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曾經歷,何來刻骨。霍建起的電影給人感覺總是淡淡的。情節淡淡的,人物淡淡的,衝突淡淡的,淡得讓人感覺像一杯白開水,因此,國讎家恨也可拍的細膩柔美,諸如《秋之白華》,民國才女也可悽婉動人,諸如《蕭紅傳》,不管社會如何變革,在這個越來越浮躁的社會,霍建起一直堅守著他創作的理念,猶如娟娟細流,緩慢卻溫暖人心。
《1980年代的愛情》是導演寫給自己的情書,寫給那些和他一樣經歷過那個年代現在卻已經不再年輕的人們,很遺憾,我出生在80年代,不曾經歷,因此談不上感觸,所以,站在旁觀者的角度,我體會不到那個年代的堅韌和堅持,看到的只有導演的有心無力,情節的前後脫節,以及為了製造遺憾的刻意和細節的吐槽。當然,影片還是有可取之處的,那邊遠山寨在鏡頭前變得美輪美奐,每一幀都像油畫一樣有質感,導演是學美術出身的,這是他的長處,然而也只剩這些了。
遙想當年的《那山那人那狗》,撲面而來的山村氣息,與世隔絕的環境落後卻又讓人沉醉其中,流連忘返,讓我認識了中國最美的農村婺源,那時的劉燁還是那麼的青澀,陳好鄰家有女未長成,然而,他們的氣質又和電影的質樸渾然天成,處處透著原生態。之後的《暖》一脈相傳,把中國的農村拍得那麼美那麼醉,以至於我一直認為霍建起最適合為中國農村代言,一晃多年過去,導演的功力不見長進,反而有點江郎才盡的感覺,也許,美好的東西只能存在於記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