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遜文集》預售 | 新中國美術史學奠基人的心力之作

2021-02-07 王遜美術史論壇


王    涵


《王遜文集》輯錄著者20世紀30年代至60年代間散見於報章雜誌的散文、小說、詩歌、評論、翻譯和學術論著,以及未發表過的手稿、書信、會議發言、授課記錄等,大部分內容為首次結集出版,是迄今為止對王遜學術研究及創作成果最全面的一次整理。

 

王遜(1915—1969),著名美術史、美術理論家,新中國美術史學的奠基人。歷任南開大學、清華大學、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兼《美術》《美術研究》執行編委,在哲學、美學、美術理論、美術史與考古、建築學、敦煌學、工藝美術、民間美術等多個領域都卓有建樹,曾主持和參與國徽設計、景泰藍改造、建國瓷設計、國家十二年科學發展規劃、永樂宮壁畫研究等重大課題,1957年主持創建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為美術史在中國發展成為獨立學科做出了重要貢獻。

 

著者生前蒙受不白之冤,1969年受迫害致死,著作手稿也在動亂年代被抄沒一空,這為其遺著的搜集整理帶來極大困難。王遜遺著的輯佚工作起始於20世紀80年代,前後歷經三十年,其間幸賴學術界眾多學者鼎力相助,宗白華、沈從文、常書鴻、常任俠、馮至、吳作人、江豐、卞之琳、林庚、徐邦達、啟功、王永興、王勉、程應鏐、任繼愈、李賦寧、鍾開萊、吳良鏞、宿白、陳少豐、遲軻、楊伯達、常沙娜、李松、薄松年、李學勤、劉綱紀、薛永年、張薔、李紀賢、楊庚新、李公明、梁江、尹吉男、李軍、李清泉、王浩等諸位先生,或提供線索,指示津梁;或網羅放佚,爬梳剔抉;或謄錄刻印,親與校讎;或敦促出版,推介作序。正是在學術界共同努力和推動下,才使得王遜著述的整體面貌,在近乎片紙不存的情況下,被一點點重新發掘出來、拼合起來,有了今天的規模。在《王遜文集》出版之際,我們尤其難以忘懷這種山高水長的師友風義,以及薪盡火傳的學術傳承精神。

 

《王遜文集》收錄目前已整理出來的著者全部文字,總計逾一百萬字,現據內容分編為五卷:

 

第一卷  《中國美術史》

第二卷  《中國古代書畫理論》、美學及藝術理論

第三卷  美術史、文化遺產、工藝美術和民間美術

第四卷  散文、小說、詩歌、雜感

第五卷  翻譯、書信,附:王遜年譜

 

一、《中國美術史》一書,最初是以《中國美術史講義》之名,1956年由中央美術學院印行。後經薄松年、陳少豐兩先生整理,1985年由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此次編集,收錄的仍是此整理本。此外,著者於20世紀60年代重新撰寫了《中國美術史》一書(有謄錄本題為《中國古代美術史講義》),因全書散佚,所見未全,現將其中部分章節,如《西周及春秋時期的美術》(鉛印本)、《兩部已佚的戰國繪畫》(油印本)《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建築與雕塑》(列印本)、《吳門四家》(稿本),整理校訂後,以單篇論著的形式編入文集。其中《吳門四家》手稿本,2017年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影印出版,此次編入的是整理本。

 

二、著者1962年至1963年在中央美院開設「中國書畫理論」課程,當時隨班聽講的廣州美院教師陳少豐先生做了詳細的聽課筆記,1981年經李公明、梁江等整理謄刻為油印本。這次整理,系在此本基礎上重加校訂補充,定名為《中國古代書畫理論》編入文集。此外,李松、張薔等先生也曾於20世紀80年代以單篇論文的形式,整理發表過一部分聽課筆記,此次一併收入文集。

 

