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人與醫藥:不為良相便為良醫

2021-02-22 中醫書友會

作者/何紹奇 ⊙ 編輯/王超

金卯刀按:提起「文人」,我們心裡既能浮現出文採飛揚、下筆有神的形象,也能浮現出深處陋室、心憂天下的形象,特別是宋代的大文豪們,他們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人生追求,同時又感情豐富、神思飄逸、書畫兼通、詩詞雙絕。我們喜歡天真爛漫的蘇東坡,尊敬悲壯愛國的陸遊,佩服力推變法的王安石.他們學富五車、才高八鬥,同時,他們還精通醫藥、顧護蒼生,每念及此總是倍感羞愧。從「上醫醫國,其次疾人」,到「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無不昭示著讀書人與中醫的天然聯繫,讀書越多、學習越久,就越能發現祖宗的可愛,也越能體會到讀書人、中醫人沉甸甸的「為往聖繼絕學」的歷史責任,可愛的中醫人們,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前不久,宋代著名書法家米芾的墨寶《研山銘》回歸祖國,轟動了書法界。在醫言醫,我不禁想到宋代陳無擇《三因方》中關於米芾的一張方來。這張方子叫「應夢人參散」:

米芾於崇寧癸未病痰嗽,如膠有血,更三醫不退,一日謁太尉蔡元度,取人參散一帖,一服,痰嗽立止,氣色頓快。人參散方:白芷、乾薑、青皮、桔梗、白朮、人參各三分,炙甘草一兩半,炮姜一錢三分。

以藥測證,其痰嗽當屬脾肺虛寒,症見咳嗽咯痰,背冷,食少便溏,舌淡脈弱者,所以用人參、炙甘草、白朮補脾肺之氣,乾薑合甘草、白芷溫脾肺而散寒,炮姜止血,青皮行滯,桔梗祛痰。此痰中有血,當為咳嗽劇烈,震傷血絡,而絕非陰虛內熱迫血妄行所致。立方之妙在全不用通套止咳止血藥,也就是前人訓誡的勿見咳止咳、見血止血之意。治病求本,先前更三醫不效,恐怕就是用的通套治咳藥加上涼血藥,這樣,則虛者更虛(耗散肺氣),寒者更寒(寒涼傷中)矣,所以無效。在用量上,此方也很有特點,炙甘草用量獨重,其次為炮姜,餘則數分而已,擊中了虛寒證的要害,故取效迅捷。吾儕臨床雖未必原方照搬,但極富啟發性。

《蘇沈良方》曾載歐陽修的一個故事:「公嘗得暴下,國醫不能愈。夫人云:市人有此藥,三文一帖,甚效。公曰:吾輩臟腑與市人不同,不可服。夫人使以國醫藥雜進之,一服而愈。公召賣者厚遺之,求其方,久之乃肯傳,但用車前子一味為末,米飲下二錢匕,雲此藥利水道而不動氣,水道清則清濁分,谷髒自止矣。

「溼多成五洩」,用車前仁炒研為末,米飲下,正是暴下利常用的分消之法,即前人所謂「利小便,實大便」。王冰注《內經》亦有語云「治溼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可見其治是合理的。文人雖非醫生,但敘述治驗往往很生動,故得以流傳後世,此即一例。

王安石愛讀醫書,嘗謂「某自諸子百家之書,至於《難經》、《素問》、本草……無所不讀。」他性格孤傲,不同俗流,有人勸他服補藥,他說:「餘平生不服紫團參(上佳黨參),亦活到今日。」可見他對無病服藥是持否定態度的。他有兩首方流傳後世,一是《蘇沈良方》所載偏頭痛方:

裕陵傳王荊公偏頭痛方,雲是禁中秘方。用生蘿菔(白蘿蔔)汁一蜆殼,仰臥注鼻中,左痛注右,右痛注左,或兩鼻皆注亦可,數十年患皆一注而愈。荊公與僕言,已愈數人。生蘿蔔汁滴鼻,取其辛散之力,「左痛注右,右痛注左」的方法真了不起,宋代人固不知神經為何物,而經驗之可貴於此可見矣。

另一首處方即「妙香散」,收載在明人王肯堂《證治準繩》中,葉天士《臨證指南》附方中也有這首方,名之為「王荊公妙香散」:人參、龍骨、益智仁、茯苓神、遠志、甘草、硃砂。此方為安神定志之方,適用於勞心思慮過度而心悸失眠者,葉氏醫案中屢用之。

