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盧建榮,〈後現代歷史學指南:讓我們重視國內大學歷史教學的版圖〉, 凱斯.詹京斯( Keith Jenkins),《歷史的再思考》(Re-thinking History),賈士蘅譯(臺北:麥田出版社, 1996 年12 月1 日)。
[2] 黃俊傑,〈戰後臺灣關於史學方法論的研究(1 9 5 0-1 9 8 0)〉,《戰後臺灣的教育與思想》(臺北:東大書局, 1 9 8 3 年1 月),頁2 9-9 9 。楊金榮,〈蕭啟慶教授談四十年來的臺灣史學界〉,《歷史學》(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1 9 8 8 年8 月),頁11 8-120 。
[3] 江若岷,〈十年所思所言〉,《思與言》, 1 8 卷2 期,頁1 4-2 6 。謝雨生,〈早期《思與言》雜誌內容分析〉,《思與言》, 1 8卷5 期(1981 年1 月15 日)。
[4] 林正珍,〈世界史理念的建構及其相關論述〉,《興大歷史學報》, 9 期(1999),頁175-197 。
[5]林正珍,〈世界史視野的拓展與當代中國史學〉,《第一屆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價值的激蕩國際研討會》,喜瑪拉雅基金會主辦(2000 年11 月27-29 日)。
[6]許冠三,〈三十五年(1950-1985)來的臺灣史學界變遷〉,《新史學九十年》(上、下冊)(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1980)
[7] 王晴佳,〈臺灣史學的「變」與「不變」: 1949-1999 年〉,《臺大歷史學報》, 24 期(1999),頁329-374 。
[8] 蘇世傑,〈歷史敘述中的蘭克印象:蘭克與臺灣史學的發展〉,《當代》, 163 期,頁48-77 。
[9] 周予同,〈五十年來中國之新史學〉,朱維錚編,《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上海:人民出版社, 1 9 8 3),頁5 1 4-5 2 0 。許冠三將傅斯年「近代歷史學只是史料學」一語簡化為「史學本是史料學」,史料學派並非僅止於傅氏,而可泛指民初以來的史學主流傾向。餘英時則將之區分為「史觀學派」、「史料學派」。餘英時,〈中國史學的現階段:反省展望〉,《史學評論》,創刊號(1979)。
[10] 教育部在1 9 5 2 年及1 9 7 3 年,先後將「中國近代史」、「帝俄侵華史」、「中國現代史」列為各大專院校學生必修學科,並設有高額「現代史研究生獎助學金」,使得相當多學者及研究生投入該領域,大量促進了中國近現代史論著的發表,其中包括教科書的編寫出版。
[11] 截至目前為止,臺灣較大規模編撰有關近現代史研究指南及數據彙編計四次。1 9 5 0 年之前,在臺發表有關近代史的論著,多已搜羅在包遵彭、李定一、吳相湘合編,《中國近代史論叢》(2 輯)(正中)第1 輯1 0 冊(1 9 5 6-),第2 輯8 冊(1 9 5 7-)中。其後,高明士總主編《中國史研究指南》第5 冊由古偉瀛、胡平生、李弘祺等負責編撰,《中國史研究指南(五):近代史、現代史》(聯經, 1990)搜羅了1950 至1985 年間港臺地區的研究成果。胡平生編著,《中國現代史書籍論文資料舉要》(3 冊)(臺北:學生書局, 1 9 9 9-2 0 0 0)及國科會委託人文中心,由高明士總主編,正在進行中的《歷史學門研究成果》亦包括中國近、現代史。
[12] 許冠三,〈三十五年(1950-1985)來的臺灣史學界變遷〉,頁251 。
[13] 同上。
[14] 《思與言》系列的主張:〈史學可走的路〉(1 9 6 4)、〈史學的相對觀點〉(1 9 6 5)、〈有感於當代史學〉(1 9 6 5)陳啟雲,〈談歷史研究〉(1 9 6 7)及1 9 7 0 年代的一些會議:〈「二十年來的我國史學的發展」討論會〉(1 9 7 2)、〈歷史研究與歷史教學討論會〉(1973)、〈社會科學與歷史學〉,《食貨》, 4 : 9 ,頁.377-395 ,均反映出這一趨勢。
[15] 王晴佳,〈臺灣史學的「變」與「不變」: 1949-1999 年〉。
[16] 同上。
[17] 蘇世傑,〈歷史敘述中的蘭克印象:蘭克與臺灣史學的發展〉, 163 期《當代》(2001 年5 月)。
[18] 同上。1 8 8 9 年伯倫漢出版《史學方法論》(Lehrbuch der historischen Methode),後來又在書名上增添了「歷史哲學」四個字,改為《歷史方法論與歷史哲學》(Lehrbuch der historischen Methode und der Geschi-chtsphilosophie , 1903)。1908 年伯倫漢將此書篇幅由原來的503 頁增加到843 頁,而正是這本教材影響近代中國史學界對「史學」的認知並及於臺灣史學界。
[19] 王琪,〈對蘭克史學觀點的再思考〉,《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 2 卷5 期(1992),頁128 。
