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攝影家莊靈:讓攝影自然呈現人世間的一切光景

2021-02-13 映像志

#視頻時長:18′29″

編導/攝影/剪輯:陳衍勳,志願者:邵澤鈺,統籌:風少
莊靈:臺灣攝影家,獲第19屆平遙國際攝影大展終身成就獎



文 | 那日松

 

在臺北第一次與莊靈先生談「2019平遙攝影大展•致敬展」的策劃,莊老師特意拿出一張作品給我看,這是一張由9幅照片組合而成的作品,取名《看山》,他說這張作品表達了他現在的心境,對人生的看法,希望把它一定放到展覽中。

△《看山》攝影©莊靈

後來去莊靈先生的家,莊先生的家在臺北郊區的一座小山上,一座普通的公寓樓房,但從莊先生家中的陽臺正好可以看到遠處燈火闌珊的臺北市區,還有層層疊疊的青山,那天正好趕上「利奇馬」颱風即將來臨,滾滾烏雲從莊老師樓房的上空疾馳而過,遠處黑雲壓城,近處山雨欲來,人也仿佛置身於雲霧之間。

△ 2019年8月5日,拍攝於莊靈先生家陽臺。攝影©那日松

△ 2019月8月7日,颱風來臨之前。攝影©那日松

莊老師的夫人陳夏生(文物專家,被稱為中國傳統繩結研究第一人,也是「中國結」的命名者)對我說,你運氣真好,這是一般人難得一見的景觀,但她和莊靈先生卻經常見到。

當時我仿佛看到一個畫面:兩位八十歲的老人平時就坐在這個陽臺上,看書,看山,看著遠處風雲變幻的風景,也回望著時光歲月中一幀幀永恆的瞬間。

 

△ 莊靈先生與夫人陳夏生女士。攝影©那日松

莊靈,今年已經81歲的臺灣著名攝影家。用他對自己的評價說,他將一生都奉獻給了攝影。

自初中二年級(1953年)開始,他開始用父親幫忙借來的相機開始創作,從此和攝影結下一生的緣份。

△ 1950年代,拍攝的小學同學和他的父親。攝影©莊靈

△ 1965年,窗前的父親。攝影©莊靈

這裡要特別介紹一下莊靈先生的父親——莊嚴,書法大師、教育家、博物館學家,曾任臺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抗戰時期,正是莊嚴先生護送了故宮的60萬件珍貴文物南遷。之後又護送文物至臺灣,並終生守護著這些文物,從未離開。

莊嚴先生交友廣泛,尤其與臺靜農、張大千更是摯友,著名攝影家郎靜山亦是莊家的常客。莊靈先生誕生在這個溫暖的「文藝之家」,耳燻目染,吸收了足夠的營養,為他未來的攝影人生奠定了非常重要的人文主義思想基礎。

△ 1967年,父母與妻子陳夏生和大女兒,遠處為臺北故宮。攝影©莊靈

△ 1970年代,老友雅聚,莊嚴與臺靜農。攝影©莊靈

△ 1979年,張大千在臺北摩耶精舍。攝影©莊靈

△ 1956年,莊嚴與郎靜山。攝影©莊靈

此次展覽,主要就是以莊靈先生的《父親與家人》《藝師藝友》這兩部早期作品為主線,穿插輔以《走進現代》《電視攝影記者眼裡的世界》《逆旅形色》《心照自然》《人間偶遇》《看山》等作品,全面展示了莊靈先生60多年的攝影生涯。這些作品融合了紀實與抽象,傳統與現代,風格多樣,立意深遠。尤其是《父親與家人》和《藝師藝友》這兩部作品,堪稱臺灣兩代文化人的攝影雕像。

△ 1966年,作家陳映真。攝影©莊靈

△ 1976年,舞蹈家林懷民。攝影©莊靈

△ 1980年代,作家白先勇與演員盧燕。攝影©莊靈

△ 1993年,作家李昂。攝影©莊靈

莊靈先生的好友,臺灣著名攝影家張照堂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評價莊靈的攝影,用了以下這些詞彙:樸質,謙誠,寧靜、致遠,不追逐時尚,不見異思遷,只是單純、穩重的走在自己的路上。

△ 1966年,學打太極拳的父親。攝影©莊靈

的確,莊靈先生就是這樣一位用攝影真誠地記錄著生活的攝影家。而這些照片裡的「生活影像」也因為莊靈的攝影而永遠鐫刻在歷史中,熠熠閃光,遙遠而清晰。


靜遠的眷念


文 | 張照堂

 

