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金融數據監管確權是關鍵

2020-12-24 金融界

來源:經濟日報

隨著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技術創新迅猛發展,越來越多的金融領域開啟數位化進程。與傳統金融相比,數位化金融依託各類數據要素,搭建金融服務場景,對數據依賴程度極高。以銀行為例,在傳統業務模式中,銀行主要依靠客戶自身主動提供和上門訪談等方式獲取信息,但在數位化金融的業務模式下,銀行先通過其他途徑獲取數據,實現精細用戶畫像,再精準營銷,是通過數據找到客戶、識別客戶的。

在新的業務模式下,數據的重要性不斷提高。一些千方百計想要獲取數據的金融機構不僅「過度收集個人信息」,而且在開展相關業務時存在合規性風險。據不完全統計,中國人民銀行在今年開出的行政處罰罰單中,涉及「個人金融信息」的就超過180張,處罰對象包括了銀行、證券公司、支付機構和消費金融公司等。

為了加強對個人信息的保護,更好保障消費者權益,各方呼籲進一步提升金融數據監管能力。然而,要實現對金融數據可穿透、可觸達監管,當前最緊迫的是要解決數據確權問題。目前,各國法律似乎還沒有準確界定數據財產權益的歸屬。因此,需要儘快明確各方數據權益,推動完善數據流轉和價格形成機制,充分並公平合理地利用數據價值,依法保護各交易主體利益。

實際上,目前數據控制權主要在大型科技公司手中。眾多金融機構為獲取數據,只能與一些金融科技公司開展合作。一些大型科技公司則利用數據優勢獲取超額收益。監管機構也關注到了這些新變化。今年年初,中國人民銀行發布《個人金融信息保護技術規範》,《個人金融信息(數據)保護試行辦法》目前也正處於徵求意見中。

當前,要推動相關領域的金融監管,最為迫切的是要加快數據權屬相關立法,明確數據定位,歸屬內容和範圍,從而為數據開放共享、交易流通和權益分配提供法律依據。在此基礎上,按照數據權利歸屬確定可流通數據的範圍和流通規則,確定數據權益在所有者、開發者和使用者之間的合理分配,防止少數公司憑藉技術優勢獨佔數據收益。

毫無疑問,眼下數位化金融發展已成行業趨勢,勢不可擋。金融科技發展給監管帶來的新挑戰需要跨部門合作,需要更多的法律法規和相關制度保障。實際上,金融監管總是走在金融創新的後面,這是行業發展規律,也是監管工作的客觀實際。對於相關部門來說,需要做的是正視問題,加強合作,儘快補足監管短板。加大對數據壟斷的治理能力,這不僅是保護消費者金融權益的需要,也是維護市場公平正義之所需。

