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救不了華誼

2020-09-03 海克財經


單點成功對華誼來說遠遠不夠。

文丨何旭

上映第三天,《八佰》票房已破6億,這給出品方華誼兄弟帶來了翻盤希望。

自點映以來,《八佰》票房一路走高,話題熱度不減,這2020年第一槍如果能夠打響,對當下的華誼兄弟顯得至關重要,這不僅會對華誼兄弟後續各檔期影片起到信心及資源的提振作用,對已長期處於困境當中的這家公司來說,更顯意義重大。

畢竟,華誼兄弟不順的時間,實在太長了。

一種較為普遍的說法是,華誼兄弟逐漸離開國內電影市場的中心位置,是2014年前後發生的事。一組相關數據是,2014年,華誼兄弟發行的電影,票房僅佔國產電影全年票房的7%左右,而在2013年,華誼兄弟主投主控的電影佔到了全年票房的25%,更不用說這一數字在2004年曾高達35%。

2015年,華誼兄弟市值一度達到900億元,處歷史最高位。但好景不長,此後幾年,它各種美麗的數據開始下滑。

華誼兄弟歷年財報顯示,2016年公司實現歸屬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為8.08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7.19%;繼2017年淨利潤同比增長2.49%後,華誼兄弟迎來了暗黑的2018年——受「陰陽合同」事件影響,當年華誼兄弟淨利潤虧損10.93億元,為上市10年首虧;2019年全年虧損更是達到了39.63億元。

困局並非朝夕間形成。走在成為中國迪士尼的道路上,曾經的內地影視第一股華誼兄弟究竟怎麼了?

01

風雲突變

2013年,華誼兄弟創始人兼董事長王中軍,給公司定下了未來新的發展方向——「去電影單一化」。這一決策,與其說是在電影主業穩固下的多元發展,倒不如說,是在市場情況迅速變幻之下,華誼兄弟的不得已之策。

這主要體現在,那幾年的電影市場開始出現一些新變化。一個現象是,儘管票房大戶依舊被主流導演和好萊塢大片霸佔,但一些新題材的小成本電影開始收穫高票房和口碑。如2010年上映的《人在囧途》,以幾百萬元成本,斬獲4000萬元票房;2011年,《失戀33天》更是以不到900萬元成本,收穫3.5億元票房,位列當年票房排行榜第八。

相比光線傳媒於2012年開始與徐崢合作「囧」系列第二部,在如何對待這些新題材、新導演的問題上,華誼兄弟在策略上似乎準備不足。在華誼兄弟的片單中仍很少見到新導演。

另一現象是,2012年,華誼兄弟的金字招牌馮小剛導演的作品《一九四二》首次在賀歲檔失利了。這部號稱2.5億元總投資的影片,僅取得了3.7億元票房,按分帳規則,片方虧損或達1億元。


此外,華誼兄弟2012年寄予厚望的3D大片《太極》系列也虧損不少。這個系列由華誼兄弟十分看重的H計劃導演馮德倫執導,陳國富監製,號稱一共投資2.2億元,最終命運卻是和《一九四二》一起,被列入了當年最賠錢電影排行榜Top 10。

主營業務不力,藝人經濟業務也出現了危機。從2008年開始,一些合約期滿的知名藝人紛紛離開華誼兄弟,或轉投別家,或自立門戶,其中包括範冰冰、周迅、張靚穎、羽泉等。

王中軍在2020年接受採訪時曾談到這一現象。他對記者表示,中國此前20年明星的半壁江山都是華誼兄弟創造出來的,那時一個藝人只要拍上了馮小剛的電影,幾乎就成功了一半;現在由於電影產量增加,好影片分散於各公司,已經不是一部電影造就一個明星的時代了。

這一現象可以進一步理解為,當市場蓬勃發展,外界資源、資金較為充裕時,傳統電影公司對各類資源的壟斷局面就逐漸被打破了,導演及明星的市場價值開始放大,也因之更有話語權,選擇新的合作方式,或者自己開公司,成為業內普遍的事。

在此背景下,王中軍提出「去電影單一化」,主要目的更多是想擺脫對單一電影業務的依賴,獲得更為穩定的收入來源。

這一規劃其實在華誼兄弟2009年上市之後就有了,只是在2013年加大了權重。華誼兄弟當年上市幾個月後,就擲出1.49億元,獲得了手遊公司掌趣科技22%的股份,成為該公司第二大股東;上市後一年多,華誼兄弟成立了實景娛樂公司。這一策略延續至今。這兩項業務和影視、投資一起,構成華誼兄弟四大主要業務。

