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被害者》揭露了邊緣人物的絕望:不被接納,遠比死去更痛苦

2020-12-20 一味清歡說

作者| 大茶

這幾年,臺灣陸續推出了幾部優質高分的電視劇,刷新了我們對臺劇以往的認知,也讓很多觀眾眼前一亮。

最近,由Netflix平臺(又稱「網飛」)出品的一部臺劇——《誰是被害者》再次衝進高分榜。

這部改編自小說家徐瑞良創作的《第四名被害者》,集結張孝全、許瑋甯、林心如等卡司陣容的電視劇,用一樁樁觸目驚心的案子,配合灰暗壓抑的鏡頭,犀利地揭開了一個個引人深思的故事。

深夜,警方接到一樁旅館溶屍案:過氣女歌手蘇可芸躺在旅館的浴缸裡,被食人魚酸腐蝕得面目全非。到場的警察踟躕在浴室玻璃前,不敢進入,就連經手多樁案件的刑偵隊長趙承寬(王識賢 飾)也被案發現場觸目驚心的場景震驚。

案情發生後,警方迅速收集現場的證據,然後送往警局的鑑識科。負責指紋鑑定的鑑識人員方毅任(張孝全 飾)在對比命案現場留下的物證時,意外地發現了自己女兒江曉孟的指紋。

警方還來不及找出更多的線索,鑑識科就發現,溶屍案的屍體竟然不是蘇可芸本人,而是另一個名叫阿皓的年輕男子。很快地,又發生了一起自焚案件,警方到場的時候,屍體已經燒焦,同時被發現的還有一張署名為張聰健的員工卡。經過鑑定,這具燒焦的屍體正是蘇可芸。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緊接著,又出現了第三具屍體,死者正是此前員工卡的主人張聰健……

這些看似毫無關聯的人相繼被害,導致案件陷入了一種匪夷所思的境地。

那麼,這些案件是否為同一人所為?到底誰才是真正的被害者?而這些接二連三死去的人,真的毫無聯繫嗎?

事實上,當你回過頭來,重新把目光放在每一個受害者身上,你就會發現,所有的被害者都有著明顯的共同點:不被社會接納、孤獨、失敗。他們都是拼盡全力去生活,卻仍然被社會拋棄、掙扎於社會底層的人物。

遊誠皓,溶屍案的受害者。阿皓有性別認知障礙,他生前最大的願望,是成為一名女生,可父母、身邊的人都反對他。他不屈服,反而常常穿女裝、戴假髮,可他付出的這些努力反而讓他被當做怪胎,甚至在他工作的夜總會裡的男客人也總想欺負他。被排擠、被嘲弄,把阿皓逼入了絕境。

蘇可芸,自焚案的受害者。蘇可芸曾經是紅極一時的歌手,但由於年輕時候的一些負面消息一度過氣,如今的她復出也無人問津。她信任的合作夥伴表面奉承她,可是一轉頭,就和別人在背地裡嘲笑她。沒有了熱愛的事業、粉絲的擁護,再加上心理上的壓力和鋪天蓋地的流言蜚語,讓蘇可芸漸漸被壓垮。

張聰健,第三名受害者。張聰健是一家房地產公司的金牌銷售,可是高壓的工作環境讓他不幸患上了胃癌。公司的高層知情之後,非但沒有給他應得的獎金,反而讓他自請離職。命不久矣的他多次想要揭發公司對員工不合理的壓榨,努力想為基層員工維權,卻始終無果。被現實壓迫的他,慢慢放棄了對生的希望。

還有活在弟弟陰影之下的莊秉榮、犯了罪想要贖罪卻始終不被原諒的劉光勇、無力揭發療養院醜惡行為的周洋,他們都是被害者。

這些人活著的時候,被身邊醜惡的人和事不斷傷害,他們漸漸地被逼向死亡邊緣。所以當有人輕輕地推他們一把,他們便會義無反顧地選擇死亡。

因此,隨著越來越多案件的發生,線索也逐漸明晰:每一個被害者的死,都是為了完成下一個人的遺願,因為他們要讓自己的死變得有價值。

遊誠皓扮做蘇可芸的模樣死在旅館裡,實現了自己想要做女孩的心願,也讓蘇可芸的最後一張專輯大火;蘇可芸在張聰健就職公司的在建大樓裡面自焚,讓該公司對員工的不合理壓榨曝光於世;張聰健死在莊秉榮的木雕倉庫內,讓人們知道了莊秉榮才是那個具有藝術天賦的雕刻家……