相關焦點

  • 潮州市市長何曉軍:數據治理強化地方金融服務與監管
    在金融領域,數據要素的作用尤為突出,藉助數據歸集整合公共網絡、政府信息、借款主體以及地方金融機構經營情況等各類數據信息,通過大數據分析實現對中小企業與地方金融機構的精準畫像,並將成果有效得應用到地方普惠金融服務以及地方金融監管之上。可以說,數據要素的有效應用成為新形勢下維護地方金融穩定發展的有力支撐,數據治理成為完善地方金融監管不可或缺的有益舉措。
  • 中國銀保監會國際諮詢委員會委員楊凱生:數據作為生產資料,確權...
    「數據的留痕者跟平臺之間究竟相互什麼關係,這一問題我們現在是否沒有完全的明白」,他說。楊凱生認為,數據是隨著現在技術的飛速發展而產生的生產資料,與傳統的土地、勞動、技術、資本等生產資料確實不一樣,所以他的確權歸屬問題是有一定的難度,需要我們進一步研究。
  • 監管拷問廣州銀行IPO:地產不良貸款激增587%,股東確權或存信披瑕疵
    2020年11月27日,中國證監會對廣州銀行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申請文件提出反饋意見,反饋意見對廣州銀行提出的問詢達到51項,涉及該銀行房地產貸款佔比、內部職工股份確權、貸款集中度等多方面。監管層一連串拷問的背後,廣州銀行的真實情況亦浮出水面。
  • 北京小微企業金融綜合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劉軍:打造統一線上確權...
    在解決小微企業融資痛點方面,北京小微企業金融綜合服務平臺對接多方數據源,如金融大數據、eKYC、國家信易貸等,降低信息不對稱;引入融資擔保、保險保障、債權遠期收購、不良資產處置增強風險緩釋能力。同時,北京小微企業金融綜合服務平臺已經完成了區級平臺的全覆蓋,北京市區兩級小微金服平臺註冊企業超3萬家,累計發布債權融資需求1190億元,累計完成授信317億元。北京小微金服公司依託政府採購場景,聯合微芯研究院共同建設公共確權融資平臺,並以海澱為試點先行開展運營。
  • 浙江省金融控股公司一行訪問貴陽大數據交易所
    12月8日,浙江省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信息技術部總經理朱建軍、浙江數秦科技公司副總裁楊通鵬等一行6人訪問參觀了貴陽大數據交易所。雙方就數據交易的配套政策、法律法規、組織管理、市場運營、技術支持等方面進行了交流座談。
  • P2P業務清退確權遭出借人質疑 隨手科技轉型何去何從
    根據監管信息顯示,截至今年3月底,全國實際在運營網絡借貸機構139家,已有接近5000家機構退出。4月份,起家於深圳的一家網際網路金融公司——深圳市隨手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隨手科技」)旗下的P2P網貸平臺「隨手記」也啟動了清退和轉型的步伐。
  • 創新監管策略,構建金融科技生態治理體系
    大型網際網路金融科技企業涉及領域廣、行業多,一旦出現風險,容易迅速引發大面積的風險傳染;服務群體多,容易出現羊群效應;此外,金融科技企業間技術、算法的應用與趨同可能會引發並放大系統性風險,為監管當局帶來了更大的挑戰。  針對此,我們認為未來金融科技的發展需要從價格競爭、數據競爭轉向系統性的生態內外部治理,實現產業的整體共振與可持續發展。
  • 貓鼠遊戲:也談金融監管
    由此想到國內對科技金融或金融科技等行業的監管。筆者的看法頗為簡單:  一、金融科技或科技金融企業是用金融手段做科技產品,還是用科技手段做金融產品?  如果是前者,直接影響和涉及的只是給這些企業融資、貸款的機構或個人。監管責任是看這些企業披露的財務數據是否屬實,是否誤導金融機構;金融機構是否違反現行法規給這些企業融資、貸款,等等。
  • 南京打造數字金融高地路線圖:金融科技加速器+數字金融基礎設施...
    早在2018年,南京市政府就與人行數字貨幣研究所等聯合成立南京金融科技研究創新中心,並由揚子國投聯合紫金投資發起成立南京數字金融研究院進行運營,通過「金融科技加速器+數字金融基礎設施平臺+N個應用場景」,逐步形成了「立足應用場景、應用關鍵技術、示範項目引導」的產業生態培育模式。
  • 智能化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工具:理念、平臺框架和展望(上)
    提出一套系統的「智能化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工具」平臺框架,即利用科技手段實現對金融科技創新應用的全生命周期監管。詳細闡述了智能化創新監管工具的組成要素,包括區塊鏈底層、輿情監測平臺、基於知識圖譜的可解釋性人工智慧等,並對其中涉及的關鍵技術進行說明。介紹了該創新監管工具工程開發時採用的新型迭代方法論——「螺旋型」開發模式和需求層次驅動的迭代設計。
