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火種 豪賭新市場!任正非:華為不造車 但押注汽車市場

2020-12-24 快科技

在手機業務連續受挫的華為,正在押注下一個巨大市場——汽車。

繼剝離榮耀、手機業務受挫之後,華為的下一個目標變成了汽車,幾乎成為了板上釘釘的事。

根據澎湃新聞報導,11月25日,華為內部網站心聲社區刊出華為經營管理團隊(EMT)文件(華為EMT決議【2020】007號),正式將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IAS BU)的業務管轄關係從ICT業務管理委員會調整到消費者業務管理委員會。同時任命汪濤為消費者業務管理委員會成員。

這就意味著,華為面向B端企業的汽車業務與手機等面向消費者的業務正式合併,未來產生更多協同。

據悉,這份文件名稱為關於智能汽車部件業務管理的決議,華為創始人、CEO任正非已經籤發。

併入消費者業務,但不造車

當汽車與消費者業務合併後,整體消費者業務也相應發生了改變。

文件指出,重組消費者BG IRB為智能終端與智能汽車部件 IRB,將智能汽車部件業務的投資決策及組合管理由ICT IRB調整到智能終端與智能汽車部件IRB。任命餘承東為智能終端與智能汽車部件IRB主任。


華為發布文件,合併智能汽車業務與消費者業務 | 網絡

IRB全稱為產品投資評審委員會(Investment Review Board),在華為內部屬於決策機構,所以可以基本看作餘承東成為合併之後的部門領導者,統籌智能終端與智能汽車部件。

官宣合併之後,智能汽車與消費者兩個詞難免讓人再次產生華為造車的疑問。有趣的是,文件裡似乎為了解答這一點,著重強調了華為一直以來堅持的不造車觀點:

因此公司再一次重申:華為不造整車,而是聚焦 ICT 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造好車,成為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提供商。甚至撂下狠話:以後誰再建言造車,幹擾公司,可調離崗位,另外尋找崗位。

建言造車是幹擾公司,這一言論與其說是內部警醒,倒更像是華為的一次對外宣誓,為合作夥伴和各界人士釋放的定心丸。

造車的確是件苦差事,華為也沒有這方面的基因與優勢,所以這個觀點起碼在文件籤署的三年有效期中,不會有絲毫變動。但華為此舉確實下定決心,開始全力向智能汽車市場進軍了。

保留火種,豪賭新市場

在華為的消費者業務當中,手機是絕對的核心產品。

所以一旦手機業務受挫,對於華為的消費者業務是致命打擊,更何況消費者業務在華為已經是營收佔比超過 50% 的第一大收入來源。

市場研究機構TrendForce稱,預計華為2021年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份額將下降至 4%,這與今年夏天華為的全球智慧型手機發貨量排名全球第一相比,將是一個急劇的下跌。

於是,在剝離榮耀、華為自己也還沒有找到更好的挽救手機業務的辦法時,第一步自救行動已經開始。近日有報導稱,華為正在積極向供應商訂購4G智慧型手機以及相關終端零部件,部分組件製造商已收到通知,將在本月恢復購買主板和其他部件產品。

雖然5G手機開始盛行,但4G在中國及部分海外市場,仍舊存在需求。在第一財經的報導中,有華為內部員工稱,東歐、俄羅斯、亞太、中東、非洲以及拉美等地區仍然是4G市場,部分地區只提供4G網絡,4G產品依然具有競爭力。

只能說,華為重啟4G手機,是保留火種的舉動。如果手機業務短時間內沒有發展機會,那麼圍繞手機的可穿戴設備等其他終端產品也不可能得到任何發展。

這也是華為押注智能汽車市場的原因之一。

汽車業務與手機業務的邏輯有所不同,自從2019年華為成立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在華為的ICT業務組織中就是獨立的存在。智能汽車業務與手機業務也有聯動,今年開始推出布局的HUAWEI HiCar就是典型代表。HiCar的思路依然是以手機為核心,利用行動裝置的屬性與互聯能力將應用與服務延展到汽車。

除此之外,華為利用自身的通信、雲計算、人工智慧等優勢,又能賦予汽車智能能力。比如 5G 通信模組、MDC 智能駕駛計算平臺、電池電機與充電系統,以及高調宣布卻尚未正式面世的雷射雷達,都是華為在智能汽車的一系列布局,而這些與手機的聯繫並不大,完全可以為車企提供整套的獨立解決方案。

另一方面,在汽車產業快速變化迭代的當下,以智能為核心的汽車有極大機會成為未來的主流方向。比手機市場規模更大、華為在其中也存在技術儲備,自然不會放棄這個難得的機會。

我們還太嫩,我們公司經過十年的順利發展沒有經歷過挫折,不經過挫折,就不知道如何走向正確道路。磨難是一筆財富,而我們沒有經過磨難,這是我們最大的弱點。我們完全沒有適應不發展的心理準備與技能準備。2000 年,華為銷售額達220億元,利潤居全國電子百強首位時,任正非卻撰文《華為的冬天》,大談華為的危機與失敗。

二十年後,豪賭汽車能讓華為度過這一寒冷的冬天嗎?

