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30 08:40圖文來源: 南京日報
近期,南京圖書館以多場展覽、展示以及線上線下的互動,再次開啟流傳了兩千多年的「曬書」傳統。
融入創新元素 讓傳統走近大眾
花式「曬書」打開南京國寶脈絡
世無二帙的鎮館之寶,走出庫房,讓讀者一睹國寶的魅力;出神入化的絕妙技藝,現場演示,呈現古籍修復背後的匠藝;逐漸遠離大眾的傳統風俗,華麗轉身,以全新的姿態走近大眾……
近期,南京圖書館以多場展覽、展示以及線上線下的互動,再次開啟流傳了兩千多年的「曬書」傳統。「曬書」融入了全新元素,通過曬國寶、曬經典、曬技藝、曬傳統等一系列接地氣的文化活動,在傳承國寶古籍脈絡的同時,又多了一層當代含義,讓流傳千年的古籍與傳統走入大眾日常生活。
曬古籍 近距離感受國寶魅力
從8月底至今,南京讀者享受了一場古籍國寶盛宴。
8月底,南京圖書館將十大鎮館之寶之一的宋刻本《蟠室老人文集》向大眾開放展出,隨之一起的還有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的明刻本《鐵崖文集》和元代醫書《永類鈐方》。雖然僅有短短一小時的露面,觀眾卻實打實、沒有玻璃罩隔閡地近距離感受了國寶的魅力。這些鎮館之寶,連南圖工作人員自己也難得一見。
宋刻本《蟠室老人文集》距今已有近800年歷史,採用蝴蝶裝形式,清新悅目。宋版書存世量少,有「一頁宋版,一兩黃金」之稱。目前存世的宋版書僅3300多部,南圖藏有60餘部。
《蟠室老人文集》更有一段佳話。「宋刻本《蟠室老人文集》為南圖獨藏,世無二帙,也是我館的鎮館之寶。」南圖歷史文獻部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1957年《中國版刻圖錄》在全國重點圖書館搜集圖錄時,這套文集被著名文獻學家趙萬裡先生選中,帶回北京修復。1959年,被譽為近現代古籍修復「國手」的張士達先生以整舊如「舊」的方式,採用「黃裝」形式對原有的蝴蝶裝進行改造,使其更為堅固。修復完成後,放在楠木書盒中,送回南圖,「現在第十四卷護頁中間的下方,仍粘有一張寫著『一九五九年一月張士達裝』字樣的籤條,非常珍貴。」
已年近700歲的元代醫書《永類鈐方》,也相當珍貴。這部綜合性醫書,尤以骨傷科見長,所記載的治療方法領先世界五百餘年,在醫學領域有著極高的研究價值。「這是這部書現存最早的版本,元刻本傳世少,目前全國三家單位藏有此書,都是殘本,南圖收藏了其中兩冊,所以非常珍貴。」
這一場近距離的接觸,讓南京讀者意猶未盡。
9月,被稱為「寶書」的《玉琴齋詞》,在線上與大眾見面。作為現存收錄清初文學家餘懷詞作最多的一部個人詞集,南圖的《玉琴齋詞》為作者手稿,已屬罕見。「而此書集有江左三大家之一、婁東詩派開創者吳偉業,清代文學家、戲劇家尤侗,清代著名校勘學家顧廣圻,清代著名經學家、藏書家、目錄學家孫星衍等人的題跋,幾位名人親手題跋僅居其一已屬難得,而此本竟多種齊全,且近代藏書家許增、學者陳三立、柳詒徵亦留墨其上,更加罕見。」南圖歷史文獻部副研究館員陳曉明介紹。
《玉琴齋詞》與南京還有一段收藏淵源。《玉琴齋詞》稿本最初由康熙時期的江寧織造曹寅收藏。清末,此稿本為名揚海內外的丁氏八千卷樓所得。眾所周知,八千卷樓藏書最終售歸江南圖書館,即南京圖書館前身,此《玉琴齋詞》稿本也由私人手中轉至公共圖書館收藏至今。
目前,南圖所珍藏的《四庫全書》底本,也以圖文展的形式與大眾見面。「《四庫全書》的底本,就是乾隆當年徵集來、沒有修改、編撰之前的藏書。」工作人員介紹,《四庫全書》的底本來源,既有皇家本身的海量藏書,又有民間徵集來的藏書;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是從明《永樂大典》裡輯錄出來的前代散佚圖書,非常珍貴。
