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賽德克,可以輸去身體,但是一定要贏得靈魂。

2021-01-10 小白看劇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部臺灣少數民族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影片。這部影片的拍攝可謂一波三折,《賽德克巴萊》2003年時開始籌備,由於種種原因暫告終止後,於2008年正式啟動,到最後拍攝後期完成一共花了12年。該影片共分為兩部,上部以日本的《太陽旗》為名,下部名為《彩虹橋》。

主要講述1895年中日籤訂《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給日本這一重大歷史事件是中華民族苦難的開始,深居臺灣山區的賽德克族同樣沒有倖免。日本人的入侵不僅毀壞了賽德克族歷代居住的家園,他們還以極其粗暴的方式強行改變了賽德克族的生活方式。

電影非常全面地表現了賽德克族的男人和女人以及他們的文化。影片開場時第一次出草的莫那·魯道飛奔在樹林之中、河流之中,他被印上圖騰,成為了真正的人,在成人的儀式之中,血腥,野蠻,直接的方式迎面而來......狩獵爭鬥的場面展現出了賽德克族的男人們的好鬥和英勇的脾性,而後莫那·魯道與鐵木瓦力斯在市場又一次結下仇怨,最終導致部落之間的慘烈廝殺,其中狩獵和部落之間的打鬥和影片中起義成功以後,當時的部落人對所有的日本人都採取了割頭殺光的政策。這些人裡有對部落族人蠻橫不講理的日本警察,也有平時嬉皮笑臉沒有作惡的杉浦,也有來這裡生活定居的其他日本人,無論他們是善是惡,只要是日本人全部殺光,至於荷戈社頭目的女兒,因為跟丈夫都接受日本文化,穿著和服參加運動會,都差點被當成日本人殺掉以及結尾處巴萬殺死平時歧視和責罰同伴的老師和日本同學的場面的畫面都是很暴力與直接的,這並非是導演有意而為之,而是真實的反應了賽德克族的文化習俗。

賽德克族的女人勤勞隱忍,無怨付出,她們釀酒、織布,做農活把家庭打理得井井有條,她們是男人成長、部落發展的堅實後盾。影片中震撼我的不是英勇的男人們,而是在民族存亡的重要關頭不惜獻出生命,將新生兒拋下懸崖,自己走到山野裡自盡的女人們,他們這樣做是為了不拖累男人們,因為未到收成的季節,所以糧食很少婦女和幼兒們把所有的食物都留給要繼續戰鬥的人們,他們不是自殺,而是通往彩虹橋,在那裡釀好酒等著男人們和孩子們的歸來。這就是電影所還原的賽德克男人以及賽德克女人。

大多數少數民族都喜愛飲酒、舞蹈和歌唱,賽德克族也不例外。暢懷豪飲體現的是少數民族的灑脫個性,賽德克人正是藉此來表達他們所崇尚的意志自由、隨性的生活,而喝同心酒更是體現了賽德克人之間兄弟姐妹般深厚的感情。賽德克人結婚時的慶祝舞蹈只通過了幾個簡單的局部鏡頭和全景鏡頭來呈現,莫那·魯道與父親在溪邊完全無伴奏的二重唱也是用最樸素的手法記錄下來的,這一切都顯得原始質樸而又別具一格。

電影的對白主要以賽德克語來發聲,這種語言幾乎佔了全片的90%(包括插曲、旁白等),片中音樂和歌謠也基本來自賽德克古調,《出草》作為開場曲,它使用的樂器便是臺灣原住民特有的樂器——口簧琴。巍峨的高山、秀麗的峽谷、清澈的溪流,自由的賽德克族人,音樂氣勢磅礴,慷慨激昂。由澎湃急促的鼓點引出,隨後就是一段男聲齊唱,然後又加上泰雅人的民族樂器口簧琴和西洋樂,氣勢磅礴,雖然聽不懂語言,但此段音樂的畫面感極強,幾乎不用看就能讓人腦海中浮現出少數民族狩獵或是戰鬥的場面,最後以竹笛和弦樂收尾,結構完整。民族語言既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同時還與民族文化相互影響,相互作用。語言與文化的認識理解相輔相成,賽德克語不僅向觀眾反映了賽德克族的思維方式、社會關係、文化內涵等,還激發了觀眾們的民族認同感。

