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樓:時間賦予的美味

2021-02-16 朝花時文

朱汝珍題詞的杏花樓招牌


文/ 沈軼倫


徐瓔俊家住上海老城廂。家裡往上數三代,都愛吃。

新中國成立前,爺爺在南市區開了三家熟食店,新中國成立後,叔叔當了上海新亞大飯店的廚師。自打懂事起,徐瓔俊記得,家人一碰面,就是在琢磨吃。鍋碗瓢盆、切配烹炒,家庭聚會的意義和廚房的喧鬧程度,幾乎就是畫等號。

那時,上海市面物資不多,許多好吃的買不到,或者覺得買到的也不夠好吃。到了過年時節,徐家祖孫三代上陣,輪流分工,大展拳腳,手工製作鹹魚、鹹肉、鰻鯗、醬油肉,燒的水筍燒肉盛滿一大鍋。

大概才會走路的時候,徐瓔俊就開始幫家裡人打下手。爸爸諄諄教導他,幾乎是家訓,也是人生智慧結晶:「吃是實惠,落肚為安;穿是風頭,給別人看。」

故此,養刁了嘴巴。

等到1996年,徐瓔俊從職校畢業,進入杏花樓上班。他恍然大悟,原來一切都是因果相扣的。童年的生活,家庭的氛圍,幾乎是一步一步把他送到爐灶前。他命中注定,要當一名廚師。

1996年,也是福州路上的老牌飯店杏花樓改擴建成七開間門面、七層樓的豪華酒家的第二年。當時,杏花樓還建成了佔地7000平方米的現代化食品廠,走上了餐飲食品並舉發展的道路。

創建於清朝鹹豐元年(1851年)的老字號名店,和出生於1977年的青年廚師,作為美食同道,在福州路343號相逢。


徐瓔俊


早年,在上海的移民裡,來自浙江、江蘇和廣東的移民,人數最多。廣東人集聚在上海的虹口區,同鄉口味需求,帶動粵菜館林立。

1851年,一個名叫「勝仔」的廣東人在虹口區開了一家糖水鋪。一開間的小門面,只在夜裡賣賣甜品和粥類。從這家風味地道的小鋪子上發展起生昌號番菜館,1883年,店鋪也從相對偏安一隅的虹口,搬到更熱鬧的四馬路,即今福州路,改名為杏花樓。


杏花樓老門面

19世紀末20世紀初,福州路一帶,也正是熱鬧起來的時候。1885年,山東路麥家圈的天安堂帶來僑民匯聚,報刊書肆、筆墨箋扇、儀器文具行業的相繼創設,進一步帶動周邊戲園、茶樓競相出現,中西文化、新舊文化在這一區域交匯碰撞的結果,也體現在餐飲行業裡:中西菜館隨之興起。

廣東人洪吉如、陳勝芳等人看中小店口碑和市口,盤進番菜館,一邊經營廣東小吃茶點,一邊生產各式禮餅。1913年,時任經理歐玉南將小店擴建成一座老式兩層樓房,首次聘請名廚掌勺,開始從甜品小吃擴展到酒菜宴席,烹飪廣東名菜。1927年,杏花樓推薦該店擅制粵菜的當家名廚李金海為經理,他上任後看準時機投資買股,成立了「杏花樓昇記股份有限公司」,又在原址翻建成七開間門面、鋼骨水泥結構的四層樓大飯店,經營正宗粵菜、龍鳳禮餅、喜慶筵席、回禮茶盒,還兼營歐美大菜。

杏花樓的一個高光時刻,來自1930年清朝末科榜眼朱汝珍特地為杏花樓書寫招牌,這塊招牌至今仍高掛在店堂中。而這位朱汝珍,也正是廣東人。

資料顯示,當時,為了擴大影響,杏花樓在門面上也做足了廣告,外牆面用水泥圓邊雕琢圖案,內用木料做字,朱紅大漆塗寫「巧制歐美大菜,專辦中國筵席」。每層屋簷下用黑玻璃金字表明酒樓的特色和經營範圍:底樓懸掛「大漢全席、掛爐豬鴨、海鮮炒賣、隨意小吃、廣東雲吞、包辦筵席、歐美大菜」;二樓懸掛「龍鳳禮餅、精製餅乾、時令名點、四時鮮果、罐頭食品、中西美酒、兩洋海鮮」;三樓的招牌是「本樓內設華麗禮堂,專辦結婚會、精製喜糕壽桃、官禮珍品一應俱全」。酒家的經營項目特點等顧客在馬路上就能一目了然。