「大眾對珍貴古籍的興趣比較濃厚。」工作人員介紹,一場場聯通古今的時空對話,讓大眾更多地閱讀、了解古籍,了解古籍背後的淵源與故事,讓古籍在當下具備更豐富的意義。
曬技藝 打撈古籍傳承脈絡
在南圖,打開國寶古籍脈絡的不僅僅是一本本珍貴古籍,更有一群匠人通過絕妙的技藝,在努力保護傳承著千年的文化。
全國僅存三部的《永類鈐方》此前破損較為嚴重,不少書頁斷裂。「2017年,我館啟動了『館藏珍貴古籍修復項目』,在國圖修復專家、國家級古籍修復傳習中心江蘇傳習所導師朱振彬的指導下,對該書進行了全面修復,目前已基本完成。」南圖歷史文獻部修復組主管陳緒軍告訴記者,這也是《永類鈐方》第一次公開亮相。
在亮相的同時,南圖別具匠心地向在場讀者現場演示了一把古籍修復背後的匠藝。在南圖鮮少對外展示的古籍修復室內,平時深居幕後的修復大師們,走至大眾視野,不僅「曬」了一把修復過程中的精湛技藝,更向讀者分享了藏書防黴、除黴的小技巧,以及古籍收藏的注意事項。
擁有技藝精湛的古籍修復師的南圖,早在11年前就讓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落戶南京。「當年在全國古籍修復師不足百人的情況下,南圖就擁有10餘位修復師。」陳緒軍告訴記者,多年來南圖古籍修復室積極開展專業技術培訓,並與讀者「面對面」,以各種豐富的「探秘」活動,讓大眾了解古籍保護與修復背後的點滴。
「如此系統地『曬技藝』是近期才開始,但是讓大眾走進古籍探秘、體驗古籍修復的活動,這些年南圖一直在進行。」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多年來,南圖的「古籍探秘」活動每年至少有5-6場,場場爆滿。「這些年來,我們的活動形式與內容不斷推陳出新,陸續推出了中國傳統書寫工具、圖書裝幀、雕版印刷、四庫全書等古籍知識講解,以及紙張修復、裝訂、刷版等體驗活動。」該工作人員介紹。通過一次次體驗活動,讀者不僅了解古籍裝幀、修復技藝的亮點,更對古籍的傳承與保護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曬創意 讓傳統走進大眾生活
如果說花式「曬書」是讓大眾更深刻了解國寶、經典以及修復技藝,那麼對傳世名著的花樣解讀,真正讓大眾走進傳統文化,讓千年的傳統重新走近大眾日常,讓逐漸遠離大眾的南京點滴再次歸來。
在前不久的「食光機」活動中,南圖歷史文獻部的工作人員將南京傳世名著中的《隨園食單》以另類的方式呈現給大眾。「袁枚寫就的這部飲食文化大作,詳細論述了中國14至18世紀中葉流行的三百多種菜式。袁枚本人並不做菜,那麼他寫就的食譜是否可信呢?」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還原《隨園食單》菜餚蔣侍郎豆腐與梨炒雞,並以視頻拍攝的方式,展現給讀者。
「這兩道菜,目前已經基本沒什麼人在做,但是我們還原出來後發現,這肯定是兩道江南美食,非常符合江南人的口味。」通過兩道菜餚的還原,讀者再一次領會到經典《隨園食單》的傳統美食文化精髓。
其實,這一系列的「曬國寶」「曬經典」「曬技藝」「曬傳統」的活動,都是南圖積極響應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而推出的「曬書」系列傳統活動。「曬書,又稱曝書,在我國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古人認為農曆七月七日,天門洞開,陽光強烈,是龍王爺『曬鱗日』,因此多在此日曝曬衣服、棉被之類,以防蟲蛀,讀書人也往往在這天曝曬書籍。」這一傳統始於漢代,興於魏晉,到唐宋時期逐漸形成制度,是中國書籍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飽含著中國人對中華文化的深厚情懷。
南報融媒體記者 王婕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