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是無盡的鄉愁--臺灣攝影家張照堂

2021-02-28 中華攝影俱樂部


歡迎關注!

中華攝影俱樂部

致力於推廣最新鮮、最專業

最實用、最有價值的攝影資訊

      攝  影  是  無  盡  的  鄉  愁      




       攝影,要能體現光影、 散發真情、獨具見地、牽引想像 ....對我來說,它是一段行腳的紋跡, 一些腹語的表白 、一場失憶的追逐, 一帖自療的解藥 ..但終極而言, 攝影既要反映他者,更需超越自我。


       生活中的人在找路,影像中的人在找路,札記中的人在找路。大家都在找路。一邊走一邊迷失,一邊找到。--張照堂

       作為臺灣攝影界的一位裡程碑式的人物,對推動臺灣攝影文化的現代性轉型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他把文學、劇場、詩性等概念注入了攝影,用強烈的現代影像風格,奠定了「 現代攝影 」在臺灣的開始。


       張照堂於1958年就讀臺北市立成功高中時參加攝影社,四處拍照。1961年進入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就讀,開始吸收現代文學、存在主義哲學與超現實主義藝術思潮,並開始以攝影作品表現迷惘、抑鬱的實驗影像作品。

       他以怪誕的黑白街頭攝影成名,以豐沛的創作能量、風格獨具的攝影風格,在臺灣攝影史上留下深深足印。


       在實踐攝影創作的初期,張照堂大量閱讀關於西方現代文學、藝術、音樂、劇場與電影方面的書籍及信息,也深受存在主義及超現實主義的影響,在同時也跑到稻田裡河裡,看小孩騎牛,莊稼隨四季生長成熟。他一邊借存在主義的視角感受生命虛無;一邊卻在鄉村和大自然中,拍攝簡單的美好。

       「 我覺得兩者沒有衝突,只要是有生命力的,讓我覺得裡頭有美好東西的,我都會想接觸。」


       讀大學時,他拉同學當模特兒,讓他戴上面具,或把人的臉容抹去,放置在大自然中,拍下挑釁卻帶疏離冷酷的攝影作品。

       大學畢業後的張照堂,適逢臺灣現代藝術進入跨界聯手的前衛實驗年代。19歲時(1962年)於板橋自家陽臺的自拍 「 無頭 」 人像,成了他日後最為人熟悉的創作系列之一;後來陸續發展的無頭系列,啟發臺灣攝影發展上的獨特概念式手法。


       那是臺灣的60年代。大眾的眼睛僅僅調節政治宣傳攝影和沙龍style風情照,許多人的眼睛被刺痛了,憤憤批評說這種作品消極悲觀。後來有論者評說這組照片反映出臺灣戒嚴時期下人們所感受的壓抑焦躁。

       但是「 如果勉強去講,照片也有這種意思。但原始出發點是當時對所謂生命由來、存在與虛無的思考,然後反映在攝影作品上。」

       無頭少年,憂鬱的背,通往遠方的路,被遮蔽、擠壓的臉,都是1960年代常出現在張照堂作品裡的視覺語言。

       帶著強烈的荒謬感和劇場感,蘊育著一股顛覆性的力量,打破了當時臺灣傳統的沙龍和紀實攝影的局面,開創了臺灣現代攝影的先河。

       我們可以從 Edward Weston 和 Bill Brandt 等西方攝影師的作品中,找到類似的視覺語言特徵。但是我們卻無法找到如張照堂那樣表達個人以及時代的迷惘和憂鬱。

       1968年,張照堂加入中視新聞部擔任攝影記者,參與製作紀錄片節目,讓他在臺灣各省遊走,接觸各地的風俗傳統和底層人物。6年後,他舉辦「 攝影告別展 」,決意跟年少時荒誕冷峻的實驗圖像風格告別。其後他的圖像變寫實了,但一種疏離的荒謬感依然存在。

       「 我沒有什麼計劃性,我都是到了現場,看到現場情況,突然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可以拍到的地方,我會想怎麼來拍,應該什麼東西在前面,應該怎麼樣去結構的東西,很多情況是這樣出來的。」

