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7月20日晚11時許,一代功夫巨星李小龍在紅顏知己丁佩的家中被送往香港伊莉莎白醫院,隨後在伊莉莎白醫院李小龍被宣布死亡。時年,李小龍年僅33歲。距離他憑藉《唐山大兄》成名,也僅有兩年不到的時間。在這僅有的巔峰生涯中,李小龍就像一顆流星划過了華語電影史,並留下了璀璨的星光,為今後將近半個世紀的功夫電影,照亮了前程。
在李小龍去世後的第五年,即1978年,李小龍生前未完成的電影《死亡的遊戲》被改編為《死亡遊戲》上映,影片中除了結尾處的精彩打鬥是李小龍生前完成的拍攝,其餘片段均由韓國明星唐龍借位演繹李小龍的身形。但是這部向李小龍致敬的精心之作,在上映當年並沒有取得特別突出的票房。有趣的是,這一年曾經給李小龍跑龍套的功夫巨星成龍憑藉《蛇形刁手》和《醉拳》確立了自己在功夫片中的地位。所以這一年在某種意義上,也有功夫片的李小龍時代向成龍時代過度的意味。
在李小龍去世後的5年裡,不僅是香港和華人圈,乃至全世界因李小龍掀起了一場「李小龍熱」。這種現象雖然在李小龍生前已經初現端倪,但是在李小龍死後,又被發酵到了一種近似於狂熱的程度。李小龍的狂熱粉絲中,就包括日後成為大明星的「喜劇之王」周星馳,功夫皇帝李連杰,以及好萊塢大師級導演昆汀.塔倫迪諾等。
在李小龍去世後的前五年裡,功夫類型片幾乎沒有太多創新,甚至很多電影人認為李小龍既是功夫片的開創者,又是這種類型片的天花板。功夫類型片剩下需要做的工作,便是尋找一位像李小龍一樣的功夫宗師,延續李小龍功夫片的輝煌。其實這種認識在功夫層面和電影的精神內核上並沒有太多的不對,但是他們忽略了電影藝術並不是對功夫神話的再現,而是通過功夫這一素材,在大銀幕上表達一種精神。這也是李小龍功夫片最大的成就,他的功夫神跡,向許多影迷展現了一種敢於直面自我,認識自我,並最終超越自我的精神。
在李小龍去世後的前5年裡,人們對這位英年早逝的功夫巨星除了崇敬,還充滿好奇。在多種綜合因素的作用下,李小龍成為了華語電影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巨星之一。但是我們是否可以假設一下,如果李小龍沒有英年早逝,他的傳奇是否會一直延續,而在1978年憑藉《蛇形刁手》和《醉拳》成名的成龍的職業生涯是否還會如當下如此輝煌。
這裡我們就要先介紹一下成龍的成就了,這位當今華語影壇大哥大級別的人物。是華語電影人中唯一獲得奧斯終身成就獎的電影人,同時他在香港歷年票房年度冠軍中,佔了7席,僅次於周星馳。在香港影壇最輝煌的8、9十年代,成龍和周星馳、周潤發並稱為「雙周一成」。在所有前往好萊塢發展的華人明星中,成龍是唯一一位憑藉自己表演特色在好萊塢立足的華人演員。由此可見,成龍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功夫電影,走出中國,走向世界。
不過從以上的介紹來看,成龍的成名剛好是在李小龍的影響力日益衰減之後。如果這個邏輯成立,是否意味著如果李小龍沒有英年早逝,成龍將永無出頭之日。這個假設貌似很容易找到答案,而且在許多功夫影迷的心中,李小龍才是純正功夫片的代表,如果李小龍不死,順理成章也就沒有成龍的輝煌甚至是成名。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還要搞清楚一個比較關鍵的點,我們討論的範圍要限於電影範疇,而非電影之外的貢獻。因為我們知道,李小龍得到世人仰慕的主要原因,除了他是一位功夫片的開拓者和探索者之外,他還是一位具有前瞻性的武術家,是截拳道的創始人。所以如果加上這個因素,顯然對成龍是不公平的,兩人也就沒有實質性的可比性了。拋卻這個因素之後,我們再繼續回歸到主題,大家的思路應該就會變得清晰了許多。