杏花樓月餅的老包裝

1928年,粵菜起家的杏花樓,又開始試製月餅,翌年正式推出後,逐漸在市民心中,成為廣式月餅的第一品牌。

杏花樓身處的繁華街市、考究華麗的裝修,名廚的好手藝和粵菜的地道風味,使得這裡成為當時上海的富豪巨商、軍政要員、各國領事官員等各界名流光顧的場所。一批頗具特色的羊城風味菜點流傳至今,如杏花樓滑蝦仁、豉汁魚頭芸、八珍燴蛇羹、香露蔥油雞、雞茸脆皮戈渣等。又如豆沙、叉燒、鮮肉包、粽子、腊味,以及紫金鳳爪等都曾獲獎,成為中華名小吃。

這,差不多也是徐瓔俊的爺爺,在南市區接二連三開設熟食店的時期。鎮江人出身的爺爺,將家鄉的風味帶入上海,一如杏花樓用粵菜豐富上海的江南口味。這是海派城市才有的熱鬧交匯。


在1996年徐瓔俊進入杏花樓時,這家老牌粵菜館已經從1983年的五層樓酒家,擴建為七層樓的豪華酒家。外表在變的同時,大廚們在後廚遇到的挑戰也在變:

原先做菜多用凍品,但現在隨著物流發達,越來越多的新鮮食材直接被送上案頭;原先做菜以敦實的葷菜為主,如雞丁炒肉丁這樣的實誠菜,但現在食客更偏愛精緻、健康的飲食;原先上菜以量足為美,但顧客漸漸對擺盤的審美和配色乃至裝飾的花卉都有了更多講究……

幾乎每過一段時間,都有老師傅們沒有見過,甚至沒有聽說過的外國食材走上餐桌。澳洲龍蝦、雪花和牛、新鮮帶子、海膽……全新的食材考驗著廚師的廚藝。從未變化過地址的杏花樓,內裡一直在推陳出新。

徐瓔俊喜歡吃,也愛做菜,進入名牌老店,還是老老實實從切配開始做。起初4年,他先著手做雕刻。有一次,為了準備次日四十桌的宴席,他熬了兩個通宵雕刻桌上裝飾用的龍鳳作品(用白蘿蔔雕制)。為了練習雕刻手藝,他買了十幾斤南瓜回家,由於聲勢實在浩大,一路過於招搖,乃至被同僚誤會「偷了店裡的南瓜回家吃」。好在他的師父不聲不響,偷偷尾隨徐瓔俊回家,一路走到老城廂一看,小夥子正在路燈下面吃力地雕刻南瓜。第二天,師父又是高興又是心疼地告訴他,可以領取店裡的南瓜雕刻。

這個用功的小學徒,讓師父上了心。當後來中秋節來臨,全部年輕人都要去工廠幫忙做月餅時,徐瓔俊被點名留在後廚準備宴席。一個中秋節,跟著師父大戰一場,一人準備了6桌宴席,從緊張到舒展,從慌亂到有序,徐瓔俊心裡有了數,自己一定能吃好廚師這碗飯。幾年工夫,他從小廚師變為廚師長,又成為中國名廚。

粵菜也迎接了新一代食客的挑戰。粵菜在烹調上以炒、爆為主,兼有燴、煎、烤、焗,還有吊燒,講究清而不淡、鮮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膩,有「五滋」(香、松、軟、肥、濃)、「六味」(酸、甜、苦、辣、鹹、鮮)之說。海派粵菜,又吸收了此地本邦菜和西餐的做法,與時俱進的上海時尚風氣,都體現在菜餚裡。

徐瓔俊回家時,還是會為家人做菜。昔日父輩準備食材,全無理論支持,憑的是經驗。但「西北風起才能掛鹹肉」背後的原因是為了控溫,「泡蒜的蒜不能洗」背後的原因是防止氧化,這些做法,又都是和現代廚藝理論相互印證的。

留在上海打拼的一代代廣東人,將南方的風味融入了這座城市。無數普通上海家庭的成員,也都和杏花樓互相見證彼此的變化。時間,能賦予食物美味,帶給酒家傳奇,也推動文化認同。

(本文轉自上觀新聞海上記憶欄目)

點擊下面連結,可讀部分「朝花時文」近期熱讀文章:

張文宏六章:我為什麼這麼受關注

兒子筆下的劉廣寧:愛藝術的大小姐是如何走入上譯廠的

滄浪之水三蝦麵 | 沈嘉祿

歲月和星辰的序列 | 毛尖

我的兄弟 | 鄭憲

不就是一隻蚊子嗎 | 葉淺韻

《春江花月夜》像一個意外 | 宋執群

攀山,翻嶺,接姐姐過端午的幸福路 | 蘭善清

《紅樓夢》裡的食物密碼 | 閆晗

奶奶燉的肉 | 王久辛

上海的初夏 | 魯北明月

豆秸垛賦 | 肖復興

變蛋的浪漫 | 馬思源

聽陳西瀅、凌叔華之女陳小瀅談父輩的故事 | 許雲倩

屈子去哪兒了 | 李之柔

不可小瞧的140字 | 林少華

點點楊梅紅 | 周華誠

這是「朝花時文」第2369期。請直接點右下角「寫評論」發表對這篇文章的高見。投稿郵箱hw038@jfdaily.com。投稿類型:散文隨筆,尤喜有思想有觀點有乾貨不無病呻吟;當下熱點文化現象、熱門影視劇評論、熱門舞臺演出評論、熱門長篇小說評論,尤喜針對熱點、切中時弊、抓住創作傾向趨勢者;請特別注意:不接受詩歌投稿。也許你可以在這裡見到有你自己出現的一期,特優者也有可能被選入全新上線的上海觀察「朝花時文」欄目或解放日報「朝花」版。來稿請務必註明地址郵編身份證號。

「朝花時文」上可查詢曾為解放日報「朝花」寫作的從80歲到八零後的200多位作家、評論家、藝術家和媒體名作者的力作,猜猜他們是誰,把你想要的姓名回復在首頁對話框,如果我們已建這位作者目錄,你就可靜待發送過來該作者為本副刊或微信撰寫的文章。

