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的風雲人物怎能不提袁世凱?他立的功是大功,過也是大過,當然這裡我們不提他的功過是非,我們只來看看他的家庭生活。
袁世凱死後,其中一位朝鮮籍的妾自殺殉情。這位妾姓金,也有稱閔氏。她是朝鮮皇族人,小名叫碧蟬,朝鮮明成皇后的表妹。小時候被朝鮮王妃母家收養了,做了閔氏的養女。也有說她是朝鮮公主,不過以訛傳訛罷了。
為什麼袁世凱能娶到朝鮮女人?這就與他12年的朝鮮歲月有關了。
袁世凱聲名鵲起應該感謝朝鮮,一場朝鮮政變讓袁世凱嶄露頭角,從此官運亨通。並且娶了三個朝鮮小妾。可以說是愛情事業雙豐收。
1882年6月,鄰國朝鮮發生了壬年兵變。朝鮮高宗李熙之父興宣大院君李罡應趁著兵變奪權。並同時殺了一些幫助閔妃訓練軍隊的日本軍官,日本派兵進朝鮮,要求朝鮮賠償。閔妃請求清廷出兵平亂。
作為宗主國,光緒帝下旨,派吳長慶的部隊慶軍去朝鮮平息動亂,袁世凱跟隨東渡朝鮮。
到了朝鮮後,袁世凱因「治軍嚴肅,調度有方,爭先攻剿,尤為奮勇」被報以首功。因為他捕獲了大院君並把他押回天津,8月底,又悉數清理了大院君餘黨勢力,大院君政權徹底垮臺,閔妃政府重回政治舞臺。
為了感謝袁世凱,閔妃就把她的表妹金氏嫁給了袁世凱,因為是籠絡感謝,所以金氏與袁世凱的婚姻就是一場政治聯姻。
隨後,年僅23歲的袁世凱以幫辦朝鮮軍務身份駐藩屬國朝鮮,協助朝鮮訓練新軍並控制稅務。並且很得人心。1884年,袁世凱被封為「駐紮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位同三品道員,左右朝鮮政局,儼然朝鮮的太上皇。
後來袁世凱回國,當然金氏也就跟著回來,袁世凱妻妾眾多,說是一妻九妾,也有說不止十個,有15個之多。
可為什麼就金氏殉情?其實沒那麼深情,是金氏看不到生活的希望,唯有一死解脫。
袁世凱的封建思想濃厚,非常欣賞封建官員的一妻多妾制度,而且身體力行。他曾經洋洋自得的說:「從前鹹豐帝有四個美人,我卻有十多個呢。」
原配夫人于氏,比袁大兩歲,兩人感情一般般,袁世凱又好色,當然源源不斷地納進不少美人,他納妾沒多高要求,要麼漂亮,要麼能持家。
先介紹一下袁世凱的各位小妾:
(一)閔氏:小名叫碧蟬,就是殉情這位。(二)黃氏:綽號小白菜,和袁世凱是同鄉,她是豆腐作坊黃氏之女。(三)何氏:蘇州商人的女兒,小名阿桂。(四)柳氏:小名三兒,天津韓家班名妓。(五)洪氏:洪述祖的妹妹。之前還有一個第五小妾名叫紅紅,也是勾欄中人。袁世凱在做魯撫的時候,紅紅和男僕私通被袁世凱發現,然後殺掉了。(六)範氏:袁世凱的同鄉,袁侞媼的女兒,小名鳳兒。(七)葉氏:揚州人。父親叫葉巽,是候補河南知縣,父親死後家道中落,葉氏就被轉贈給袁做妾。(八)貴兒:盛氏的婢女,姓名不知,小名貴兒,揚州人。(九)大小尹氏:最初都是六姨太洪氏的丫鬟,她們是同胞姐妹,但不知道是哪裡人。(十)汪氏:袁世凱同鄉,榜人之女。(十一)周氏:杭州名妓,擅長作詩,別號憶秦樓。(十二)虞氏:原本是袁家的侍婢,小名叫阿香,姓氏不詳。(十三)洪氏:洪述祖的侄女,小名翠媛,和六姨太洪氏還是姑侄。
重點說說這位金氏的命運。
袁世凱的三女兒袁靜芬曾經說道:
「我父親原定娶朝鮮李王妃的表親金氏一人為妾。可是,在金氏嫁過來的時候,還帶來了兩個陪嫁的姑娘,閔氏和吳氏。我父親就一併收她們為姨太太,並按她們年齡的大小,排定吳氏為二姨太,金氏為三姨太,閔氏為四姨太。還因為這三個人都是在大姨太太手裡娶的,所以我父親就讓姨太太沈氏 負責教導她的責任。」
金氏本以為是嫁過來做袁世凱的正室的,不料過門後,她不但做不成正室,她帶來的兩個陪嫁丫頭反倒和她一起被袁世凱收為姨太太。所以整天鬱鬱寡歡。同時在她頭上,還有一個被袁世凱當作「太太」看待的大姨太太沈氏。
