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寤:臺灣知名攝影家張照堂-1962-夏日

2021-01-08 蜂鳥網

    照堂要展覽他在一九六二~六六間的一些攝影作品。一張照片中有赤裸的男子的軀體,斜斜地傾倒在巖石上,照堂在背後註記著:62年,新竹,五指山。

    首先使我一驚的,大概是那歲月的註記罷。許多朋友,過了年少時節,在抽屜一角翻一翻,不意就翻出了二十年前,三十年前的記憶。

  一九六二年,照堂也許在服兵役,我還在讀大學。

  而肉體傾倒著,彷佛和某一個夏日午後的陽光一起睡眠去了,彷佛睡眠中聽到一點點細細的風聲,一些近野草叢裡昆蟲悄悄的鳴叫,一些遠遠的山村裡人家談話或罵孩子的聲音。

  但是,非常非常遙遠了。遙遠到有一點不相信那是現實,只是某一個夏日午後遺落在島嶼某處的未作完的肉體的夢罷。

  照堂在臺灣當代攝影美學上的影響常常使我思索。那些影響,好像是照堂很獨特的個人深沉、孤獨,一些虛無與荒謬,一點悲憫與冷冷的觀看,但是,有時候我也會想:或許這是六〇年代以降,臺灣青年共同的肉體之夢罷。


1962年,新竹,五指山 (張照堂攝)

  肉體或肉體的瓦解,肉體,做為一種形相的存在,又同時是一種形相存在的思維,在六〇年代的知識青年間,有著普遍的存在哲學的辯證,而在照堂初期的影像,這種肉體的尋索也構成了他最本質的圖像意涵。

  肉體斜斜地傾倒了,肉體的傾倒,使肉體從形象的存在意義瓦解崩潰,肉體顛覆了肉體,開始進入冥想思維的世界。

  我們不太有機會發現,在肉體傾倒的時刻,我們一向以持的永恆也開始瓦解,我們倚靠著的巖石,我們視之為永恆的山脈、河流、星辰、遠處有人居住的山村,也都一寸一寸在瓦解。

  照堂的這些夏日影像,似乎要用肉身去印證一種荒謬的永恆。一隻男子的手,在無盡頭的路的此端。島嶼上的路、乾旱、荒蕪的土地,手是路上唯一的存在,也是唯一的標記,然而,手的意圖也是曖昧不明的,手,似乎是一種觸摸,一種侵入,一種證明,手,又似乎只是其一個夏日被遺忘在歲月途中的巨大的渴望。

    照堂初期的影像是非常近於詩的。

  他把影像的視覺存在提煉成為一種象徵的記號,把記號四周的牽連一一孤立,影像變成獨存於時空之外的一個完全純粹的意象,因為完全孤立了,影像才從現象中解放了出來,成為一種絕對的本質。

  我們在面對本質的時刻,有一種驚寤,但是,其實很難思考,如同死亡罷,所有哲學命題上的死亡,一旦面臨真正死亡的驚寤,也只是毫無依據的臆測罷。

  照堂的影像便常常以這樣孤立無援的方式使我們驚寤到生命中的種種,既無暗示,也無解答。

  對於詩的意圖解釋,其實是不了解詩,或是更遠離了詩罷。

  肉身的存在一刻使人驚寤,使那影像在不可思索的狀態。類似「海枯」「石爛」這樣的成語,也都只是在驚寤了肉身的傾倒之後,對歲月宇宙的無奈的感傷罷。

  也許是「天荒」、「地老」更切近照堂初期影像中人的肉身驚寤的茫然與無告罷。

  不知為什麼,翻看這些一九六二至六六年間的攝影,忽然覺得人的肉身都一一消失了,照堂給於肉身的影像本質卻似乎是一種「留白」,傾倒的軀體,路上的軀體,背對海洋和凝視我們的軀體,都一一消失,只剩下路、海洋、土地,以及一個似曾相識的遺忘了的夏日。

    作者簡介:  

    蔣勳:福建長樂人。生於古都西安,成長於寶島臺灣。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研究所畢業。1972年負及法國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1976年返臺後,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並先後執教於文化、輔仁大學及東海大學美術系系主任。其文筆清麗流暢,說理明白無礙,兼具感性與理性之美,有小說、散文、藝術史、美學論述作品數十種,並多次舉辦畫展,深獲各界好評。