三、著者單篇學術論文,此前出版有專集《王遜學術文集》(王涵編,海南出版社,2006年)《王遜美術史論集》(李松、張薔編,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此次整理,除增補新發現的佚文外,對已編集的各篇,也都根據最初發表的報刊重新進行了校訂。

 

四、創作(含散文、小說、詩歌、雜感等)、翻譯和書信部分,大都是首次結集出版。1936年商務印書館曾出版著者詩集《謝了的紫丁香》,此次亦全部編入文集「詩歌」部分。

 

五、著者生前編輯、校訂出版的畫冊和文集,如《北京皮影》《敦煌藻井圖案》《明代錦緞圖案》《楚文物展覽圖錄》《中南少數民族染織圖案選集》《中國古代畫論類編》(俞劍華編)等,除獨立成篇的文字外,原書均不收入文集。

 

六、文集最後附錄了編者所著的《王遜年譜》,原書2015年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此次收錄時做了重新的校訂和增補。

 

七、文集收入的各篇(章、單行本),均在篇目下加注,說明最初出版或發表的時間及出處,便於讀者檢核。首次發表時使用筆名的,也將筆名列出。原文未署名或以單位名義署名發表的(如署名「清華大學營建系」發表的《景泰藍新圖樣設計工作一年總結》),均經編者考證,確係著者獨立執筆的方編入文集。

 

八、因原文發表時間跨度較長、著者行文習慣等方面的原因,除對一些明顯的文字訛誤予以校正外,異體字和舊體字的使用、概念用語的變化、中西數字的使用等,為保持原貌,全書未作統一或改正。

 

九、書中引文較多,這部分的校訂,由於古文版本繁雜,不同版本間異文甚多,一般通行本亦未必臻善,除對一些明顯的引證錯誤(如文字缺漏、錯字、書名及卷數錯誤)予以訂正外,其餘均維持原貌。

 

十、原文大部分是繁體字,現一律改作簡體字。

 

十一、書中涉及的外文,如英文、法文、德文、拉丁文等,此次都進行了校訂。書中翻譯人名、書名、國名、地名等均依原樣,未作改動。

 

十二、原文標點錯漏較多,!校訂時做了必要的調整,不再一一註明。

 

此次《王遜文集》出版,中央美院和上海書畫出版社等方面給予了大力支持。著名美術史論家、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範迪安先生在百忙中親自為本書作序,中央美院人文學院尹吉男院長和上海書畫出版社王立翔社長力促本書出版,責任編輯王劍女士付出極大努力,確保本書在極短的時間內問世。此外!王瑀、張瑒、安永欣、黃泓積、楊簡茹、李曼、萬伊、況悅、龍宇欣、高家融、徐杏等參加了佚文查找、文字錄入及校對工作,在此一併致以衷心的感謝!由於時間倉促,書中難免還有不盡人意之處,誠望讀者方家不吝正謬。

 

編者

2017年10月

 

