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是中華文化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國人飲茶至少有4700年的歷史。中國的茶種類繁多,烏龍茶,凍頂茶,龍井茶等等。
茶文化包含的文化可謂眾多,茶道,茶具,茶藝等等。在世界上,「茶」成為了中國的代名詞。茶文化在宋代時發展到了巔峰,許多文人都將其作為社會交往的媒介,這背後的原因何在?
經濟文化繁榮的宋朝
宋朝是我國歷史上精神文化生活極為豐富的一個朝代。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政權,定都開封,定國號為「宋」。
共有18位帝王,延續至1279年。在此期間,中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科技都達到了高度繁榮。
經濟上,宋朝農業、手工業等有了突出成就,海外貿易也非常發達。農業上,進行了農具改進,極大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手工業方面,宋代的瓷器製造十分發達,官窯、民窯遍布全國。
此外,造紙術也得到了改進,並且由於海外貿易發達,促使著宋朝造船術也得到了進步。
宋朝時商品貿易十分發達,商品經濟的發展催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另外,海外貿易的繁榮讓稅收成為國庫收入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交子
如此發達的經濟基礎下,宋朝的文化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
宋朝的科技技術的進步在當時整個世界範圍內都是領先的,比如沈括的《夢溪筆談》,醫學上的針灸,還有曆法,天文方面的成就。
文化上不僅完成了古文運動,還產生了唐宋八大家中的六位名家。三蘇、歐陽詢等人的文學著作流傳至今。
宋朝人民的社會生活也極其豐富,娛樂方面,宋朝出現了供大眾娛樂的瓦舍,其中的演出非常大眾和通俗,貼近市民生活。
社會生活方面,茶文化的興盛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表現。茶文化的興盛離不開經濟文化生活的繁榮。
茶進入了尋常百姓的生活
到了南宋時期,由於人民大眾日益豐富的精神文化需求,「說書人」這一從藝者受到人們的喜愛,聽書聽小說也成為了人們生活中十分重要的消遣形式。
聽書去哪裡?茶肆。顧名思義,茶肆就是現在我們所說的茶館。說書人可以一邊喝茶一邊說書,聽書人也可以一邊品茶一邊聽書,可謂是個娛樂的好去處。
另外除了說書,茶肆還能下棋,賭博,比賽,當然還有文人一邊品茶一邊談古論今。茶肆成了市民文化生活中十分重要的場所。
茶文化的興盛還表現在產生了許多相關的飲料,比如大街小巷都有販賣的單一茶飲料和混合茶飲料。售賣茶湯的攤子立在各個街角,總會有不少人問津。茶已經成為不少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茶文化的普及也被不少藝術家記錄進了作品之中。南宋劉松年有幅畫叫《若園賭市圖》。描繪的是賣茶鬥茶的衣服場景。
畫中有四位男子在鬥茶,或剛品完,或正在喝,或在倒茶,或在擦嘴。旁邊一男子站在茶攤前在吆喝賣茶,還有拿著茶碗,提著茶瓶,坐著喝茶的男男女女,十分世俗,十分貼近生活。
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茶在宋朝人民的生活中是非常常見的。
若園賭市圖
茶也是文人交往的重要媒介
而在宋代文人的交往中,茶更是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
宋朝的蔡襄,不僅是著名的書法家,對茶也非常有研究。宋代極具盛名的小龍團,就是蔡襄創製的。小龍團在當時十分珍貴,一斤要賣二兩黃金,還是供不應求。
某天蘇軾攜著小龍團茶來到惠山,尋找著名的天下第二泉。名泉,名茶,勝景,交相輝映,蘇軾提筆寫下一首詩,「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
除了蔡襄,另一位著名的文人對茶也十分有研究,他就是陸遊。陸遊曾自稱「茶聖」,他不僅愛品茶,還愛寫茶,寫了幾百首與茶有關的詩作。
此外,宋代文人還研究出了一套茶道,比較著名的介紹茶道的書籍有蔡襄的《茶錄》和宋徽宗的《大觀茶論》。人都會按照其中的規則來品茶、鬥茶。
蔡襄
宋代還有一個非常特別的飲茶方法——點茶。
點茶的程序不可謂不繁雜,首先要炙茶,碾茶,將茶用沸水煮開然後碾成粉,然後再是羅茶,候湯,盞,最後是點茶。
宋代喝茶的人很多,但會喝茶的人很少。是不是真正懂茶道,茶文化,從點茶這套複雜的程序中就可見一斑。
在宋代,上至皇帝,下至文人士大夫,都熱衷於鬥茶。他們往往聚集在一起,一邊點茶,一邊吟詩作賦,一比高下,好不快活。
而文人們在交往的過程中,相互拜訪,也會以茶招待。還會一起談論對茶道的見解。
可以說,茶在宋代文人之間架起了一座溝通的橋梁,是他們相交的重要媒介。那麼為什麼茶能成為宋代文人社會交往的媒介呢?
其一,因為飲茶習慣由來已久,隨著社會的發展,飲茶也發展出了複雜深厚的文化。而文人是一群什麼人?就是一群熱衷追捧文化的人。
其二,好茶要會品。在普通大眾嘴裡,茶不過就是一種飲料而已,而在文人嘴裡,茶是用來品的,從好茶中能品出一種品格,品出人生。
而「品茶」這種高雅的社會活動,一般只有文人才會去做。因此一起品茶就成了文人交往過程中的一項活動。
還有,文人一般都是非常有個性,也非常有品格的人。不同的茶有不同的味道,不同的茶也有不同的品格。有些時候,茶往往很能表達自我,因此在結交朋友的過程中,茶往往很被文人看重。
又經過了這麼多年,茶文化有了進一步的發展。茶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重要一環,在國際上已經成為了中國的名片,今天的我們也應該重視、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