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中斷了畢卡索立體風格的試驗,戰爭期間,他在義大利邂逅舞者歐嘉·科克洛娃,為其創作了《歐嘉的肖像》。
歐嘉是一個俄羅斯貴族的後代,她與畢卡索接觸過的其他女人完全不同,他們在1918年結婚了。
畢卡索的立體派藝術為他賺了不少錢,而歐嘉是個善於交際的人,他們很快就進入了巴黎上流社會。
但是在結婚幾年後,畢卡索突然感到,在他老婆的管制之下,有一種被束縛的不適感。循規蹈矩的上流生活是歐嘉所嚮往的,這卻讓畢卡索越來越抓狂。
畢卡索這種幽閉的沮喪感最終在藝術中得以發洩,他畫了一系列很漂亮卻很正統的作品,但是很快傳來了一個噩耗,畢卡索一位老朋友去世了,這打破了看似平靜的生活。
隨後畢卡索創作出《三個舞者》這樣一幅空前瘋狂的繪畫,這是來自畢卡索內心強烈的情感。激烈的色彩,扭曲的身體,猶如夢魘般的詭異。
從這幅畫可以看出畢卡索已經厭倦了婚後的生活,看得出他有些困頓,甚至有點發狂。中間的舞者被認為是他對妻子的某種酷刑、折磨。
畢卡索這一時期的作品,幾乎都與婚姻問題有關。
畢卡索的生活陷入了一個個的旋渦,他開始以放蕩不羈的個人形象展現在公眾面前。女人們在這個狂暴、貪婪的男人身上渴望分享他的藝術靈感與名氣,但她們得到的卻只是虛無而殘酷的現實。
相對感情而言,畢卡索更看重她們的身體,為了使她們在他娛興之餘成為他聽話的創作工具,他甚至使用了許多令人瞠目的低級手段。
1927年畢卡索邂逅年僅17歲的瑪麗·德雷莎·華特,成為畢卡索的模特,並生下女兒馬姬。從此他和妻子的關係更加緊張。
畢卡索為德雷莎畫的肖像畫《夢》集合了眾多經典元素,是畢卡索的典型風格。
畢卡索徹底的情感釋放是在1936年西班牙內戰爆發,這場戰爭最大的暴行就是將現代戰爭的殘酷推到了極致。
1937年4月,德國法西斯的空軍飛行隊,轟平了共產主義領導下的格爾尼卡小鎮,投下了5000顆炸彈,導致1600人死亡。
當畢卡索聽說此事,暴怒!這激發了他的創作欲。在短短6周的時間裡,他就完成了一幅巨大的20平方米寬的帆布畫——《格爾尼卡》,這幅畫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同時也是20世紀最重要的作品。
《格爾尼卡》這幅畫一直到現在人們依然在談論它,我想其中的原因,是因為畢卡索創作這幅畫的意義並不只是為了紀念格爾尼卡小鎮,而是因為他將整個20世紀的苦難壓縮到了這幅畫裡。
畢卡索在畫中表現的是毀滅後的慘象,血肉橫飛,就好像炸彈在我們眼前爆炸了一樣。
比如,在那個燈泡的上面是一個鋸齒狀的閃光,就像炸彈爆炸,在畫的左邊,是悽慘的景象,一位母親抱著她死去的孩子,我覺得最吸引人的地方是畢卡索描繪她臉的方式。
她那悲痛欲絕的情緒,完全暴露在我們眼前,她的鼻孔和眼睛,就好像眼淚一樣流下來了。這種柔軟、滑溜的感覺是為她那可怕的嘴作鋪墊,那個尖刺狀的舌頭,好像你能聽到她的尖叫一樣。
難以置信的嚎叫聲,完全地、徹底地表現出來,為了她死去的孩子,難以掩飾的傷悲。這足以勾起我們內心最原始的呼喚,這是令人恐懼的戰慄。
《格爾尼卡》最初在1937年法國世博會的西班牙館展出,這是一場各國展示自家工業、文化和藝術的展覽會。
但是,畢卡索對和平的呼籲完全被忽視了,因為整個事件被兩大敵對陣營故意遮蔽起來了。一方面是德國納粹,另一方面是蘇聯共和國。
《格爾尼卡》之後卻一躍成名,當整個世界慢慢走向二戰的時候,這幅畫被拿到世界巡迴展出,以此支持西班牙的反法西斯鬥爭。
當全世界都陷入戰爭之後,這幅畫被用來當做象徵,表現戰爭對無辜者們的恐怖大屠殺。這幅畫歸還馬德裡之前,曾被巡展50多次。