相關焦點

  • 臺灣攝影家張照堂:戒嚴時在藝術裡逃避
    跟張照堂有過幾次接觸的復旦大學教授攝影評論家顧錚發現,這是一位個性隨意、不太主動的攝影家,他的神經末梢,始終為攝影懸在半空。他很少辦展覽,不少大陸攝影家聽過他的大名,但一直沒有機會系統地看到他的作品,甚至是畫冊,也沒有在大陸出版。「當臺灣許多二三流的攝影家,汲汲於隆重出版自己印刷精美的大型攝影集時,張照堂至今沒有類似的興趣或行動。」
  • 論攝影家張照堂與臺灣「現代主義攝影」
    一、 時代背景    張照堂成長於一個極度壓抑、苦悶的年代,並且在這樣的時代氛圍裡,走過了他創作的精華歲月。臺灣的這個時代背景,政治空氣是高壓、肅殺的,攝影文化是空白或貧乏的,張照堂的攝影藝術,就在這樣的政治與文化悶局裡,迸出了一個獨醒的、清越的高音。
  • 攝影是無盡的鄉愁--臺灣攝影家張照堂
           作為臺灣攝影界的一位裡程碑式的人物,對推動臺灣攝影文化的現代性轉型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大學畢業後的張照堂,適逢臺灣現代藝術進入跨界聯手的前衛實驗年代。19歲時(1962年)於板橋自家陽臺的自拍 「 無頭 」 人像,成了他日後最為人熟悉的創作系列之一;後來陸續發展的無頭系列,啟發臺灣攝影發展上的獨特概念式手法。
  • 攝影家張照堂二三事
    ○舒國治 平日不注意新聞的我,前兩年偶然側面得知張照堂獲頒文藝獎,心想總算實至名歸。當時偶有念頭閃過:是否該寫點什麼,譬似他的藝術、他的觀察周遭之方式。然一懶散,隨即一晃又過了。 張照堂早我一個世代,算是六十年代開啟步子的藝術家。六十年代臺灣,是廿世紀後半個五十年中最珍貴的一段歲月。
  • 張照堂,他看到了世界的沉淪
    張照堂作品,屏朹-枋寮-1979 張照堂,他看到了世界的沉淪文/ 海傑「拍照的人都不擅長講話,如果他會講話,那麼他就去做廣告、做推銷或者做政客去了。」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學術報告廳裡,來自臺灣的攝影家張照堂這樣開場,他的意思是讓大家對他的演講別抱太多期望。
  • 張照堂:因為真實而產生的荒誕才有意義
    1965年,張照堂和鄭桑溪的「現代攝影雙人展」是臺灣第一個現代攝影展。1960、1970年代在臺灣,攝影藝術正是作為社會對抗的某種利器,被張照堂及其後繼者們重整與建立,並與之後陸續興起的政治抗爭與民權運動密切結合,1990年代,攝影藝術作為某種社會公義代言者的使命位置,逐漸清晰。
  • 臺灣攝影家寫實風貌之謝震隆
    那個年代的攝影家,大部分都把參展比賽當作是創作最大的「原動力」或「引燃線」,這也沒什麼不對,只是競賽規則是別人訂的,競賽的體能是有時限的,當年紀漸長,或贏得某一種榮譽後,便容易覺得疲乏或意滿而想退出,比較起來,跟自己競賽,為自己拍照,才可能會是一輩子去堅持的事吧。
  • 張照堂:攝影就是要散發真情獨具見地牽引想像|泛象工作室
    ,臺灣半個世紀以來一位裡程碑式的攝影家,發掘和推介諸多攝影師,匯整編輯、促成臺灣攝影書籍的出版。他的作品在臺灣有結集成書,但也難覓蹤跡。而在大陸公開出版物中,據主頁君查到的,只有「伊人伊像」這套叢書裡頭有一本他的薄薄作品。做這期微信,搜索查看了所能找到的相關資料,匯總整理,最後以相對清晰簡單的方式呈現。因為想補充和確認一些細節,聯繫了張照堂老師,他提示可以翻牆去他的博客和facebook,裡頭有更多圖片與詳細解說。
  • 張照堂:攝影就是要散發真情獨具見地牽引想像泛象工作室
