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成都創客|精通38種語言翻譯,這家翻譯公司卻沒有翻譯員
在成都,有這樣一家公司:他們是一家翻譯公司,但公司裡卻沒有一位人工翻譯員。60人的團隊裡,近90%都是技術人員——這就是四川譯訊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一家從事智能翻譯的公司。
精通38種語言
用AI賦能傳統翻譯業務
11月25日上午,譯訊科技創始人馬帥與往常一樣,忙碌地電話溝通開啟了一天的工作。
上午10點半,他接到一通銀行客戶打來的電話,50頁的報告翻譯,第二天就需要。由於時間緊迫,人工無法完成。對於這單任務,馬帥爽快答應了下來。
對於譯訊科技來說,這樣的訂單量,並不難完成。譯訊科技成立於2015年,公司專注於智能翻譯。經過前期3年的打磨,公司於2018年推出了一款智能翻譯軟體——雲譯通。這款軟體利用大數據檢索、數據挖掘、多語言文字識別、自然語言理解、神經網絡機器翻譯、文本分析、知識圖譜等技術,讓翻譯變得更加便捷、高效。簡單來說,就是用人工智慧賦能了傳統翻譯業務。
「一般來說,傳統人工翻譯需要耗時10天的文檔翻譯任務,通過譯訊科技的智能翻譯耗時10分鐘就可完成。」馬帥對記者介紹,這款軟體的使用領域包括工程、醫藥、法律、金融、專利、IT、新聞等50個專業細分領域,主要針對的政府和企事業單位。
為完成一單「不可能」完成的翻譯訂單
自主研發了一套系統
今年42歲的馬帥,是一名連續創業者。
在AI領域的經驗還顯薄弱的他,實際上已是翻譯界「老炮兒」。早在2001年,他就切入了語言翻譯這個賽道。
從四川大學化工機械專業畢業的他,最初只是把翻譯作為自己的兼職。從2001年開始,他開始混跡於「翻譯圈」,在多家公司做兼職的期間,也賺到人生第一桶金,同時他也看到了這個領域的可觀前景。
目前,在全球化潮流的推動下,各國之間經濟貿易、文化往來的頻繁,語言服務的需求和應用場景不斷增多。在這樣的背景下,2006年,馬帥毅然下海,創立了自己的第一家人工翻譯公司。
2009年底,一單業務,徹底改變了公司的軌跡。
根據當時客戶要求,有8萬多頁的竣工報告需要翻譯,正常人工翻譯需耗時1年半-2年,但當時客戶給的時間是2個月。當大家都對這個項目望而卻步時,馬帥卻攬下了這個活。
接下來,他首先找到計算機專業人士一起研究,用了一周的時間,仔細研究材料,做了70多個模板,用編程把文字內容提取出來,然後進通過機器和人工一起對材料進行分析和組合。七天七夜的時間,只陸續睡了幾個小時,他把需要翻譯的部分交給人翻譯,需要排版的交給機器來做。
「我們算是用了一個獨闢蹊徑的方法,但在最後的時間裡我們把這個工作完成了,而且得到甲方的好評。」馬帥回憶起當時這段經歷,仍歷歷在目。
為完成這單看似「不可能」完成的翻譯業務,自主研發了一套系統。自從公司名聲也在行業裡傳開了。成功完成這次項目之後,公司的規模得以迅速擴展,人員從10人小團隊擴張到60多人。而當時的那套「獨闢蹊徑」的系統也成了後來科技公司裡核心產品「雲譯通」軟體最初的雛形。
2015年,馬帥將自己的業務做了迭代,壯士斷腕賣掉了自己在第一家公司的股份,轉型做科技公司,創立了現在的四川譯訊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每天進步1%
「希望創造一個沒有語言障礙的新世界」
「人工智慧翻譯必將成為趨勢。」在馬帥看來,未來隨著信息量越來越大,國際化程度交流越來越多,傳統人工翻譯很多時候滿足不了客戶的需求。
實際上,近年來,在翻譯領域這個賽道上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了很多的公司,但目前大部分還是以人工翻譯和語音文字翻譯為主,同時也吸引了巨頭企業的湧入。
作為後來者,如何與巨頭競爭?譯訊科技走出了一條差異化道路,從格式和文檔翻譯入手,可以將無法編輯的pdf在不更改排版的前提下進行翻譯。另外,與通用類翻譯不同,主要針對專業細分領域的翻譯。同時,對系統做了深度學習的處理功能,在每一次錯誤翻譯過後,機器會持續的迭代和進步,下一次的翻譯準確率會更高。
「創業要耐挫。」這是馬帥多年創業的感悟,對此他也身體力行踐行著,這在馬帥的微信「朋友圈」可以看出來。除了業務分享之外,馬帥每天早上他都會手寫一段晨讀感悟,這個習慣已堅持了三年。
「未來我們希望創造一個沒有語言障礙的新世界。」馬帥說,譯訊科技想打造一個自主民族品牌,做人工智慧語言技術領域的佼佼者。
(文章來源:封面新聞)
(責任編輯:DF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