儘管要「去電影單一化」,加大多元布局,但在綁定當時的知名導演及明星方面,華誼兄弟的步伐明顯又是加大了的,開始用收購導演明星旗下公司的方式與對方深度綁定。2013年,華誼兄弟以2.52億元收購了張國立名下公司,2015年以7.56億元收購了李晨、馮紹峰等6位明星名下公司70%股權,以10.5億元收購了馮小剛名下公司70%股權。

就在華誼兄弟一邊想著拓展新業務,一邊大手筆購買明星公司之際,電影市場卻也在發生悄然變化。

02

錯失的5年

當華誼兄弟忙著買空殼公司時,業內一些新公司卻走起了另一條路,邀請導演當股東。

2015年,把文化中國賣給阿里巴巴後,資深電影人董平聯合寧浩、徐崢創辦了歡喜傳媒。這一做法無疑是想解決行業裡出現的一個新問題,那就是,當一個市場以誰都想不到的迅捷之勢發展時,產業鏈條上的各方該如何重新分配成果的問題。那一年也是周星馳關於分紅問題狀告華誼兄弟一審宣判的時候。一系列事件表明,片方和導演的關係出現了新變化。此後,歡喜傳媒又相繼傳出導演陳可辛、王家衛、張一白、顧長衛、張藝謀等均成為了公司股東的消息。

2016年因保底《美人魚》大獲成功,入行時間不久的和和影業也採取了這一招。海克財經查閱工商信息發現,該公司目前導演明星股東已有多位,其中包括導演曹保平、郝傑、演員陳坤等。

和用股份綁定知名導演做法不同,業內其他頭部電影公司在那幾年的做法是,開闢多題材,啟用新導演。

光線傳媒在影業上的戰略無疑是朝著類型片發展。2015年,光線相繼成立定位於青春片的青春光線影業、定位於動畫電影的彩條屋影業及各類子公司,靠著出品《致青春》《左耳》等片,光線趕上了一波青春片的浪潮,2011年市場口碑良好的《大聖歸來》也驗證了光線在動畫電影領域試水的正確性,沿著這條路繼續走,也才有了2019年大爆的《哪吒之魔童降世》,狂攬票房超50億元,以預估10多億元營收佔到光線2019年營收比例超三成。

下注新導演,也是光線那幾年的投拍策略。當年,因《人在囧途》大火的徐崢想自己拍《泰囧》,據說找了許多人都不投,最後由光線獨資3000萬元大膽下注。光線傳媒創始人兼董事長王長田曾表示,這部電影上映當晚,自己整夜在辦公室寫字,緩解內心緊張。這部電影後來打破了國產電影票房紀錄,成為「最黑的黑馬」。與此同時,華誼兄弟的《一九四二》排到了當年票房紀錄第11名。

王長田曾表示,《泰囧》不是黑馬是「白馬」,是遵循光線新的經營思路自然出現的結果,這一新策略即是,開始和內地導演全面合作,扶持新導演。


抓住主旋律動作片這一類型的,無疑要屬博納影業。聯手香港導演林超賢,博納先後推出了《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等熱賣電影。值得注意的是,林超賢最初是和華誼兄弟一起合作的,《線人》《逆戰》都有華誼參與其中。在談到和博納的合作時,林超賢曾表示,於冬對香港導演的思維和作風比較理解,幫助解決了不少和官方打交道的問題。

當中國電影市場的發展特點由名導、大製作、全民眾樂,逐漸過渡到分眾趨勢清晰、類型片大行其道、內容要更貼近大陸觀眾需求時,可以說,華誼兄弟並沒有像其他一些公司一樣,因勢而變,找到自己的新位置。此外,當一批新公司,如開心麻花、歡喜傳媒,以及爆款製造機北京文化接連收穫票房喜訊時,華誼兄弟卻顯得頗為落寞。從2014年開始,電影市場最好的5年,卻堪稱是華誼「失去的5年」。

其實,說華誼兄弟完全沒想過融入這浪潮,有失公允。如前文所述,早在2011年,華誼兄弟就曾公布過一個「H計劃」,宣布已和鈕承澤、彭浩翔、徐克、烏爾善等10多位導演達成了合作。只是,和光線在次年開啟的、啟用新導演的策略不同的是,華誼兄弟選擇合作的,大部分是港臺知名導演。同年,華誼兄弟籤約馮德倫、吳彥祖開的電影公司,這樣的舉動在當時少有。

