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給大家講了講2000多年前的寶藏男孩劉賀的墓,很多粉絲在後臺給叔留言說很喜歡這類歷史題材的文章,那今天叔就繼續給大家講講。
今天要講的墓,墓主是曾侯乙。
可能很多人對這個名字不太熟悉,這也難怪,歷史文獻很少有曾侯乙所在的曾國的記載,而曾侯乙曾經是戰國時曾國的君主。姬姓,氏曾名乙。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歷史文獻中,常用「隨」來指代它,如「漢東之國,隨為大」。
1978年,曾侯乙墓的發掘,第一次確定了神秘曾國的存在,也揭開了困擾考古學家36年的「曾隨之謎」。
「銘文是最有說服力的,有銘文為證,曾隨一家、曾即是隨,已沒有懸念。」
揭開這具2000多年前的木棺,讓我們認識到一個真實的曾侯乙。
(曾侯乙墓發掘現場)
湖北省隨縣有一個叫擂鼓墩的地方,這裡原本是武漢空軍後勤部的一個軍需所。
1978年2月的一天,所裡的幾名官兵正在為擴建雷達廠房而準備,既然要平整土地,那麼首先就要開山炸石。
隨著一聲爆破的巨響,炸出了深埋在地下2000多年的曾侯乙墓。
墓坑東西長21米,南北寬16.58米,總面積達到了220平方米,換算房屋面積的話,這個大小足夠一個七口之家居住了。
那麼在這個規模巨大的墓葬底下,究竟還埋藏著多少鮮為人知的秘密呢?
曾侯乙墓和其他具有文化價值的古墓有著相似的命運,那就是都曾經被盜墓賊光顧過。
之前的盜墓賊在墓的上方留下了一個盜洞,這個盜洞也讓在場的考古人員心頭一緊,但更為嚴峻的現實,還在後面。
因為湖北隨州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水源豐沛的地方,地下水含量一直很高,而在古墓上的那個盜洞,更是讓多雨時節雨水侵入洞內。
淤積的雨水和倒灌的地下水,使得這個墓穴變成了一個人工地下蓄水池。
在遭遇盜墓賊和這樣的浸泡下,曾侯乙墓中還有值得發掘的文物嗎?
好在,和海昏侯墓一樣,墓穴內的積水不僅沒有使大部分文物被侵蝕,而且也因此斷絕了後代盜墓賊的念頭。
他們沒有辦法下潛到滿是積水的墓穴中,再全身而退。
大量的珍寶因為在水中隔絕了氧氣,至今仍然熠熠生輝。
發掘工作結束之後,墓中共出土禮器、樂器、漆木用具、金玉器、兵器、車馬器和竹簡15000餘件,僅青銅器就共計6239件。
而這些出土的文物也為後世的我們拼湊出了一副兩千多年前,貴族的生活場景。
在曾侯乙墓中發現的古代王侯祭祀專用的酒器尊盤,至今依然被專家們認定為是中國古代青銅器製造的最高水平。
尊盤底下原本刻著的曾侯輿的名字被人抹掉,刻上了曾侯乙,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了這個墓主人的身份。
除尊盤外,曾侯乙墓中其他的文物也毫不遜色。
十六節龍鳳玉佩。
除了玉佩本身設計周密,精美絕倫,還是迄今發現的多節活動鏈狀玉佩中最長、最精美的一件,堪稱戰國玉雕中的瑰寶。
大尊缶。大尊缶是古代的用來盛酒的器皿,有趣的是,這件大尊缶在出土時,裡面還盛有酒液。歷經了2000多年都沒有洩露,可見這件大尊缶密封性非常好,而且也從側面反映出了當時貴族的豪飲之風。
聯禁銅壺。
兩壺內壁均鑄有「曾侯乙作持用終」銘文,再次顯示了墓主人的身份,就是戰國曾國的君主,曾侯乙。
而且銅禁出土並不多,迄今為止,國內外也僅出土了4件,文物價值極高。
除此之外,青銅冰鑑、雲紋金盞、鹿角立鶴等等,都是這位古代君主的陪葬品,而曾侯乙墓帶給考古學家的驚喜,還遠遠不止這些。
隨墓陪葬的還有4777件各類兵器,種類之全,數量之眾,綜合功能之強,在當時足以打一場局部戰爭,幾乎是一個冷兵器的大寶庫。
這些武器就算在經歷2000多年後的今天,仍然鋒利得可以割開厚厚的一沓紙張。
這也說明在那個時代,曾侯乙是一位有著傑出軍事才能的君主。
在中國古代文獻記載中,曾大量記錄了周代以後流行的幾種兵器,戈、戟、矛、殳等等,前面三種都在以往的墓穴中發現過實物,唯有這殳,只在文獻中見到過。
這也曾經是中國兵器史上的一個空白。
而曾侯乙墓的發掘,很快就填上了這個空白。
但是,整個墓穴最令考古學家激動的,莫過於這件出土文物——編鐘。
其實這也不是我國考古史上第一次發現編鐘,但是在曾經出土的40多套編鐘裡,數量最多、保存最好、音質最高的則非曾侯乙編鐘莫屬。
在墓穴的中室,和編鐘一起被發現的,還有大量的打擊和吹奏樂器,包括編罄、笙、簫、瑟、壎等等。
而且排簫、篪、琴(十弦琴、五弦琴)都是首次發現的幾種早已失傳的樂器。
這些被發現的樂器足以演奏一場大型的宮廷音樂會。
經過清理和測試,這些樂器幾乎都可以演奏,在被塵封了2000多年之後,再一次在中華土地上發出了悠揚的聲音。
這是一個時代、一個王國,更是一份前世古人和後代的我們相維繫的重要紐帶。
鐘磬銘文中有大量樂理樂律銘文,顯示了曾侯乙生前對於樂器製造與音律研究的重視程度。
而這也說明,曾侯乙除了是一名傑出的軍事家,還是一名出色的音樂家。
曾侯乙對音樂的痴迷,就算死後也想要這些樂器陪伴在自己的左右,正是因為他這一愛好,為現在的我們研究中國古代音樂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另外,曾侯乙生前的奢華程度,在死後也可見一斑。
酒器、兵器、樂器,以及各種精美的裝飾器物,無一不在向後世證明,這個曾經的曾國君主,享有著什麼樣的奢侈生活。
在漢代以前,人們把玉視為通靈之物,在以往發現的墓穴中,玉器的出土量都很多,所謂「生以為佩,死以為琀」,飯含也成為了一種古代的葬俗。
在曾侯乙的嘴裡,考古學家又發現了什麼有趣的東西呢?
他們在曾侯乙的頭骨裡發現了21件玉器,這21件玉器全部都是小動物,小玉牛6個、小玉羊4個、小玉豬3個、小玉狗2個、小玉鴨3個、小玉魚兒3個。
也就是說,塞在曾侯乙嘴裡的玉器,幾乎可以構成一個動物園。
如果僅憑史書上的隻言片語,人們很難定奪曾侯乙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而這一件件伴隨著他沉入歷史塵埃的陪葬品,從側面為我們勾勒出了一個有血有肉的曾侯乙。
他好戰、豪飲、奢侈,但同時也是一名軍事家、音樂家,他興趣廣泛,也有一定的藝術造詣。
在歷史的長河中,留給我們許許多多的謎題,而這些謎題的答案,最終還是要讓歷史自己來揭開。
資料來源:
紀錄片《發現曾侯乙墓》、《隨縣曾侯乙墓》
還想看?那是要加關注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