       1974年,張照堂舉辦「 攝影告別展 」,向年輕時代較為灰色抑鬱且不確定的攝影方向告別,並專注於拍攝《新聞集錦》、《芬芳寶島》等系列節目,與作家黃春明合作的〈大甲媽祖回娘家〉(1974)一片,被認為是臺灣紀錄片史早期經典之一。

       電視臺的工作性質,讓張照堂廣泛地接觸了臺灣社會。在對社會現狀有了親身的體察後,現實的強大力量把他從之前單純的精神世界中漸漸拉拔出來。


       「一張臉孔,只有在它不再是一張臉孔而成為一種精神時,才有資格被掛在牆上。」張照堂,〈人間攝影展(2)臉孔〉,《中國時報》,1977/05/06。


       張照堂的生活邁向了下一個階段,而就展覽主題來講,那也是一個具有承接意味的展覽,除了強烈的荒誕、疏離的劇場式創作外,還加入了「 歲月 」的主題。


       1980年代中期以後,他將鏡頭由 「 社會記憶 」 轉向 「 內心風景 」,運用畫面構成與人物形態,在生活的移動中,用鏡頭捕捉對生命的隱喻;

       同時他也拍攝許多一些異質怪誕的景像,如真實或人造的人體形象、動物或標本等,捕捉日常生活中狀似虛擬、卻是真實存在的荒誕情境。

       「 我在外面拍照的時候,會碰到溫情,也會碰到冷酷與荒涼。當把它們都拍下來的時候,兩者就會同時呈現出來,溫暖的東西裡面會有荒謬的感覺在,反之亦然。當時的那個感覺,我把它拍下來,就是逆旅的心情。」


       影像評論家郭力昕,在張照堂接受行政院文化獎的頒獎典禮上,發表了極為簡短的發言,大意是:他是一個年輕人,比很多年輕人更年輕,希望他能繼續嘲笑這個世界,在嘲笑的過程中,繼續擁抱人的終極價值。


       張照堂是年輕的,他心境中的荒謬感,雖形成於大學時期,但至今仍在。他比較早熟,這種早熟來自於圈子,看的書,還有家庭的壓力,以及愛情的迷茫,這些糅合在一起的力量,磨鍊了他的藝術敏銳力,使他善於攫取現實中的荒謬場景。

       在此後的人生中,他的荒謬感不斷累積發酵,變得更為成熟和深厚,直至形成獨特的個人風格。

       半世紀的歲月之旅, 看見荒謬,但仍熱烈地活著。從初、高中時代的 「 少年心影 」、大學時期的「 存在告白 」,進入社會工作後的 「 社會風景 」 與 「 內心風景 」,一直到2005年後用數位相機與手機的拍攝等等。

       從現實到非現實,從具象到抽象,從傳統到數位,從黑白到彩色,似乎歲月就像一條河,蜿蜒流轉,我們在河流中過渡,一渡一光景。

       圖片與文章均來源網絡,僅用於學習交流。如有侵權,請後臺聯繫刪除!