只是,從這一計劃的後續完成情況來看,它算不上成功。

在華誼兄弟當年合作的眾導演中,徐克、烏爾善應該是除馮小剛導演外,在票房成績上最為成功的,但這種成功並未延續。徐克導演的狄仁傑系列為華誼兄弟帶來了高票房,但在拍出兩部狄仁傑後,徐克轉而與博納合作,拍出了票房成績大於前兩部之和的《智取威虎山》。曾被華誼兄弟網羅的烏爾善、陳國富,最成功之作卻要屬2015年由萬達影視主投的《尋龍訣》。

華誼兄弟寄予希望的其他幾位港臺導演,如馮德倫、鈕承澤、彭浩翔等,後來都因不同原因,並未拍出票房大爆的片子。

早在2009年上市前,華誼兄弟就曾在招股書中提到,公司對馮小剛團隊具有一定的依賴性。風險因素很清楚,只是如何擺脫「依賴性」,華誼兄弟可能並未探索出答案。王中軍2020年年初在接受每經採訪時,他反問記者,培養新導演這句話說得容易,有什麼機遇培養?他同時表示,如果華誼兄弟如日中天,很多資源都來靠攏,那還好說。這句話似乎也暗示了今天的華誼兄弟在培養新導演方面遇到的困難。


2016年萬達副總裁葉寧曾跳槽到華誼兄弟,王中軍當時表示希望職業經理人可以給華誼兄弟帶來新變化,但主事幾年之後,葉寧已於2020年4月提出辭職,王中磊接管電影業務。無疑,這一計劃失敗。

另外,華誼兄弟其實也曾考慮過迎合市場需求,拍些小成本戀愛類型片。《前任》系列是其中的成功者,《前任3》在2017年大賣,獲19億元票房,超越當年馮小剛電影《芳華》,大有承擔華誼兄弟轉型重任的潛力。

只是,這類單點成功對華誼來說,遠遠不夠。

03

還有什麼牌

華誼兄弟在2020年4月29日發布的2019年年度業績報告中,披露過電影內容儲備,其中包括賈樟柯導演的《一直遊到海水變藍》、管虎導演的《八佰》、陸川導演的《兩萬裡計劃》、網易手遊《陰陽師》改編的電影《侍神令》、李玉導演的《陽光不是劫匪》、常遠導演的《溫暖的抱抱》、周星馳導演的《美人魚2》等。

這次片單和以往多有不同,小眾影片比重加大,大陸導演數量變多,其中還出現了新人導演。考慮到電影項目上映前一般最少半年的籌備拍攝期,這其實表明,在華誼兄弟危機最嚴重的時候,已想好了一些對策。

2020年年初,王中軍曾對媒體表示,華誼兄弟今年不會再虧損了,扭虧為盈是必打的一場硬仗。

口號當然可以喊,但能否真正扭虧為盈,則取決於華誼兄弟目前手上的牌。

雖早在2011年,華誼兄弟就開始布局遊戲業務,但9年過去,希望中的「影遊聯動」並未出現,2020年片單中出現了《陰陽師》改編電影,但這屬於網易的IP。華誼兄弟在遊戲業務上最大的收穫,可能就是投資回報了。有媒體統計,從2013年到2017年,華誼在掌趣科技上累計套現28.15億元,到2017年年底,華誼兄弟更是清倉了手中的掌趣股份,套現約2800萬元。

王中軍為什麼闖入遊戲領域?這主要是在他看來,當年網際網路行業最賺錢的就是遊戲和廣告,投資遊戲是華誼兄弟網際網路娛樂布局的一部分。

但在網際網路業務上,華誼兄弟目前浪花不大。光線則很早就投資了貓眼,現在已是貓眼最大股東;歡喜傳媒於2017年開始內測旗下流媒體平臺,後又與字節跳動開始了合作,繼2020年年初播放《囧媽》後,3月又傳出歡喜傳媒旗下APP已有200萬付費用戶的消息。

雖然華誼兄弟早在2004年就曾接受網際網路公司Tom集團的投資,在2006年就拉馬雲入了夥,但多年下來,除了資本上的往來,在業務上,華誼兄弟和網際網路公司之間的「牽連」並不算多深。