蘇東坡在宋代文人中,不僅文章、詩詞、書法冠絕當代,在醫藥上的成就也是首屈一指的。介紹他的文章已經很多了,這裡我只談三件事:

一、創立我國歷史上第一所公私集資合辦的醫院。據文獻記載,早在漢唐時代,我國就有醫院之設了,當時稱作「病坊」。東坡在元祐四年任杭州知府時,適「杭州大旱,飢疫並作」,他動用庫府銀兩,並拿出自己的薪俸黃金50兩來,創辦了「安樂坊」,接納貧苦病人。三年間住院治好的病人數以千計,真是功德無量,也在醫學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跡。

二、蘇東坡對氣功強身卻病也有深入的研究,其《上張安道養生訣論》是公認的名篇。他還有好幾篇《養生論》談到氣功,但他不相信世間有長生不死之法。他的養生觀也堪為經典——「善養生者,不過慎飲食起居,節聲色而已,養慎於未病之前,而服藥於已病之後。」

三、關於聖散子。這張處方是蘇東坡在黃州得之於家鄉人巢谷的,巢氏是在東坡落難時從眉山到他的住所,任他的家庭教師的。能作東坡的「西席」無疑是飽學之士。聖散子是巢氏的秘方,他傳給東坡,「凡傷寒不問證候如何,一以是治之,無不愈。」東坡奇之,為之作序,又傳授給他的朋友名醫龐安常。適黃州連歲大疫,(用此方)「所全活者,至不可數」。然而後來永嘉瘟疫,用之,則「被害者不可勝數」。葉夢得《避暑錄話》說:「天下以子瞻(東坡字)文章而信其言」,陳無擇《三因方》也說:「宣和間此藥盛行於京師,太學生信之尤篤,殺人無數。」中醫的特點在辨證論治,聖散子方多辛溫燥烈之藥,用於寒疫固效,用於溫疫,則為禍不可勝言矣。東坡也因此大受後人抨擊(對此方我另有專文)。其實我看龐安常也要負一定責任,因為東坡雖然知醫,但不是職業醫生,《傷寒總病論》的作者,是大名醫,卻不加分析地把這張方子收入自己的書中,為之推廣。安常既誤人,又誤東坡,實不能辭其咎。

與蘇軾齊名的黃庭堅不但有病自己合藥吃(如其日記說:崇寧乙酉,正月三十日作平氣丸。二月二十日,累日苦心悸,合定志小丸成),而且與人通函論病,如與王子均書云:「承示尊體多不快,亦是血氣未定,時失調護耳。某二十四、五歲時正如此,因服菟絲子丸,遂健啖耐勞。……若覺氣壅,則少少服麻仁丸。」與曹使君書云:「賢郎癰腫,亦是天氣亢沴,故有熱者先得之,若臟腑秘滯,可用犀角丸服之,得大便流利,則癰自衰殺。」(俱見《續醫說》)。論證處方都極合理,非精於醫藥者不可為之。

陸遊就不僅僅是以醫藥為業餘愛好了。《宋史》記載他有一本醫書名《續集驗方》。南宋淳熙二年,他在成都作一個小官,其時疫病流行,他目睹患者貧病交加之慘,便在街頭煮大鍋藥給患者服用,救了很多人。並有詩云:「我遊四方不得意,佯狂施藥成都市,大瓢滿貯隨所求,聊為饑民起憔悴。」晚年居山陰,他還親自種藥,配製丸散膏丹,走鄉串戶,為鄉親治病。有詩云:「村西行藥到村東……杖藜到處即春風。」很多人為感謝他的活命之恩,生下的兒子都起名叫「陸」:「驢肩每帶藥囊行,村巷歡呼夾道迎,共說向來曾活我,生兒多以陸為名。」竟完全是一個受群眾歡迎的職業醫生了。

