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汝珍題詞的杏花樓招牌
文/ 沈軼倫
一
徐瓔俊家住上海老城廂。家裡往上數三代,都愛吃。
新中國成立前,爺爺在南市區開了三家熟食店,新中國成立後,叔叔當了上海新亞大飯店的廚師。自打懂事起,徐瓔俊記得,家人一碰面,就是在琢磨吃。鍋碗瓢盆、切配烹炒,家庭聚會的意義和廚房的喧鬧程度,幾乎就是畫等號。
那時,上海市面物資不多,許多好吃的買不到,或者覺得買到的也不夠好吃。到了過年時節,徐家祖孫三代上陣,輪流分工,大展拳腳,手工製作鹹魚、鹹肉、鰻鯗、醬油肉,燒的水筍燒肉盛滿一大鍋。
大概才會走路的時候,徐瓔俊就開始幫家裡人打下手。爸爸諄諄教導他,幾乎是家訓,也是人生智慧結晶:「吃是實惠,落肚為安;穿是風頭,給別人看。」
故此,養刁了嘴巴。
等到1996年,徐瓔俊從職校畢業,進入杏花樓上班。他恍然大悟,原來一切都是因果相扣的。童年的生活,家庭的氛圍,幾乎是一步一步把他送到爐灶前。他命中注定,要當一名廚師。
1996年,也是福州路上的老牌飯店杏花樓改擴建成七開間門面、七層樓的豪華酒家的第二年。當時,杏花樓還建成了佔地7000平方米的現代化食品廠,走上了餐飲食品並舉發展的道路。
創建於清朝鹹豐元年(1851年)的老字號名店,和出生於1977年的青年廚師,作為美食同道,在福州路343號相逢。
徐瓔俊
二
早年,在上海的移民裡,來自浙江、江蘇和廣東的移民,人數最多。廣東人集聚在上海的虹口區,同鄉口味需求,帶動粵菜館林立。
1851年,一個名叫「勝仔」的廣東人在虹口區開了一家糖水鋪。一開間的小門面,只在夜裡賣賣甜品和粥類。從這家風味地道的小鋪子上發展起生昌號番菜館,1883年,店鋪也從相對偏安一隅的虹口,搬到更熱鬧的四馬路,即今福州路,改名為杏花樓。
杏花樓老門面
19世紀末20世紀初,福州路一帶,也正是熱鬧起來的時候。1885年,山東路麥家圈的天安堂帶來僑民匯聚,報刊書肆、筆墨箋扇、儀器文具行業的相繼創設,進一步帶動周邊戲園、茶樓競相出現,中西文化、新舊文化在這一區域交匯碰撞的結果,也體現在餐飲行業裡:中西菜館隨之興起。
廣東人洪吉如、陳勝芳等人看中小店口碑和市口,盤進番菜館,一邊經營廣東小吃茶點,一邊生產各式禮餅。1913年,時任經理歐玉南將小店擴建成一座老式兩層樓房,首次聘請名廚掌勺,開始從甜品小吃擴展到酒菜宴席,烹飪廣東名菜。1927年,杏花樓推薦該店擅制粵菜的當家名廚李金海為經理,他上任後看準時機投資買股,成立了「杏花樓昇記股份有限公司」,又在原址翻建成七開間門面、鋼骨水泥結構的四層樓大飯店,經營正宗粵菜、龍鳳禮餅、喜慶筵席、回禮茶盒,還兼營歐美大菜。
杏花樓的一個高光時刻,來自1930年清朝末科榜眼朱汝珍特地為杏花樓書寫招牌,這塊招牌至今仍高掛在店堂中。而這位朱汝珍,也正是廣東人。
資料顯示,當時,為了擴大影響,杏花樓在門面上也做足了廣告,外牆面用水泥圓邊雕琢圖案,內用木料做字,朱紅大漆塗寫「巧制歐美大菜,專辦中國筵席」。每層屋簷下用黑玻璃金字表明酒樓的特色和經營範圍:底樓懸掛「大漢全席、掛爐豬鴨、海鮮炒賣、隨意小吃、廣東雲吞、包辦筵席、歐美大菜」;二樓懸掛「龍鳳禮餅、精製餅乾、時令名點、四時鮮果、罐頭食品、中西美酒、兩洋海鮮」;三樓的招牌是「本樓內設華麗禮堂,專辦結婚會、精製喜糕壽桃、官禮珍品一應俱全」。酒家的經營項目特點等顧客在馬路上就能一目了然。
杏花樓月餅的老包裝
1928年,粵菜起家的杏花樓,又開始試製月餅,翌年正式推出後,逐漸在市民心中,成為廣式月餅的第一品牌。
杏花樓身處的繁華街市、考究華麗的裝修,名廚的好手藝和粵菜的地道風味,使得這裡成為當時上海的富豪巨商、軍政要員、各國領事官員等各界名流光顧的場所。一批頗具特色的羊城風味菜點流傳至今,如杏花樓滑蝦仁、豉汁魚頭芸、八珍燴蛇羹、香露蔥油雞、雞茸脆皮戈渣等。又如豆沙、叉燒、鮮肉包、粽子、腊味,以及紫金鳳爪等都曾獲獎,成為中華名小吃。
這,差不多也是徐瓔俊的爺爺,在南市區接二連三開設熟食店的時期。鎮江人出身的爺爺,將家鄉的風味帶入上海,一如杏花樓用粵菜豐富上海的江南口味。這是海派城市才有的熱鬧交匯。
三