相關焦點

  • 圖書資訊丨王遜文集
    王遜(1915—1969),著名美術史、美術理論家,新中國美術史學的奠基人。 《王遜文集》收錄目前已整理出來的著者全部文字,總計逾一百萬字,現據內容分編為五卷: 第一卷  《中國美術史》第二卷  《中國古代書畫理論》、美學及藝術理論第三卷  美術史、文化遺產、工藝美術和民間美術第四卷  散文、小說、詩歌、雜感第五卷  翻譯、書信,附:王遜年譜
  • 10000年中國藝術史
    千裡江山圖清人吳昌碩被稱為「雄健古茂,盎然有金石氣」,他追求新的表現方法和新的藝術風格,他的《歲寒三友圖》也是別具一格。 《10000年中國美術史》的作者王遜先生可是位重量級的美術界大咖!他是中國著名美術史、美術理論家,中國現代高等美術史教育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他畢業於清華大學哲學系,歷任雲南大學、西南聯大、南開大學、清華大學、中央美術學院教授。
  • 呂思勉位列中國史學四大家被高估了麼
    進入二十一世紀後,在其弟子李永圻先生的推動下,張耕華教授不懈搜求與艱苦校訂呂氏全部已刊、未刊的舊著、遺稿,自2005年起歷時七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相繼推出十八種呂著單行本或合編本,納入總名《呂思勉文集》的叢書,為編纂《呂思勉全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與此同時,他們還合撰了《呂思勉先生年譜長編》,收入未能編入《文集》的呂氏日記與散札等資料。
  • 如何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史學理論體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史學理論...
    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理論研究院、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首都師範大學、天津師範大學、東北師範大學、華南師範大學、上海財經大學、商務印書館等多家高校和科研單位的30餘位專家學者參加了這次會議。學者們圍繞會議主題做了精彩的報告,並就構建唯物史觀新的解釋體系、歷史理論研究的回歸、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的關係等問題展開了熱烈的研討。
  • 「史論」金成輝丨20世紀中期民族美術研究所的敦煌考察研究
    主持人語:[史學]欄目中,孔德平通過對署名吳道子所繪孔子像的鉤沉和梳理,嘗試構建吳道子所繪孔子像的圖像生成方式、傳播脈絡和風格演變,探討這些圖像在吳道子繪畫風格的認知和接受中的作用。〔10〕1954年葉淺予被聘為民族美術研究所兼職研究員,他在給研究所的建議中指出,敦煌藝術至今國內沒有人系統研究,民族美術研究所應該組織力量研究〔11〕。20世紀50年代,繼承和發揚民族美術的優良傳統,發展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新藝術成為美術界的共識。
  • 中國電影史學的理論內涵與當代價值
    新時期以來,中國電影史學研究越來越受到矚目與重視,電影史學總結電影歷史研究經驗,堅持問題導向,全面推動了電影學科的發展。探索中國電影史學的本質,對電影史學思維進行歸納、反思,是時代賦予電影史學研究者的任務與使命。
  • 田漢:中國現代戲劇奠基人之一
    接下來的三期戲劇·人生,我們將講述當今公認的三位中國現代戲劇奠基人——田漢、歐陽予倩、洪深,他們不僅有優秀的戲劇作品傳世,更推進了中國現代戲劇的發展,造就了許多中國戲劇史的大事件。
  • 從模仿起家的羅馬史學:在希臘史學的光輝下再創古典史學的高峰
    在史學方面也是如此。由於古羅馬的歷史十分漫長,因而其史學發展也十分漫長。它能夠保留大量西方的史料,為了近代的「文藝復興」出現奠定了基礎。本文對羅馬史學的介紹,主要介紹羅馬史學的開端到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前的史學,並未涉及東羅馬。一,從模仿到自立:羅馬史學的起源羅馬文明的興起比希臘晚,史學也是如此。
  • 南藝2020年度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 「跨門類藝術史學理論與...
    來自全國藝術科學規劃項目管理中心、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江蘇省文化藝術研究院和南京藝術學院的領導,以及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南京大學、中國傳媒大學、上海大學、深圳大學、中國美術學院、中央戲劇學院、四川美術學院、北京電影學院和南京藝術學院的23位專家學者出席了論證會。論證會上,首先由課題組首席專家、南京藝術學院研究院夏燕靖教授就課題設計和立項以來的工作進程向與會領導和專家作了匯報。
  • 薛福成史學思想初探