所以,無論有沒有幕後黑手,這些人都早已失去了對生的渴望。他們不是被幕後推手殺死的,是被周圍的人和事迫害致死的。

很顯然,這部劇不僅僅是一部懸疑推理劇,更包含著強烈的人文關懷。它站在被害者的角度,非常謹慎且嚴肅地處理「自殺」這個敏感的議題,通過對每個角色生活背景的塑造和內心活動的描寫,去幫助觀眾探尋每一個身份的故事。

而《誰是被害者》的內容所展現出來的誠意在於,它不僅追求立意上的深度,同時,在人物的塑造上也十分細膩且有溫度。

張孝全飾演的方毅任是一名亞斯伯格症患者,這種病症最重要的特徵便是社交困難和溝通困難。所以儘管方毅任在刑事鑑定和邏輯推理上有著異於常人的天賦,但是不擅於與人溝通、不會表達情感的他,不可避免地成為了尋常人眼裡的怪胎。

這樣的他,整天只知道沉迷於工作,一心扎在案件中,忽略了身邊所有人,這其中也包括自己的妻女。一家人出門的時候,女兒在車上哭鬧,方毅任不懂得怎麼哄自己的孩子,只會叫喊著要求妻子讓女兒安靜下來。在女兒被化學藥劑燙傷的時候,他的第一反應是去檢查證物,而不是救自己的女兒,妻子再也受不了這樣崩潰的生活,帶著女兒離開了他。

所有人也都以為,方毅任是一個毫無情感的人。可是,在發現十多年未曾相見的女兒可能與命案有關時,出於一個父親保護孩子的本能,方毅任沒有多想,就選擇把證據藏匿起來。他看似在情感上無所牽連,但有關女兒的事情,他都會下意識地做出非常態的反應。也正是出於此,他才會決定跑案發現場,和別人合作,親自追查案件的真相。

而推動案件追查的,除了擔心女兒的方毅任,還有記者徐海茵(許瑋甯 飾)。對新聞有著敏銳嗅覺的徐海茵,對於自己的事業有著嗜血般的狂熱,而常年的記者工作也讓她變得圓滑幹練。

她可以假扮粉絲進入蘇可芸家裡偷拍,也可以假扮社工去套取遊誠皓妹妹的話,上一秒還真誠得讓人不忍拒絕,下一秒就瞬間恢復冰冷的表情。為了挖出想要的新聞,她手段用盡。所以為了拿到蘇可芸案件的報導,她選擇和平常人不願接近的方毅任聯手合作、情報互通。

這樣的徐海茵,看起來有些討厭,甚至是不擇手段。但實際上,她也有著不為人知的童年經歷。在她很小的時候,她的父親帶著全家開車到海邊燒炭自殺,最後只有她和母親活了下來。童年的陰影,讓徐海茵不可自拔地選擇了用不間斷的工作來麻痺自己。所以,執著於對案件的追查不過是徐海茵的工作常態。

除了對自殺群體的關懷、對主要人物細膩的刻畫,《誰是被害者》還把對社會新聞意義的探討放進了短短八集的內容當中。

徐海茵總是在第一時間內就寫出了社會爆點新聞。可是,在追查案件的過程中,徐海茵發現,新聞報導也成為了被害者自殺的原因之一:

對溶屍案的報導使得蘇可芸的專輯大火,也讓蘇可芸實現了自己的心願從而選擇自焚。對莊秉耀(莊秉榮的弟弟)拿哥哥的作品欺瞞大眾的報導,讓世人知道了莊秉榮才是那個雕刻奇才,從而實現了莊秉榮的心願,讓他無怨無悔地選擇自殺。

這樣巨大的衝擊讓徐海茵漸漸意識到,身為記者,能夠在第一時間做出獨家、勁爆的新聞固然是件好事,可是這些新聞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某些個體,甚至會產生無法預估的負面影響。

所以社會新聞作為有話語權、有關注度的媒介,如果不對新聞內容慎之又慎,而是以一味追求噱頭的方式去報導事件本身,那麼這樣的新聞,不僅不能向觀眾傳達新聞的意義,更是會導致更多「被害者們」的出現。

在影片的最後,我們知道了案件的幕後兇手,一個是李雅均(林心如 飾),一個是江曉孟(李沐 飾)。不可否認,李雅均和江曉孟是這些案件裡的加害者,但她們同時也是這個社會的被害者。

李雅均通過使用麻醉劑和心理暗示,幫助每一個被害者自殺。她不是駭人聽聞的變態殺手,相反地,她也是萬念俱灰的被害者。她在經歷了前夫的家暴後身心俱損,是療養院的周洋讓她重新燃起了對生活的希望。可是周洋在一次次控訴的失敗後,連自殺都不能如願,這讓李雅均最後的希望驟然熄滅,開始走上犯罪的不歸路。

