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劇《巴黎聖母院》
在近年來中國演出市場多元化蓬勃發展的演出態勢中,音樂劇成為業內關注度比較高、市場較受青睞的藝術類型。僅最近三年,就有享譽音樂劇界的《馬蒂爾達》《搖滾紅與黑》《搖滾學校》《巴黎聖母院》《泰坦尼克》《芝加哥》《伊莉莎白》等多部國外原版音樂劇來華演出。這些原版來華演出的劇目雖然在演員配備、製作水平、演出水準等方面還略有瑕疵,但對國內的音樂劇從業人員、觀眾的審美接受和藝術觀念而言,還是帶來不小的刺激和拓展。在國內,受《聲入人心》等綜藝節目的帶動,原創音樂劇市場也出現了「粉絲」帶動下的熱鬧景象,一部部製作相對精良的原創或者引進版權打造的中文版音樂劇紛紛亮相,不斷改變著國內音樂劇演出的生態和格局,像上海文化廣場試水自主製作,推出了《春之覺醒》《我的遺願清單》《拉赫瑪尼諾夫》等中文版音樂劇,「華人夢想」推出了「百老匯欲望三部曲」《謀殺歌謠》《瘋狂花店》和《愛與謀殺的紳士指南》的中文版音樂劇。然而,在演出類型多樣、觀眾藝術視野拓寬的同時,本土原創音樂劇創作逐漸暴露出的問題也引發了業內的思考。特別是在與國外優秀劇目演出的對比中,儘管我們已經具有了舞臺演出較高的科技含量和較為優越的場地優勢,但本土音樂劇在演員、導演、製作等「硬核」方面所需要的借鑑、學習和專業提升,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演員:基本功練習不可或缺
演員作為舞臺上的「靈魂」人物,無時無刻不凸顯著其本人的藝術造詣與專業能力。而音樂劇對演員的要求更加苛刻,不僅要求演唱、舞蹈、表演等專業能力缺一不可,還要具備同時將這三種藝術門類有機地融合在角色之中的能力。嚴格地說,音樂劇演員應當是舞臺表演藝術門類中的「全能選手」。作為一名音樂劇演員,首先要解決的是演唱技能和肢體自由表達的問題,既能夠靈活地駕馭各種角色的音色、音域,同時能兼顧在強烈的舞蹈動作中可以不受氣息影響自如地演唱。這些最基本的要求要基於每天不間斷的訓練。例如音樂劇《貓》中一對小偷貓搭檔的片段,就是典型的又跳又唱,並且在最後一段高潮部分音樂轉調升高、舞蹈動作幅度加大。駕馭這一對角色,對演員專業素質、專業能力的要求非常之高。他們需要有紮實的舞蹈基本功,還要有在高強度的舞蹈動作中保持氣息平穩輕鬆、詼諧的演唱能力。在世界各國曾經演出過這對角色的演員都有自己獨特的訓練方式。他們要麼在排練廳製造障礙上下跳躍、翻滾鍛鍊自己的控制能力,要麼在公園跑步的過程中邊跑邊唱;有些則是多次反覆地訓練演出片段,以求達到演出的完美呈現。即便是偏重於演唱的音樂劇《歌劇魅影》中的女主演克裡斯汀,在劇中前兩場戲裡,也是要同芭蕾舞群眾演員們一起穿上足尖鞋,從作為群眾演員中脫穎而出的主要角色的人物設定開始。
音樂劇《春之覺醒》
不斷地打磨自己的藝術技能、提高自己弱項的表現能力是音樂劇演員日常的基礎訓練。然而,目前國內的一些音樂劇作品,雖然演員的聲音基礎很好,但是「不加控制的激情」「聲嘶力竭的吼叫」「炫技的高音」「不在人物之中的凹造型」等無節制、無分寸感的表演在舞臺上比比皆是。演員陶醉在「自我」的世界中,而非讓角色真正地「活」在舞臺上。似乎所有音樂劇的表演就應該在這同一種「音樂劇範兒」的模式中。從在學習期間就開始翻排、模仿經典音樂劇的片段或全劇中的一個角色作為自己的經驗成果,導致如今中國音樂劇演員們的創作角色僅限於「拷貝」,希望演主角的欲望遠遠大於刻苦訓練基本專業能力的動力,以至平時並沒有給自己各項專業能力的再提高與在各種角色的駕馭能力上留出時間雕琢,最終展現在音樂劇舞臺上的就是,一群只知道在舞臺上炫耀自己的演員。正所謂 「一日練,一日功,一日不練十日空」。中國的音樂劇演員無論從專業能力、文化知識,還是職業操守、藝術理想等方面的素質素養都需要不斷提高。戒驕戒躁、踏踏實實地將基本功訓練好,才能更加有效地幫助自己完成音樂劇舞臺上人物角色的塑造。