[20] 同上。
[21] 所謂「文明史學」是指法國基佐( Francois Guizot, 1787- 1 8 7 4)、英國巴克爾( Henry T. Buckle, 1821- 1 8 6 2)及史賓塞(H e r b e r tSpencer, 1820-1903)所主張的實證史學,以探索文明普遍進程作為科學的最終發展。
[22] 餘英時,〈中國史學的現階段:反省展望〉,《史學評論》,第1 期(1979)。
[23] 湯恩比(A. Toynbee, 1889-1 9 7 5),《歷史研究》,陳曉林譯(A Study of History)(臺北:桂冠出版社, 1 9 7 8);另有一譯本則是鍾建閎所譯, 1953 年由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出版。
[24] 史賓格勒(Oswald Spengler, 1880-1955),《西方的沒落》(Decline of the West),陳曉林譯(臺北:華新出版社, 1975)
[25] 臺灣學界這一階段對於「文化型態」學術研究的排斥,與抗戰時期「戰國策學派」論戰的關係,似乎可進一步研究。
[26] 個人在求學階段也常被如此勸說,不要閱讀或做如此形式的研究,以免欠缺專業性。
[27] W.H. Walsh ,《歷史哲學》(Philosophy of History),王任光譯(臺北:幼獅書局, 1980 年2 版)。
[28] 餘英時,〈中國史學的現階段:反省與展望〉,《史學評論》,第1 期(1979)。
[29] 如杜維運在〈民國史學與西方史學〉一文中,將「史料學派」稱作「新歷史考據學派」並舉蔡元培、胡適、傅斯年為其倡導人,並將之由史語所擴及全國。
[30] 杜正勝,〈無中生有的志業:傅斯年的史學革命與史語所的創立〉,《新學術之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紀念文集》,上冊(臺北:中研院史語所, 1998),頁1-41 。
[31] 31 Leopold vom Ranke,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History, Georg G. Iggers and Konrad von Moltke eds.(New York:Bobbs-Merrill, 1973),p.137 。
[32] 《傅斯年全集》,第四冊(臺北:聯經出版社, 1980 年9 月初版),頁253 。
[33] 《傅斯年全集》,第一冊(臺北:聯經出版社, 1980 年9 月初版)。
[34] 王泛森,〈甚麼可以成為歷史證據:近代中國新舊史料觀點的衝突〉,《新史學》, 8 卷2 期(臺北:新史學, 1 9 9 7 年6月),頁93-132 。
[35] 同上。
[36] 杜維運,〈傅孟真與中國新史學〉,《當代》, 116 期(臺北: 1995 年12 月1 日),頁54-63
[37] 羅賓遜(J.H. Robinson),《新史學》(The New History,1912),何炳松譯(上海: 1924 年7 月商務初版)
[38] 畢爾德(Charles A. Beard),《美國憲法經濟觀》(An Economic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stitution )何希齊譯(北京:商務, 1 9 4 7版)。
[39] Charles A. Beard, 「Written History as an Act of Faith」,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 vol.39, no2 (Jan. 1934), p.219-231 。
[40] Charles A. Beard,「That Noble Dream」,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41, no.1(Oct.,1935),p.74-87 。
[41] 華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超越年鑑學派〉(Beyond Annals)《學科.知識.權力》(Discipline, Knowledge&Power),張馨文譯、許寶強校(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1 9 9 6),頁1 6 3-1 7 3 。華勒斯坦等著,《開放社會科學——重建社會科學報告書》(Open the Social Sciences),劉鋒譯(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1996)。
[42] 同上。
[43] 引自卡耳(E. H. Carr),《歷史論集》(What is History),王任光譯(臺北:幼獅書局, 1998 年版),頁3 。
[44]August Comte, A Discourse on the Positive Spirit,(London: Willian Reeves, 1903), p.21 。