談起莊靈的攝影藝術,圈子裡喜歡用的關鍵詞通常是自然、平實、和煦、溫厚…或是他自己謙稱的偶遇、心照、靈視,感念等,這些詞彙確實也都是他的攝影旨念與人生、美學觀,更是他的人品、秉性在圖像中所蘊發出來的餘韻與微光。

△ 1972年,夫人與兩個女兒。攝影©莊靈

父親莊嚴是精研書法、史蹟的傳統儒家耆老,大哥莊申是中國藝術史學者,二哥莊因是文學家,三哥莊喆為現代畫家,莊靈在這樣一種藝術氣息中長大,森林系畢業之後選擇攝影為終身志業,似乎是有跡可循的,而他們這「文化世家」、「一門四傑」的稱謂,也曾在臺北藝文圈一時成為美談。

△ 1969年,一生至友——莊嚴與臺靜農。攝影©莊靈

認識莊靈是半世紀前的事了,60年代初我在臺大工學院唸書,莊靈是農學院視聽中心技佐,負責攝影與暗房操作、管理,當時我已迷上攝影,經常跑去找他請教一些技術問題。接著莊靈進入臺視新聞部工作,並和一些志同道合朋友創辦《劇場》季刊,我經常參與他們舉辦的一些活動。(歡迎關注映像志,ID:image1839)

60年代末我考進中視新聞部,不時和莊靈在許多採訪場合碰面,特別感到親切和鼓舞。1971年我們一起參與創立了「V-10視覺藝術群」,以「新直覺與新面向,捕捉現代社會場景與私己告白」為旨,30年來斷續辦了多次展覽、座談,在沉悶的攝影圈増添加幾許活力與新意。莊靈是V-10的催生者和支柱,沒有他的熱心投入與號召,這個群體是帶勁不起來的。

△ 1973年,V-10視覺藝術群。圖源網絡

△ 1971年,臺北「V-10視覺藝術群─女展」現場視頻資料。來源網絡

△ 2003年,臺北「又見V-10─視覺藝術群30年」大展海報。圖源網絡

△ 2003年,V-10視覺藝術群。圖源網絡

△ 2019年8月4日,張照堂、黃永松與莊靈,拍攝於臺北漢聲巷。攝影©那日松

莊靈的攝影,從紀實風景、人物特寫、新聞獵影到畫意心象,大約分成八個面向。最早期的」「北溝村的記憶」、「父親.洞天山堂和家人」等系列,莊靈以他樸質、謙誠的紀錄之眼,關注民間、泥土、田園、自然的風景,留下許多令人感懷的醇美記憶。他的家人系列,運用光影、構圖與視角的靈巧配置,不留痕跡地傳達了心中那種委婉、濃鬱的家族情感。

他曾說,家人是我最好的練習主題之一,他的自謙,已然將練習提昇為一種成就。莊靈早年的這些作品,有一種悠悠的歲月思愁,寧靜、致遠,隱約承繼了他父親的儒學涵養。50年前就有這樣早熟的「靈視」,是相當令人折服的,這些作品也是臺灣攝影在相關主題系譜中難得的傑出範例。

△ 1966年,女兒的誕生。攝影©莊靈

△ 1971年,三代——母親、妻子和女兒。攝影©莊靈

△ 1979年,彌留之際的父親。攝影©莊靈

莊靈本性隨和,交遊廣闊,加上36年的記者生涯,自然見過許多名人雅士,他的「藝師藝友」系列捕捉知名人物的肖像身影,非常自然、平實,就像紀念照一般。莊靈拍照不喜歡刻意與設計,不用外加燈光,不矯飾,不炫弄,就像隨機偶遇,對方並未覺察之際,他已按下快門。周夢蝶的廊下午寐、洪通的跨腿哈菸、陳達的彈琴吟唱、楊麗花的便當用餐 這些傳奇人物罕見、不經意的舉止與面容,在遠去的歲月時光中,格外顯得彌足珍貴。

△ 1970年,擺書攤的傳奇詩人——周夢蝶。攝影©莊靈

△ 1971年,歌仔戲演員楊麗花。攝影©莊靈

△ 1960年,大學同學朱邦復,臺中省立農學院,後來他成為著名的電腦中文倉頡輸入法發明人。攝影©莊靈

抽離人物、事件與報導性題材,莊靈中後期攝影的另一個走向是對線條、造型、景物的關注和著迷。「逆旅形色」、「人間偶遇」和「心照自然」等系列,他試圖用直覺、直觀、隨性的方式,來表達心中沉靜、內斂的情感。他說:「讓攝影自然地呈現人世間的一切可見光景,讓一切可見光景全都回歸於浩渺無垠的大自然,這大概是我希望追求的境界罷。