江曉孟是推動被害者自殺的幕後幫手、是方毅任的女兒。曉孟在很小的時候就離開了自己的父親,可是那並不是她的本意。在她的每一幅畫上,都寫有一句「爸爸我愛你」。

在媽媽病重的時候,她也想過尋求父親的幫助,可是方毅任與她擦肩而過的時候,完全忽略了她的存在。無力支撐生活的她只能選擇拔下母親的呼吸管,放棄了救治母親的機會。母親的離世、父親的忽視,是曉孟犯罪的動因。她犯下連環案件、故意留下自己的線索,只是為了用最極端的方式來求得父親對自己的關注。

看完整部作品,我不僅僅驚嘆於導演用這麼短小精悍的劇集,呈現出了如此精彩紛呈的故事和引人深思的內容,我更感謝每一位創作了這部電視劇的成員,他們讓觀眾看到了許多底層人物的故事,以及那些應該被關注的社會問題。

儘管每一個被害者的死亡都換來了他們心願的實現,可是我們應該看到的是《誰是被害者》真正想要傳遞給我們的內容——活下去。

如果劉光勇能夠給他生命多一點時間,那他就可以送他的小孩去上幼園、上小學。遊誠皓如果能活著,收到他妺妹準備的禮物,也許他就會有勇氣,去等到這個社會理解他、接納他的那一天。

張聰健家裡有一棵樹,從來沒有開過花,他一直很想看看那棵樹到底會開出什麼樣子的花來,如果他再多活幾個月就可以看到。莊秉榮雖然一直活在陰影裡,但如果不需要在乎別人的眼光,他其實早就向世界證明了自己。

蘇可芸在當紅的時候曾經墮過胎,這是她心裡一直揮之不去的陰影,所以她持續不間斷地在資助需要幫助的小孩,就算在逃債的時候也從來不間斷,如果她能不被這個社會的價值觀所綁架,她會知道這世界上還是有很多人很愛她的。

如果這些受害者沒有自殺,而是選擇活下來,那麼他們就能夠看到這個世界給他們的希望,能看到身邊人和事給他們帶來的美好。也只有活下來的人,才能改變自己的痛苦,正如江曉孟等到了方毅任遲來的父愛、徐海茵克服了童年的陰影,她們都得到了與自己和解、與世界和解的機會。

