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王林嬌 雅昌藝術網 收錄於話題#拍賣32#藝術113
一直到新聞發布會的前夕,宋龍舒郡本《王文公文集》才最終敲定,將會以估價待詢的方式出現在永樂拍賣2020年首拍中。
2021年,即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誕辰1000年,這位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詩人,千古以來備受爭議。
但不可否認,王安石的文學成就毫無疑問。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這豈不正是王安石的內心寫照嗎?自命不凡但又十分孤單寥寂,最終積鬱成疾,66歲時病逝。
宋·龍舒本《王文公文集》宋人佚簡
紙本寫本
估價待詢
永樂拍賣2020年首拍呈現
王安石,世稱王文公,生前雖從未編過個人文集。1086年去世後,其門生、長孫、曾孫等先後數次編撰王安石遺文。本次公布於眾的主角宋龍舒郡本《王文公文集》在南宋之後迄無翻刻,全世界目前所知僅有兩套,並均為殘本。
今日,《王文公文集》得以現世,實屬難得。
永樂拍賣已經邀請相關研究學者召開宋龍舒郡本《王文公文集》·《宋人佚簡》學術研討會,筆者在永樂2020年首拍精品展現場得知這國寶級文物即將上拍的消息,第一時間整理相關研究資料,以饗讀者,後續亦將會有特別策劃專題及拍賣現場跟蹤。
最新面世的三卷《王文公文集》及《宋人佚簡》
當然,對於這麼大體量宋人實物文獻的拍賣,究竟能拍得什麼價格,永樂文化創始人趙旭直言:「這無疑是拍賣史上最重要的一件古代藝術品,對於價格,我們可以聯想到曾鞏《局事帖》也是相似的情況,是曾鞏書寫在《三國志》刻本的背面,這一件在2016年的成交價格是2.07億元,那麼我相信永樂2020年首拍《王文公文集》·《宋人佚簡》肯定會是一個創紀錄性的成交價。」
那麼,堪稱國寶的《王文公文集》·《宋人佚簡》到底什麼來頭?
本文將通過下列方向進行梳理:
NO.1《王文公文集》的數次編撰和存世版本
NO.2 宋「龍舒郡本」的流傳
NO.3 永樂拍賣中三卷的情況
NO.4《王文公文集》·《宋人佚簡》的珍貴
NO.5 《宋人佚簡》核心人物向汮與八位書者
NO.6 對學術研究與拍賣史的影響
一、《王文公文集》的數次編撰和存世版本
王安石在生前並沒有編撰個人文集,但是去世之後門生、長孫先後奉召編撰,歷經數次,臨川本、龍舒本、杭本等等,均由後人不斷增補或是修正後刊刻。
一圖看懂《王文公文集》數次編撰和版本流傳
1、薛昂、王棣:早已散佚不傳
徽宗政和年間(1118年),薛昂奉詔編訂王安石遺文《王安石集》,這位薛昂正是和王安石賭梅花詩不成而被嘲笑「薛秀才」的那位。隨後宣和年間,王安石的長孫王棣也曾經奉召編纂。
但一是因為這版存在大量誤收和漏收的現象,二是宋室南渡,遭遇戰亂,薛昂和王棣所編版本是否有刊刻,現在也沒有辦法確定了,總之,這個版本早已散佚不傳。
2、兩宋相交之際,閩、浙間有王安石文集刊本流行,不詳所自。
3、臨川本與詹大和
南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當時任撫州知州的詹大和(詹儀之的伯父),在上述閩、浙舊本的基礎上,在臨川(今天撫州市臨川區)刊刻了王安石文集一百卷,並且找了黃次山作序,名為《臨川先生文集》,這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臨川本」。
(備註:詹大和刻本到明朝時曾被覆刻。)
4、龍舒郡本:南宋以後,迄無翻刻
龍舒就是今天的安徽舒城,「龍舒本」原書標目為《王文公文集》,全帙一百卷,宋代以後湮沒無聞數百年,迄無翻刻。目前所知全世界僅有兩部,而且都是殘本(國內殘本存72卷、日本殘本存70卷)。
宋刊 《王文公文集》(局部)
年代:南宋
尺寸:縱29.3 釐米 橫20.4 釐米
質地:紙
上海博物館藏
宋龍舒郡本《王文公文集》卷十七(局部)
永樂2020年首拍
永樂2020年首拍《王文公文集》·《宋人佚簡》正是宋龍舒郡本。「杭本」王珏在跋文中曾經寫到「比年龍舒版行,尚循舊本」之語,說明龍舒本刻於杭州本之前。
