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北京11月25日電(記者 楊月 楊維瓊)11月20日是世界兒童日,今年是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頒布30年。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支持下,由中國兒童中心主辦、北京博源拓智兒童公益發展中心協辦的「『守護童年 點亮未來』世界兒童日活動——中國兒童中心與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的30年」主題活動日前在京召開。活動現場還發布了由中國兒童代表修訂的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中文版)。
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兒童處處長賀連輝致辭,回顧《兒童權利公約》頒布30年來兒童權利在中國的倡導、發展和推動歷程。主辦方供圖
30年來,中國兒童中心作為全國婦聯的技術臂膀,在兒童權利保護研究和實踐領域取得了重要成果,無論是依託八個科學育兒基地的科學育兒指導,還是近年來在兒童權利保護領域的前瞻性探索,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活動中,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代理駐華代表馬傑(Jacob Mbeya)、中國兒童中心副主任寇虎平進行了開幕式致辭,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兒童處處長賀連輝回顧了《兒童權利公約》頒布30年來兒童權利在中國的倡導、發展和推動歷程,中國兒童中心教育活動部部長朱曉宇講述了中國兒童中心和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的故事,北京博源拓智兒童公益發展中心理事長李萍介紹了社會多元力量參與倡導和推動《兒童權利公約》落實的典型經驗,教師代表和志願者代表分享了《兒童權利公約》兒童版(中文版)修訂過程。
30年來不遺餘力推動愛生學校實踐的老教授、有退休的打拐警官、有未成年人檢察官,還有年輕的兒童工作者……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和社會組織共聚一堂,回顧30年的成就。
構建違法犯罪未成年人的案外幫教體系:
「合適未成年人」制度的中國探索
「在我們兒童保護工作領域中,有很多同志做了突出的貢獻,如在座的李萍理事長,總結10餘年前傾力試點的昆明盤龍區的經驗,成功創立『合適成年人』研究團隊,構建對違法犯罪未成年人的案外幫教體系,成功將大量未成年人分流於司法之外,進而成功減少當地未成年人違法犯罪,被全國的司法機關及社會幫教機構學習推廣。」最高人民檢察院原高級檢察官劉雅清說。
她回憶,特別是在2012年全國人大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中,增加了未成年人刑事訴訟專章,其中,對上述「合適成年人」制度予以確定,為我國的未成年人司法制度增添了濃重的一筆,「藉此機會,我要向李萍理事長和她的團隊表示由衷的敬意!」
劉雅清說,其實,每一位為國家兒童保護事業努力工作的同志,都在書寫著這個事業的歷史,有很多好的經驗、理念及工作中的風採,都已成為我國兒童保護事業的制度體系及特色的一部分。「我們要繼續努力,為了我國的兒童事業,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對作為人類命運共同體一部分的世界兒童事業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她說。
「我們的30年」議題討論環節:見證和推動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落實的代表分享30年來的人生故事。主辦方供圖
「打拐」到「反拐」中的人性關懷:
打拐工作有了「前伸」和「後延」
「中國公安機關近年來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及其他國際組織積極開展了打拐項目合作,並對打拐專業民警進行了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及國內頒布的保護婦女兒童權益特殊法規的培訓與宣傳,在打拐工作中更注意保護被解救的婦女兒童人身權益,工作更人性化。」曾多年從事打拐工作的警官祝燕濤說。
她提到,過去公安機關「打拐」,只限於抓人販子、解救、遣送三項工作,「但是現在打拐工作有了『前伸』和『後延』:從『打拐』變成了『反拐』。」她說,防止拐賣婦女兒童的預防、宣傳怎麼做,解救過程中這些受害婦女和兒童心理變化是什麼,遣送回去之後她們的生存條件是什麼,生活能否有所改變?社會各部門如何配合與聯動,形成全社會打拐反拐合作機制……這些都是要考慮的問題。
祝燕濤介紹,公安機關還逐漸改變著遣送被拐賣婦女的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地保護受害人的權益,在雲南、四川、廣西等地,建立了解救婦女兒童之家,先把她們送到基地培訓幾天,給她們進行心理上的幹預和疏導,也給她們一個精神緩衝期,再由家長和婦女幹部把她們領回家。
兒童視角的回歸:
「倡導權利公約要看到我們的土壤和歷史文化」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鄭新蓉講了她20多年來在各地推進兒童教育項目和調研的真實經歷。例如在愛生學校兒童安全校園實踐中,就有過這樣的對話:
——「你每天感到最踏實的是什麼時候?」
——「吃熱飯的時候、遇到好朋友的時候。」
——「感到最不安全的是什麼時候?」
——「在一個上下學經過的窄小通道,會遇到大孩子脅迫要錢。」「經過一個垃圾堆時,有吸毒的人注射後扔在那裡的器具。」「晚上怕上廁所,就憋到早上。」……
「審視校園不安全的因素,以兒童為主體,我們就讓校長跟兒童一起參與。當孩子的安全需求和困境一一講出來以後,學校才會按照兒童的想法、從兒童眼裡的安全、兒童心理的安全角度,給孩子們做一些解釋和改進承諾,「了解了這些,學校很多設施的改善就非常有價值了。」鄭新蓉說。
同時,她也指出,「中國的《兒童權利公約》落地的當下,也是我們進入消費主義時代和特別重視孩子個性的時代,如果我們一味給他們權利,看不到權利的邊界,一味把國際公約落地而不看到具體家庭文化傳統的話,可能教育工作者還會吃一些苦,在大力倡導權利公約的時候還要看到我們的土壤和歷史文化。」
「這麼大的國家能實現兒童生存目標接近國際先進水平,體現了中國智慧!」
全國政協委員、中華預防醫學會兒童保健分會主任委員朱宗涵發言時說,在50年代的中國,很多家庭都有一到兩個孩子夭折,但在2018年,我國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已降低到8.4‰,嬰幼兒死亡率降低到了6‰,接近了國際先進水平。
「我們這麼大的國家能夠實現這樣的兒童生存目標,充分表現了中國的智慧。是什麼人在做出貢獻,這值得我們思考。」他說,「我們大家都在做公益項目,這都是很好的。而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機制,一個項目連接一個項目,一個地區一個地區地推廣,儘可能惠及需要幫助的更多的孩子。」
「我們的智慧:兒童權利保護工作在中國」議題討論環節。主辦方供圖
與會代表們表示,此次活動不僅是一次撫今追昔、展望未來的分享,更是一次共享資源、匯聚力量、融合協作的聯動,在新時代,他們將繼續砥礪前行,梳理經驗,總結成績,為世界兒童權利保護工作貢獻更多的中國智慧和中國經驗,做幸福童年守護使,點亮兒童未來,讓每一個孩子都享有良好的人生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