除此之外,便是對賽德克人唯一的信仰對象祖靈的表現,這一表現深深地觸及了賽德克族的文化核心。賽德克男人奮勇獵殺,並且將獵物頭顱收集起來,因為他們認為頭是靈魂之所在,獵到的頭顱帶有一種神秘的力量,可以用來祭祀祖靈,為族人祈福,增加自己的力量,同時也作為自己在族群中身份的象徵;賽德克女人勤勞織釀都是為了取得文面的資格,在臉上紋上祖靈的圖騰才可以走過彩虹橋,到達賽德克人永久共同居住的地方,那裡有最富饒的獵場,人們不用再爭鬥。所以,「獵場」對於文明還處在原始時期的賽德克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無論是他們賴以生存的現實獵場,還是他們永久居住的精神獵場。同時「獵場」也成為了整部影片敘事發展的基本動力和重要線索。部落間的爭鬥源自獵場的爭奪,最美的獵場當然要有最勇猛的獵人來掌管,擁有最美的獵場意味部落族人的衣食無憂;莫那·魯道最終帶領族人與日本人拼死抗爭也是源自對獵場的保衛。

臺灣被割讓,賽德克族的領地也被佔領,日本人沒收了他們的槍枝,打獵用槍須經批准,並命令他們砍伐森林建造村鎮,男人必須服勞逸不得狩獵,女人派遣幫傭不能編織紡衣,紋圖騰的習俗也被禁止。日本所謂的文明文化強盜般入侵進來,他們在村落裡建設鐵路、學校、郵局......現實中獵場的逐漸消失成為賽德克人「出草」的現實誘因,日本人入侵之前,賽德克人從未失去過自己的獵場和傳統,勇猛剛毅的賽德克人怎能就此罷休。而「出草」的深層原因則是對精神獵場的無可企及,日本曾在1911年「招待」霧社地區的頭目去日本「觀光」一個月,這使得莫那·魯道等頭目看到了日本的飛機大炮的厲害,現實逼得賽德克人學會了隱忍,年輕氣盛的族人忍受不了如此屈辱,便慫恿頭目出草,而夾在族人期望和日本人威脅之間的莫那·魯道更是極度痛苦,而又因一場誤會使的日本警察與賽德克族關係緊張,賽德克族人每日都活在恐懼之中,害怕日警的報復。忍辱負重莫那魯道看見彩虹一次次出現,看見年輕的一代在日本文化的強行輸入中日漸萎靡的身影。他回憶起了三十年的屈辱一直在心,父親的教誨令莫那魯道想起成為賽德克人的意義,決心用生命守護民族尊嚴,以血祭祀祖靈,明知只有死路一條,也仍然英勇抵抗,決心奪回自己的獵場,也為了讓沒有圖騰孩子找到祖先彩虹橋的路。他終於明白,回不到過去,也就到不了未來。「出草」便是他們唯一的選擇—即使無望奪回現實獵場,但起碼要取得走過彩虹橋到達永久獵場的資格。於是莫那·魯道率領自己的族人依靠著對自己有優勢的地形與日本人展開了殊死搏鬥,雖然予以日本人重創但是賽德克族人也犧牲了不少,最後全族犧牲。

「拿生命來換圖騰印記。那拿什麼來換回這些年經的生命?」「驕傲!」驕傲!我認為慷慨赴死、無所畏懼叫勇氣,我從未想過這居然是一種「驕傲」。當一個高等的文明在向一個低等的文明炫耀力量的時候,得到的卻是如此的回答「如果文明是要我們卑躬屈膝,那我就讓你們看見野蠻的驕傲!」正是影片中的這句話,讓我淚流滿面,也正是這句話,讓我重新理解了什麼是「驕傲」。所以我認為這種種反抗不是向死而是向生。

賽德克族相信死後有一座彩虹橋,彩虹的盡頭有一個獵場,只有英勇的靈魂才能進入,因此這是一場求死的戰爭,他們追求的是死後的天空和靈魂的自由。」以野蠻的戰爭通往那神聖的彩虹橋。