5、杭本與王安石曾孫
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王安石的曾孫王珏在擔任兩淮西路轉運司時,根據在薛昂家得到的王安石遺文,以及王安石親筆刻石等內容,再參校「龍舒本」等,在杭州刊刻《臨川先生文集》一百卷,這就是傳世的「杭本」。
王珏刻本在元明均有遞修和補刊,明代以後各版本的王安石文集都是以宋代杭州本為底本傳承而來。
二、宋「龍舒郡本」的流傳
宋龍舒本《王文公文集》,全帙一百卷,南宋以後,迄無翻刻。目前所知宋「龍舒郡本」在全世界僅有兩部,並且都是殘本,其中國內殘本存72卷、日本殘本存70卷,所幸的是除去重卷仍可得一部完書。
1、日本宮內廳書陵部殘本70卷
現在收藏於日本宮內廳書陵部,該機構收藏有多件在中國國內已經佚失的宋元善本,144件宋元刊本。
70卷宋龍舒郡本《王文公文集》是日本中世時代金澤文庫外流出漢籍之一種,首尾有』金澤文庫』楷書長方墨印,後歸豐後佐伯毛利高標所有。仁孝天皇文政年間由出雲守毛利高翰獻贈幕府,明治初年歸內閣文庫。明治二十四年(1891年)由內閣文庫移入宮內省圖書寮(即今宮內廳書陵部)。
2、上海博物館殘本72卷
國內現存原藏清內閣大庫,光緒年間,寶應劉啟瑞與吳縣曹元忠負責清理時,為劉啟瑞所竊取,藏之於其家「食舊德齋」。
傅增湘先生(1872年-1949年)
民國時期著名藏書家傅增湘先生曾在《藏園群書經眼錄》中有詳細記錄,並且希望促成兩部宋版龍舒本《王文公文集》殘本的合璧。
1931年前後,傅增湘多次致信時任商務印書館董事長的張元濟先生,反覆商討劉啟瑞食舊德齋藏本與日本圖書寮藏本合印出版的事情。但是,不久之後劉啟瑞將其藏書賣出,合印之事也直到三十多年後的1962年才得以實現。
此後,劉啟瑞食舊德齋藏《王文公文集》先後轉入南潯、南通等地藏書家手中,到了1960年代初出現在香港書店,目錄版本、文物鑑別學家徐森玉和國家古代書畫「五人鑑定小組」組長謝稚柳便商議把它購回祖國,便委託旅居香港的書畫收藏大家王南屏、徐伯郊(徐森玉的兒子)跟進此事,最後為王南屏所得。徐森玉和謝稚柳本應內地籌款從王南屏手中購回,無奈十年動亂開始,此事不了了之。
王南屏(後方立者)與父親王有林
但在這之後,日本人曾千方百計要用重金向王南屏購買,均遭拒絕。王南屏說這是中國的國寶,又有約在先,不管等到什麼時候,都要把它送還大陸。
「文革」結束後上海市文化局、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聯合向文化部文物局寫了《關於接受香港王南屏捐獻宋代珍貴文物並允許落實政策的200件明清書畫運港的請示報告》。
1984年11月20日,國務院副總理谷牧在報告上作了批語後,又將報告批轉給總理趙紫陽和副總理姚依林。谷牧的批轉文字為:「這是一件大好事,已醞釀了一年多,需要抓緊時間,快辦,辦好。已經落實,歸私人所有的明清書畫二百件去換回國內根本沒有、全世界也不會有的王安石手書經卷和「孤本」書,何樂而不為?請紫陽、依林同志批。」趙紫陽、姚依林接到報告,於11月21日即畫圈批准。
宋刊 《王文公文集》(局部)
年代:南宋
尺寸:縱29.3 釐米 橫20.4 釐米
質地:紙
上海博物館藏
但在1985年捐贈典禮前兩個月,一直保護國寶的王南屏在美國去世,致死念念不忘。1985年,王南屏夫人房淑嫣女士將宋版龍舒本《王文公文集》捐獻給上海博物館,從此化私為公,成就一段國寶回歸的佳話。
三、永樂2020年首拍中的三卷(十七、十八、二十)
目前,永樂拍賣正在編撰《王文公文集》·《宋人佚簡》的單行本,筆者也只是看到電子版圖片,共計三卷56頁,其中卷十七和卷十九各19頁,卷二十有18頁。而三捲紙背共有手札38通49頁,酒物帳3頁,合計是52頁。
1962年中華書局出版的《王文公文集》
1962年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曾用傅增湘從「食舊徳齋」藏本攝存玻璃片及北京圖書館藏日本宮內省圖書竂藏本照片補足一百卷予以影印,從而得知傅增湘在攝存「食舊德齋」藏本玻璃片之後,失去了卷十七至二十。
