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龍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
在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上,作為影視界的「話題之王」,今年成龍更多的關注點在於他帶來了「組織影視藝人履行社會公益責任,參與扶貧攻堅」,以及「制定保護國格與民族尊嚴專門法懲治『中國人的敗類』」的提案。
「我拍了五十多年的電影,我懂;我做了三十多年的慈善,我懂。」對年過60歲的成龍來說,電影和慈善成了他現時生活的兩大主題。近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成龍感慨地談到了自己未來在電影和慈善上的構想和布局。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杜安娜
圖/網絡資料(除署名外)
廣州日報:怎麼評價當代中國電影事業的發展?
成龍:我在這個行業時間久了。我是在香港出生,也是在香港成名,我親眼看到香港人從沒錢拍電影,到有錢拍電影,到全世界都在看我們的功夫片。再到今天大家都說,香港電影衰落了。但是,這衰落是不是終點?
90年代的時候,我到內地拍戲,又看到內地從沒錢拍電影到有錢拍電影,到現在全世界都重視我們的市場。這個繁榮是否能永遠保持下去,也不一定。
說到電影市場的發展,就離不開談「觀眾」。其實,電影和觀眾這兩者緊密相連。我剛到內地拍戲時,沒那麼多觀眾,沒那麼多影院,人們也沒那麼多錢去看電影,大家流行看盜版。
沒有市場,就沒有錢去拍高成本的製作。現在港片衰落,也是因為香港的市場越來越小了。而現在整體國民經濟好了,觀眾有錢了,市場越來越大,一部電影票房常常是幾十個億,拍電影的錢就多了。
成龍年輕時
廣州日報:中國電影人經歷了怎樣的變化?
成龍:我親眼看到電影人這個群體從被人家看不起到今天我們已經被尊重,可以說是過分被尊重。
過去,我們去美國面試拍電影,坐十幾個小時的飛機,又在酒店等十幾個小時。然後,人家發一個劇本給我,我就開始苦苦地背英文臺詞。到了片場,人家就說打個功夫來看看,完了讓我回酒店等電話通知,然後就沒有下文了,我只好回香港。到了中國電影市場剛剛形成時,我永遠不會忘記他們的表情:HongKong China is not market.(中國香港不是市場)。那時候,如果要融入他們的電影市場,就只能忍氣吞聲,放低姿態學習他們的東西。
現在看我風光,其實大家都不知道我在美國那幾年的苦處。想起那時候在片場,沒有一個人理你。拍片休息間隙,甚至我稍微動一下,就會有人說:shut up(安靜),我心想:我可是男主角。卻講話沒有任何底氣。可能是文化不同,當是就覺得不被尊重。
到現在,任何一個編劇、導演,包括電影公司要跟我們開會,都會來中國跟我談。
廣州日報:怎麼看待這種「被過分尊重」?
成龍:我不是報復心態,其實有一點點(笑)。他們「飛」過來,就不用我們「飛」過去。包括所有的事情,他們都要問我:這個,中國人喜歡嗎?這個,適合你們中國口味嗎?最近的兩個劇本,他們直接說「我們不懂,不如你們自己去寫吧」,所以現在的幾個劇本都將交給我們寫。
在我看來,已經過分尊重我們到讓我們「害怕」了。不過,我們要思考,這種尊重從何而來?我們為什麼可以風風光光站在臺前?就是因為我們的市場大,因為我們身後有十幾億觀眾,十幾億的觀眾來支撐著我們。所以我們電影在市場好的時候要懂得珍惜,要更加認真地去創作,要乘著現在國家經濟發展的東風,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只有這樣才能讓此時此刻的繁榮更加長久。現在我走出去以一個中國人、一個中國電影人為榮。
廣州日報:當時是怎麼想到要去為電影《厲害了,我的國》演唱?
成龍:我的公司告訴我要唱《厲害了,我的國》。我當時還問,為什麼不是厲害了中國。也許是我對網絡用語不熟吧。我覺得,只要是正能量的歌我都會去唱。現在,我不是職業的籤約歌手,也不需要版權。只要是為國家、為民眾好的,我都願意去唱。
廣州日報:怎麼看待中華文化走出去?
