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時長:18′29″
編導/攝影/剪輯:陳衍勳,志願者:邵澤鈺,統籌:風少文 | 那日松
在臺北第一次與莊靈先生談「2019平遙攝影大展•致敬展」的策劃,莊老師特意拿出一張作品給我看,這是一張由9幅照片組合而成的作品,取名《看山》,他說這張作品表達了他現在的心境,對人生的看法,希望把它一定放到展覽中。
△《看山》攝影©莊靈
後來去莊靈先生的家,莊先生的家在臺北郊區的一座小山上,一座普通的公寓樓房,但從莊先生家中的陽臺正好可以看到遠處燈火闌珊的臺北市區,還有層層疊疊的青山,那天正好趕上「利奇馬」颱風即將來臨,滾滾烏雲從莊老師樓房的上空疾馳而過,遠處黑雲壓城,近處山雨欲來,人也仿佛置身於雲霧之間。
△ 2019年8月5日,拍攝於莊靈先生家陽臺。攝影©那日松
△ 2019月8月7日,颱風來臨之前。攝影©那日松
莊老師的夫人陳夏生(文物專家,被稱為中國傳統繩結研究第一人,也是「中國結」的命名者)對我說,你運氣真好,這是一般人難得一見的景觀,但她和莊靈先生卻經常見到。
當時我仿佛看到一個畫面:兩位八十歲的老人平時就坐在這個陽臺上,看書,看山,看著遠處風雲變幻的風景,也回望著時光歲月中一幀幀永恆的瞬間。
△ 莊靈先生與夫人陳夏生女士。攝影©那日松
莊靈,今年已經81歲的臺灣著名攝影家。用他對自己的評價說,他將一生都奉獻給了攝影。
自初中二年級(1953年)開始,他開始用父親幫忙借來的相機開始創作,從此和攝影結下一生的緣份。
△ 1950年代,拍攝的小學同學和他的父親。攝影©莊靈
△ 1965年,窗前的父親。攝影©莊靈
這裡要特別介紹一下莊靈先生的父親——莊嚴,書法大師、教育家、博物館學家,曾任臺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抗戰時期,正是莊嚴先生護送了故宮的60萬件珍貴文物南遷。之後又護送文物至臺灣,並終生守護著這些文物,從未離開。
莊嚴先生交友廣泛,尤其與臺靜農、張大千更是摯友,著名攝影家郎靜山亦是莊家的常客。莊靈先生誕生在這個溫暖的「文藝之家」,耳燻目染,吸收了足夠的營養,為他未來的攝影人生奠定了非常重要的人文主義思想基礎。
△ 1967年,父母與妻子陳夏生和大女兒,遠處為臺北故宮。攝影©莊靈
△ 1970年代,老友雅聚,莊嚴與臺靜農。攝影©莊靈
△ 1979年,張大千在臺北摩耶精舍。攝影©莊靈
△ 1956年,莊嚴與郎靜山。攝影©莊靈
此次展覽,主要就是以莊靈先生的《父親與家人》和《藝師藝友》這兩部早期作品為主線,穿插輔以《走進現代》《電視攝影記者眼裡的世界》《逆旅形色》《心照自然》《人間偶遇》《看山》等作品,全面展示了莊靈先生60多年的攝影生涯。這些作品融合了紀實與抽象,傳統與現代,風格多樣,立意深遠。尤其是《父親與家人》和《藝師藝友》這兩部作品,堪稱臺灣兩代文化人的攝影雕像。
△ 1966年,作家陳映真。攝影©莊靈
△ 1976年,舞蹈家林懷民。攝影©莊靈
△ 1980年代,作家白先勇與演員盧燕。攝影©莊靈
△ 1993年,作家李昂。攝影©莊靈
莊靈先生的好友,臺灣著名攝影家張照堂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評價莊靈的攝影,用了以下這些詞彙:樸質,謙誠,寧靜、致遠,不追逐時尚,不見異思遷,只是單純、穩重的走在自己的路上。
△ 1966年,學打太極拳的父親。攝影©莊靈
的確,莊靈先生就是這樣一位用攝影真誠地記錄著生活的攝影家。而這些照片裡的「生活影像」也因為莊靈的攝影而永遠鐫刻在歷史中,熠熠閃光,遙遠而清晰。
▼
靜遠的眷念
文 | 張照堂
談起莊靈的攝影藝術,圈子裡喜歡用的關鍵詞通常是自然、平實、和煦、溫厚…或是他自己謙稱的偶遇、心照、靈視,感念等,這些詞彙確實也都是他的攝影旨念與人生、美學觀,更是他的人品、秉性在圖像中所蘊發出來的餘韻與微光。
△ 1972年,夫人與兩個女兒。攝影©莊靈
父親莊嚴是精研書法、史蹟的傳統儒家耆老,大哥莊申是中國藝術史學者,二哥莊因是文學家,三哥莊喆為現代畫家,莊靈在這樣一種藝術氣息中長大,森林系畢業之後選擇攝影為終身志業,似乎是有跡可循的,而他們這「文化世家」、「一門四傑」的稱謂,也曾在臺北藝文圈一時成為美談。
△ 1969年,一生至友——莊嚴與臺靜農。攝影©莊靈
