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文宗重光——宋龍舒郡本《王文公文集》·《宋人佚簡》學術研討會在永樂文化舉辦,數位專家仔細檢閱過最新現世的三卷宋龍舒郡本《王文公文集》,肯定其為真品,並於會上就王安石文集在歷代的刊刻、流傳、存佚情況,南宋初期的禮儀文化、政治文明和職官制度以及宋代實物文獻等方面展開討論。
出席研討會的嘉賓有歷史學博士、中國唐史學會原副會長、河北省歷史學會原會長、河北社科院原副院長、《宋人佚簡》研究專家孫繼民,文學博士、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古籍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副會長、宋史研究專家顧宏義,文學博士、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古籍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王安石研究專家劉成國,文學博士、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宋代文學研究專家張劍,文學博士、上海博物館研究員、上海市文物鑑定委員會成員柳向春,文學博士、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古籍研究所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華東師範大學小綠天樓古代書畫整理工作室首席專家丁小明,永樂文化創始人趙旭和永樂拍賣業務副總經理尚顥,由在藝科技、雲杪文化創始人謝曉冬主持。
現存最早的王安石文集,再現三卷孤本
2021年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誕辰1000年。這位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學者、文學家,是中國歷史上極少數能夠「廣涉四部、具有恢宏格局的文化巨人」。其政治改革、學術思想、文學作品,都對中國歷史進程和傳統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儘管生前著作等身,但他未曾親自編纂自己的詩文作品。自1086年去世後,其門生、長孫、曾孫等先後數次編撰其遺文。
在王安石千年誕辰之際,宋龍舒郡本《王文公文集》的面世引起了學術界和收藏界極大關注。首先因為其曠世稀藏的版本價值,原刻本傳世僅存兩部,中國藏有72卷於上海博物館,日本宮內廳書陵部藏有70卷,兩者如若合併除去重卷則可得一部《王文公文集》完書。
劉成國是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古籍研究所研究員,著有《王安石年譜長編》,據他研究,」龍舒本《王文公文集》是現存最早的王安石文集,完整保存了宋版的原貌。」「龍舒本」原書標目為《王文公文集》,是宋代安徽舒州(今安徽潛山)的官刻本,收錄王安石詩文,共計2281篇,全帙100卷,歐體字,除十數卷外,紙背全為宋人書簡手劄。在南宋之後迄無翻刻,入元後一直罕見著錄。直至清光緒年間,宋龍舒郡本方現殘帙。
自清光緒年間現身直至民國時期的記錄,《王文公文集》在中國境內僅存76卷。如今,除了藏於上海博物館的72卷,其餘四卷一直下落不明,時刻牽動學者的心。此次新現的三卷《王文公文集》一經披露,即刻在學界掀起熱議。
孫繼民是國內對《宋人佚簡》進行系統整理與研究的第一人,經他鑑定,「此次現世的是卷17、卷18、卷20,補上了過往缺失的三卷。新現三卷宋龍舒郡本《王文公文集》·《宋人佚簡》與上海博物館所藏72卷的內容風格一致,鑑定為真品,為研究王安石及宋代歷史、補充史料闕失,提供了重要文獻。」
上海博物館研究員柳向春持有相同觀點,他從藏印的角度指出:「首先,17卷的卷端有兩方劉氏藏印,無論是印文的內容和位置都是跟上海博物館現存的藏品是一致的。其次,此卷左下角有一殘缺的半方印,與《宋人佚簡》』商』印的位置完全吻合。」
特殊公文紙背文獻,浮現珍貴宋人手跡
南宋初期由於紙張短缺,二次利用舊公文紙張或私人信件刻印詩文蔚然成風,於是便出現了一種古籍版本的特殊形態——公文紙背文獻,也被專指是,宋元明時期利用官府廢棄的公文檔冊帳簿(包括私人書啟等寫本)紙背印刷或抄寫的古籍。