成龍:中華文化要走出去,還需要很久的時間。你可以看到,現在我們電影市場票房非常好,外國人都非常羨慕。但有些時候仍屬於自娛自樂,很多片子出不去,或者出去了沒人看,或者出去了也是在中國城有人看。現在真正要走出去還需要一定的時間,現在要做的是,怎麼從基礎做起,怎樣加大投入力度,比如,電視臺可以多設立一些英文頻道,多拍攝一些英文的紀錄片,去介紹我們中國的文化。
熒幕上成龍的硬漢形象
我曾經參觀過布鞋生產,納鞋底的姑娘用肩膀碓針,她說要用三天時間做一雙鞋,賣26元。我們中國製造的一些東西,拿到國外就能賣成千上萬元,為什麼不把我們的布鞋也提高價格呢?所以,我們要把中華文化,包括吃、穿等都發揚出去。
廣州日報:今年為何特別關注扶貧?有什麼好的建議?
成龍:在我看來,扶貧要精準扶貧,精神扶貧。讓我們演藝界的年輕人一起去做。做慈善,有很多方面需要顧慮。比如,建一個學校,如何批地?給學生助學,要如何去完成一個程序?我一個人做慈善非常累,希望能所有年輕的演藝人都一起去做,這將會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作為全國政協委員,我今天坐在這個位置上,就要在我所熟悉的領域做點事。我做了三十多年的慈善,我懂;我拍了五十多年的電影了,我懂。我就從這兩個地方著手去做。
廣州日報:很多明星演員都響應你的號召去積極投身慈善事業?
成龍:我年輕的時候做慈善,把它當做副業,是為了形象。現在是真心做慈善,自願做慈善,你們看不看得見,我都在做慈善。
這些年,我一直在影視界號召,大家都信任我,很多藝人明星會把善款交給我打理。我還帶領我的世界影迷、中國影迷、還有成家班們也在做。大家一起做吧,我一個人的力量有限。
成龍一直致力於做慈善
廣州日報:一般會以怎樣的形式做慈善?
成龍:我會了解各鄉各鎮的需要,幫忙宣傳他們的旅遊。我以前去過很多地方做慈善,不過現在實在太忙了。
現在我有個團隊,可以幫我打理這些善款。比如,有某個地方的慈善項目,我就會讓我的「龍迷」和「成家班」們去看看。我帶著我的影迷、朋友一起做慈善。現在我收到很多善款,他們總是很積極地把錢給我。他們給我一元,我就捐兩元。
錢太多沒有用,太多已經不屬於你的了。我走的時候,我銀行帳戶要為零,不留給孩子任何東西。
廣州日報:怎麼看待現在所說的「假慈善」?
成龍:我以前也做「假慈善」,那時候並不是真心做慈善,只是為了形象和需要。可能我熬了一個通宵去做慈善,人家都說,成龍大哥熬通宵真不容易。其實,我心底無地自容。我從做假慈善、形象慈善、門面慈善,到今天慈善把我變成一個好人。
很多現在年輕藝人也去做慈善,看起來好像「一窩蜂」。慢慢他們也會從假慈善、門面慈善、形象慈善,變成做真慈善,這是一個過程。
其實,行動起來比什麼都重要,無論目的如何,都是一個好的開始。我曾經帶幾個企業家去汶川地震災區,他們除了身上穿的衣服,把隨身帶的現金全部都給我,讓我來做慈善。可能有些人一說到做慈善,就說馬上捐一個億,但如果真正參與了,可能捐的還不只是一個億。
「但凡國家的意志和決定我都堅決擁護和贊成。」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文藝界政協委員的一次分組討論中,身著輕便運動衣,裝扮樸素的成龍,像舉止規範的學生一樣,言語平和地開始了發言。
成龍
成龍的講述和感慨仍是聚焦於他所熟知的電影領域。從中國電影的「不被尊重」到「被過分尊重」,打開他的奮鬥史,在他的回憶中被展現殆盡。他的發言,引起了參與該組討論的其他委員們的共鳴,現場掀起一陣討論的小高潮。
容易自成「焦點」的成龍,這次兩會明顯平靜了許多。今年,他帶頭提出在會場不拍照、不籤名。會間休息時,會場的一切都充滿了節制和有序。他安靜地喝了一口水,細細地與記者談起了自己這些年的計劃和想法。對每一個問題,他都會認真思考片刻,並仔細解答。
已過花甲之年的成龍,歲月的痕跡也已經深深寫在了臉上。不過,他的日子過得並沒有「慢」下來,用他的話來說,每天都是全世界的電影公司或者電影投資人在「排著隊」等候著商談業務合作。「在兩會結束後,才有時間去考慮這些事情。」成龍說,在電影業摸爬滾打了半個世紀,人生境遇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但是不是終點,誰也不知道」。
無論多忙,為期十多天的會議,成龍一次都沒缺席,於他而言,或許「思考+勤勉」是他找到的一條不斷往前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