相關焦點

  • 範仲淹:不為良相,願為良醫
    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南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記載,範仲淹少時禱告神靈,問日後能否當上宰相,卦象示以不能,又禱告,「不然,願為良醫。」他熟讀《素問》,精通醫理,尤其重視「氣」的作用,「看《素問》一遍,則知人之生可貴也,氣須甚平也,和自此養,疾自此去矣」;他還研究用藥,同僚韓琦牙痛,他建議視情況用硫黃沫揩塗或用搜風藥,朋友尹洙希望清暑熱,他開出「花蛇散」的方子;有感於當時醫生數量少、水平不高,他建議國子監選派名醫,傳授醫學典籍,培養醫藥人才。
  • 欲為良相,先為良醫
    而時過境遷,如今這段美妙的醫學經歷反而成為了對手攻擊的切入點,國民黨抓住其 16 次飛赴大陸的事跡不放,暗指其「通共投誠」,也讓柯文哲驚出一身冷汗。42 歲,流淌著的政治世家不安分的血液喚醒了她,她加入父親為之奮鬥的基民盟,走上政壇。47 歲被好友默克爾提拔為德國家庭事務部部長,51 歲擔任勞工部部長,55 歲成為了德國歷史上第一位女性國防部長,按照慣例,她還會身兼德國聯邦國防軍總司令一職。昔日讓世界為之顫抖的德軍,如今的首領卻成為了一位前婦產科醫生,世事滄桑難料。
  • 宋代文人畫開詩書畫結合先河
    中國繪畫從寫真發展到追求意境、意趣,為文人畫的孕育準備了土壤。到宋代,一批騷人墨客又以畫寄情,借物抒情,文人畫進入興盛期。 以蘇軾、文同、米芾父子等為代表的文人畫家主張「以畫為心畫」,「不求形似」。他們都鄙棄對實物的如實描摹,不囿於傳統的畫理、技法,以意趣為宗,只憑才情性質信筆揮灑。
  • 茶文化:宋代文人寄予人生態度與審美的內涵思想
    茶文化中體現的宋代文人清雅簡淡、崇尚中和的審美追求無論是碾茶還是點茶,無論是茶葉還是茶湯,宋人都以純白為最佳。宋代曾情《高齋漫錄》記載的司馬光與蘇軾之間講的一段玩笑話就反映出宋人崇尚茶白的傾向。司馬光問蘇軾:「茶與墨正相反。
  • 宋代文人為何選擇茶作為社會交往的媒介?
    茶文化在宋代時發展到了巔峰,許多文人都將其作為社會交往的媒介,這背後的原因何在?經濟文化繁榮的宋朝宋朝是我國歷史上精神文化生活極為豐富的一個朝代。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政權,定都開封,定國號為「宋」。
  • 文人園林在宋代:出世入世間修心中轉站,仕途失意時的心靈療養所
    而宋代文人中有許多人就親自參與了園林的設計,他們並不追求皇家林園那樣的富貴與華麗,而是更注重貫徹自己的林泉之心,以期獲得山林之樂。於是,以「復歸自然」為核心的宋代園林在構景的設計上,往往有「形散而身不散」的特點。宋代文人修建園林時,樂於還原山水的自然風光,園林在空間上,一般會有山、水、石、建築物等。
  • 基金項目:宋代文人集會茶事圖中「點茶法」器具研究
    宋代院體畫從觀察方法到表現技法無不以「真」為法則,從遺存宋代茶畫的作者以及畫風來看,符合院體畫的類型,由此以宋代茶畫為觀測點研究宋代點茶法器具具有高度的可信性。本文主要以宋徽宗所繪的《文會圖》以及劉松年的《攆茶圖》為例,通過不同茶畫中器物的比較,窺探宋代「點茶法」器具的組制及特徵。
  • 韓天衡美術館開啟兩日網課,《回眸兩宋》帶你體驗宋代文人生活
    圖說:韓回之身著宋代服飾在現場 官方圖今天下午,韓天衡美術館《回眸兩宋》展廳裡,韓天衡美術館藝術總監韓回之身著宋代服飾,頭戴宋代男子盛行的簪花,在直播鏡頭前帶領觀眾走進了宋代文人的雅致生活。《回眸兩宋》以史志、詩詞及古畫為參考依據,結合文物展覽、真人展演、大咖演講等形式,全方位展現兩宋時期文人的精緻生活,讓學生和廣大觀眾跨越千年歷史,深入感受宋代文化的典雅興盛。
  • 父為良醫,吾為丞相——崔與之風水之謎
    崔與之不但是風水理論的積極探索者,而且是風水理論的自覺踐行者。南宋初年,崔與之父親崔世明屢試不第,每嘆曰:「不為宰相,則為良醫。」遂研究醫學,行醫於世。崔與之將這座園林改建為「菊坡書院」,培養人才,從而形成嶺南歷史上第一個學術流派——「菊坡學派」。「菊坡學派」的光大者李昴英是菊坡書院中走出來的崔與之高足。1226年,他到臨安參加會試,成績出類拔萃,考官擬將他拔為第一名。但剛繼位不久的宋理宗由於個人學術喜好,將李昴英調為第三,李因此成為嶺南歷史上第一位探花。