  • 康曉宇:數據基礎設施支撐金融科技創新
    近年來,在人民銀行等金融監管機構的大力推動下,我國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快速提升,但部分領域仍相對落後。從目前的發展現狀來看,各國普遍關注的主要是支付清算系統、基礎徵信系統、帳戶體系和客戶身份識別系統等金融基礎設施領域的數位化改造升級。挖掘和釋放金融數據要素潛力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首次將數據列為生產要素參與分配,標誌著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數字經濟進入了新時代。
  • 金融科技「監管沙箱」一周年:穩推進與控風險
    具體來看,60個項目中,包括35項金融服務、25項科技產品,業務領域覆蓋供應鏈金融、手機POS創新應用、小微企業在線融資、非接觸金融服務、政務數據融合產品、數字風控產品、智能銀行、智能化農村金融服務等。另在主要應用場景上,信貸場景佔比47%,運營管理佔比23%,支付為13%,多場景為12%。此外身份識別、溯源、保險理賠三個場景佔比均為2%。
  • 美國金融監管體系蟬變對中國的啟示
    中國在金融監管體系改革中不管採用何種模式都必須強化信息披露要求,並真正加大懲戒力度。只有這樣,金融監管才可以起到預期的效力,否則任何監管模式都是無濟於事的。美國是曾經實施金融分業經營體制的國家,其金融監管結構也相對複雜。
  • 劉曉春:監管不是宏觀調控的手段,必須直面金融科技新課題
    談到監管必須直面金融科技新課題,他表示,首先要對技術的安全性進行監管。金融機構必須認識到自己只是技術的應用者,絕不是技術的研發者。對算法模型,需要進行打開驗證。對一些算法模型或業務模式進行人格化監管。對不同的外包業務和技術合作制定相應的監管要求和規則。對各類數據平臺制定開放制度、建立監督機制。
  • 金融科技「監管沙箱」一周年:擴容風控進行時
    具體來看,60個項目中,包括35項金融服務、25項科技產品,業務領域覆蓋供應鏈金融、手機POS創新應用、小微企業在線融資、非接觸金融服務、政務數據融合產品、數字風控產品、智能銀行、智能化農村金融服務等。在主要應用場景上,信貸場景佔比47%,運營管理佔比23%,支付為13%,多場景為12%。
  • 保姆成某銀行大股東,監管整治銀行業股權亂象
    而就在今日(3日),中國人民銀行黨委書記、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在《經濟日報》刊發署名文章《完善公司治理是金融企業改革的重中之重》,提出強化股東行為監管,對通過隱瞞關聯股東信息、股權代持等方式變相謀求銀行保險機構控制權的,責令轉讓股權或者限制股東權利。監管層密集提及銀行股權整治,可以看出此次整治的決心。
  • 黃琳:尋求金融創新與個人數據保護的平衡
    今天前面很多位嘉賓說到,現在新的數據源和數據類型越來越多,在金融行業的應用也變得越來越普遍,所以我想今天著重給大家介紹數據在金融行業的應用,以及作為金融監管當局應該怎麼樣去應對,特別是金融機構如何使用第三方數據服務的情況下。我們知道第三方數據服務當中有很多都是Fintech公司。我這部分主要是側重於從國際經驗的角度來說給大家做一個介紹。
  • 中騰信:嚴監管構築市場新秩序,明確金融科技發力方向
    盤點2020年,新政迭出,金融科技監管體系漸進式重構,是金融科技發展史上的重要年份。中騰信回梳理2020年新規,發現諸多政策終於等到了落地的時機,在金融監管重塑的時期,陸續出臺的新規,幾乎涵蓋了金融的全部業態。其中有兩大共性值得關注,一是收緊政策,監管套利空間日漸縮減;二是明確導向,監管多次強調金融支持實體、扶持中小微,這也是未來金融科技的發力方向。
  • 暗網盜賣金融信息 銀行帳戶安全面臨新挑戰
    可認定該販賣信息非我行洩露數據,不排除系不法分子為牟取不當利益偽造、拼湊、出售所謂銀行的客戶信息。」  113.5億銀行帳戶  誰在守護安全?  百萬條被兜售的數據資料包儘管真實性被駁,但龐大的金融數據尤其是銀行用戶涉敏信息的安全性如何保障?這已足夠引起行業及監管的重視。
  • 銀保監會:螞蟻集團突出問題有普遍性,將加強金融監管
    銀保監會在回應外界關於網際網路平臺小貸業務的提問時表示,最近中央金融管理四部委再次約談螞蟻集團並公布了重點內容,強調了突出的問題和整改要求。銀保監會建議所有網際網路平臺都要對照自查,及早整改。特別是涉及網絡小貸、保險、理財、信託等業務的機構。銀保監會認為,金融數位化快速發展也帶來了網絡安全、市場壟斷、數據權屬不清、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方面的問題,影響市場公平和金融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