《賽德克巴萊》展現的不是民族與民族的較量而是文明與野蠻的較量,賽德克族表明的是果敢的態度,文明並不是一昧的順從,而是忠於自己的靈魂做一個有信仰的人。

相關焦點

  • 可以輸掉身體,但一定要贏得靈魂
    把影評發在博客和QQ空間讓同學看,但是現在我不想這個標題了。你明明知道這一戰一定會輸,為什麼還要打?為了快被遺忘的圖騰,拿生命來換圖騰印記。那拿什麼來換回這些年輕的生命?現在,我只想問,拿什麼來換回自己失去的靈魂呢?
  • 一定要贏得靈魂 當代「賽德克·巴萊」的生活與夢想
    在該片拍攝中擔任歷史文化顧問和賽德克語指導的郭明正說,雖然敵我實力懸殊,起義註定會失敗,但當年若任由殖民者肆虐,忍辱偷生的賽德克人只會從文化上消滅。  在賽德克語中,「賽德克」意為「人」,「賽德克·巴萊」指「真正的人」。正如莫那·魯道所言,「如果文明是要我們卑躬屈膝,那我就讓你們看見野蠻的驕傲」,為了成為「賽德克·巴萊」,賽德克先人只能揭竿起義,哪怕戰死。
  • 詳解《賽德克巴萊》:真正的人,可以輸掉身體,但一定要贏得靈魂
    一切皆來自堅定的信仰,血祭祖靈,用出草證明自己的勇士資格,以及成為一個真正的男人。那是傳統,那是歷史,並沒有野蠻或文明之別。《賽德克·巴萊》的片名是賽德克語,翻譯過來就是「賽德克,成為真正的人」,所以電影說的是賽德克族如何變成真正的勇士。賽德克族被日本人逼迫失去自己的文化與信仰。他們被禁止紋面,失去傳統信仰圖騰,無法成為「真正的人」。
  • 電影:《賽德克.巴萊》
    「莫那:」再二十年就不是賽德克了!就沒有獵場!孩子全是日本人了! 」莫那:「如果說復仇,那是我馬赫坡的事。但是如果要血祭祖靈的話,霧社十二個部落全都要參加!」莫那:「日本人比森林的樹葉還要繁密!比濁水溪的石頭還要多!但我反抗的決心比奇萊山還要堅定!!」
  • 《賽德克?巴萊》曝史詩版片花 眾多名人鼎力推薦
    江南DOIT:下午去世紀壇看了導演魏德聖所執導的史詩英雄巨作《賽德克 巴萊》在內地的首映,真是感人。臺灣土著居民保衛家園,不惜血灑山河。其場景規模宏大,不亞於早年美國片「最後的莫西幹人」。嚴彬拉夫:《賽德克?巴萊》、《最後的莫西幹人》……鮮血、圖騰、靈魂……都是現代人、像我這樣現代的漢族人不配擁有的。
  • 沙龍 以野蠻的驕傲歌頌意志的讚歌——從《賽德克•巴萊》談開去
    超越文明野蠻重看史實,歌頌自由意志神聖至上跨越十二年還原真歷史,領略臺灣日據時期真貌影片簡介:靈魂架起的彩虹,追求死亡的悲歌《賽德克•巴萊》分為上下兩部《賽德克•巴萊(上):太陽旗》和《賽德克•巴萊(下)彩虹橋》。
  • 李光滿影評:臺灣原住民抗擊日本佔領者的震撼大片:《賽德克.巴萊》
    讓我們聽一聽賽德克祖靈說的話:「來看看你的手吧,男人攤開手掌,手上是怎麼揉擦不去的血痕!果然是真正的男人呀!去吧,去吧,我的英雄,你的靈魂可以進入祖靈之家,去守護那永遠的榮譽獵場吧!真正的女人——必須善於編織紅色戰衣唷……她攤開她的手,手上都是怎麼也揉擦不去的繭!去吧,去吧,你是真正的女人!
  • 血圖騰 最後的賽德克
    卻可以回應道「他沒告訴你我現在也是個英雄嗎!」這樣一個真正的男人,可以選擇壓抑自己內心堅強隱忍十幾年,選擇一個人默默的等待機會。床下那單單用火柴積攢出的火藥,正如他十幾年壓抑的內心一樣,一旦爆發將如山洪一般不可阻擋,這也就有了日後霧社事件中的屠殺。
  • 吳宇森傳染暴力 《賽德克-巴萊》竟刪130多分鐘
    開篇就將賽德克人英勇、生猛的特性基本完整地展現出來,到高潮部分,300多位勇士為了信仰,血戰日軍,「輸掉身體,贏得靈魂!用驕傲捍衛!」看得觀眾熱血沸騰。  【導演說話】此次上映的版本,刪減了不少血腥鏡頭,主要是考慮觀眾的接受程度。基本上每一場的主題戲都保留下來,刪的都是比較直接的鏡頭,不影響劇情,也不影響訊息的傳遞。比如說殺人,上一個鏡頭是舉刀的姿勢,下一個鏡頭拍人倒地就好了。
