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臨死在嘴裡含7粒米,也許原因就在這裡!

2021-01-12 網易

2021-01-12 07:44:35 來源: 洪都煙客

舉報

  東漢末年,君王無道,宦官亂政,朝廷腐敗,民不聊生,許多人揭竿而起,天下大亂。在此亂世之中,湧現出了無數的英雄好漢,想要一奪天下,其中便包括了劉備。其實,倘若要說實力的話,劉備必定不是最厲害的,但是他有耐心,又喜歡結交朋友,因此吸引了許多有才能之人,其中最著名的當屬諸葛亮了。

  

  諸葛亮本來隱居在深山老林之中,或許這輩子都不想要出世來管天下的爛攤子,但是劉備的三顧茅廬最終感動了他,使得他決定出山輔佐此人。在諸葛亮一次次的計謀之下,劉備從一個寄人籬下之人,逐漸成長為一個王朝的君主。但是好景不長,一次衝動,劉備就將蜀國的國力消耗了不少,就連他本人也與世長辭。

  

  當蜀國的江山交到了扶不起的劉禪手中之時,便預示了他的終結。即使諸葛亮殫精竭慮,多次親自帶兵北徵,最終依舊免不了失敗的結果,而他因此死在了北伐的道路之上。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有一個細節引起了人們的好奇:在《三國演義》第一百十四回「隕大星漢丞相歸天見木像魏都督喪膽」中記載,諸葛亮要求楊儀在自己死後,在口中含7顆米,這是為何呢?

  

  古人之人崇尚夜觀天象,並且喜歡用星宿來代表一個人。也就是說,在天上,有一個星星能夠預示了諸葛亮的吉兇,而這顆星星的變化,不僅諸葛亮看的出來,一些有能力之人也可以,比如諸葛亮的死對頭司馬懿。

  因此,當諸葛亮臨終之前,他知道自己已經無力回天了,但是他也知道司馬懿必定會夜觀天象,倘若他知道自己去世了,蜀軍必然不能全身而退。為了保障蜀軍的不受到重大的傷亡,諸葛亮想出了計謀撤退,但是這一切的基礎都在於司馬懿認為自己還活著,並且畏懼自己的能力,害怕有詐,不敢貿然出兵。

  

  於是乎,諸葛亮最終做出了一個決定,讓楊儀在自己死後,讓自己口中含著七顆米,代表著雖死猶生的意思。也就是說,倘若這麼做了,司馬懿看天象之時,只會知道諸葛亮大難臨頭,但是並不能判斷他的生死。這種一時的迷惑,可以為蜀國帶來逃亡的機會,這才有了後來的「死諸葛嚇走活仲達」的故事。當然,這些都是迷信傳說,對當今的我們來說,也許只是前人的杜撰罷了。不過,從中我們也能看出諸葛亮的機智與聰慧。