歡迎關注!長按二維碼,一起玩攝影

↓↓↓

相關焦點

  • 論攝影家張照堂與臺灣「現代主義攝影」
    一、 時代背景    張照堂成長於一個極度壓抑、苦悶的年代,並且在這樣的時代氛圍裡,走過了他創作的精華歲月。臺灣的這個時代背景,政治空氣是高壓、肅殺的,攝影文化是空白或貧乏的,張照堂的攝影藝術,就在這樣的政治與文化悶局裡,迸出了一個獨醒的、清越的高音。
  • 臺灣攝影家張照堂:戒嚴時在藝術裡逃避
    跟張照堂有過幾次接觸的復旦大學教授攝影評論家顧錚發現,這是一位個性隨意、不太主動的攝影家,他的神經末梢,始終為攝影懸在半空。他很少辦展覽,不少大陸攝影家聽過他的大名,但一直沒有機會系統地看到他的作品,甚至是畫冊,也沒有在大陸出版。「當臺灣許多二三流的攝影家,汲汲於隆重出版自己印刷精美的大型攝影集時,張照堂至今沒有類似的興趣或行動。」
  • 攝影家張照堂二三事
    ○舒國治 平日不注意新聞的我,前兩年偶然側面得知張照堂獲頒文藝獎,心想總算實至名歸。當時偶有念頭閃過:是否該寫點什麼,譬似他的藝術、他的觀察周遭之方式。然一懶散,隨即一晃又過了。 張照堂早我一個世代,算是六十年代開啟步子的藝術家。六十年代臺灣,是廿世紀後半個五十年中最珍貴的一段歲月。
  • 張照堂,他看到了世界的沉淪
    張照堂作品,屏朹-枋寮-1979 張照堂,他看到了世界的沉淪文/ 海傑「拍照的人都不擅長講話,如果他會講話,那麼他就去做廣告、做推銷或者做政客去了。」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學術報告廳裡,來自臺灣的攝影家張照堂這樣開場,他的意思是讓大家對他的演講別抱太多期望。
  • 張照堂攝影作品分享
    張照堂攝影作品分享 2020-10-22 11: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驚寤:臺灣知名攝影家張照堂-1962-夏日
    照堂要展覽他在一九六二~六六間的一些攝影作品。一張照片中有赤裸的男子的軀體,斜斜地傾倒在巖石上,照堂在背後註記著:62年,新竹,五指山。    首先使我一驚的,大概是那歲月的註記罷。許多朋友,過了年少時節,在抽屜一角翻一翻,不意就翻出了二十年前,三十年前的記憶。  一九六二年,照堂也許在服兵役,我還在讀大學。
  • 曾敏雄工作坊:攝影家作場 | 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
    這也是本次工作坊《攝影家作場》的目的,就是在於攝影者獨特眼光的養成。」Day-1參與課程的學員需帶上自己挑選過的作品30-50張,課程將逐一以這些作品為主來進行討論。Day-2將會依照課程表的前半部來講解,這個階段將討論傳統攝影的思想及方法,並將同學帶來的作品融入討論。
  • 唐輝吉:論攝影的尺度(之八)
    1949年,國共兩黨經過幾年內戰,蔣介石敗逃臺灣,恰逢張照堂童年時代初學攝影。年幼勤奮好學的張照堂,1958年成為成功中學攝影社的會員。1961年,進入臺灣大學土木工程系學習,參加校園文學繪畫藝術實踐,學習哲學受到文藝思潮的影響,他拍攝出來照片專業水準很高。幾年後,到中國電視公司新聞部任攝影記者。
  • 張照堂:攝影就是要散發真情獨具見地牽引想像|泛象工作室
    ,臺灣半個世紀以來一位裡程碑式的攝影家,發掘和推介諸多攝影師,匯整編輯、促成臺灣攝影書籍的出版。他的作品在臺灣有結集成書,但也難覓蹤跡。而在大陸公開出版物中,據主頁君查到的,只有「伊人伊像」這套叢書裡頭有一本他的薄薄作品。做這期微信,搜索查看了所能找到的相關資料,匯總整理,最後以相對清晰簡單的方式呈現。因為想補充和確認一些細節,聯繫了張照堂老師,他提示可以翻牆去他的博客和facebook,裡頭有更多圖片與詳細解說。
  • 張照堂:攝影就是要散發真情獨具見地牽引想像泛象工作室
    ,臺灣半個世紀以來一位裡程碑式的攝影家,發掘和推介諸多攝影師,匯整編輯、促成臺灣攝影書籍的出版。他的作品在臺灣有結集成書,但也難覓蹤跡。而在大陸公開出版物中,據主頁君查到的,只有「伊人伊像」這套叢書裡頭有一本他的薄薄作品。做這期微信,搜索查看了所能找到的相關資料,匯總整理,最後以相對清晰簡單的方式呈現。因為想補充和確認一些細節,聯繫了張照堂老師,他提示可以翻牆去他的博客和facebook,裡頭有更多圖片與詳細解說。