根據傅增湘在《藏園群書經眼錄》卷13「王文公集一百卷」條(存七十六卷又目錄二卷)著錄云:「宋刊本。千行十七字,白口,左右雙欄。版心上記字數,下記刊工姓名……宋諱』完』、』慎』不缺筆。此書字體樸厚渾勁,紙細潔堅韌,厚如梵夾。每葉鈐』向氏珍藏』朱文長印(楷書),紙背為宋人簡啟,多江淮間官吏……」
宋刊 《王文公文集》(局部)
年代:南宋
尺寸:縱29.3 釐米 橫20.4 釐米
質地:紙
上海博物館藏
宋龍舒郡本《王文公文集》卷十八(局部)
永樂2020年首拍
被證實,永樂2020年首拍中的出現的卷十七、卷十八、卷二十,與上海博物館所藏為同一本,目前這全帙一百卷,仍有卷十九下落不明。
四、《王文公文集》·《宋人佚簡》的珍貴文獻
宋版《王文公集》已經是稀世之珍,而沉埋在書葉內的宋人墨跡更屬寶中之寶。
宋龍舒郡本《王文公文集》卷十七第2頁
永樂2020年首拍
宋龍舒郡本《王文公文集》卷十七第2頁背後的《宋人佚簡》
永樂2020年首拍
中國古人就有利用舊紙張的背面來書寫的習慣,曾有記載「宋時印書,多用故紙反背印之,而公牘尤多」。有學者研究表明,利用舊紙張背面印刷古籍的風氣始於北宋,盛於南宋,繼續於元代,至明代漸少。
所以也出現了一種古籍版本的特殊形態——公文紙背文獻。公文紙本(紙背)也被專指是,宋元明時期利用官府廢棄的公文檔冊帳簿(包括私人書啟等寫本)紙背印刷或抄寫的古籍。
曾鞏 《局事帖》 2.07億元成交
曾經在拍賣場上創造高價紀錄的曾鞏《局事帖》背面正是《三國志》刻本,情況與此正相似。
宋龍舒郡本《王文公文集》用紙均為向汮所用舒州公庫舊牘的背面印製,每頁均鈴有「向氏珍藏」楷書朱文長方印章。
那麼這個核心人物「向汮」是誰?三卷中與他往來的其他八位又是誰?信札中都寫了什麼?
五、52件宋人佚簡核心人物「向汮」與其他八位書者
首先在永樂此次上拍的三卷56頁《王文公文集》·《宋人佚簡》中,宋人手札38通49頁、酒物帳3頁,共計52頁,其中的核心人物正是向氏家族的向汮,是他與同僚們之間往來的信札與公文,八位分別是:周彥、權安節、吳巘、汪舜舉、鍾世明、張臨、尹機、雷豫。
1、九位書者及信札或公文情況如表
2、向氏家族
先來看看每頁均鈐有的「向氏家族」到底是什麼名門望族。
宋朝許多世家大族走的就是科舉起家這條路,宋代河內向氏家族亦是如此。作為當時的名門望族,向敏中是振興這一家族的靈魂人物,他以科舉入仕,仕途上一帆風順,曾兩度為宰相,一舉把河內向氏家族推上了輝煌的顛峰。
宋神宗向皇后正是向敏中曾孫女
之後的向氏家族人才輩出,他們居家為孝子,出仕為能吏,忠君愛民,維持著家族的政治地位和社會聲望。向敏中的曾孫女更是成為神宗皇后,向氏家族具有了後族外戚的身份,大量的向氏子弟得到蔭補,使得河內向氏再次榮顯。
宋代河內向氏家族跨北宋、南宋兩朝,綿延了二百多年,是宋朝世家大族中的傑出代表。
3、向汮自行收藏
再來看看向汮,他是向敏中的五世孫,向汮歷官右朝奉大夫、 權知舒州等官職。《宋人佚簡》中,多是他與同僚之間的信札往來。說明這批公文紙是由當時身為舒州主官的向汮自行收藏,如非特殊情況,別人也不抬可能有機會獲取。
除此之外,還涉及到一些地方酒務帳,反映了當時地方酒務方面的一些規章制度,比如當時釀酒匠的社會地位等,同時這些酒務帳雖然都是格式化文書,但因是日帳,故每天都須登記上報,所以也留有日期的酒帳,也說明了這批公文紙的形成時間,從而佐證了龍舒本《王文公文集》的刊刻大概時間等。
六、對學術研究與拍賣市場的影響
每一件文物均有它的使命,此番所缺失的三卷內容,公諸於眾,《王文公文集》的故事也即此開啟了新的篇章。
古代文獻,為研究歷史、保護文物者所重視,即便是片紙隻字,亦十分珍惜,更不用提這麼大體量的宋人書札和宋版《王文公文集》了。
1、可以深化對王安石著作的相關研究;
2、對《王文公文集》的刊印史具有佐證作用;
3、研究宋代書札內容與格式及公務交往的最佳資料;
4、是研究宋代歷史人物極為難得的第一手資料;
5、同時也是極好的宋人書法作品;
6、宋人手跡存世少之又少,這無疑是第一次如此體量的宋人珍貴文獻拍賣。
七、參考文章
1、顧廷龍 《宋人佚簡-序》1989年
2、柳向春 《宋龍舒郡本王文公文集珍賞》 2012年
- END -
原標題:《拍賣前瞻|國寶再現!湮沒數百年的宋版《王文公文集》與52件宋人書札》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