認識莊靈是半世紀前的事了,60年代初我在臺大工學院唸書,莊靈是農學院視聽中心技佐,負責攝影與暗房操作、管理,當時我已迷上攝影,經常跑去找他請教一些技術問題。接著莊靈進入臺視新聞部工作,並和一些志同道合朋友創辦《劇場》季刊,我經常參與他們舉辦的一些活動。(歡迎關注映像志,ID:image1839)
60年代末我考進中視新聞部,不時和莊靈在許多採訪場合碰面,特別感到親切和鼓舞。1971年我們一起參與創立了「V-10視覺藝術群」,以「新直覺與新面向,捕捉現代社會場景與私己告白」為旨,30年來斷續辦了多次展覽、座談,在沉悶的攝影圈増添加幾許活力與新意。莊靈是V-10的催生者和支柱,沒有他的熱心投入與號召,這個群體是帶勁不起來的。
△ 1973年,V-10視覺藝術群。圖源網絡
△ 1971年,臺北「V-10視覺藝術群─女展」現場視頻資料。來源網絡
△ 2003年,臺北「又見V-10─視覺藝術群30年」大展海報。圖源網絡
△ 2003年,V-10視覺藝術群。圖源網絡
△ 2019年8月4日,張照堂、黃永松與莊靈,拍攝於臺北漢聲巷。攝影©那日松
莊靈的攝影,從紀實風景、人物特寫、新聞獵影到畫意心象,大約分成八個面向。最早期的」「北溝村的記憶」、「父親.洞天山堂和家人」等系列,莊靈以他樸質、謙誠的紀錄之眼,關注民間、泥土、田園、自然的風景,留下許多令人感懷的醇美記憶。他的家人系列,運用光影、構圖與視角的靈巧配置,不留痕跡地傳達了心中那種委婉、濃鬱的家族情感。
他曾說,家人是我最好的練習主題之一,他的自謙,已然將練習提昇為一種成就。莊靈早年的這些作品,有一種悠悠的歲月思愁,寧靜、致遠,隱約承繼了他父親的儒學涵養。50年前就有這樣早熟的「靈視」,是相當令人折服的,這些作品也是臺灣攝影在相關主題系譜中難得的傑出範例。
△ 1966年,女兒的誕生。攝影©莊靈
△ 1971年,三代——母親、妻子和女兒。攝影©莊靈
△ 1979年,彌留之際的父親。攝影©莊靈
莊靈本性隨和,交遊廣闊,加上36年的記者生涯,自然見過許多名人雅士,他的「藝師藝友」系列捕捉知名人物的肖像身影,非常自然、平實,就像紀念照一般。莊靈拍照不喜歡刻意與設計,不用外加燈光,不矯飾,不炫弄,就像隨機偶遇,對方並未覺察之際,他已按下快門。周夢蝶的廊下午寐、洪通的跨腿哈菸、陳達的彈琴吟唱、楊麗花的便當用餐 這些傳奇人物罕見、不經意的舉止與面容,在遠去的歲月時光中,格外顯得彌足珍貴。
△ 1970年,擺書攤的傳奇詩人——周夢蝶。攝影©莊靈
△ 1971年,歌仔戲演員楊麗花。攝影©莊靈
△ 1960年,大學同學朱邦復,臺中省立農學院,後來他成為著名的電腦中文倉頡輸入法發明人。攝影©莊靈
抽離人物、事件與報導性題材,莊靈中後期攝影的另一個走向是對線條、造型、景物的關注和著迷。「逆旅形色」、「人間偶遇」和「心照自然」等系列,他試圖用直覺、直觀、隨性的方式,來表達心中沉靜、內斂的情感。他說:「讓攝影自然地呈現人世間的一切可見光景,讓一切可見光景全都回歸於浩渺無垠的大自然,這大概是我希望追求的境界罷。」
由於家學涵養和內心性格,莊靈有他自己的生活態度與創作理念,他不追逐時尚、見異思遷,只是單純、安靜、穩重的走在自己路上。對攝影事務的關心、延續與推展,也是他生活、創作之餘所致力的目標,也贏得圈內一致的肯定與推崇。
△ 1997年,莊靈在三峽
△ 2019年9月,莊靈在平遙接受攝影新媒體「風面」採訪。攝影©邵澤鈺
△ 2019年10月18日,莊靈在臺灣。攝影©鄧博仁
莊靈就像一座橋,搭在「傳統」與「現代」兩座大山之間,這座橋連結了他的攝影創作、教育傳承與影事推廣等三個努力向度上。他也來回走在橋上,從傳統出來,走入現代,又回歸傳統。在這樣的巡迴往返中,他希望自己能自然融合成一個均衡的整體。年屆80的莊靈,對這個寄望相信他已瞭然於胸。
▼
片長14min 無對白 黑白
《延》是莊靈的首次嘗試
以其父母與懷孕妻子一天的生活為主幹
隱含生命情感延續之意
《赤子》(1967)片長8min 無對白 黑白
《赤子》記錄莊靈長女出生至一歲半的種種
以赤子的眼光看臺灣
#總時長:22′22″(無聲,原由陳耀圻導演配樂)
△ 以上作品,經莊靈先生授權,攝影新媒體「風面」編輯發布
■ 莊靈簡介
1938年生於貴陽,1948年隨父親莊嚴護運第一批故宮文物渡海到臺灣。編輯©陳衍勳
往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