  • 從天幹地支解釋為何今年端午為21世紀最晚?為何今年閏四月?
    馬上端午節就要到了,今年有一條關於端午的新聞是:今年端午節為21世紀並列最晚的端午節。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一狀況呢?萬物都有因果,我從天幹地支的角度給大家解答一下這件事情出現的原因。今年端午節為21世紀並列最晚的端午節為什麼端午節為21世紀最晚?其實很簡單,因為前面有一個月不老實,插隊了。就是閏四月了。
  • 何為投獻習尚,這與宋代詞人交遊習尚有著怎樣的關係?
    那麼,宋代的更大規模的科舉活動所造成的全國性的人才大流動,經常性的宦遊、頻繁的貶滴以及詩酒文會為中心的文人間交往過從,就成為宋代作家們的主要生存方式了。」宋代文人間的交遊往來是其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並深刻影響著他們的為人、為學與為文。
  • 不為良相,願為良醫——楹聯同題:醫聖張仲景 主評 彭大慶
    簡評:東漢時期張仲景之所以尊為醫聖,不只是開創了「坐堂行醫」,還創立了六經辨證法治療傷寒,並編著《傷寒雜病論》這部不朽的醫學著作。該聯一二句直敘,但尾句「萬民尊聖,百病指南」得到了升華,指出張為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醫學家之一,同時其《傷寒雜病論》也成為後世研習中醫必備的經典。該聯構思有獨到之處,使人耳目一新。
  • 賞析丨宋代文人四雅再現,吾相酒店文化沙龍:茶與人生主題沙龍
    宋代文人有四件雅事:點茶、焚香、插花、掛畫,然而,歲月的風早已將唐風宋韻吹入塵封的歷史。 代小紅老師分享:茶道與茶文化高級茶藝師、銅仁學院客座教授、從事茶藝教學10餘年的資深茶藝老師代小紅,則聊到了茶道是一種對不完美的崇拜,是在我們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為了成就某可能的完美,而進行的溫柔試探。而今天沙龍的主題《一期一會》,不單單指一次相逢,更重要的是在強調如何有意義地度過此刻這一瞬間。
  • 《良醫》續訂第四季!不愧為醫療劇巔峰之作,長期飯票穩了!
    導語:《良醫》續訂第四季!不愧為醫療劇巔峰之作,長期飯票穩了! 醫療劇《良醫》續訂第四季,將於年內回歸!《良醫》目前第3季在播,收視在ABC表現出色,屬於已有劇集中的主力之一,這次也在慣例的5月之前拿到了續訂。
  • 【香根】香港九華徑,曾為內地文人聚集區
    在香港期間的年輕黃永玉。難怪開設新的山歌專欄時,端木蕻良和黃永玉,仍以「狗爬徑」命名,大概考慮到它與「山歌」體裁更為吻合。誰能想到,就是這樣名不見經傳的一個普通小村莊,在一九四七——一九四九年期間,因躲避內戰逃亡香港的諸多內地文人,匯聚在此。也在此居住過的漫畫家方成曾回憶說,他是應黃永玉所邀住進九華徑。當時香港內地文人的合影。
  • 宋代官帽不是為防止「交頭接耳」
    關於幞頭,宋代的官方文獻以及文人筆記裡本就有很多論述,可以稱得上汗牛充棟。但在所有的宋代文獻中,沒有一處提及展角幞頭是由本朝宋太祖為官員而發明。宋人甚至自己也搞不懂為何要展角,比如宋代程大昌在《 演繁露 》中說:「幞頭之制,裁紗覆首,盡韜其發,兩腳系腦後……其改為硬腳,史不載所始,莫知其的,自何時也。」
  • 宋代文人琴事(上)
    ,我也偶然翻閱到一些宋代文人與古琴的史料,因此我就想到以此主題做一篇推文(並向大家瘋狂安利古琴文化)~PS.而宋代音樂在時代環境的影響下,與前朝音樂風味迥異,總體呈現著明顯的由歌舞大曲向說唱戲曲的過渡、貴族化向平民化、宮廷向民間的轉變,一言以蔽之,市民化。而宋代的文人音樂,主要是琴樂與詞樂(當然詞樂也包含著市民化的成分)的主興。前面說到,宋代是文人士大夫的天下。宋代的皇室對文人十分尊重,甚至可以說,宋代的皇帝自身即是文人。而古琴作為文人音樂文化的代表,自然會得到皇室的認同與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