疫情打擊下,華誼兄弟十分重視的實景娛樂業務,營收也不容樂觀。2019年全年財報顯示,華誼兄弟品牌授權及實景娛樂板塊營收3467.80萬元,同比下降76.81%。應該說,這塊業務的前景是有的,也是當下主流電影公司都在布局的方向。只是,要想實現和迪士尼樂園、環球影城一樣的效益成果,還需要長久的時間。


儘管2017年就曾表示要重回電視劇市場,但截至目前華誼兄弟在這塊市場上能打的內容實在不多。管虎監製的《古董局中局鑑墨尋瓷》在前期備受期待,但2020年5月播出後,逐漸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局面,不敵聯合出品方騰訊的自製劇。2020年8月又有確切消息指向馮小剛即將執導網劇。可見曾出品過《士兵突擊》的華誼兄弟,目前的確打算在電視劇業務上重扳一城。

歷數幾大業務,不得不說華誼兄弟當下的希望,還是在電影上。最新片單中幾部主投影片的票房表現,將直接決定華誼兄弟是否能在短期內走出困局。《八佰》可謂身肩重任。

幾年過去,在線票務市場格局已定,電影市場泡沫逐漸消散,市場回歸理性。阿里影業總裁李捷前不久還在媒體會上表示,資本退潮對行業的影響會持續三到五年。這對已經經營了20多年製片業務的華誼兄弟來說,或許是件好事。

於冬在一次回首往事的講話中曾談到華誼兄弟的第一桶金。他說,王中軍當年投《甲方乙方》的時候,借了30萬元,才佔到10%。眾所周知,這部上映於1997年12月24日的影片,是中國第一部賀歲片,創造了3600萬元的票房紀錄。華誼兄弟也正是由此進入到電影行業。

