙吧,還有時間看書、寫書。
何炅,主持、導演、演員,也有時間寫書。
陳坤,演員,據說在片場隨身攜帶書。
有位戰隼老師(大神,自行搜索),從2010年12月18日發起每天一本書習慣。
他們的時間從哪裡來?
大家都是一天24個小時,一周7天。為什麼用起來卻如此不同呢?
在我看來,區別在於:
讀書意識、
做事效率、
時間管理。
讀書意識。
如果你喜歡閱讀,習慣閱讀,你會自己想辦法找時間、擠時間。而沒有這種意識的人,沒時間是最好的藉口。想想,如果你的工作中要求考什麼試,你是不是會見縫插針,把書帶著,走坐不離,心裡總想著看上一眼。
當年我們這批中師生,一邊工作一邊自學,每逢考試季,大家都是隨身攜帶教科書。雖然一天也沒有多少見縫插針的時間,即使有,也看不了多少,即使看了,也記不住多少。但是,總要帶著,總要看。
所以,意識很重要。有了讀書意識,你會想方設法找時間。那麼,不管是成人還是孩子,讀書的意識都非一日之功,需得從小培養。這又歸到:讀書興趣、讀書習慣的培養上去了。請讀《我和我兒子的閱讀興趣是怎樣培養的》。
提高效率。
大家都要上班、工作,都要忙於家庭事務,孩子都要上學、上輔導班,為什麼別人有時間讀書,別人帶孩子有時間讀書,咱們沒有呢?
如果你留心觀察,就會發現,同樣的工作,不同的人完成的時間和質量是不同的,正如同一個班級裡,每次課堂作業,有的人又快又對又好,有的人又慢又差又錯。
這其中,有能力的差距,更多的是做事的專注、效率、態度(這又歸到怎樣培養專注力,請閱讀《玩的時候能專注,一到學習就不行》,怎樣提高效率)。效率高、質量高的人,工作也好、作業也罷,都能用最少的時間完成,於是節省出大量的時間,自由支配。
時間管理。
有一種觀點是:越忙的時候越能做成事。魯迅先生也說過: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只要擠擠總是有的。
所以,沒有時間看書,就要學習一下時間管理,(其實,沒有時間做別的,也是一樣。)
關於時間管理,是一個大話題,我認為,核心就是:
輕重緩急、
碎片利用。
在要做的事情中,分清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哪些緊急,哪些不緊急,然後安排好時間。
碎片利用,也需要意識和習慣。
有一次我去醫院看病,到了醫院一看,前面還有十幾個病人排隊,我就拿出準備好的書,讀了起來。輪到我的時候,是一個小時之後了,但是我一點兒也不著急,因為這個時間,我把書差不多看完了。
但是,現在很多人的碎片時間,沒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反而是刷微信,刷網購,沒有較高質量的利用。
說到孩子的時間管理,更多的需要家長幫助:合理安排學習和生活時間,不報不必要的課外班,給孩子留足自由支配的時間,等等。
我發現說來說去,又說回去了——孩子的讀書,
讀書的興趣,需要家長培養
讀書的意識,需要家長培養
做事的專注,需要家長培養
做事的效率,需要家長培養
時間的利用,需要家長培養
時間的管理,需要家長指導和幫助。
眼看著這一篇又沒有說完,還得繼續寫讀書系列。
廣告——在讚賞的下面
點一下吧,廣告商會幫你打賞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