所以,一個人該如何去面對生命中的痛苦,是永遠無法通過他人來解答的問題,但無論如何,唯有活下去才有力量,才有改變,才有希望。

相關焦點

  • 《誰是被害者 第一季》被留下的 比死去痛苦
    誰是被害者?你永遠不知道,你的身邊可能就隱藏著不為人知的加害者與被害者。每個人都可以是被害者,也可以是加害者。影片中我們可看出蘇可芸想要被世人記住,遊誠皓想要得到世人的認可,張聰健想要得到世人的尊重,莊秉榮想要得到世人的認同,劉光勇想要得到世人的原諒。看到共同點嗎?對,就是世俗的眼光。
  • 《誰是被害者》:誰能夠找到我 誰想要找到我|江曉孟|誰是被害者|...
    《我們與惡的距離》探討無差別殺人案中受害者與加害者及其家庭社群的複雜羈絆,《誰是被害者》則將問題推進一步,以警方鑑識專家方毅任(張孝全飾)和調查性新聞記者徐海茵(許瑋甯飾)的職業生涯雙線合璧,在一件件互相關聯的命案調查中,揭露「被害者」們的際遇與心理,透過那些被偽裝的屍體和現場、被調換的身份與願望之下,誰是真正的被害者?誰又是加害者?如此繁複龐大的連環局,目的又是什麼?
  • 他們為何如此地死去,記誰是被害者
    誰是被害者,豆瓣評分8.1《誰是被害者》是這部臺劇的劇名,一看劇名,我感覺比較詫異。一般來講,這類刑偵劇中被害者都是已知的人,兇手才是未知的,需要警察通過線索,找到嫌疑人,得到事件真相。可是,這部劇一開始展現出來的就是死者的慘狀,需要過各位警察找到相關證據。
  • 《看見》誰是被害者
    我曾經覺得是狗屎的電視劇,我的朋友看的津津有味,我發出上帝視角的疑問,他們說這種電視劇不需要動腦,跟著劇中的人物一起無腦嗨就行了,反正就是為了打發時間嘛。臺灣的電視劇最近幾年似乎開始復興,雖然我也不知道那些影視大號為什麼要說復興。小時候迷戀過臺灣的偶像劇,惡作劇之吻,愛情魔發師,王子變青蛙……,似乎再就沒涉獵過其他臺灣影視作品。19年的《我們與惡的距離》、《想見你》火爆內地,被人吹爆的這兩部劇均產自臺灣。今年,20年的《誰是被害者》一出來就被打上精彩佳作的標籤。
  • 《誰是被害者》燒腦年度黑馬劇,獻給在這個世界掙扎的人……
    最近,一部由著名出品公司網飛出品的臺劇《誰是被害者》開播,一經開播掀起了無限的討論,刷新了對臺劇和網飛出品的理解,該劇由由《誰是被害者》真的特別好看,題材燒腦,大尺度,懸疑,劇情環環相扣,一環扣一環,這一案件中的被害者看似他殺,實則另有玄機。短短八集,一個八個鍾,把劇裡的每個小人物性格和行為,角色形象都樹立了很好,每個小角色都有他的故事同遺願,也因為每個小人物的死前遺願發生了接下來的劇情。最後結局也非常令人溫情感動。
  • 重口味勁爆臺劇告訴你:活下去才是對抗痛苦的正確辦法
    繼《我們與惡的距離》、《罪夢者》、《想見你》之後,又一部題材勁爆、情節緊湊、邏輯推理性極強臺劇《誰是被害者》迎來熱播,廣受好評。由Netflix(奈飛)出品,張孝全、許瑋甯、王識賢、林心如等領銜主演的華語劇集《誰是被害者》於2020年4月30日陸續播出。全劇共8集,單集片長65分鐘,懸疑犯罪題材,目前豆瓣評分8.0。前六集每集一個兇殺案,被害者身份不同、行業不同、作案手法不同,但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環環緊扣,引人入勝。
  • 今日觀影—《誰是被害者》
    死過的人都明白活著的寂寞,不被接納,被忽視,被踩在腳底下,像是活在黑洞裡,擁有再多還是覺得一無所有。「生與死」就像「雞生蛋還是蛋生雞」一樣,一直是被探討又始終無法給出正解的哲學問題。生死的選擇也從來不是單一的事情,《聖經》上說自殺的人會墜入地獄,因為自己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也是不可饒恕的罪行。
  • 《誰是被害者》聚焦陰影之下
    不劇透,請感興趣的朋友親自一探究竟。》飽受好評的另一重特質,是把懸念設置的核心問題從傳統懸疑犯罪劇集關注的「誰是真兇」轉變為「誰是被害者」,並將思考向社會的尺度去延伸。從而通過每集的案件展現出多樣化而有深度的底層人物群像——光華散盡的過氣女星、不被社會接受的跨性別者、患癌後遭黑心公司解職的社畜……
  • 一口氣看完8集,看到頭皮發麻,《誰是被害者》挑戰你的心理極限
    這不,又有一部由小說《第四名被害者》改編,一播出即登頂Netflix,獲得華語劇集歷史最高分的《誰是被害者》重磅開播了。雖然節奏夠快,但單元劇集之間千絲萬縷的關聯又讓人不得不佩服作者與編劇的功力:上一案的核心人物,一再被發現死於下一案的現場。究竟誰是「加害者」?而誰又是「被害者」?太多的謎題,等待著揭曉。
  • 《誰是被害者》:Netflix的這部臺劇,口碑還不錯