在1973年7月26日,也就是李小龍去世6天後,由他主演的影片《龍爭虎鬥》在美國上映,這部由嘉禾電影公司和華納電影公司合作的功夫片,在上映後取得了李小龍主演的所有影片中最高的票房。這其中不乏李小龍在影片上映前去世的因素影響,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這部影片在香港的票房並沒有延續李小龍之前影片的輝煌。在《龍爭虎鬥》之前,李小龍主演的影片《唐山大兄》、《精武門》、《猛龍過江》三次打破了香港影史票房紀錄。但是影片《龍爭虎鬥》在1973年的年度票房排行榜中,卻只排在了第二位,排在第一位的影片是由邵氏的招牌導演之一楚原執導的影片《七十二家房客》。
《龍爭虎鬥》這部影片不僅在香港沒有延續輝煌,在整個華人世界,也並沒有獲得之前三部影片的認可程度。究其原因,關鍵在於《龍爭虎鬥》這部影片中的「去民族化」,重功夫哲學。要知道在此之前,民族情結,是李小龍功夫片俘獲華人觀眾的重要元素。但是因為《龍爭虎鬥》這部影片要面向的是全球觀眾,所以李小龍放棄了這個重要的元素。由此可見,在李小龍去世之前,他已經將自己的事業重心,轉向了世界影壇,甚至是已經有了重回好萊塢的打算。
而當年的成龍等人,還僅僅只能在李小龍的影片中扮演一些配角和替身。並不能對李小龍在香港影壇的地位引起實質性的挑戰,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當年李小龍也已經33歲了。而且李小龍的風格相對比較單一,對於電影而言,觀眾們追求的是新鮮,趣味。而從李小龍主演的四部完整的功夫片來看,顯然他的電影套路,相對比較單調。而之所以被封為經典,關鍵在於影像的珍貴,畢竟世界上只有一個李小龍。
如果說《龍爭虎鬥》只是個案,其實在1978年的《死亡遊戲》更能夠說明觀眾對李小龍影片風格的喜愛程度降低。相反同年成龍主演的影片《蛇形刁手》和《醉拳》卻大獲成功。要知道《死亡遊戲》的票房,很大程度上還來源於觀眾對於李小龍去世的獵奇心態。而之後又用同樣套路創作的影片《死亡塔》則幾乎淡出了香港主流影壇。這兩部影片受歡迎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也顯示了李小龍熱度正在逐漸退卻。
不過這兩部影片均是在李小龍去世之後的狗尾續貂之作,所以並不能全面反映李小龍的真實影響力。不過成龍的職業生涯也頗為有趣,在李小龍時代,成龍主要以跑龍套為主。在李小龍去世後,成龍曾模仿李小龍的風格主演了影片《新精武門》,但是卻反響平平,可是到了1978年,成龍一改整個功夫片領域對李小龍的爭相模仿,對功夫片中的主角,進行了反英雄演繹,用喜劇打鬥的風格,卻意外收穫了比較好的效果。
成龍的成功,並不是功夫的成功,而是他動作風格的成功。在香港電影史上,市井喜劇一直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而成龍則是將這種市井喜劇的一些特點,融入到了功夫片的表演中。除此之外,成龍的動作特色,還借鑑了卓別林和巴斯特.基頓,兩位好萊塢默片時代的喜劇大師。
但是成龍的動作特點都不是李小龍所具備的,而在成龍成名兩年後,李連杰又憑藉電影《少林寺》橫空出世,李連杰的成功同樣是動作風格的不同。在三人中,各自的表演特點,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李連杰和成龍的一些影片,都是根據李小龍功夫片演化而來的。而且後來功夫片中關於民族情結的演繹,也在一定程度上借鑑了李小龍的作品。
看到這裡,大家還會認為如果李小龍不死,成龍便會永無出頭之日嗎?畢竟兩人的風格也太大的差距,在實質的電影表演上,兩人幾乎不會形成正面衝突,而且從種種跡象來看,如果李小龍活著他也將更專注於全球市場,所以成龍和李小龍在市場和動作特色上,都不會形成正面衝擊。
但是有重要的一點,如果李小龍不死,成龍也很難代表功夫電影打入好萊塢,畢竟李小龍的影響力,比成龍和李連杰都更適合在好萊塢打拼。而且李小龍自身也有在好萊塢打拼的經歷,所以如果李小龍活著,成龍和李連杰的國際影響力肯定會減小,但是在華語影壇的成名之路,兩人應該還是有很大的機會的。而且有李小龍存在的功夫片格局,一定是更加的豐滿,但是不幸的是,李小龍給這個世界留下了充滿遺憾的傳奇,而非一個完整的功夫片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