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杭州4月8日電(記者 沈蘭)從18萬的西湖龍井到22萬的「熊貓茶」再到13萬的信陽毛尖,最近「綠茶皇后」很忙很有壓力正遭遇著內憂外患,這其中既有普洱茶、鐵觀音、大紅袍、信陽紅等後來者居上搶佔市場份額,又有來自「龍井茶」內部的憂患。正在此間召開的杭州市政協十屆一次會議上,杭州政協委員提議,做真西湖龍井「金」字招牌。
每一年清明前後,西湖龍井茶一定成為杭州這座城市的一個繞不過的熱門話題,有著1300多年歷史的西湖龍井茶,是杭州這個特定地域的文化積澱,它不同於一般的農產品,其影響力已遠遠超過了茶葉本身。
杭州政協委員、杭州市文聯組織聯絡部副主任闕雲霞發現,西湖龍井茶品牌保護形勢不容樂觀,面臨著現實的挑戰。一方面,龍井茶延伸到了浙江大部分茶葉主產區,種植面積拓展到110多萬畝,其中西湖產區只有2萬畝。
但現實情形是目前不少浙江省外地區的綠茶也擠進了這個陣營,大佛白龍井、龍井43、平陽特早、群體種、迎霜、浙農117、浙農139、烏牛早各種「龍井茶」遍地開花,幾乎成了扁型綠茶的代名詞,「龍井茶」大量充斥市場,「西湖龍井」湮沒到了汪洋大海之中。一些經營者也時常藉機淡化二者區別,任意以假充真、魚目混珠,讓一般消費者難以辨別而蒙受損失。
另一方面,龍井茶的產業化、規模化、機制化已成燎原之勢, 新技術、新手段、新品種屢見不鮮,特別是隨著新龍井茶產區新品種和機制茶的日益普及,完成了以「傳統龍井茶」為旗幟到以「新龍井茶」為主體的跨越,產業的整體實力和經濟效益全面提升。新品種、機制茶的盛行,動搖的是傳統龍井茶的根本。而反觀西湖龍井產區,在市場化的衝擊下,則為保護品牌、捍衛傳統、弘揚文化而苦苦堅守,原汁原味的西湖龍井陷入了「危機」,競爭力明顯下降。另外,就西湖龍井茶產區本身而言,也存在一些問題令人憂慮。
闕雲霞提出,亂市之下應由政府牽頭大力實施政府推真、企業做真、茶農賣真、專賣店售真、媒體宣真的「五真」策略,加大對核心產區西湖龍井的整體保護力度,以此凸現知名度和競爭力,是杭州今後保護這一品牌重要途徑。具體包括,政府推真,發揮主推手的牽引作用;企業做真,嚴格「龍井茶」區域概念;茶農賣真,剎住非誠信經營風氣;專賣店售真,建立嚴格的檢查監督機制;媒體宣真,為消費者提供可靠信息。
據調查,每年茶農自產自銷西湖龍井佔三成左右。但不少茶農受利益驅動,尤其在每年新茶自銷中以假充真、魚目混珠的怪象時有出現,消費者常常為此而憤怒又投訴無門。日前,為了規範茶葉市場亂象,浙江杭州西湖區龍井茶產業協會經政府授權正式啟用「西湖龍井」地理標誌,48家企業獲得西湖龍井「地理身份證」,從總量上控制西湖龍井失真。。
杭州政協委員、杭州富陽市農技推廣中心茶葉站站長丁永君也提出,長期以來,西湖龍井茶位列全國十大名茶之首,以「色綠、香鬱、味甘、形美」的品質技壓群芳,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但浙江外省的普洱茶、鐵觀音、大紅袍、信陽紅等茶葉,通過政府大力宣傳和推介,其茶葉的地位、聲譽、口碑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其產量、產值、單價都有了極大的提升,大有後來居上的勢頭,對西湖龍井茶造成了很大的挑戰。現階段,應該加大西湖龍井的公益性宣傳,提升杭州的茶葉集散地功能,尤其要提升龍井茶的集散地作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