  • 圖說南召:南召攝影人的驕傲:張金敖《難以忘懷的鄉愁》影輯研討會...
    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著名攝影人張金敖先生就是生於斯、長於斯的地道南召華山人。他對這裡的山水草木情有獨鍾,風土人情懷有真摯的愛戀和無盡繾綣。雖年已花甲、身心老邁,但是這些年來他每年都要用上百天的時間身挎相機,竹杖芒鞋,或結伴約友或只身前行,走遍了南召的山川河流、村寨農舍,用獨到的眼光尋找深山僻壤的那些依然居住在竹籬矮牆、柴扉石屋裡的質樸鄉民們原生態的生活面貌;用攝影手法記錄下那些始終縈繞於心的童年記憶和夢中鄉愁;用鏡頭影射出一葉便知時令更替,一水達觀風雲變幻的妙曼景象。
  • 臺灣攝影家寫實風貌之謝震隆
    同時,也由於謝震隆和他父親的攝影淵源最密切、深厚之故,影響了他日後攝影上的理念實現與表現氣度。  幼年的薰陶  謝震隆,1933年出生於苗慄。他的父親謝錦傳早年曾在日本的「東洋攝影專校」學過一番技藝,返回故鄉後在苗慄開設「雲峰寫真館」,在臺灣光復之前,維持了一段不錯的人像攝影行業。
  • 攝影家作場 | 三影堂教育
    這也是本次工作坊《攝影家作場》的目的,就是在於攝影者獨特眼光的養成。」Day-1參與課程的學員需帶上自己挑選過的作品30-50張,課程將逐一以這些作品為主來進行討論。Day-2將會依照課程表的前半部來講解,這個階段將討論傳統攝影的思想及方法,並將同學帶來的作品融入討論。
  • 怪誕的黑白街頭攝影 臺灣街頭攝影大師的作品
    1959 年,還是臺灣一名高中生的張照堂便開始了攝影生涯,他以怪誕的黑白街頭攝影成名,以風格獨具的攝影,在臺灣攝影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張朝堂的這一攝影風格的形成,被認為是與1949 年到1987 年臺灣失落的一代和壓抑的白色恐怖時期有關。
  • 張照堂:因為真實而產生的荒誕才有意義
    1965年,張照堂和鄭桑溪的「現代攝影雙人展」是臺灣第一個現代攝影展。1960、1970年代在臺灣,攝影藝術正是作為社會對抗的某種利器,被張照堂及其後繼者們重整與建立,並與之後陸續興起的政治抗爭與民權運動密切結合,1990年代,攝影藝術作為某種社會公義代言者的使命位置,逐漸清晰。
  • 臺灣攝影家莊靈:讓攝影自然呈現人世間的一切光景
    攝影/剪輯:陳衍勳,志願者:邵澤鈺,統籌:風少莊靈:臺灣攝影家,獲第19屆平遙國際攝影大展終身成就獎文 | 那日松 在臺北第一次與莊靈先生談「2019平遙攝影大展•致敬展」攝影©那日松莊靈,今年已經81歲的臺灣著名攝影家。用他對自己的評價說,他將一生都奉獻給了攝影。自初中二年級(1953年)開始,他開始用父親幫忙借來的相機開始創作,從此和攝影結下一生的緣份。
  • 張照堂 在《歲月·潛越》中回望
    圖|張照堂作為臺灣攝影的泰鬥級人物,張照堂先生這五十年來從影像的語言探索和他整個這麼多年來的一個實踐,在整個華人世界裡非常有開拓性的。此次濟南雙年展上,他所展覽的《歲月•潛越》,也是整個雙年展學術展的核心部分。小編將他分享會上的錄音整理如下,希望能方便大家了解張先生多年以來創作的心路歷程。
  • 【現貨】攝影之聲 issue13 : 抗議行動與影像
    關於《攝影之聲》《攝影之聲 Voices of Photography》 是一份攝影藝術獨立刊物,2011年9月在臺灣創刊。每期介紹當代攝影作品與攝影藝術家,藉由訪問藝術家、藝廊、策展人、出版人與相關藝術工作者,以及提供攝影專欄、攝影書評與攝影展覽資訊的介紹,探索攝影藝術的創作概念、文化與思潮。
  • 臺灣攝影先驅鄧南光:浪漫且落寞的靈魂
    這是他創作量達巔峰的一段日子,他似乎以照相機為筆,持續且執迷地撰寫生活上的影像日記,而這些代表他攝影歷程中第一階段性作品,最有意義的是,他能以一個臺灣本省攝影家的「觀點」出發,替殖民時代的臺灣情境,留下許多珍貴的見證。《候車室的心情》(1938)攝於新竹市郊的一個小車站,一對彼此不相識的男女各懷心思地分佔座椅兩端,他們的裝束、坐姿與心情在鄧南光不動聲色的快門中表達了難以言明的人性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