    《誰是被害者》海報終於,跟此前的「華語三部曲」相比,《誰是被害者》有了一個相對體面的口碑。《誰是被害者》改編自臺灣推理作家天地無限的小說《第四名被害者》。劇集主人公方毅任(張孝全 飾),是警察局刑事鑑識中心的鑑識員。方毅任罹患亞斯伯格症(沒有智能障礙的自閉症)。
  • 《誰是被害者》裡的江曉孟有邊緣性人格障礙嗎?
    談談《誰是被害者》裡的江曉孟有邊緣性人格障礙症嗎?起因診斷臨床表現治療回到劇中最近的臺劇《誰是被害者》裡的江曉孟,在討論她的病歷時,念了很多的疾病,其中有一個很快念過去的病是邊緣性人格障礙症。雖然不是整個劇集的重點。
  • 《誰是被害者 第一季》我喜歡的臺詞
    鑑認是了解人類行為模式的科學,我們通過遺留下來的跡證,去了解人怎麼做跟為什麼做,但諷刺的是, 這些死者在生前,並沒有人在意他們是誰,而死了之後,我們才通過他們遺物,拼命想要去了解他們生前的樣子。>大家好,我是蘇可芸,你們會記住我的歌聲,記住我的美麗,記住我最燦爛的一面媽, 現在新聞都在討論我媽,不要傷心,你只要把我埋葬在你的心裡,我永遠都在你的心裡莊秉榮遺願弟弟,雖然我瞎了,但我看得比誰都還清楚
  • Netflix最高分華語劇,《誰是被害者》挑戰禁忌話題,一集一反轉
    從全片質量來講,《誰是被害者》是一部質量很高、內容很深刻的懸疑劇。高能設定:開篇大尺度畫面密集《誰是被害者》改編自臺灣推理作家天地無限的小說《第四名被害者》,主要講述一名亞斯伯格症的鑑識官方毅任,在一起詭異的命案中,發現命案的關鍵證物,竟涉及失聯的女兒。
  • Netflix最高分華語劇,《誰是被害者》挑戰禁忌話題,一集一反轉
    從全片質量來講,《誰是被害者》是一部質量很高、內容很深刻的懸疑劇。 高能設定:開篇大尺度畫面密集 《誰是被害者》改編自臺灣推理作家天地無限的小說《第四名被害者》,主要講述一名亞斯伯格症的鑑識官方毅任,在一起詭異的命案中,發現命案的關鍵證物,竟涉及失聯的女兒。為了找到真相拯救女兒,他誤導自己的搭檔刑警趙承寬,與握有重要線索的記者徐海茵進行合作,由此而展開的一系列故事。
  • 重口限制級華語劇——《誰是被害者》
    帥哥才能看到這行字這不,最近又來一部大尺度、燒腦、懸疑劇——《誰是被害者》The Victims' Game沒想到這一回,《誰是被害者》全八集一次性上線後,口碑竟然還不錯。相比《罪夢者》的「拖沓混亂」,《誰是被害者》明顯更符合觀眾的看劇習慣。
  • 豆瓣8.1,《誰是被害者》為何創下奈飛華語劇最高評分?
    由奈飛出品的華語劇集《誰是被害者》以一種較為黑暗的視角,直面那些積弊已久的社會性問題,靠近不被社會主流意識接納的邊緣人士,辯證著生死議題,呈現了以「遺願」為勾連的連環殺人案。八集短劇,八個主題,五個悲劇事件,《誰是被害者》在敘事模式和人物塑造上,皆採取了美劇思維。以多個小案件串聯起故事情節,最終引向核心大案的敘事方式,在罪案題材劇中屬常規操作,然而,《誰是被害者》以「遺願」為「鉤子」,將每個主題故事嚴絲合縫地串聯起來,將社會底層的群體的沉痛故事鋪陳開來,還是比較新穎的手法。
  • 《誰是被害者》:生亦何歡,死亦何苦
    生死問題一直是一個人生究極問題,圍繞著這個問題出現過無數的討論、截然不同的觀點,而且似乎沒有人能夠找到最正確、最令人信服的答案,尤其是當生死具象到某個具體人身上時,又會因個人情況的不同而變得曲折複雜,讓人難以斷言,今天我們要介紹的這部劇,正是借一連串具體社會人案例的呈現,來探討這個人生的究極命題——《誰是被害者》。
  • 《誰是被害者》:生亦何歡,死亦何苦
    生死問題一直是一個人生究極問題,圍繞著這個問題出現過無數的討論、截然不同的觀點,而且似乎沒有人能夠找到最正確、最令人信服的答案,尤其是當生死具象到某個具體人身上時,又會因個人情況的不同而變得曲折複雜,讓人難以斷言,今天我們要介紹的這部劇,正是借一連串具體社會人案例的呈現,來探討這個人生的究極命題——《誰是被害者》。
  • 《誰是被害者》歷年來最燒腦好看的臺灣電視劇
    臺劇《誰是被害者》近日以其高潮迭起的劇情、製作用心的場景和高演技的演員班底吸引了眾多觀眾的眼球。當然,最引人入勝的還是它背後的人文關懷和立足於現實對人生的思索。《誰是被害者》在劇情的一開始就吊足了觀眾胃口,逼真的屍體和充滿懸疑的案件讓人慾罷不能。
  • 《誰是被害者》:社會邊緣群體的怒吼,比《隱秘的角落》還燒腦
    《隱秘的角落》完結之後,很多觀眾直呼不過癮,而最近一部臺灣的懸疑劇《誰是被害者》,帶著人們走向另一種恐怖,來自社會邊緣群體的吶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