    在此基礎上,他形成了因勢而變的歷史觀和史學經世思想,並對一些歷史人物有其獨特的看法。目前學界對薛福成在西學、資產階級改良思想及文學方面關注較多,而對其史學思想方面則鮮有論及。[5]230薛福成還進一步分析了中國落後的原因,呼籲中國要向西方學習,進行改良。  除此之外,薛福成還將與中國相關的事宜一一記錄在日記裡,「是以此書於四國之外,所聞關係中國之事,必詳記之。」
  • 努力開創新時代中國史學繁榮發展新局面
    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需要系統研究中國歷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類發展歷史規律,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來。身為史學工作者,我們要加倍努力,不斷提升中國歷史研究水平,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應有貢獻。
  • 香港的史學研究
    這些學者兼有中國與西方兩種學術研究的訓練,為香港的史學研究注入了新的成份。70年代,尤其是80年代以後,一些海外知名華人學者先後應聘來港執教,如餘英時出任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院長兩年,陶晉生、許卓雲、陳學霖先後出任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陳氏併兼任系主任,王賡武出任香港大學校長,丁邦新出任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等,大大提升了香港史學的國際地位。
  • 林正珍臺灣五十年來「史學理論」的變遷與發展:1950-2000(注釋)
    [28] 餘英時,〈中國史學的現階段:反省與展望〉,《史學評論》,第1 期(1979)。[29] 如杜維運在〈民國史學與西方史學〉一文中,將「史料學派」稱作「新歷史考據學派」並舉蔡元培、胡適、傅斯年為其倡導人,並將之由史語所擴及全國。
  • 《資治通鑑》| 司馬光打造史學超級IP
    「史學雙璧」。李燾取材廣泛,除宋代的實錄、國史外,還大量採用文集、筆記、家乘志狀等,其書史料特別豐富。李燾書成之前,將部分章節進呈皇帝,覺得自己寫得太過繁瑣,達不到《資治通鑑》廣博周全而又簡潔明晰的水平,不配稱「續資治通鑑」,想起司馬光說過,寫編年史之前的資料排比工作也就是「長編」,是寧願過繁也不可太略的,於是為自己的書定名《續資治通鑑長編》。
  • 影視史學的多元形態與活力——影像北京與「北京製造」:歷史、現狀與未來高端論壇暨第二屆中國影視史學年會在京召開
    年會由北京電影學院、中國藝術研究院影視研究所、中國高校影視學會聯合主辦,中國高校影視學會影視史學專業委員會、北京電影學院未來影像高精尖創新中心、廣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中國藝術研究院影視學科、北京影視藝術研究基地聯合承辦。開幕式及主論壇由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研究所所長丁亞平研究員主持。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祝東力與北京電影學院黨委副書記、副校長胡智鋒分別作了開幕致辭,全國200多位學者與會。
  • 陳安民:實」與「信」 中國古代史學批評的「求真」指向
    【編者按】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在中國古代史學理論的研究中,逐漸開拓出了一個嶄新而獨特的領域——中國古代史學批評。從篳路藍縷到收穫碩果,瞿林東先生做出了突出的貢獻。而今,瞿先生主編的《中國古代史學批評史》7卷本出版在即。
  • 劉曉路 | 日本的中國美術研究和大村西崖
    中國的美術史學幾乎都設置於美術方面的大學和研究所中,日本的美術史學除此以外則主要設置於綜合大學中,1889年,在東京藝術大學的前身——東京美術學校開始「美學及美術史」的課程,東京大學也在同年開始"審美學美術史"的課程,由此可視為建立在近代意義上的"美術史學"已經成立。但是,即便在同樣的「美術史」課程中,兩校仍有相當的差異。
  • 《丁亞平影視史學文選》出版
    從戲劇、文學到影視史學研究(代序)/  1第一卷電影史學的興起與發展 / 3何謂電影史 / 10有關中國電影通史研究的幾個問題 / 17我的電影史研究之路 / 33歷史撰述與現代化——論《中國電影發展史》的電影史學主體意識及其演進
  • 大西洋史學研究新趨勢
    大西洋史學研究漸受重視二戰後,大西洋史學在歐美史學界興起。1947年,法國歷史學家雅克·戈德肖出版了《大西洋的歷史》一書,這是歐美史學界第一本用大西洋來命名的史學專著。這些不足之處說明,歐美歷史學家需要對大西洋史學進行深入反思和批判,進而讓它重煥生機。 四個研究新取向進入21世紀以來,大西洋史學研究出現了重要轉向,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強調陸地取向,並主張把海洋史和大陸史研究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