    ,臺灣半個世紀以來一位裡程碑式的攝影家,發掘和推介諸多攝影師,匯整編輯、促成臺灣攝影書籍的出版。他的作品在臺灣有結集成書,但也難覓蹤跡。而在大陸公開出版物中,據主頁君查到的,只有「伊人伊像」這套叢書裡頭有一本他的薄薄作品。做這期微信,搜索查看了所能找到的相關資料,匯總整理,最後以相對清晰簡單的方式呈現。因為想補充和確認一些細節,聯繫了張照堂老師,他提示可以翻牆去他的博客和facebook,裡頭有更多圖片與詳細解說。
  • 張照堂:當時攝影界的人,都不明白我在拍什麼
    :年輕時的荒謬感,到現在一直存在》張照堂,臺灣半個世紀以來一位裡程碑式的攝影家,發掘和推介諸多攝影師,匯整編輯、促成臺灣攝影書籍的出版。他的作品在臺灣有結集成書,但也難覓蹤跡。而在大陸公開出版物中,只有「伊人伊像」這套叢書裡頭有一本他的薄薄作品。張照堂談攝影01  攝影,是一段走路的過程,一個觀看的角度,一種說話的樣態,一些思緒的告白。
  • 張照堂 在《歲月·潛越》中回望
    圖|張照堂作為臺灣攝影的泰鬥級人物,張照堂先生這五十年來從影像的語言探索和他整個這麼多年來的一個實踐,在整個華人世界裡非常有開拓性的。此次濟南雙年展上,他所展覽的《歲月•潛越》,也是整個雙年展學術展的核心部分。小編將他分享會上的錄音整理如下,希望能方便大家了解張先生多年以來創作的心路歷程。
  • 張照堂攝影作品分享
    張照堂攝影作品分享 2020-10-22 11: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攝影家作場 | 三影堂教育
    這也是本次工作坊《攝影家作場》的目的,就是在於攝影者獨特眼光的養成。」Day-1參與課程的學員需帶上自己挑選過的作品30-50張,課程將逐一以這些作品為主來進行討論。Day-2將會依照課程表的前半部來講解,這個階段將討論傳統攝影的思想及方法,並將同學帶來的作品融入討論。
  • 曾敏雄工作坊:攝影家作場 | 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
    這也是本次工作坊《攝影家作場》的目的,就是在於攝影者獨特眼光的養成。」Day-1參與課程的學員需帶上自己挑選過的作品30-50張,課程將逐一以這些作品為主來進行討論。Day-2將會依照課程表的前半部來講解,這個階段將討論傳統攝影的思想及方法,並將同學帶來的作品融入討論。
  • 當初的「現代鬼」,現在的「攝影界大哥」,他們組了臺灣影壇資深的「偶像團體」
    張照堂請黃永松當模特兒,背光拍出沒有頭、瘦骨嶙峋的男體。郭英聲把一隻肚子燒木炭的那種老式熨鬥,放在鐵道的枕木上,畫面深處是漆黑的隧道口…… 隱晦、荒謬、超現實,是臺灣現代主義愛用的語言。在威權統治的六、七十年代,「不可說」使隱晦成為苦悶的象徵。
  • 兩岸攝影家四川採風作品在臺灣桃園開展
    12月4日至15日,第二屆「海峽兩岸攝影家攝影展」在桃園市文化局開展,共展示了兩岸95位攝影家的150件攝影作品。受疫情影響,展覽作品來自大陸攝影家四川採風作品,和臺灣攝影家疫情前來川拍攝創作作品,其成果將於近期匯集成冊發行。
  • 【臺灣藝事報導】杜秦 :「野根莖——2018臺灣美術雙年展」報導
    臺灣的山和臺灣的海,神秘又豐饒,孕育了臺灣的歷史文化。本屆臺雙展藉此要求臺灣藝術家們藉助山和海的力量,在當下的時間點重新思考:什麼是臺灣?它從哪裡來?又該往何處去?策展團隊以「野根莖」自喻,除了希望通過展覽展現出臺灣當代藝術在野的本土力量之外,還蘊含著對自我根源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