- THE END -

#華為#任正非

原文連結:極客公園 責任編輯:陳馳

相關焦點

  • 餘承東為減速中的華為換引擎,任正非卻說只「開車」不造車
    華為發車,而在這之前,餘承東打算先為這輛減速中的重型卡車換一臺全新的引擎。近日,有消息指出,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將納入消費者BG,由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直接負責。而後任正非籤發的華為經營管理團隊(EMT)文件也從側面印證了這一具體動向——華為將進軍智能汽車市場。
  • 蘋果宣布造車,馬斯克迎來勁敵,華為任正非卻「換道超車」
    華為「換道超車」  庫克被「打臉」後,迅速布局電動車行業,正式宣布造車;而近期放下狠話不做電動車的任正非,似乎鐵定心思不碰電動車,華為至今按兵不動,任正非曾在智慧型手機領域被「打臉」,未來是否再一次被「打臉」?
  • 華為小米「上車」記:被造車?不造車?心心念念總有車
    屢次傳出造車、屢次否認,背後的邏輯何在?隨著智慧型手機的市場日益飽和,增長的天花板觸手可及,智能汽車作為手機之後下一個最具前景的智能終端,華為、小米等真的如其所言「不造車」嗎?屢次「被造車」原因何在?這並非小米第一次被傳出造車。
  • 我們不造車 只是汽車的搬運工--華為HiCar車型確定了?
    「我們是不會造車的,因為我們的車聯網基本上是世界最主要車企的供應商,以車載計算、車載電子為主,將來的產業布局會很大。」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主要創始人任正非曾多次表示道。近年來,汽車行業持續震動前行,新興勢力紛紛入場,新出概念層出不斷,行業數據持續下探,看來只有革新舊念、抽刀斷水,才能應對時代的大勢所趨。
  • 華為堅決不造車?蘋果:你以前也說過不造手機
    2015年,華為加碼車聯網,時任集團輪值董事長郭平對外堅決否認「華為有進入汽車製造業的計劃」;2019年初,任正非又公開表示,「華為是有發展邊界的,只做車聯網模塊,永遠不會造汽車。」11月25日,任正非在公司發布的決議文件中寫到:華為EMT(經營管理團隊)很少對外公開決議文件,這一次公開發聲,可見華為高層「對不造車」一事的決心。華為為什麼總是被誤會造車?
  • 華為造車?不,是「把數字世界帶入每一輛車」
    華為汽車業務開啟新階段內部文件稱,華為永遠不會造汽車,但會「幫助車企『造好』車、造『好車』」。華為對汽車業帶來的是智能化的增量動力,「把數字世界帶入每一輛車」,這是華為推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品牌「HI」時描繪的願景。
  • 蘋果造車和華為造車有什麼不一樣?_易車網
    蘋果造車跟華為造車的本質區別在手機界能跟蘋果抗衡的,現在也就只剩華為了,而華為也公開了他們在造車領域的一系列產品與規劃,因此當蘋果汽車又再出現在聚光燈下時,我們自不然要談論一下華為。至於華為到底想不想造整車這件事,我們等下再討論,現在先來比較一下他們在技術儲備方面有什麼不一樣。華為在9月份的北京車展已經大大方方地表示了,智能汽車所系的東西他們基本上都造出來了,但車身、底盤、電池這些車輛最基礎的產品是一樣都沒有。
  • 軟硬兼施,華為汽車「復刻」手機之路
    經歷過傳統車企油改電,特斯拉、蔚來等造車新勢力大亂鬥後,蘋果、華為、百度等一眾科技企業的入場讓「智能造車」競賽越來越激烈,也越來越好看。12月21日,華為發布了旗下首款車載智慧屏。據悉,這塊智慧屏搭載了華為的鴻蒙作業系統,通過HiCar無縫與手機互聯,能夠語音操作實現地圖、音樂等日常功能,最重要的是無需換車就可安裝。
  • 出手榮耀後,華為汽車業務戰略抉擇:2B做供應商還是2C造車?
    北京時間11月17日,深圳市智信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已與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籤署了收購協議,完成對榮耀品牌相關業務資產的全面收購。交易完成後,華為不在持有新榮耀公司的任何股份。在華為的架構中,榮耀品牌屬於消費者業務,隸屬消費者業務BG,而在風傳華為出售榮耀期間,華為汽車業務也有動作。
  • 華為最年輕的天才副總裁李一男再創業 從二輪電動到四輪汽車
    國內造車新勢力逐步形成蔚來、理想、小鵬和威馬的「四強」局面。  除了造車新勢力和明星車企可以說,目前國內的汽車市場,在真正面臨著從燃油車向電動車過渡的變革局面。  即使目前國內電動汽車市場的窗口期已過,仍有不少的新電動汽車品牌如雨後春筍般冒出。