這位沈氏大有來頭,原是蘇州名妓,是袁世凱落魄時的知己,沈氏「慧眼識英雄」,資助袁世凱去獵取功名,並備酒送行,袁發誓決不相負。袁發跡後,果然娶沈氏為姨太太。因為「第一夫人」于氏懦弱無能,上不得臺面,袁便把沈氏作為「太太」看待,在一些外交場合中,沈氏也常以太大身份出現。袁還讓她管家,並讓兒女們稱沈氏為「親媽」(沈未生子女),可見袁對她寵愛的程度了。
這三位朝鮮小妾也是沈氏負責管教。
金氏當時才是一個16歲的小姑娘,在那樣的情況下,她只有逆來順受,但心情肯定痛苦的,由於精神苦悶的重壓,使她成為一個性格古怪的人。
一方面,似乎脾氣很好,對家裡所有的人都很和氣;另一方面,卻會因為偶然的原因,一語不合就鬧起氣來。有一次袁世凱和她在瀛臺下圍棋,她居然把棋盤、棋子全都扔到湖裡去了。她這種古怪脾氣,也表現在對女兒和丫頭們的責打上。
她的「重男輕女」的思想相當嚴重,所以對待女兒比對待兒子要厲害得多。她有時毒打起丫頭來,那就更加厲害了。
金氏皮膚很白,很美麗。但是,她神情木然,似乎永遠沒有高興的時候。她不但對女兒沒有什麼親熱的表示,就是袁世凱有時候到她房裡去,她也是刻板地對坐在那裡。有時候,袁世凱談到高興之處,她雖然也陪著微微一笑,但笑過之後,立刻把笑容凝住。
因為遠離家鄉,她在過年、過節和生日的時候,總是暗暗地哭泣。她隨袁世凱來到中國後,除了與家人鴻雁傳書外,從沒有回過一次朝鮮。
她的父母為她做了三姨太十分痛苦。後來,她又要隨袁世凱離開朝鮮,父母更是倍加傷心,特別是她的母親看到自己的愛女迢迢萬裡地到一個陌生異地去生活,今後恐怕一輩子也難得見面,因此悲痛和思念的情感,就交織在這個老人的心中,竟然投井自殺了。
她父親既痛心於女兒的遭遇,又看到老妻因為戀女心切竟自尋短見,悲痛得吐血,六天後也就死了。
失去雙親,可想而知,金氏有多麼痛苦。而在袁府,袁世凱妻妾成群,她也不受寵愛。
金氏為袁世凱生了五個兒女:次子克文、三子克良、三女叔禎、八女(早亡)、十女思禎。
金氏在死前的頭一天裡,對親兒子克文說過兩件事:她過門不久,大姨太太常對她進行虐待,有一次,把她綁在桌子腿上毒打,以至於終生經常性的疼痛,而且不能伸直。
作為三姨太,她鬱悶痛苦,雙親的離世、大姨太的虐待讓她對生活的世界產生了絕望。袁世凱在世時,因袁十分善於處理同妻妾間的關係,所以她還尚有一絲寄託,袁世凱一死,對她而言是沉重的一擊,她感覺也沒念想了。也是她最終自殺的原因。
她臨死前,枕邊放著一封信,摘錄部分,以饗讀者。
於後及諸姊妹公鑑:碧蟬無狀,當今上升遐之日,不能佐理喪務,分後及諸姊妹之勞,竟隨今上而去,蟬雖死,亦弗能稍贖罪戾。然在蟬自揣,確有不可不死之勢與理。憶今上在日,嬪妃滿前,侍女列後,雖一飲一食,一步一履,悉賴人料量而承應之。今茲鼎湖龍去,碧落黃泉,誰與為伴?形單影隻,索然寡歡,安得不悽然淚下者乎?蟬年甫及笄,即隨今上,頻年以來,早經失寵,然既邀一日雨露之恩,即當竭終身涓涘之報,無如畢生願望,迄未克償。輒嘗自矢,蟬縱不能報效於生前者,終當竭忠於死後,茲果酬蟬素志矣。夫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蟬當日讀白香山長恨之歌,未嘗不嘆明皇與玉環,其愛情何如是之深且摯,蟬何人斯,既極愚陋,且又失寵,敢冀非分想哉?不過欲追隨今上於地下者,聊盡侍奉之職務已耳。……零涕書此,罔知所云,尚乞矜而鑑之!
信中說她自己早已失寵,活著又不能分擔其他妻妾的家務,不如在陰間盡心照顧袁世凱。說得悽婉纏綿,讓人感動惋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