龍舒本《王文公文集》便是印於宋人書簡及公牘之上。上世紀80年代,書法及古代書畫鑑定大家謝稚柳先生建議將文集的背後影印,遂成巨冊《宋人佚簡》。曾經拍出2億天價的曾鞏《局事帖》,背面正是《三國志》刻本,二次利用紙張的情況與此次現身的《王文公文集》相似,當年更是以《宋人佚簡》為印證。永樂拍賣業務副總經理尚顥如此概括兩者的緊密關係:」提及《局事帖》,就不能不說《宋人佚簡》。「
《宋人佚簡》為向汮與八位同僚們之間往來的信札與公文,分別是:周彥、權安節、吳巘、汪舜舉、鍾世明、張臨、尹機、雷豫,對於宋代職官制度研究是上等的史料。新現的三卷56頁《王文公文集》·《宋人佚簡》中,涵蓋宋人手札38通49頁、酒物帳3頁,共計52頁。張劍研究宋代文學已久,他認為,「官方公函和私函能夠形成一種互動,正是發現這批公文紙最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顧宏義是國內著名的古籍文獻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宋史、古典文獻學,他特別指出:「卷十七第9頁跟第10頁就是一封公札,是一條』拼』的內容。下屬跟上司說:我這個事處理的不好,請求你原諒。』拼』對相關制度、官場文明、士大夫交遊研究會帶來很大幫助,因為現在往往書信只保存主幹部分,抬頭和下面都沒有,但其實這裡面非常講究。」
其中的宋人書法價值亦不容小覷。丁小明在華東師範大學小綠天樓古代書畫整理工作室擔任首席專家,他認為,以向汮為首的宋代官員,包括鍾世明和鍾彥,書法頗具大家風範,不亞於如今市場上廣受追捧的宋代書簡。
近代流傳堪稱傳奇,國寶文獻更添神秘
對於此次新現的三卷《王文公文集》來源,學術界與收藏界頗為關注。因為按照已有的研究,現存上海博物館的72卷《王文公文集》保存完好,流傳有序,頗為傳奇。
原藏清內閣大庫,光緒年間為寶應劉啟瑞氏所得,藏之於「食舊德齋」。1931年前後,民國時期著名藏書家傅增湘多次致信時任商務印書館董事長的張元濟先生,反覆商討劉啟瑞食舊德齋藏本與日本圖書寮藏本合印出版的事情。但是,不久之後劉啟瑞將其藏書賣出,先後轉入南潯、南通等地藏書家手中,合印之事隨之擱置,直到1962年才由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得以實現。
1960年代初《王文公文集》現身在香港書店,目錄版本、文物鑑別學家徐森玉和國家古代書畫「五人鑑定小組」組長謝稚柳委託旅居香港的書畫收藏大家王南屏購回。1984年11月20日,國務院副總理谷牧在報告上作了批語,上海市文管會第二次向上級寫報告,連同全國書畫巡迴鑑定組的意見,一併報送北京。十一月二十日,國務院副總理谷牧在報告上作了批語後,又將報告批轉給總理趙紫陽和副總理姚依林。谷牧的批轉文字為:
「這是一件大好事,已醞釀了一年多,需要抓緊時間,快辦,辦好。已經落實,歸私人所有的明清書畫二百件去換回國內根本沒有、全世界也不會有的王安石手書經卷和』孤本』書,何樂而不為?請紫陽、依林同志批。」
趙紫陽、姚依林接到報告,於十一月ニ十一日即畫圈批准。歷經十年動亂和種種坎坷,1985年,王南屏夫人房淑嫣女士將宋版龍舒本《王文公文集》捐獻給上海博物館,從此化私為公,成就國寶回歸。
根據柳向春的看法,1962年中華書局影印宋龍舒郡齋刻本的時候,可能已經有所遺失,根據傅增湘之子傅忠謨給中華書局的回覆,說」少了一冊「,或是跟目前新現的三卷有關。
《王文公文集》·《宋人佚簡》:1+1>2
稀世之珍宋龍舒郡本《王文公文集》的本身價值,加上《宋人佚簡》承載宋人墨跡的文獻價值 ,在張劍看來,」不僅僅是簡單的價值相加,而是複合型的意義。「如今重現天日,三卷宋龍舒郡本《王文公文集》成為拼湊出王安石文集和宋代整體文明面貌的關鍵線索,不但具有巨大的文獻和史料價值,可以深化對王安石著作的相關研究,佐證《王文公文集》的刊印史,更是研究宋代書札、公務交往及歷史人物的第一手珍貴資料,同時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是極好的書法作品和罕見的宋人手跡。
每一件文物均有它的使命,此番所缺失的三卷內容,公諸於眾,《王文公文集》的故事也即此開啟了新的篇章。
2020年11月28日起,宋龍舒郡本《王文公文集》·《宋人佚簡》卷17、卷18、卷20將在永樂2020年首拍預展露面,並將於12月2日以估價待詢的方式現身永樂2020年首拍中國古代書畫夜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