  • 跟華為「上車」!HiCar與車企加緊合作,抱團建5G汽車生態圈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陳姝「不造車」的華為今年在智能汽車領域的布局正在加快。華為日前透露,正在與國產汽車廠商緊密合作中,預計第三季度華為HiCar3.0將會正式上市。此外,華為已與首批18家車企成立「5G汽車生態圈」,加速5G技術在汽車產業的商用進程。
  • 嘴上說不要,身體很誠實,華為真的不想造車?
    如果盤點今年什麼產業最熱,新能源車還真是當仁不讓,最近總能夠聽到關於華為要著手造車的消息,不過在上周華為當家人任正非表態了,誰再說造車調離崗位,話說的很嚴重,但其實類似的話18年前任總也說過,只不過當時的對象是手機。
  • 造車模式大相逕庭,蘋果與華為誰才是「正道」?
    而華為最近也再次對外強調了關於汽車方面的走向。表示華為內部正在整合汽車業務,並且在發布的《關於應對宏觀風險的相關策略的決議》中明確說明「華為不造車,而是幫助車企造好車,成為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提供商」。一個致力於造整車,一個堅決不造車。同為科技巨頭,為何蘋果與華為在造車方面所選擇的模式大相逕庭?其背後有著怎樣的深層次原因?二者選擇的道路,又是哪一條才更為理性和現實呢?
  • 基斯克威爾:「三巨頭」聯手造車引爆市場_易車網
    若非合資方式,華為、寧德時期又會扮演怎樣的「角色」,參與度會有多深?此次協作能否突破了此前華為強調的「不造車」論調?關於上述問題,長安汽車、華為、寧德時期目前還沒有停止公開闡明。長安汽車內部人士回應記者,暫時沒有更多信息能夠對外透露。雖然如此,三方協作的音訊釋放後,還是在二級市場上產生激烈反響,11月16日,長安汽車股價漲停,融資淨買入2.87億元。
  • 車界首富竟不是造車的?新能源電池市場暗潮洶湧
    近日,福布斯中國就公布了一份名為2020年中國汽車富豪榜的名單,讓人感到意外的是,以往常年「壟斷」榜首的吉利汽車老闆李書福在今年卻只能屈居第二。不過,取代榜首的並不是哪位異軍突起的造車大牛,而是一個「賣電池的」,他正是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在這背後,新能源汽車在動力電池領域,車企、配套商之間的隔空「暗戰」不斷。
  • 汽車市場狼煙四起,商界大佬都在造車,為何發改委點名恆大?
    「造車」這個詞最近頻頻被提及,不僅是恆大,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創業者開始加入到「造車新勢力」的大潮中來,給人一種全民造車的狂歡感。目前中國的新造車企業已經突破了60家,如果我們仔細看這些新投身到造車行業中來的企業家,他們大部分都擁有非常光鮮的履歷。蔚來李斌帶著易車上過市;車和家李想創辦過泡泡網、汽車之家;小鵬汽車何小鵬,UC優視聯合創始人;威馬沈暉,原吉利集團副總裁等等。
  • 恆馳汽車「有錢能使鬼推磨」?NO!你對恆大造車一無所知
    短短3年,恆大這個「門外漢」就用錢砸出了一條很多有志之士N年都尚未完成的造車之路,你說氣人不氣人?如此看來,2019年3月16日,許老闆在恆大新能源汽車戰略峰會上信誓旦旦撂下的狠話:「恆大將力爭在3至5年內成為世界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新能源汽車集團」,並非痴人說夢。
  • 百度也要造汽車?股價飛漲,一個新的造車故事要來了
    三、造車或是百度講述的新故事如果僅以量產的標準來判斷百度造車,2018年7月「阿波龍」量產下線已經幫助百度完成這一目標。然而,12月15日傳聞重點在於「組建電動汽車合資企業」。畢竟,有阿里與上汽合作的「智己汽車」,長安、華為與寧德時代共推的高端電動汽車項目,百度又有何不可?
  • 百度造汽車?自求多福/自尋三路
    百度造車?自求多福 外媒的報導一出,之中的企業們給出了各自的回覆,一如以往,沒有答案。 百度回應"對市場傳聞不作評論";吉利控股官方回應"不對市場傳聞做回復";廣汽表示"與百度結成了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任何進一步深化的合作有待決定。 " 一汽,無回應。
  • 發改委摸底新能源汽車投資意外引發暴雷風險提示!任正非放狠話不許...
    受消息影響,港股市場25日早於A股滬深兩市發生了異動,比亞迪(01211)跌1.5%,吉利(00175)走低0.8%,恆大汽車(00708)跌超10%。而在A股市場,包括寧德時代(300750.SZ),比亞迪(002594.SZ)在內的新能源產業股也都相繼在25日出現小幅下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