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坡尾】
沙坡尾是廈門最為古老的港口,因為曾經是一大段沙灘的末端而得名。我們紀錄片的主人公,海洋考古學者、沙坡尾原住民許路曾這樣描述沙坡尾——「老廈門把思明南路從演武路至大生裡鐵路之間,靠海岸的地域叫做『廈門港』,廈門港最有靈氣的地方當屬沙坡尾和避風港。對於那些憑海為生的廈門港人,只有這裡才是真正的廈門港。沙坡尾和避風塢已經成為老廈門一段夢縈魂牽、無法割斷的歷史,深深地嵌入在記憶中,交織著興奮與沉重,這裡是廈門港口和城市的脈源。」
【關於我,以及項目的緣起】
我叫曾欣,是一名紀錄片編導,曾先後參與過在央視播出的《外灘》、《故宮100》、《下南洋》等紀錄片。
這次發起紀錄片《沙坡尾》的眾籌項目,緣起於2012年紀錄片《下南洋》的拍攝。那是我第一次遇見沙坡尾,在高樓大廈的包圍中,猛然看見這麼一個古樸、帶著濃鬱生活氣息的老港口,讓我深感震驚。今天,在現代化、商業化的裹挾下,老建築、傳統的生活方式已經日益被圍逼到一個邊緣的位置,而在沙坡尾,無論外觀還是生活在其中的人們,都還那麼原汁原味,異常鮮活。然而我不知道沙坡尾這樣的狀態能持續多久,城市建設、旅遊業的發展,商業氣息已經逐漸延伸到這裡。那時候我萌生了做一部沙坡尾紀錄片的想法。我想用鏡頭記錄下這裡的老時光。
導演曾欣在《下南洋》拍攝過程中
特別幸運的是,我們遇到了海洋考古學者許路先生。對於沙坡尾,他已經持續關注了十幾年的時間。早在2000年,坊間傳聞沙坡尾避風塢及周邊將被開發成豪華商住中心,他就開始撰文呼籲保護沙坡尾這個老港口。而在此後的時間裡,他帶領團隊用田野調查、口述歷史的方式,整理搜集了大量沙坡尾漁業、造船業、漁民生活習俗等海洋文化的資料。
2014年,許路先生籌劃建造一艘完全依靠風帆在海上航行的傳統木帆船「南臺II號」,並計劃重走當年從廈門過臺灣的航路。他打算運用實驗考古學的方法,啟發耄耋老人的記憶,帶動他們家人的參與,重溯和再現民國時期的操駕、航路、漁法、船上生活與習俗信仰。
我覺得這正是一個契機。因此,今天6月份,在還沒有任何資金支持的情況下,我們開始了紀錄片《沙坡尾》第一次的拍攝。
許路的團隊在做沙坡尾口述歷史資料的採集
【我們打算怎樣拍攝《沙坡尾》】
我們打算以許路團隊建造「南臺II號」和對沙坡尾進行口述歷史調查作為紀錄片的線索,穿插起其他紀錄片的主人公。他們有造船師傅汪振芳、七十五歲的漁民阮亞嬰、沙坡尾最後一位還在船上生活的原住民黃朝乞等人(隨著後續的調研和拍攝,還會有其他主人公的加入)。
至今仍然生活在船上的黃朝乞
造船師傅汪振芳
我們將記錄許路團隊建造「南臺II號」的整個過程,也會拍攝生活在沙坡尾的這些主人公日常的生活,並對這些人進行數次的口述採訪。希望通過對他們日常生活、出海捕魚、信仰習俗的記錄,以及口頭的講述,能夠復原沙坡尾海洋文化的記憶。
【我們的團隊】聯合出品人:許路
海洋社會學與海洋考古學者,沙坡尾原住民,現任福建省福龍中國帆船發展中心主任,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會理事。2006年開始進行廈門港海洋民族志的獨立調查,2011年成立歷史與文化調查志願團隊,進駐沙坡尾開展口述歷史資料採集、扶持在地手作藝人等社區營造項目。
製片人:曾欣
紀錄片導演,摩羯座工作狂。代表作品:
紀錄片《千年菩提路》分集導演;
紀錄片《外灘》導演;《故宮100》導演;
大型紀錄片《下南洋》導演組組長,分集導演;
大型紀錄片《網絡中國》三部曲,製片人。
導演:莊冬強
北漂的閩南人,紀錄片導演。
代表作品:
CCTV-9紀錄片《玩味京城》分集導演;
CCTV-發現之旅《空姐新發現之馬六甲》導演;
紀錄片《春節》分集導演。
攝影師:張榮
又是一枚摩羯男。福建人,紀錄片攝影師。(號稱紀錄片界的周杰倫,O(∩_∩)O)先後參與拍攝《黃帝》、《下南洋》、《玩味京城》、《春節》等紀錄片。
目前的眾籌進展情況
如果你對此項目感興趣,歡迎點擊【閱讀全文】
支持曾欣和他的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