導演:應具備綜合的專業能力
導演位於舞臺藝術創作的核心地位,不僅是藝術風格的創造者、排練演出的指揮者,更是文本的詮釋者與演員的培育者。人生閱歷、藝術修養、審美積澱、文化視野會直接反映出導演的舞臺藝術氣質,音樂劇的舞臺創作更是對導演涉獵藝術門類的廣泛性、專業性、綜合性,以及結構、掌控能力的直觀考驗。一臺優秀音樂劇作品的完美呈現歸功於主創人員的精誠配合,更體現出導演對各藝術門類融會貫通的技術技巧與專業技術的掌控能力。國際常規的音樂劇一度創作多為作曲、編劇將音樂總譜、文本創作完畢之後交於導演進行二度創作;或導演前期就參與一度創作,並按照二度呈現重新解構音樂、劇本以及編舞的設計方案;另外還有一部分是作曲家或導演來兼任完成劇本撰寫的案頭工作。前者需要作曲、編劇具備創作音樂劇的結構能力與經驗,而後兩者則考驗導演或作曲的綜合能力與藝術素養。
音樂劇《拉赫瑪尼諾夫》
時下,我國具備原創音樂劇綜合結構能力的作曲、編劇人才少之又少,更沒有將舞蹈作為音樂劇結構中的重要藝術元素合理融合且起到敘事作用的能力。於是這個融合各藝術門類的重擔便更多地落在了導演的肩上。因為最終觀眾欣賞到的並不是音樂總譜或劇本,而是作為綜合藝術表現形式呈現在舞臺上的音樂劇。音樂劇一度創作中導演的作用主要體現在音樂結構、編舞結構、戲劇結構的有機結合等方面,撰寫導演闡述和創作出最終以舞臺呈現預案為基礎的導演文本。在前期的案頭工作中,導演的綜合能力與藝術審美格調決定了原創音樂劇最終呈現的成功與否,整體的構想、創作思路、結構規劃合理與否也會影響舞臺呈現的最終走向。音樂劇的特殊性也迫使導演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要頻繁接觸音樂總譜或鋼琴排練譜,沒有過多臺詞的音樂劇會將音樂總譜作為二度創作的「文本」。創作、排練、演出過程當中演員的調度、舞臺布景的遷換、燈光的變化、音響的配合都會定在音樂曲譜上的某一小節的第幾拍上來啟動或完成。所以對音樂專業技術知識的掌握與音樂素養的積澱成為音樂劇導演的必修課,也是音樂劇劇組全體演職人員所需要掌握的技能。如今不少國內的音樂劇創作存在的不僅是部分演職人員對於音樂的專業性了解不夠的問題,而是導演的綜合專業能力不均衡,音樂劇結構方式的表面化、片面化亟待改變的問題。這其中,學習、借鑑國外優秀音樂劇作品,不假思索、沒有總結經驗地「拿來就用」的現象,更要為從業者敲響警鐘。
音樂劇《我的遺願清單》
在音樂劇演員的培養上,導演所起到的作用和擔負的責任也不容小覷。演員通過唱段、肢體、臺詞和表演將作品中的角色展現在舞臺上,而這一過程是演員自己無法親眼看到的。這時導演的作用是發現問題並指導演員往劇本需要的角色塑造上靠攏,從而達到導演所追求的藝術效果。無論闡釋美學、再現美學,還是戲劇美學,藝術舞臺上最重要的是作品傳遞給觀眾的現實意義、思考、領悟與感動,而並非演員的個人技術技巧展示。集天賦與個人魅力且有表演欲望的演員固然難得,但如何讓演員與作品中的人物相吻合,這是導演需要幫助演員完成的角色塑造過程。縱容演員在音樂劇舞臺上肆意的「胡來」就是導演的無為。這不僅僅使音樂劇作品藝術水準降低,更是對演員舞臺藝術生涯的誤導。發現演員個人的優點,引導演員往正確的創作方向前行之前,導演要熟悉音樂劇的創作規律並且制定演員的訓練方式。排練過程中每天制定聲樂、形體的訓練計劃,使演員在提高專業技能的同時,接近劇目創作的藝術風格;根據作品藝術風格確立全劇的演唱風格、發聲方法,嚴格要求演員統一執行;演唱、形體、表演三者之間如何不生硬地銜接與轉變,需要引導與訓練演員。解決以上基本問題之後才是如何在音樂劇舞臺上體現人物的塑造以及劇本意義的傳達。演員是經過在排練和舞臺上的藝術實踐逐步成長起來的,通過創作、排練、演出的過程培養中國音樂劇舞臺藝術人才,已經成為當今音樂劇界不容忽視的事實。而導演對演員的影響與培養,以及藝術上的堅守與專業上的嚴格要求應是永無止境的。