  由此可見,諸葛亮對於劉備,對於蜀國有著莫大的恩情,即使到了臨死之際,他都不忘為蜀國進行考慮,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左膀右臂,這大概是劉備之幸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諸葛亮臨死前,司馬懿道出了7個字,說出了無法興漢室的原因!
    諸葛亮臨死前,司馬懿道出了7個字,說出了無法興漢室的原因!
  • 諸葛亮在死前為何大喊:龐德公救我?而且在死後往嘴裡放七粒米?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被寫成了神機妙算,無所不能。我想小時候看《三國演義》的時候,大家都被諸葛亮的謀略折服了吧。而且龐德公是三國時期最有名的伯樂,即使龐德公說了「臥龍鳳雛,二者得一,可安天下」。諸葛亮是三國時期的蜀國丞相,按理說,他死後應該厚葬,可事實上,劉禪壓根就沒有為他舉行過任何葬禮。本來諸葛亮早在臨終前就有計劃,給劉禪留了一封信。信上囑託劉禪不要為自己舉行葬禮,只需四個士卒抬著裝著自己屍體的棺材,一路南下就可以了。要等到繩子把棺材磨斷才能落地,那就是自己的安葬地點了。
  • 諸葛亮病重五丈原時,有一牛人可以救他的命,可惜給這兩人錯失了
    諸葛亮後來,為了完成一統天下的願望,六出祁山伐魏,可以說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最後的結局卻是悲催的:年僅54歲的他病死在五丈原。諸葛亮在臨死前做兩人驚人舉:第一是說了5字遺言,二是在嘴裡放了7粒米,這又是為何呢?
  • 深究《三國演義》諸葛亮罵死王朗這一情節
    《三國演義》第九十三回有一個情節是武鄉侯罵死王朗,央視版的這一段甚至被做成了鬼畜視頻,使得唐國強老師更是讓眾人所知。但是今天,我就其中兩人的話語進行一些剖析,說的不對之處,敬請見諒。 我們來看兩個人的交鋒。
  •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火燒上方谷,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他功敗垂成
    大家都知道《三國演義》是一本歷史小說,不過在作者羅貫中的描寫下,裡面的很多故事被大家當成了史實。這是因為經過羅貫中的藝術加工,加以縝密的描述,所有的事都安排得合情合理,讓大家覺得在現實中確實可能發生。諸葛亮火燒上方谷的故事,也是其中的一例。諸葛亮火燒上方谷是發生在他最後一次北伐時的事。在這一次北伐時,諸葛亮已經知道自己的生命走到了盡頭。
  •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故事有哪些?
    這場漂亮的勝仗,使關張開始佩服諸葛亮,從此誠心誠意地聽從他的調遣。《三國演義)第三十九回有首評議詩讚揚諸葛亮:「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揮如意笑談中。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成語「初出茅廬」原說諸葛亮出山後初掌兵權就打勝仗,後來則用以比喻剛剛進人社會工作,缺乏實際經驗。例如:別看他「初出茅廬」,卻有一股衝勁,又肯虛心學習,很快就熟悉了業務,作出了成績。
  • 他是《三國演義》人物塑造中的敗筆,諸葛亮說他有反骨
    霍雨佳先生認為,這是《三國演義》沒有塑造好的形象。關於他的爭議主要來自諸葛亮死後魏延是否叛變的問題。《三國演義》裡寫魏延在諸葛亮死後反叛,但最終被諸葛亮臨終授予秘計的馬岱所殺。在正史中,當得知諸葛亮遺令讓其斷後的消息,魏延說:丞相雖亡,吾自見在。
  • 諸葛亮臨死前點49盞燈,根本不為續命,你知道其真實目的麼?
    諸葛亮臨死前點49盞燈,根本不為續命,你知道其真實目的麼?
  • 魯迅點評《三國演義》:諸葛亮雖足智多謀,身上卻有妖氣
    ,有人越此;二士爭衡,不久自死。」 早在南北朝時,諸葛亮就已開始被神化。東晉史學家孫盛在其所撰的《晉陽秋》裡,就說到諸葛亮死時天象異常,天上有一顆紅色的帶有芒角的星星,從東北劃向西南,投入諸葛亮的軍營,投下去又起來,下去時是大的,升起來時變小,一連重複了三次,過了一會兒諸葛亮就死了。這種記載,就使諸葛亮具有了某種神秘色彩。
  •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火燒上方谷,沒成功的原因不僅僅因為暴雨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中,讓大家最惋惜的就是兩件事。
