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絲剝繭,帶你看清楚華為到底在造什麼車?

2020-12-24 跑贏大盤的王者

今年11月份華為要造車的消息一時間吹遍大街小巷!

要知道以華為以往的風格,「中系車」火起來真不是沒有可能!

正當熱烈討論的時候,人家馬上潑了一盆冷水「我們不造車,但我們聚焦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

這虛虛實實的,啥意思?

別急,我們先從大環境出發,一步一步帶你掀開其中的奧秘:

首先,對於汽車行業來說,目前正迎來百年發展史上的最大變革。

核心也不是能源使用方式從燒油到「燒」電池的轉變。而是汽車將真正的變成一個「變形金剛」,誇張了些啊!其實是變成一個「智能駕駛綜合體」!

所以,未來汽車行業競爭的核心是智能駕駛的革命。

而之前華為說的是ICT技術,是信息、通信和技術三個英文單詞的詞頭組合,就是能讓你的車開起「全智動駕駛模式」。

根據之前的報導,華為是一個非常有實力而且全面的供應商。

已經具備了車載晶片、作業系統、感知硬體、決策融合算法的能力,並且已經直接跳過硬體集成的部分直接和整車企業談合作了。

結案了!華為要造的車,就是除了底盤、外殼、車軲轆,對了還有座椅,剩下的,智能化核心化的關鍵部分,都得是華為的!

