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翻那些盜墓小說,但凡開棺取寶、吃屍嘴,盜墓賊都決不會放過,這是什麼道理?作為中華文明的一部分,五千年的中華喪葬文化同樣源遠流長。古人云:「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先人的辭世,其禮制是有一整套的。
死者口中的東西,俗稱「壓舌」,也叫「壓舌」。玉也是葬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依社會地位和貧富貴賤,口中的東西也自然不同,有米粒、珠玉等。這就有了米貝,即早期的古代錢幣,後來又把銅錢塞到死人嘴裡。
諸侯死後,壓舌之物多為玉,並有形體寓意,如玉蟬、玉魚、玉管、玉牛、玉豬等。小門小戶沒有珠玉,銅錢米貝也不能少。古代人認為口含金玉,可以讓屍體不腐爛。在葛洪的《抱樸子》中,也有「金玉塞九竅,以死者為尊」的說法。除壓舌物外,漢代出土的金縷玉衣,也有同樣的道理。如果說金塞九竅和金縷玉衣,劉備的祖輩——中山靖王劉勝兩口子,都很講究。
東漢末,天下大亂,黃巾等農民起義軍和曹操等地方軍閥為了籌集軍費,對古墓進行了大規模的盜掘。除大量掠奪金銀珠寶、金玉防腐外,自然不攻自破。身著防腐金縷玉衣尚無功效,口含珠玉又豈能做到?
漢王室貴族死後,口中壓舌之物多為玉蟬。古代人認為知了從地出來,逝者口含玉蟬,有蟬蛻復生之意,靈魂不滅。這種對逝者靈魂永生的美好想像,大家比較熟悉的就是乾隆和慈禧的「玉璽」。
一九二八年,軍閥孫殿英部盜掘清皇陵。在清皇陵中,孫殿英選擇了乾隆陵和慈禧陵,這兩座陵墓分別是清末民初和晚清時期。他們都是長壽星,前者活88歲,後者活73歲,都有足夠的財富和時間來安排自己的後事。誰說盜墓賊都是老大難?實際上,每個人都是文化的人!選比努力,不懂一點歷史,還真的做不到這件事。
在盜掘乾隆陵和慈禧陵墓時,孫殿英除了掠奪了無數金銀珍寶,最引人注目的,是乾隆和慈禧的「玉璽」。雍正口中有一隻玉蟬,慈禧是最頂尖的夜明珠。將夜明珠分開成兩片,沒有光線。合而為一的圓球,在夜晚百步之內就能看到一絲寒光,絕對無價。
孫殿英挖開皇陵後,乾隆基本上只剩髮辮了,慈禧的遺體保存比較完好。乾隆死於1799年,並於1928年進行了長129年的盜掘。慈禧死於1908年,不過二十年,防腐之說自然不足採納,玉蟬的寓意卻流傳千年。
孫殿英闖了天大的禍,惹了事自然要平反。經過第六兵團總指揮徐源泉的指點,孫殿英等除了打點各大衙門的大小官吏外,大人物也要走動。一把陪葬乾隆的寶劍,孫殿英在劍鞘中嵌有九條金龍,劍柄上鑲有數不清的珠寶,寶劍送給蔣介石,另一把給何應欽。代表十八羅漢脖子上的乾隆朝珠有108個,送給了戴笠,還送給了慈禧枕頭玉西瓜給了宋子文。朝鞋上的珠寶送給孔祥熙和宋藹齡,還有價值五十萬的黃金送給閻錫山。慈禧最珍愛的「玉皇大帝」夜明珠,送給當時的第一夫人宋美齡。
儘管當時群情激昂,閻錫山也像模像樣地組織了一次軍事法庭,但這件事仍未解決。在閻、馮、張、蔣之間,孫殿英活躍起來。一九四七年投敵為漢奸,後參加內戰,被八路軍俘虜,一九四七年死於戰犯管理所。
孫殿英死後,不知道裡面有沒有什麼東西?而口含之物也並非臆想與迷信,它的確有一種實實在在的功效,即美顏。人們在死亡之後失去了水分,肌肉萎縮,臉部肌肉萎縮,形狀失調。在中國的葬禮文化中,人死後不會馬上下葬,而會選擇當天下葬,一般需要在家裡停靈三至七天,甚至更長時間。親朋好友之間的告別儀式,如果口中有東西,可以託起臉部肌肉,讓逝者活得體面,活得有尊嚴,讓生者安心,減少悲傷。
古代人的觀念裡,雖然有「一死百生」的俗語,但實際上並非如此。人類在死亡之後並不會灰飛煙滅,亡魂還會經過黃泉路,奈何橋,鬼門關,望鄉臺等等。同時,用嘴吃東西可以避免飢餓。
黃泉這漫漫路途,人生地熟,霧蒙蒙,獨自一個人,最好能少說多走,不惹禍。為免禍從口出,有壓舌物也有禁言的作用。讀過《水滸傳》的朋友們都知道,不管是林衝刺配滄州,武松刺配孟州,還是宋江刺配江州,這一路的防送人都要孝順吧?到達牢城後,獄長會對你進行打擊嗎?到處都得花錢,否則路上不好受,百殺不破。
陰司地府也是如此,小鬼難纏,判官要命,閻王更難對付,牛頭馬面又不好,上刀山下油鍋要不要?18層地獄怎麼走?嘴裡所含的米粒也含有買路錢的意思。金錢就是工具,金錢就是工具。
古代人把人世間的種種境遇,鏡像地投射到另一個世界,簡單一句「壓舌」,就充滿了古代人對逝者的憂慮與懷念,對生命的期待與敬畏。人世間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只有讓逝者走得體面美麗,走得安穩踏實,哪怕是一個模糊,遙遠,難以捉摸的虛無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