由於家學涵養和內心性格,莊靈有他自己的生活態度與創作理念,他不追逐時尚、見異思遷,只是單純、安靜、穩重的走在自己路上。對攝影事務的關心、延續與推展,也是他生活、創作之餘所致力的目標,也贏得圈內一致的肯定與推崇。

△ 1997年,莊靈在三峽

△ 2019年9月,莊靈在平遙接受攝影新媒體「風面」採訪。攝影©邵澤鈺

△ 2019年10月18日,莊靈在臺灣。攝影©鄧博仁

莊靈就像一座橋,搭在「傳統」與「現代」兩座大山之間,這座橋連結了他的攝影創作、教育傳承與影事推廣等三個努力向度上。他也來回走在橋上,從傳統出來,走入現代,又回歸傳統。在這樣的巡迴往返中,他希望自己能自然融合成一個均衡的整體。年屆80的莊靈,對這個寄望相信他已瞭然於胸。


《延》(1966)

片長14min 無對白 黑白

《延》是莊靈的首次嘗試

以其父母與懷孕妻子一天的生活為主幹

隱含生命情感延續之意

《赤子》(1967)

片長8min 無對白 黑白

《赤子》記錄莊靈長女出生至一歲半的種種

以赤子的眼光看臺灣


#總時長:22′22″(無聲,原由陳耀圻導演配樂)

△ 以上作品,經莊靈先生授權,攝影新媒體「風面」編輯發布

 

莊靈簡介

1938年生於貴陽,1948年隨父親莊嚴護運第一批故宮文物渡海到臺灣。
從省立農學院森林系畢業後,先後進入臺大視聽中心、臺視新聞部工作。他先後與友合創《劇場》季刊,為臺灣現代影劇藝術發展首開先河;組成「V-10視覺藝術群」,並以多次群展推動臺灣攝影創作觀念的自主和影像表現的完全自由。1971年起在多所大學講授攝影和電視新聞攝影等課程,培育青年學子。多年來,他致力推動臺灣攝影事業的發展,並著力推展兩岸攝影文化交流。現為世界華人攝影聯盟副主席。他有多部著述,自1969年迄今,莊靈在國內外舉辦的個展及聯展達50餘次。
著作:《電影藝術雜談》(晨鐘,1970)、《攝影藝術散論》(遠景,1976)、《新聞攝影》(臺北市新聞記者公會,1979)、《莊靈逆旅形色攝影展》(臺灣省立美術館,1994)、《莊靈•靈視》(雄獅,2008)、《翰墨知交情》(義之堂,2019)策展:「V-10視覺藝術群三十年大展」(V-10工作室,2003)、「彼岸•看見」——臺灣攝影二十家1928-2006」北京/上海聯展、「時代之眼:臺灣百年身影」(臺北市立美術館,2011)、「凝眸歲月——臺北建城130周年攝影特展」(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2014)、「鏡觀寶島」攝影展I、II(臺灣博物館,2014及2016)獲獎:1969年電視新聞採訪攝影金馬獎、1976年中山文藝獎(攝影)、1980年中興文藝獎章(攝影著作)、2003年第26屆吳三連獎(攝影藝術)、2019年第14屆中華藝術攝影家終身成就獎、2019年第19屆平遙國際攝影大展終身成就獎等。