  • 劉備臨死前,為什麼將內外軍事大權交給李嚴而不是諸葛亮?
    三顧茅廬劉備剛剛得到諸葛亮效忠時:「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劉備白帝城託孤時:「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蜀漢雖然是三國時期最為弱小的勢力,但受《三國演義》影響,人們對於蜀漢英雄人物更具好感,尤其是劉備與諸葛亮君臣之間的故事,早已成為廣為流傳的佳話。在許多人看來,諸葛亮對於劉備絕對忠誠,而劉備對於諸葛亮絕對信任,可為何劉備臨死前要將兵權交給李嚴而非諸葛亮呢?
  • 【名著細讀】《三國演義·九十三回》「天命」與「忠孝」的碰撞——從邏輯角度看諸葛亮罵死王朗
    論王朗之死王朗,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他是被諸葛亮罵死的,事見第九十三回:「姜伯約歸降孔明,武鄉侯罵死王朗」。其時,曹操、曹丕已死,曹睿繼位為魏明帝,為迎戰諸葛亮率領的蜀軍,曹睿拜曹真為大都督,司徒王朗為軍師,「朗時年已七十六歲矣」。而在此之前,即第九十一回。
  • 諸葛亮臨死時大呼:水鏡先生救我!原來此人早就算準了孔明的結局
    諸葛亮臨死之時,大呼:水鏡先生救我。當時身邊的人都很疑惑,到底誰是水鏡先生呢?歷史上真的有這個人嗎?
  • 劉備臨死前給予趙雲一特權,趙雲卻沒聽懂,諸葛亮聽懂了也不敢說
    趙雲,是蜀漢集團中一個非常特別的人物。從地位來看,除諸葛亮、關羽、張飛外,趙雲也是其中一員,而在《三國演義》中,趙雲與劉備的「四弟」幾乎等同,因此很多人戲稱趙雲可以稱得上是完美的「趙四」。然而,趙雲的官職卻異常尷尬,終其一生只得到一位鎮軍將軍。
  •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北伐與正史記載究竟有何異同?
    第一次北伐(對應演義一出祁山)三國演義中趙雲作為北伐先鋒,「力斬五將」,和年輕的姜維打成平手,為我們展現了老當益壯的虎將形象。郭淮想要救援二郡,諸葛亮自出到建威擊退郭淮,二郡從此劃入蜀漢版圖,此後成為姜維北伐的前哨基地,直到蜀漢滅亡,魏國才收復二郡。這也是諸葛亮歷次北伐,唯一徹底奪取的區域。演義中虛構了諸葛亮設計奪取陳倉,守將郝昭殉國。至於武都、陰平二郡也變成了諸葛亮親自奪取,又識破司馬懿的計策,大敗張郃。最後說諸葛亮因為張苞身死而得病,因病退回漢中。
  • 真諸葛亮,比三國演義裡厲害多了!
    不過,羅貫中為捧紅諸葛亮,絕對不遺餘力,多從東吳這裡揩油。 05三氣周瑜在《三國演義》第51-56回,孔明與公瑾鬥智。《三國志·諸葛亮傳》: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 08七擒孟獲 在《三國演義》第87-91回,諸葛亮平定南中。
  • 《三國演義》中的「三」——諸葛亮三氣周瑜
    上回說到《三國演義》中的「三」之周瑜三殺諸葛亮,次次落空。周瑜為何一定要殺諸葛亮呢?
  • 三國中龐統真的死了嗎?鳳雛詐死落鳳坡是何原因?
    龐統和諸葛亮都是劉備帳下的軍師,龐統得到重用也有諸葛亮的原因。二人在功績和行事風格上的不同。早年間,龐統就和諸葛亮齊名,龐德公就稱龐統為「鳳雛」,而稱諸葛亮為「臥龍」,還說得二人之一,便可安定天下,可見龐統的才能其實並不比諸葛亮低。
  • 為什麼諸葛亮會死在這裡?
    公元234年,諸葛亮率軍進行最後一次北伐,最終因為積勞成疾病死在了這裡。正因為這個緣故,使得五丈原這個地名變得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可是,五丈原到底是在什麼地方?諸葛亮為什麼會被困在這裡,既不能前進,也願不後退,最終只能心力憔悴的含恨而死呢?
  • 諸葛亮為什麼要拿羽毛扇?
    羅貫中給諸葛亮的這身裝扮,是有一定的歷史依據的,被認為是當時的名士之風。  諸葛亮手持羽毛扇的形象,最早可追溯到《藝文類聚》卷67引東晉裴啟《語林》中的一段記載:諸葛亮與司馬懿對壘於渭濱時,司馬懿使人「密覘武侯」,見諸葛亮「乘素輿,著葛巾,持羽扇,指揮三軍」。山地作戰不乘馬而乘輿,不戴帽而裹巾,兩軍將戰不帶防身兵器而手持羽扉,好不瀟灑,這便是《三國演義》描寫諸葛亮的藍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