在1996年徐瓔俊進入杏花樓時,這家老牌粵菜館已經從1983年的五層樓酒家,擴建為七層樓的豪華酒家。外表在變的同時,大廚們在後廚遇到的挑戰也在變:
原先做菜多用凍品,但現在隨著物流發達,越來越多的新鮮食材直接被送上案頭;原先做菜以敦實的葷菜為主,如雞丁炒肉丁這樣的實誠菜,但現在食客更偏愛精緻、健康的飲食;原先上菜以量足為美,但顧客漸漸對擺盤的審美和配色乃至裝飾的花卉都有了更多講究……
幾乎每過一段時間,都有老師傅們沒有見過,甚至沒有聽說過的外國食材走上餐桌。澳洲龍蝦、雪花和牛、新鮮帶子、海膽……全新的食材考驗著廚師的廚藝。從未變化過地址的杏花樓,內裡一直在推陳出新。
徐瓔俊喜歡吃,也愛做菜,進入名牌老店,還是老老實實從切配開始做。起初4年,他先著手做雕刻。有一次,為了準備次日四十桌的宴席,他熬了兩個通宵雕刻桌上裝飾用的龍鳳作品(用白蘿蔔雕制)。為了練習雕刻手藝,他買了十幾斤南瓜回家,由於聲勢實在浩大,一路過於招搖,乃至被同僚誤會「偷了店裡的南瓜回家吃」。好在他的師父不聲不響,偷偷尾隨徐瓔俊回家,一路走到老城廂一看,小夥子正在路燈下面吃力地雕刻南瓜。第二天,師父又是高興又是心疼地告訴他,可以領取店裡的南瓜雕刻。
這個用功的小學徒,讓師父上了心。當後來中秋節來臨,全部年輕人都要去工廠幫忙做月餅時,徐瓔俊被點名留在後廚準備宴席。一個中秋節,跟著師父大戰一場,一人準備了6桌宴席,從緊張到舒展,從慌亂到有序,徐瓔俊心裡有了數,自己一定能吃好廚師這碗飯。幾年工夫,他從小廚師變為廚師長,又成為中國名廚。
粵菜也迎接了新一代食客的挑戰。粵菜在烹調上以炒、爆為主,兼有燴、煎、烤、焗,還有吊燒,講究清而不淡、鮮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膩,有「五滋」(香、松、軟、肥、濃)、「六味」(酸、甜、苦、辣、鹹、鮮)之說。海派粵菜,又吸收了此地本邦菜和西餐的做法,與時俱進的上海時尚風氣,都體現在菜餚裡。
徐瓔俊回家時,還是會為家人做菜。昔日父輩準備食材,全無理論支持,憑的是經驗。但「西北風起才能掛鹹肉」背後的原因是為了控溫,「泡蒜的蒜不能洗」背後的原因是防止氧化,這些做法,又都是和現代廚藝理論相互印證的。
留在上海打拼的一代代廣東人,將南方的風味融入了這座城市。無數普通上海家庭的成員,也都和杏花樓互相見證彼此的變化。時間,能賦予食物美味,帶給酒家傳奇,也推動文化認同。
(本文轉自上觀新聞海上記憶欄目)
點擊下面連結,可讀部分「朝花時文」近期熱讀文章:
張文宏六章:我為什麼這麼受關注
兒子筆下的劉廣寧:愛藝術的大小姐是如何走入上譯廠的
滄浪之水三蝦麵 | 沈嘉祿
歲月和星辰的序列 | 毛尖
我的兄弟 | 鄭憲
不就是一隻蚊子嗎 | 葉淺韻
《春江花月夜》像一個意外 | 宋執群
攀山,翻嶺,接姐姐過端午的幸福路 | 蘭善清
《紅樓夢》裡的食物密碼 | 閆晗
奶奶燉的肉 | 王久辛
上海的初夏 | 魯北明月
豆秸垛賦 | 肖復興
變蛋的浪漫 | 馬思源
聽陳西瀅、凌叔華之女陳小瀅談父輩的故事 | 許雲倩
屈子去哪兒了 | 李之柔
不可小瞧的140字 | 林少華
點點楊梅紅 | 周華誠
這是「朝花時文」第2369期。請直接點右下角「寫評論」發表對這篇文章的高見。投稿郵箱hw038@jfdaily.com。投稿類型:散文隨筆,尤喜有思想有觀點有乾貨不無病呻吟;當下熱點文化現象、熱門影視劇評論、熱門舞臺演出評論、熱門長篇小說評論,尤喜針對熱點、切中時弊、抓住創作傾向趨勢者;請特別注意:不接受詩歌投稿。也許你可以在這裡見到有你自己出現的一期,特優者也有可能被選入全新上線的上海觀察「朝花時文」欄目或解放日報「朝花」版。來稿請務必註明地址郵編身份證號。
「朝花時文」上可查詢曾為解放日報「朝花」寫作的從80歲到八零後的200多位作家、評論家、藝術家和媒體名作者的力作,猜猜他們是誰,把你想要的姓名回復在首頁對話框,如果我們已建這位作者目錄,你就可靜待發送過來該作者為本副刊或微信撰寫的文章。
蘋果用戶請長按識別二維碼,鼓勵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