導演可以懷舊,但電影公司不能。今天的華誼兄弟最需要找回的,或許就是當年的那一股純真的勇氣。

相關焦點

  • 《八佰》救市 華誼救己
    8月21日,伴隨著《八佰》的正式上映,這家影院也決定正式開門迎客。但圍繞在《八佰》身上的,不止是影片,還有流言四起的發行模式。8月11日,華誼的發行公司將發行標準發送到各大影院。據了解,此次發行選擇影院的標準有:2019年票房1000萬元(含1000萬元)以上,不含服務費;新開業的,無完整年票房數據的,因無法測算,此次不在點映範圍之內;在名單中,不開業的請自行剔除掉。
  • 《八佰》雖好,但可能救不了華誼
    但收穫口碑對於《八佰》而言,僅僅是萬裡長徵第一步,最關鍵的還是能否換來高票房。上映第一天,票房1.2億,佔比超過85%,碾壓其他電影。也就是說,《八佰》掙得6個億剛剛好能夠補上全年的虧空。至於以前挖下的坑,只能以後再說了。這樣一算,大概就能明白為什麼華誼兄弟如此火急火燎的要上映《八佰》了。
  • 十億《八佰》,難救華誼
    8月21日,《八佰》正式上映。截至發稿,貓眼專業版數據顯示《八佰》票房達到9.31億。上映四天,票房接近十億的成績單使《八佰》被業內人士稱之為拯救電影市場之作。其實,《八佰》不僅僅是四行倉庫的保衛戰,也是華誼兄弟的保衛戰。對於從上市後就不順的華誼兄弟來說,《八佰》無疑也承擔著「扭虧為盈」的重任。畢竟,自從2018年業績為負以來,華誼兄弟在2019年虧損近40億,2020年Q1財報虧損1.42億元、資產負債率達54.38%。如果不在2020年實現盈利,華誼可能將面臨退市。
  • 《八佰》上映三天票房破七億,可還是救不了華誼
    ;不接受此次發行模式的影院。 同時,《八佰》的票房結算遵守影片院線發行正常結算流程,不存在發行方向影院直接收款的行為。 目前看來,這種買斷式放映在未來是否會延續下去,以及是否會對地方小影院造成規模性的傷害,這一切都有待時間的驗證。
  • 一部21億的《八佰》,救不了華誼
    important}經歷了2020年的影視寒冬後,破21億票房大關的《八佰》給整個行業打了一劑強心針。所以,當今年的第一部爆款電影《八佰》出現後,有人說,是管虎救了危難之中的華誼。因為,憑藉一部《八佰》,價值百億的上市公司華誼並不會完全解決財務漏洞滿血復活,只能暫時喘口氣,延長休整時間罷了。
  • 回來的《八佰》,回不去的華誼
    但誰都清楚,當前電影院對於影院座位、電影時長以及安排場次等觀影的嚴苛規定,因此,不管是哪個投資方,誰都不敢率先宣布檔期,都在持觀望態度,誰也不想成為炮灰?因此,《八佰》的定檔被賦予特殊意義,究竟是救市還是炮灰?一切還要等上映後才知道。
  • 華誼和《八佰》的「票倉」保衛戰
    ​《八佰》救市,華誼救己?籌備近10年、斥資5.5億、眾星雲集,作為亞洲首部全片使用IMAX攝影機拍攝的國產巨製,《八佰》在票房上自有號召力,宣發的力度也不小。 晚間,電影《八佰》發行方華影天下發布聲明,稱此次制定的發行模式旨在保護電影市場的正常秩序,打擊偷漏瞞報這一長期存在的行業「毒瘤」。 聲明表示,未獲得《八佰》放映密鑰的影院存在兩種情況:1、被行業協會公開處理過的存在偷漏瞞報等違規行為的部分影院;2、不接受此次發行模式的影院。
  • 10億票房《八佰》,難救華誼兄弟?
    華誼的股價在《八佰》的利好之下,近兩個月迅速翻倍,可是僅僅憑藉一部爆款電影就能拯救華誼嗎?  而《八佰》的總投資額超過5億,也就是說如果這部影片的票房止步10億,華誼依舊是虧本的,如果票房達到15億,華誼才剛回本,如果票房達到20億,才能對2020年年報利潤起到重要影響。  電影行業有一本很清晰的帳,投資一部電影,票房至少是投資金額的3倍,才能回本。要麼爆款,要麼撲街。  《八佰》上映4天,票房10億,業內預計總票房有望達到20億。
  • 《八佰》救不了華誼
    文丨何旭 正式上映進入第四天,《八佰》票房已破8億,這給出品方華誼兄弟帶來了翻盤希望。 自點映以來,《八佰》票房一路走高,話題熱度不減,這2020年第一槍如果能夠打響,對當下的華誼兄弟顯得至關重要,這不僅會對華誼兄弟後續各檔期影片起到信心及資源的提振作用,對已長期處於困境當中的這家公司來說,更顯意義重大。
  • 華誼的病,《八佰》治不了
    定檔8月21日的消息公開當天,華誼兄弟開盤漲停,總市值達146.37億元。截至目前,華誼兄弟的市值高達184.84億元。所以,《八佰》也多被看作風雨飄搖中華誼兄弟的「救市之作」。但華誼的病,不是《八佰》治得了的。
  • 八佰救市,華誼卻不救人
    而《八佰》的品質,擔得起這麼大的關注。換言之,倘若無法交出這筆保證金,這些小影院將無法上映《八佰》。然而華誼的這個行為,無異於斷了小影院們的自救之路。畢竟,正式上線之前,誰也不知道《八佰》究竟是否能像大眾誇的那樣,實現票房和口碑的雙收。要知道,小縣城的電影院,極有可能上演「水土不服」的慘狀。
