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小落
有網友找出了美劇《重案組》第一季裡,老警探說出的經典臺詞,追查妻子失蹤案的嫌疑人,遵循三條規律:「It's always the husband. It's always the husband. It's always the husband.(每次都是丈夫幹的*3)」
「知道」(nz_zhidao)跟你談談 ,失蹤妻子的丈夫就該被懷疑嗎?
(IC photo / 圖)
最近,一則「杭州失蹤女子」的新聞事件在社交媒體上引起大家的關注和熱議。
杭州市來女士的家人報案稱她無緣無故失蹤了,隨後杭州市公安局發布通報,來女士已經遇害,其丈夫許某某有重大嫌疑,已對犯罪嫌疑人許某某採取刑事強制措施。25日,杭州警方在案件的新聞通氣會上表示,「這是一起有預謀的故意殺人事件」。
從5日失蹤,6日報案,到23日作為嫌疑人落網,受害人丈夫許某某期間接受媒體採訪時候的表現,可以說是膽大鎮定,絲毫不慌。而偵查過程中的困難程度和嫌疑人的謀殺手段,讓這起案件多少擁有了一些真實版《消失的愛人》的感覺。
Why husband?
在警方通報案情進展之前,不少網友已經表達出對許某某的懷疑。一個社交媒體帳號在該案件的話題下面,發起了名為「你認為該事件的最大嫌疑人是?」的投票,獲得了超過100萬網友的參與。
其中約有77%的網友選擇了「女子丈夫」的選項,7%選擇了「女子其他家人」,7%選擇了「陌生人」,還有10%網友認為這是「意外事件」。
翻閱相關話題下的留言討論可以發現,大多數網友對許某某的懷疑,一方面來源於他在接受採訪時,說話前後矛盾卻又泰然自若的表現,一方面可能是來自於著名刑事案件或者過往影視劇帶來的直觀感受。
比方說2016年的上海殺妻藏屍案,丈夫和妻子爭吵後將其掐死,把屍體藏在冰箱裡。還有2018年的泰國殺妻騙保案,丈夫故意將妻子按入水中,偽造現場讓她溺水身亡。
在「杭州殺妻案」偵破不久,四川省安嶽縣公安局發布的一則通報,也很令人細思極恐。一名屈姓男子報案,稱其妻子在7月19號失蹤,經過調查,報案人屈某某有重大作案嫌疑。25日,警方將屈某某控制之後,他供述了「趁妻子熟睡時,將其殺害」的犯罪事實。
除此之外,大熱網劇《隱秘的角落》,豆瓣9.5分紀錄片《辛普森:美國製造》等,都有讓人印象深刻的類似情節。前者張東升挽救貌合神離的婚姻未果,轉而對妻子痛下毒手;後者因為缺乏直接證據,成為美國歷史上疑罪從無的最大案件。而改編自同名暢銷小說的電影《消失的愛人》裡,丈夫並未「殺妻」,只是妻子精心布置下的局,卻一再成為眾人懷疑的焦點。
有網友還找出了美劇《重案組》第一季裡,老警探說出的經典臺詞,追查妻子失蹤案的嫌疑人,遵循三條規律:「It's always the husband. It's always the husband. It's always the husband.(每次都是丈夫幹的*3)」
(IC photo / 圖)
Always husband?
光憑印象來判斷嫌疑人身份,每一出妻子失蹤案的背後都認定丈夫有重大嫌疑,其實會過於主觀和武斷了。
實際上,在《重案組》的第五季,之前提到的經典臺詞還出現了另一個版本:「It's always the wife.(每次都是妻子幹的)」19年高分美劇《致命女人》的主要情節,也是圍繞三起「殺夫」命案展開。
那麼問題來了,當初相愛的人怎麼會相殺?在一段異性婚姻或者親密關係中,女方被男方殺害的機率,真的會比男方被女方殺害的機率高嗎?
從數據上來看,這個說法有一定的道理。
美國暴力政策中心(Violence Policy Center)每年更新一份兇殺數據。在最新的數據分析裡,研究人員根據美國聯邦調查局(FBI)提交的相關報告指出,在2017年發生的1948起女性兇殺案中(這裡只討論一案一名受害者的情況),有92%的女性受害者是被她們認識的男性謀殺。而在這92%的案件裡,有62%的女性受害者是兇手的妻子或者親密伴侶。
這份報告的出發點是加強女性安全意識,因此並未附上當年的男性兇殺案的相關數據。
但是,從一份美國司法統計局找到的報告顯示,從1980年~2008年期間的兇殺案裡,女性被親密伴侶殺害的案件百分比在40~45%之間徘徊,而男性則是從10%下降到5%左右。這裡對「親密伴侶」的定義包括已婚、離異、情侶和同性伴侶。
而在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UNODC)發布的2019年全球兇殺案數據裡,也提到了兩種兇殺案數據的巨大差異性。UNODC在報告裡面寫道,雖然跟男性(81%)相比,女性受害者(19%)在兇殺案裡佔據較小的比例,但是她們(82%)比男性(18%)更多地遭受著來自枕邊人的致命一擊。
報告同時指出,這些男性對親密伴侶實施犯罪的時候,往往並不是心血來潮的激情犯罪;男性兇手的殺人動機通常包括佔有欲、嫉妒和被遺棄的恐懼,女性殺手的殺人動機往往和長期遭受暴力相關;年齡差距在15歲以上的「男長女幼」親密關係,可能會比年齡相仿的人承受更高的風險。
儘管數據呈現出來如此,網上也有聲音對這種比較進行了質疑,他們認為女性嫌疑人跟男性相比更容易從兇殺案中脫罪或者輕判,而兩者兇殺案的數量級別差異較大,這樣單憑百分比進行比較沒有太大意義。
「沒有掌握全部證據之前,先作出假設來,這是絕大的錯誤。」這是大偵探福爾摩斯帶給我們的啟示,性別也好,動機也好,我等吃瓜群眾把對案件的猜測留在心裡就好,剩下的就都交給公安和時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