最令人驚訝的是,當你近距離地看這幅畫時,會發現上面有很多破損,因為這些年裡,《格爾尼卡》在全世界各地展出,每次它都被捲起來帶走,它上面出現了一些破損處。
如今,可以看到它上面有些小裂縫和撕裂處。這也可以說這些傷疤是在《格爾尼卡》反戰爭的過程中留下的紀念。
《格爾尼卡》如今依然是強有力的象徵符號,一旦有反戰抗議時,你就能看到它,在一些橫幅和張貼畫上。
在2003年的聯合國大樓裡發生了一件小事,當鮑威爾為伊拉克戰爭做新聞發布會時,有人注意到記者招待會的後面,本來有一幅編制毯製作的複製《格爾尼卡》,但是被藍色的布給蓋住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當德國佔領巴黎時,畢卡索大部分時間待在一個小畫室裡創作,巴黎解放後,畢卡索加入了法國共產黨。
他的餘生都是忠實的共產黨員,這似乎與他大富翁的身份格格不入,但他卻樂此不疲。畢卡索成了共產主義的宣傳者,時常出席各種大會。
他後來成了共產黨宣傳畫的設計者。他設計的一種「和平鴿」的版本,被用於1949年的世界和平大會。
這個著名的「和平鴿」設計,其實源於一隻鳥,這隻鴿子最初是一份禮物,是畢卡索一個對手送給他的。
畢卡索想利用平板畫讓這隻鳥永垂不朽,畢卡索的黨員朋友很快挑選了這幅畫。認為它很適合做宣傳用,就這樣,畢卡索的鴿子,變成了世界著名的和平鴿。
之後畢卡索重新繪製了這隻鴿子,形象更加簡潔、鮮明。如今,這隻鴿子全世界通用的和平標誌。
當畢卡索沒有再參加共產主義和世界和平相關活動之後,他回到了過去富翁的生活中。他把大部分時間花在法國的裡維埃拉創作,現在那裡是畢卡索博物館。
人們常說,畢卡索的風格,在不同的藝術家之間轉變,他還在不同媒介中變換。通過他的手,任何東西都可以變成眼花繚亂的藝術品。
就在二戰結束後,畢卡索開始探索用別的東西來創作的可能,比如瓷器。他創作出了3500件陶瓷作品,還有大量的陶瓷雕塑,當然還有幾百件繪畫作品。
這個時候他已經很有名氣了,只要是他的作品都能買大價錢。大家都說,哪怕是一塊畫布廢料,只要是畢卡索的,都比鈔票值錢。
畢卡索五十多歲時,他的作品已經讓他聞名於世界。
畢卡索七十多歲時,他仍然保持與很多年輕女子的親密關係,同時還保持著不凡的藝術創作。女人是他藝術祭臺上的犧牲品,也是他藝術創造的源泉。
畢卡索是藝術創作家,一個世界級偶像,活生生的傳奇。1950年,他開始穿法國布利多尼人的那種水手服,這又成他的標誌之一。條紋上衣很快成了時尚,幾乎可以搭配任何人。
畢卡索這塊牌子從未落伍過,如今它的影響更大,甚至他獨一無二的籤名筆跡也被用作一家餐廳的標誌。
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畢卡索徹底改造了藝術,他就像一個多姿多彩的破壞型大鐵球,突破了傳統,顛覆了常規,陳腐的現有藝術。
他會為了革新而不顧一切代價,即使在晚年,畢卡索也努力使生活豐富多彩。他90歲的時候,還在繼續創作,好像有意要與死亡作對。
他晚年的作品,混合了各種材質,比如他用棒子作畫的革新,這些創作都影響著後輩們。
世界上從來沒有一位畫家像畢卡索那樣以驚人的坦誠之心和天真無邪的創造力,任性的重塑世界。他什麼都不要,又什麼都想要去創造,完全沒有規律可循。
他反對一切束縛,我想只有絕對的自由才適合他。
1973年,畢卡索靜靜地離去了,走完了92歲的漫長歲月,如願以償地度過了一生。
畢卡索死後,留下了43000件作品,相比其他藝術家,他是最多的。
有人說,畢卡索的天賦,就像彗星,照亮了整個20世紀。其實,他現在也依然照耀著我們。
畢卡索曾經說過,他要將現實撕裂,我相信,他確實是做到了。當他將現實拼接回去時,他讓我們看到了一種完全不一樣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