  • 《八佰》的票房救得了華誼兄弟嗎?
    《八佰》原為上海電影節開幕影片,原定2019年6月14日上映,卻因為不可抗的原因取消放映----技術原因。隨後定檔2019年7月5日,結果也沒有如期上映。經過宣傳、定檔、撤檔的一些系列操作,對於電影和投資方的猜測更是眾說紛紜。這部號稱投資成本超過五億的的史詩大片,經過一波三折的折騰以為2020年初可以等來上映,卻碰上了史詩級災難—新冠肺炎疫情,電影院全線關閉。
  • 王中磊淚灑《八佰》點映式: 巨虧40億的華誼等不起了
    2019年巨虧近40億元,2020年又遭遇疫情,華誼的業績壓力越來越大。也難怪王中磊幾乎淚灑現場,他對《八佰》寄予厚望也在情理之中了。《八佰》能救華誼嗎?有券商認為,《八佰》總票房預計可達14億元至22億元,在經各方分成後,可為華誼兄弟帶來2.92億元至6.12億元的分帳收入。《八佰》雖好,強敵不少一切看上去華誼兄弟有望藉助《八佰》大賣打一個翻身仗,緩解巨虧的運營壓力。但是現實情況可能並沒有那麼樂觀,華誼要想走出危機仍然面臨諸多困難。首先,疫情下影院上座率難以保證。
  • 華誼不需要《八佰》,華誼需要八佰億
    我昨天去電影院看了《八佰》。不是對電影本身有多好奇,而是一部《八佰》讓我的朋友圈分裂成了兩派。一方認為《八佰》非常震撼,淚奔到「眼睫毛都飛了」。另一方認為《八佰》前半部分還行,後半部分太拉胯,強行煽情,沒有軍事常識,也沒有真實還原歷史。我看完之後最大的感受是,這電影可真長。不論《八佰》口碑是褒是貶,對艱難復工的電影行業來說,總歸是個好消息,「定檔那一天,所有的影院都像過節一樣」。
  • 接連虧損 退市邊緣《八佰》真的能救華誼兄弟嗎?
    而《八佰》的出品方華誼兄弟2019年淨利潤虧損近40億元被譽為「救市之作」的《八佰》也為命懸一線瀕臨退市邊緣的華誼兄弟帶來了希望拯救華誼兄弟於水深火熱之中?01 《八佰》是「救市之作」?但值得注意的是自《八佰》這部影片誕生之日起就承受了太多的期待與爭議有很多觀眾因影片中擰巴的意識形態和那張不合時宜的合影選擇不去看這部電影但拋開其他因素不談《八佰》作為一部戰爭片
  • 因為《八佰》是華誼兄弟的,所以《八佰》是爛片?
    》這部電影就因為沾上了華誼兄弟而被黑得很慘,在上映之初或者說之前,很多知乎,貼吧,豆瓣,論壇的網友幾乎是一致黑,其中關於《八佰》最致命的兩條評價就是,這部電影「虎頭蛇尾」還有「這部電影華誼出品」順帶著,沒看過電影之前,我也去豆瓣抄了幾條惡評,然後去網上罵了罵,我記得很清楚,有一次我特意評論了一句:真不知道《八佰》拍得是個什麼玩意兒
  • 八佰票房達到28億,為何還是救不了華誼兄弟
    《八佰》之後,華誼兄弟重回聚光點,這是家矛盾的公司。實際上,華誼從未離開過輿論焦點,在人們印象中,這是中國頭牌電影公司,明星、名導、大片,觥籌交錯。極盛時,華誼市值超過800億元。中國最頂級女演員「四旦雙冰」中,華誼囊括一半(周迅、範冰冰、李冰冰),《非誠勿擾》系列、《狄仁傑》系列、《風聲》、《西遊降魔篇》等大片屢創票房紀錄,主出品電影票房超200億元。可見曾經之輝煌。
  • 王中磊淚灑《八佰》點映式:巨虧40億的華誼等不起了
    2019年巨虧近40億元,2020年又遭遇疫情,華誼的業績壓力越來越大。也難怪王中磊幾乎淚灑現場,他對《八佰》寄予厚望也在情理之中了。《八佰》能救華誼嗎?有券商認為,《八佰》總票房預計可達14億元至22億元,在經各方分成後,可為華誼兄弟帶來2.92億元至6.12億元的分帳收入。《八佰》雖好,強敵不少一切看上去華誼兄弟有望藉助《八佰》大賣打一個翻身仗,緩解巨虧的運營壓力。但是現實情況可能並沒有那麼樂觀,華誼要想走出危機仍然面臨諸多困難。首先,疫情下影院上座率難以保證。
  • 《八佰》的上映對華誼意味著什麼?
    憑藉著口碑和話題的層層發酵,《八佰》儼然成了今年疫情以來第一部具有爆款相的電影,而對於背後的主控方華誼兄弟來說,在經歷了連續3年的業績下滑以及今年疫情的衝擊後,《八佰》的上映也有望幫助正處於危機邊緣的華誼走出低谷。
  • 《八佰》成救華誼救中國影市之作
    電影上映以來,觀眾被片中戰爭的殘酷悲壯所震撼,也被小人物在戰爭中的成長轉變直至不懼犧牲所打動。《八佰》出色的票房成績和良好的口碑,使之成為華誼的救市之作。由於2018年和2019年連續兩年的虧損,2020年就成了華誼兄弟的生死年,如果不能扭虧為盈,影視第一股將面臨著退市的風險。如今《八佰》的成功終於讓華誼股票大漲,電影也將有助於幫助華誼增加現金流,重回當年頭部影視公司的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