  • 賽德克巴萊影評
    賽德克·巴萊,意思是「真正的勇士」。影片講述的是1930年,臺灣在日本統治之下,原住民賽德克族馬赫坡社頭目莫那魯道,率眾反抗日本政府而發動霧社事件的故事。  看第一遍《德賽克·巴萊》的是感動,是慚愧,是對「男人」含義的新悟,覺得自己不應該這麼晚才知道去看這部電影。看第二遍的時候,我發現自己活了這麼多年算是白活了,我明白了生活的意義,領悟了什麼才叫生活的強者!歐洲人看《勇敢的心》。
  • 賽德克·巴萊:必輸的戰爭只為血祭驕傲的靈魂
    對賽德克族而言,「紋面」是一個人生命中最重要的儀式,只有臉上有刺紋的人才能結婚有後代,死後才可以通過彩虹橋去見祖靈。賽德克男子必須【出草】獵回人頭、女子必須讓部落長老認同她的織布技術才能紋面,成為一個【賽德克·巴萊】。(註:賽德克·巴萊譯為真正的勇士。)
  • 想去走走《賽德克巴萊》之路
    「賽德克」意思是「人」,「巴萊」意思是「真的、真正的」,全詞直譯為「真正的人」。      電影並沒有一味美化主角莫那·魯道,沒有掩蓋賽德克原住民濫殺的一面,而是將史實最大限度的還原,是非功過由觀影的我們自己去思考、評判。
  • 電影《賽德克.巴萊》給人的震撼
    但是根本不願意接受日本文明的其他年輕族人嚮往的仍然是山林,是獵場,是他們舊有的生活。他們信仰祖靈,但他們不能守護獵場,不能自由狩獵,不能出草,乾乾淨淨的臉上沒有屬於英雄的印記,他們卑躬屈膝,他們忍辱偷生。起義的爆發是必然,他們知道以出於必死之局,不如主動出擊,血祭祖靈,讓年輕男人面刺圖騰從容赴死。
  • 做真正的人----看史詩級抗日劇《賽德克 巴萊》
    ---你明明知道這一站一定會輸,為什麼還要打?---為了快被遺忘的圖騰,拿生命來換圖騰印記。
  • 《賽德克•巴萊》遭遇內地票房滑鐵盧
    歷時12年打造、投資高達1.7億元人民幣的《賽德克》,首周票房僅400萬人民幣的成績令很多業內人士感到惋惜。目前導演魏德聖正在全國一站一站宣傳,但是除去幾部好萊塢大片的夾擊,同檔期新片也陸續上映,再加上首周票房表現不理想,導致《賽德克。巴萊》目前的場次縮減不少,大部分一線城市的主要影院僅剩早場和晚10點左右的場次,幾乎退出黃金時間場次。與票房相反的,是該片的好口碑。
  • 賽德克·巴萊我想去追尋野蠻的驕傲.
    之後又花了很久去了解「霧社事件」這段歷史。我之前笑話過很多看電影流淚的人,但是這部電影,讓我震撼,熱血,流淚。不過,崇尚靈魂,信仰的賽德克人為了守護自己的獵場,女人全部自殺,把糧食留給男人讓之戰死,為了靈魂的不屈,為了祖靈之訓示,死後越過彩虹橋,這足以讓我們為之震驚,為之淚流滿面。這是不願屈服的高傲的靈魂,一個做為真正的高貴的人的靈魂。
  • 電影《賽德克-巴萊》劇情簡介
    有一天他們遇見了來自北方一個信仰太陽的民族,    他們為了彼此的信仰而互相戰爭…    可是他們卻忘了,原來他們信仰的是同一片天空…    賽德克,是一個位於臺灣山區    族裡的馬赫坡社出了一位意氣風發、同樣信仰彩虹的英雄,他是馬赫坡社頭目之子莫那魯道,年少的他在首度「出草」即以迅雷不及掩耳地將兩顆異族的人頭帶回部落裡,從此之後,賽德克部落間無人不知莫那魯道這個名字,而也因莫那的年輕氣盛,種下了他和道澤群部落的鐵木瓦力斯(馬志翔飾)多年深埋的仇恨與對立。
  • 寶島土著的血性抗日史詩-《賽德克.巴萊》
    1996年的奧斯卡大獎電影《勇敢的心》,以其獨特的民族英雄抗爭題材、濃鬱的蘇格蘭民族風情和妙到毫巔的劇情設置,成為民族英雄電影歷史上幾乎不可超越的浪漫史詩,也成為多少中華男兒為之熱血沸騰、夜不能寐的偶像神作,而在之前,我從未奢望我們中華民族也可以擁有這樣一部足可以與之比肩的神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