編輯©陳衍勳


往期推薦

相關焦點

  • 百諾出席天津光景EOS攝影俱樂部啟動儀式
    百諾出席天津光景EOS攝影俱樂部啟動儀式活動詳情    2015年12月5日百諾攜旗下攝影附件產品出席天津光景EOS攝影俱樂部啟動儀式活動。活動在天津海河劇院隆重舉行。活動吸引了眾多EOS粉絲前來參加,現場百諾不僅全面展示了產品的性能特點和功能,還提供了眾多攝影附件產品供到場影友進行試用拍攝。
  • 分享會報名 會攝影會出書的郵差李翔,呈現臺南風土人情
    ,嚮往臺灣旅遊攝影的朋友注意聽咯~5.收集解答攝友的疑問,與群友互動等。三年的攝影經歷,把鏡頭聚焦於臺南這片樸實的土地,記錄著自然真實的點滴。認識郵差的工作與生活,學會如何關注身邊的人與事,融攝影於工作,相輔相成;領略臺南獨特的美,化平凡為溫情影像,尋回最初心的人情味與生活感;深入臺灣大小角落,了解臺灣不為人知的旅遊好地。
  • 從《生命之靈》看第50屆野生生物攝影年賽 (上)
    在第50屆野生生物攝影年賽獲獎作品出爐之前,年賽的主辦方之一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推出了紀念年賽的50周年精選集《生命之靈》(How Wildlife Photography Became Art)。雖然新一屆的獲獎作品並沒有收錄到《生命之靈》中,但我們依然可以從《生命之靈》看這一屆的獲獎作品,從中一窺野生生物攝影是怎樣成為藝術,而年賽又是如何貫徹其理念的。
  • 地表最美人體攝影專輯200張
    邪人看淫,正人看美,雅者見雅,俗者見俗。人體攝影藝術的意義是在於展現自然所賦予人類本身的、天然的美!我們所在畫面中目睹的一切也是真實出現在取景框中的——將赤裸的肢體巧妙地融合入周圍環境。6微觀人體攝影這一組作品將人類的身體當作大自然般的布景,然後營造出不同的景觀,這種巨大的反差顯示了人類身體的自然之美
  • [ 攝影 ] 自然、唯美、自然的人體
    當他還在阿姆斯特丹著名的立特維爾德學院學習時,他創辦了自己的公司RTB攝影公司。1984年,他在恩斯赫德組織了攝影雙年展,這在荷蘭尚屬首次。他為各種時裝品牌工作,並於1985年創辦了F32畫廊,這是荷蘭第一個專門從事攝影的畫廊之一。Ten Broeke還在恩斯赫德的AKI(藝術與工業學院)任教多年,在那裡他培養了多代攝影師。Rutger ten Broeke因其經典的黑白裸照而聞名於世。他對被自然包圍的女性形體的迷戀以及兩者之間的情感聯繫是他作品的中心主題。他創造出永恆和諧的圖像,構圖完美。
  • 深圳婚紗攝影高端定製,選擇原理婚紗攝影工作室!
    獨家引進影視燈拍攝手法,拍攝全採用電影拍攝手法,讓每個場景都擁有一個獨特的故事,讓場景風格更能配合新人的氣質、身份,讓拍攝出的整套婚紗照片予人獨樹一幟的感覺,讓婚紗照片更具個性。拍攝婚紗照時,婚紗攝影內布局、燈光達到統一和諧。讓新人成為婚紗照的主角,用背景襯託出新人們最幸福最甜蜜的瞬間。用柔和的燈光烘託婚紗照更加絢麗多彩,讓婚紗照不再是那麼暗淡無光。專業的攝影師會盡一切努力為您拍攝出最完美婚紗照。
  • 論攝影家張照堂與臺灣「現代主義攝影」
    臺灣的這個時代背景,政治空氣是高壓、肅殺的,攝影文化是空白或貧乏的,張照堂的攝影藝術,就在這樣的政治與文化悶局裡,迸出了一個獨醒的、清越的高音。    張照堂出生於1943年,二次大戰未歇,日本仍殖民臺灣;他上小學時,蔣介石政權從中國大陸撤退到臺灣,政治上繼續高壓統治著臺灣人民。
  • 攝影技巧 | 自然生態攝影中的用光技巧
    太陽在石頭上投下濃重的陰影。日出前,這樣的場景讓人感覺很清涼。晨光、暮光想要拍攝出優秀的自然攝影照片,你必須犧牲一些睡眠時間。在日出前的1個小時抵達目的地進行拍攝是完全值得的,因為光線正是從那時開始了激烈的色彩遊戲。拍攝當天的天氣狀況良好,光線在地平線上形成了藍色與紅紫色的色帶。有時候,在日出前雲彩的色彩非常強烈,在夕陽西下的黃昏也同樣如此。
  • 佳作欣賞|臺灣2020第35屆中國攝影學會(中國臺灣)國際攝影沙龍結果揭曉
    (中國攝影在線消息)本站編號2020/145 臺灣2020第35屆中國攝影學會國際攝影沙龍(中國臺灣)結果已全部揭曉,中國攝影在線的攝影師共獲得
  • 怪誕的黑白街頭攝影 臺灣街頭攝影大師的作品