製作人:專業格局與審美眼光
音樂劇商業演出的成功少不了主創團隊、演員的完美呈現,更離不開製作人的縝密策劃。一臺音樂劇作品的創作及藝術水準由導演負責,而監督和推進這個項目並且將其良性運作,就是製作人的工作和責任。從制定預算、解決與分配製作資金到組建主創團隊以及演職成員,從監督項目的宣傳、推廣與製作到制定演出計劃以及首演後的劇目運營,製作人要負責的是所有財務和組織劇組相關的一切工作,並需要從頭到尾參與整個項目,承擔起劇目整合的全部責任。優秀的音樂劇製作人應對將要製作的作品非常了解、充滿投入的熱情,同時能夠冷靜地將藝術與營銷相互觀照並融合。當今的演出市場已經不是過去「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時代,優秀的音樂劇舞臺藝術作品如果想更好地推廣和運營下去,就迫切需要以製作人為核心的策劃、宣傳、推廣、營銷團隊。如果製作團隊與導演團隊的合作相輔相成且共同發力,那麼劇目製作的成功係數會非常之高。在藝術上尊重導演的藝術標準和職業準則,在營銷上遵守製作人的工作安排與運作計劃,製作人與導演之間更像是「打」不散的搭檔關係。
音樂劇《謀殺歌謠》
國際成功案例的商業運作音樂劇項目團隊多為相互配合,在各自的專業領域為作品添磚加瓦。就連在劇場售賣衍生產品的銷售人員都會自豪地跟你說:「買本說明書吧,如果你現在不買,我保證你看完這臺戲之後還會來找我。」而這一切成功的背後是製作人與導演在各自專業領域的無數次碰撞。導演的一個藝術實踐想法可能就要花掉一大筆製作費用,此時,創作與製作的取捨、藝術與營銷的權衡更多的決定權就由製作人來承擔。這就要求製作人不但要熟練策劃、宣傳、製作、推廣、營銷等工作環節,更要在理解藝術創作的前提下嚴格的管理預算。做到既不失藝術審美標準又能有效控制製作成本。
當前我國原創音樂劇的製作雖然逐步走向正軌,但在常態化駐場演出方面還沒有更多的突破,舞臺製作上也多表現出為控制成本導致舞臺呈現的低廉、藝術水準的降低等現象。同時,急於收回成本的高票價也會讓觀眾對原創音樂劇失去信心,從而把大量的觀眾推到了海外引進原版音樂劇的一邊。可以說,若要解決原創音樂劇在選題、製作標準、營銷模式等方面出現的棘手問題,製作人的專業介入和作用發揮就顯得格外重要。既要最大限度地讓觀眾走進本土原創音樂劇的劇場,又要不失藝術水準地把本土的演出質量向縱深推進,使本土原創音樂劇真正成為市場的寵兒,音樂劇製作人的專業格局和審美眼光決定了劇目未來的命運。
音樂劇《瘋狂花店》
一臺音樂劇的製作、創作、演出就像是數學題,每一臺音樂劇作品都有一套適合它的「數理公式」。在「解題」過程中,藝術水準與製作標準一旦得不到平衡,運作中所產生的負面效應就會不斷凸顯,現實中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真誠希望未來十年,本土原創音樂劇能夠穩步向前,與國際接軌,與專業對接,製作、創作出真正為觀眾喜愛的優秀原創音樂劇作品,走出國門面向世界彰顯我們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