蘋果用戶請長按識別二維碼,鼓勵編輯

相關焦點

  • 杏花樓+可口可樂:當纖維月餅遇到纖維可樂,就像在對的時間碰到對的人
    今年,來自杏花樓和可口可樂的一次牽手,一個誕生於1851年的國產老牌,另一個則是美國的百年名門,一起攜手共迎佳節,不免讓人好奇,這百年相遇的中西合璧,緣起何處?當下,無論衣食住行,健康總是被消費者第一個提及與考慮的,尤其是在食這一項上,更為明顯。人們對於食物,不再滿足於單純的口腹之慾,健康而又美味,成為越來越多消費者對美食的衡量標準。
  • 杏花樓 | 上海灘70%的老字號,都得開口叫它祖宗!
    數一數,上海有近一半的著名餐飲老字號,都歸杏花樓管。他們的觸手伸向上海乃至全國各地,都是杏花樓在發號施令。杏花樓集團前身,是公私合營背景下的黃浦區第二飲食公司,擁有一大批黃浦區老字號。上世紀 90 年代初,國企改革更名為「杏花樓」集團,後收購小紹興形成如今的老字號大聯盟。
  • 杏花樓才是上海灘的終極大BOSS,99%的上海人不知道!
    這些名號響噹噹的老字號統統都是被杏花樓集團承包的!說起杏花樓,大家都知道是上海灘的老牌子啦!這兩年特別出名的網紅青團,也著實讓這家老字號,又在上海灘上火了一把!插播一句,杏花樓的鹹蛋黃肉鬆青團無論顏值或者口感都在魔都能夠數一數二的!黃河路上的杏花樓原為始創於1851年的「探花樓」,距今已有167年的歷史,當之無愧的上海老字號。因為名氣不夠大,老闆重新翻修,並在一位先生建議下改名「杏花樓」,店招牌來自清朝榜眼朱汝珍之手,一直保留至今。
  • 杏花樓鐵盒月餅上的「嫦娥姐姐」變樣了,五仁月餅升級為「超仁月餅」
    還記著杏花樓的鐵盒月餅嗎?盒子上是衣著華麗的嫦娥姐姐帶著玉兔奔向月宮的經典形象。杏花樓的鐵盒月餅承載幾代上海人的記憶。今年,杏花樓的經典鐵盒月餅出了新款包裝——嫦娥姐姐「變臉」了。除了包裝上的耳目一新,杏花樓還首次推出了奶茶、貓爪、新五仁等5種新口味月餅。不但抓住年輕人的眼球,也要抓住他們的胃。
  • 將軍在上杏花樓老鴇誰演的 馮棉個人資料背景介紹
    ­  據了解,電視劇將軍在上劇中的杏花樓老鴇這個角色是由內地新生代女演員馮棉扮演的。將軍在上劇中,馮棉演繹風騷老闆娘引關注,馮棉出色的表現也獲得了不少觀眾的好評。­  杏花樓老鴇扮演者馮棉個人資料簡介­  馮棉是內地新生代女演員,自從出道以來,就出演過多部影視劇中的主要角色,而且馮棉憑藉著出色的演技,將各種角色都能輕鬆駕馭,新手拈來,這次在電視劇將軍在上中
  • 網紅鼻祖『杏花樓』引爆魔都!鹹蛋黃肉鬆火爆開售!吃貨必買!不排隊!不限購!
    今年杏花樓再次開啟青團攤子線下開啟「北歐式排隊」線上,我們聯手杏花樓重磅推出! 杏花樓(gui)創(zhu)意(yi)系列青團 拒絕排隊!包郵到家!>發貨時間1.每周四中午12點前的訂單于(每周五)發貨;超過12點的訂單,於下一周的周五發貨2.快遞:中通/順豐快遞發貨,江浙滬包郵
  • 上海人最熟悉的杏花樓月餅盒變了?嫦娥姐姐成網紅臉!還是精修圖
    尤其是杏花樓的鐵皮月餅盒 上頭印著經典的嫦娥姐姐 陪伴我們從小到大真是太親切啦~ 小儂最近發現 杏花樓月餅盒上的嫦娥
  • 美心半島星巴克杏花樓,網紅月餅哪個值得買?這篇真·良心測評告訴你
    不打廣告不推廣良心測評很主觀不喜繞道麼麼扎~_(:з」∠)_臨近中秋各大品牌月餅又開始來啊買我啊~~的花式騷動了起來除了香港餅王半島美心、上海老字號杏花樓沈大成【杏花樓】 創辦於1851年的上海杏花樓是上海人心目中當之無愧的中華老字號,其月餅工藝更是被評定為「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 還在排鮑師傅吃杏花樓?NO~魔都下一波爆款已經來襲!
    99%的人關注了魔都第一時間辣是因為
  • 青團測評 ∣ 杏花樓被「粉」、沈大成出限定…三大老字號你站誰
    杏花樓今年的腦迴路夠清奇,居然想到了在青團外皮上做文章! 不過呢,贏在紫薯香味夠濃,紅豆的餡料是和紫薯表皮可以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稍微有點太甜了,不過整體來說很溫柔~ ///小結:可能是線上購買的原因吧,感覺杏花樓的外皮都有點硬了
  • 復旦大學、喜茶、杏花樓...百團大戰~
    Part 1 老字號青團創意新口味杏花樓 | 王家沙五芳齋 | 光明邨沈大成 | 靜安麵包房photo via 走起用戶 奶油糖說到青團,小怪真滴是不得不服老字號杏花樓!photo via 走起用戶 VIVIK本來就屬於甜派的流沙爆珠青團的口感還是蠻讓小怪喜歡的,而作為獵奇鹹派,沒想到酸菜魚和筍乾菜肉的表現竟然會如此出色,料很敦實,味道也就好像在飯館裡吃這兩道菜一樣,感受到了莫名的美味。
  • 喜茶、杏花樓、高校版……好吃到停不下~
    Part 1 老字號青團創意新口味杏花樓 | 王家沙五芳齋 | 光明邨沈大成 | 靜安麵包房photo via 走起用戶 奶油糖說到青團,真滴是不得不服老字號杏花樓!photo via 走起用戶 VIVIK本來就屬於甜派的流沙爆珠青團的口感還是蠻讓小編喜歡的,而作為獵奇鹹派,沒想到酸菜魚和筍乾菜肉的表現竟然會如此出色,料很敦實,味道也就好像在飯館裡吃這兩道菜一樣,感受到了莫名的美味。
  • 黃浦老牌湯糰大搜羅,聽說杏花樓「大網紅」也在元宵回歸了!
    小編身邊也有少許小夥伴不喜歡吃湯糰那麼接下來小編還要給不愛吃湯糰的小夥伴一個好消息那就是:杏花樓的網紅青團於元宵佳節正式回歸!
  • 藝起來美味 | 今年月餅都和文創幹上了,這場月餅界的中秋大戲也忒好看了吧!
    網紅月餅創意百出,咱月餅界的老字號也不能示弱,這不今天中秋,天貓國潮就聯合了稻香村、杏花樓、知味觀等幾大月餅老字號,來了個中秋摩登秀,同時邀請了多位法國奢侈品設計師將這些老字號的月餅禮盒打造成奢品風包,對,你沒走錯,這不是時尚T臺,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賣月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