    1959 年,還是臺灣一名高中生的張照堂便開始了攝影生涯,他以怪誕的黑白街頭攝影成名,以風格獨具的攝影,在臺灣攝影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張朝堂的這一攝影風格的形成,被認為是與1949 年到1987 年臺灣失落的一代和壓抑的白色恐怖時期有關。
  • 文人 · 攝影.
    攝影:蔡永和(臺灣) 文章原載於《文人空間》
  • 攝影人必備的15個攝影口訣!
    用攝影人的角度,觀察周遭的一切,會發現日常別樣的美。那日常生活中,要怎麼觀察,怎麼拍攝,可以拍出漂亮的照片呢?
  • 攝影是無盡的鄉愁--臺灣攝影家張照堂
    他把文學、劇場、詩性等概念注入了攝影,用強烈的現代影像風格,奠定了「 現代攝影 」在臺灣的開始。1961年進入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就讀,開始吸收現代文學、存在主義哲學與超現實主義藝術思潮,並開始以攝影作品表現迷惘、抑鬱的實驗影像作品。
  • 臺灣攝影先驅鄧南光:浪漫且落寞的靈魂
    張才舉辦的個展(1948)、李鳴雕主編的《臺灣影藝》月刊(1951)、鄧南光創辦的「自由影展」(1954),以及他們熱心參與早期的「臺北攝影沙龍」(1956起)評審活動,掀起當年一股活躍蓬勃的攝影風潮,不但替臺灣的「寫實攝影」立下一點根基,打出一條通道,也啟發了日後許多優秀的業餘攝影人才。鄧南光是那個年代技藝高超、備受尊崇的一位領導者。他的創作年代之久遠和累積作品之豐富,恐怕很少人比得上。
  • 攝影論壇: 自然的風景、社會的風景與當代影像建構
    有關自然風景與人文景觀的紀實性影像,在19世紀中葉即已出現,並成為早期進入中國的外國旅行家、商人、傳教士和部分中國攝影師常用的影像實踐。        繼之而起的,則是眾多中國攝影師沿襲中國傳統繪畫的圖式,藉助影像技術與媒介材料,營造出來的數量巨大的中國畫意式影像。
  • 驚訝土撥鼠照片獲獎的自然攝影「奧斯卡」是什麼來頭?
    每年十月在英國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舉辦規模盛大的頒獎典禮,當之無愧於匯聚最好的自然和野生動物攝影作品的舞臺。所到之處,無不得到當地媒體和公眾的熱烈反響,成為當地攝影界和環保界的一項重要活動。時至今日,每年有超過600萬人參觀年度作品展。「偉大的自然影像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都是刻骨銘心的。它們可以成為美麗、奇蹟和快樂的深厚源泉……這一有著半個世紀歷史的國際頂級自然生態攝影賽事,匯集了全球最優秀的野生生物攝影作品—這些影像告訴我們如何感受和對待自然。」
  • 臺灣新銳2015TIVAC獎攝影聯展
    ,以及臺北藝術攝影博覽會總策畫全會華擔任評審,經過多輪評選,競爭激烈,得獎者終於出爐,評審最終的考慮,仍然是以在影像上新穎且突破性的方向去進行評選,當然因為是攝影比賽,作品的完整度、挑選照片的精準度、照片呈現方式的創意、作品拍攝技術的成熟度,也是必須的。
  • 自然攝影中的用光技巧
    太陽在石頭上投下濃重的陰影。日出前,這樣的場景讓人感覺很清涼。調整白平衡後,照片的色彩被中和,這就使照片的效果顯得更自然了。最終哪個結果更討人喜歡,需要你自己決定。正午的光線正如前面提到的那樣,有時候所謂「正午的光線」其實在早上6點鐘就已經出現了。這時候背光區域的陰影很重,拍攝這樣的場景時,天空的藍色也會反射在照片中。
  • 攝影人是這樣的
    喜歡攝影的人永遠能看到美麗的風景。攝影人總是追隨美麗的景致,把一山一水、自然變化,通通收入鏡頭之中,拍完感覺神清氣爽。喜歡攝影的人都是精神貴族。攝影人有自己的世界,他們善於用自己的作品來表達自己的情懷。
  • 臺灣當代攝影新面向 | 楊哲一:我處理的是自然環境跟人為痕跡的交接面
    此次實驗影像工作室推出的「臺灣當代攝影新面向」專題集合了遊本寬、姚瑞中、沈昭良、吳政璋、楊順發、陳敬寶、楊哲一、鍾順龍等八位臺灣重要的攝影藝術家,希望透過他們的分享呈現其最新動態與趨勢。本專題的採訪與撰稿人為西安美術學院影視動畫系在讀研究生原梓軒,這八篇系列訪談系作者在臺灣世新大學交流學習時為其碩士研究生畢業論文寫作進行的前期調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