[45] Fredric Jameson, The Political Unconscious(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1),p.82 。
[46] 盛寧,《新歷史主義》(New Historicism)(臺北:揚智出版社, 1995)。
[47] 顧頡剛,《當代中國史學》(香港:龍門書店,無出版年),頁3 。
[48] 彭明輝,《疑古思想與現代中國史學的發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1)。
[49] 二十世紀西方史學的發展歷經了世紀初對傳統以「政治史」為導向的反動後,在六○年代開啟了社會史、經濟史的研究熱潮。
[50] Hayden White, Metahistory : the Historical Imagination in Nineteenth- Century Europ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73)。
[51] 王國維,《古史新證》(北京:來燻閣影印, 1935)。
[52]汪榮祖,《史家陳寅恪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86)。
[53] Herbert Butterfield 甚至使用「歷史革命」(Historical Revolution)一語。Herbert Butterfield, Man on His Past, Boston, Beacon Press, 1960,p.VIII-XI.
[54] Hebert Butterfild , Man on his past : The study of the hi s t o ry of historical scholarship .(C a m b r i d g 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55),p . 1 9 7 ;轉引自黃進興,〈中國近代史學的雙重危機:試論「新史學」的誕生及其所面臨的困境〉,《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新第6 期(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1997),頁273 。
[55]朱希祖,〈北京大學史學系過去之略史與將來之希望〉,北京大學三十一周年紀念刊(北京:國立北京大學三十一周年紀念會宣傳股編印, 1929),頁70-71 。
[56]傅斯年,〈毛子水國故和科學的精神識語〉,《傅斯年全集》(四),頁211 。
[57]蔡元培,〈我在北京大學的經歷〉,《蔡元培自述》(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1 9 8 5),頁1 4-1 5 ;另可參考劉龍心,〈現代中國史學之學院化與學科獨立意識的建立——以北大史學系早期發展為中心之研究(1917-1927)〉的論述。
[58] Hayden White,「New Historicism : a Comment,」 Veeser ed., The New Historicism, p.295 。
[59] G e o rg G. Iggers,「The Linguistic Turn: The End of History as a Scholarly Discipline?」, Historiography in the 20th Century: From ScientificObjectivity to the Postmodern Challenge, (Hanover: Weslyan University Press, 1997), p.118-133 。
[60]陳寅恪,〈陳垣敦煌劫餘錄序〉,《金明館叢稿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頁236 。
[61]黃進興,〈中國近代史學的雙重危機:試論「新史學」的誕生及其所面臨的困境〉,《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新第6 期(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1997)頁263 。
[62]汪榮祖,〈中國文史之學的危機與轉機〉,《中國歷史學會會訊》, 66 期(7/9.2000)。
[63] 《發刊詞》,《歷史:理論與文化》創刊號(臺北:輔仁大學, 1998)。
[64]同上。
[65]華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超越年鑑學派〉,頁163-173 。
[66]克斯汀.海斯翠普(Kirsten Hastrup)編,《他者的歷史》,賈士蘅譯(臺北:麥田,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