相關焦點

  • 蘋果造車和華為造車有什麼不一樣?_易車網
    蘋果造車跟華為造車的本質區別在手機界能跟蘋果抗衡的,現在也就只剩華為了,而華為也公開了他們在造車領域的一系列產品與規劃,因此當蘋果汽車又再出現在聚光燈下時,我們自不然要談論一下華為。至於華為到底想不想造整車這件事,我們等下再討論,現在先來比較一下他們在技術儲備方面有什麼不一樣。華為在9月份的北京車展已經大大方方地表示了,智能汽車所系的東西他們基本上都造出來了,但車身、底盤、電池這些車輛最基礎的產品是一樣都沒有。
  • 華為小米「上車」記:被造車?不造車?心心念念總有車
    應該把這個角色扮演好,而不是直接參與進來去造車。」有車企人士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時表示,「即便合資,比如華為跟長安合資,華為能扮演什麼角色?是技術供應商、戰略投資者還是與長安同樣的身份去造車?恐怕還是技術供應商的身份,造車的事情還是以長安為主。」
  • 造車模式大相逕庭,蘋果與華為誰才是「正道」?
    而華為最近也再次對外強調了關於汽車方面的走向。表示華為內部正在整合汽車業務,並且在發布的《關於應對宏觀風險的相關策略的決議》中明確說明「華為不造車,而是幫助車企造好車,成為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提供商」。一個致力於造整車,一個堅決不造車。同為科技巨頭,為何蘋果與華為在造車方面所選擇的模式大相逕庭?其背後有著怎樣的深層次原因?二者選擇的道路,又是哪一條才更為理性和現實呢?
  • 華為堅決不造車?蘋果:你以前也說過不造手機
    智能汽車的市場比手機市場的潛力更大,華為在這個領域存在深厚的技術儲備,就算不造車,也不會放過這個難得的機會。華為造車,何必造車呢?或許常被誤會,卻從不辯解的蘋果與華為一樣,在「造車緋聞」這件事上,蘋果也從未間斷過。
  • 何必造車?華為可以inside每一輛車
    從ARCFOX到長安全新高端智能汽車品牌,越來越多車企將華為列為戰略合作夥伴加以強調,華為申請汽車專利被媒體廣泛報導,華為造不造車的老話題也被翻出來再次討論。這其中,最讓汽車業界關注的,是華為宣布要將其智能汽車解決方案logo HI打在汽車車身上。
  • 蘋果宣布造車,馬斯克迎來勁敵,華為任正非卻「換道超車」
    華為「換道超車」  庫克被「打臉」後,迅速布局電動車行業,正式宣布造車;而近期放下狠話不做電動車的任正非,似乎鐵定心思不碰電動車,華為至今按兵不動,任正非曾在智慧型手機領域被「打臉」,未來是否再一次被「打臉」?
  • 華為造車?不,是「把數字世界帶入每一輛車」
    華為汽車業務開啟新階段內部文件稱,華為永遠不會造汽車,但會「幫助車企『造好』車、造『好車』」。華為對汽車業帶來的是智能化的增量動力,「把數字世界帶入每一輛車」,這是華為推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品牌「HI」時描繪的願景。
  • 嘴上說不要,身體很誠實,華為真的不想造車?
    如果盤點今年什麼產業最熱,新能源車還真是當仁不讓,最近總能夠聽到關於華為要著手造車的消息,不過在上周華為當家人任正非表態了,誰再說造車調離崗位,話說的很嚴重,但其實類似的話18年前任總也說過,只不過當時的對象是手機。
  • 網際網路大佬跨界造車,百度:你看我還有機會嗎?
    面對此市場傳聞,「主角」百度的回應稱「不評論」;廣汽則回應「兩者是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任何進一步的合作都還在商討中」,吉利稱「毫不知情」;一汽紅旗則表示「雖然一汽紅旗與百度在自動駕駛方面有很多合作,但對於造車一事並不知情」。
  • 網際網路造車風起 百度阿里華為入局能提供和獲得什麼
    來源:經濟觀察報原標題:網際網路造車風起,百度阿里華為入局能提供和獲得什麼經濟觀察網 記者 任曉寧 1月11日,百度宣布造車。這是繼阿里巴巴、華為之後國內第三家進入造車領域的網際網路大廠。加上國外的蘋果,網際網路造車新勢力近期持續起風。百度造車的直接影響是,股價迅速攀升。
  • 出手榮耀後,華為汽車業務戰略抉擇:2B做供應商還是2C造車?
    一旦華為汽車業務被劃歸消費者BG,由專攻C端業務超過10年的餘承東總負責,這必然會被外界解讀為——華為造車,箭在弦上。但車智君認為,華為汽車業務到 戰略抉擇的時刻了,是2B做供應商還是2C造車?01 從2B到2C,華為如何選?
  • 造車,哪裡有什麼後浪?
    對此,SIG的認識很清楚,這也正是龔挺在諸多新勢力中選擇威馬的決定因素。「威馬是我們比較早接觸的,我們很看重創始人沈暉的背景,本來就是做車的人,全產業鏈都經歷過,無論是從硬體、軟體、整車、智能化都做過,我們相信他能夠從長遠的視角看這個行業。」
  • 餘承東為減速中的華為換引擎,任正非卻說只「開車」不造車
    那麼,我們僅需看一眼「喜新厭舊」的二級市場,特斯拉等新勢力及相關產業鏈的股價就更會一目了然,自2020年初,各種新勢力造車股票已經上漲了十倍二十倍,時代的滾滾洪流就在我們身邊悄然洶湧,旁觀者都不會無動於衷,又何況華為呢?雖然華為消費者BG已經成為了華為的「招牌」,讓很多人認為華為和小米一樣,只是一家手機廠商。
  • 我們不造車 只是汽車的搬運工--華為HiCar車型確定了?
    「我們是不會造車的,因為我們的車聯網基本上是世界最主要車企的供應商,以車載計算、車載電子為主,將來的產業布局會很大。」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主要創始人任正非曾多次表示道。華為Hicar是一輛汽車麼?當然說No,據了解,「HiCar」是華為所推出的人-車-家的全場景智慧互聯解決方案。
  • 五問百度造車:要造什麼車?競爭力在哪?
    中新經緯客戶端1月11日電 (常濤 付玉梅)11日,百度造車的消息塵埃落地。百度宣布以整車製造商的身份進軍汽車行業,吉利控股集團將成為其戰略合作夥伴。  二級市場對此早有反應。兩家公司股價此前多次伴隨「合作造車」的傳聞大漲:百度美股股價在一個月內已上漲67%,市值時隔兩年後站上800億美元;港股吉利汽車8日盤中大漲超20%,11日開盤漲逾5%。
  • 百度(BIDU.US)造車,特斯拉(TSLA.US)+華為+微軟(MSFT.US)?
    單純的造車消息,顯然難以解釋百度近幾個月的重新崛起。奇偶派從業務、戰略、組織文化與治理三個層面,深度剖析百度這家再起舞的「大象」,看看它到底成色幾何。01下一個特斯拉?在2020年10月以前,百度在資本市場的待遇令人唏噓。而10月以後的百度,儼然有一副要複製特斯拉(TSLA.US)走勢的市場表現。
  • 任正非:華為不造車 但押注汽車市場
    根據澎湃新聞報導,11月25日,華為內部網站心聲社區刊出華為經營管理團隊(EMT)文件(華為EMT決議【2020】007號),正式將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IAS BU)的業務管轄關係從ICT業務管理委員會調整到消費者業務管理委員會。同時任命汪濤為消費者業務管理委員會成員。這就意味著,華為面向B端企業的汽車業務與手機等面向消費者的業務正式合併,未來產生更多協同。
  • 嘴上闢謠造車,背地裡偷偷布局?小米華為可真有你們的!
    不過仔細想想,科技公司試探性造車的傳聞就沒停過,樂視、小米、華為、蘋果、谷歌、百度、阿里、滴滴、騰訊……996和內卷已經不是頂尖網際網路科技大廠的標誌了,造車才是。因此,我們有理由推斷,拼多多不久後也會造車。接下來,我們不妨把「造車」的概念擴大一點,再簡單給大家分個類,看看科技公司是怎麼由淺至深地參與「造車」的。
  • 百度下場造車,誰將是贏家?
    百度下場造車,誰將是贏家? 李爭光 發表於 2021-01-12 12:11:03 阿里、華為早已低調入場,一個吃定上汽,一個玩轉長安,幸福美滿。
  • 造車新勢力根本不是什麼「後浪」,它們就是未來
    對此,SIG的認識很清楚,這也正是龔挺在諸多新勢力中選擇威馬的決定因素。「威馬是我們比較早接觸的,我們很看重創始人沈暉的背景,本來就是做車的人,全產業鏈都經歷過,無論是從硬體、軟體、整車、智能化都做過,我們相信他能夠從長遠的視角看這個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