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導演曾欣口述他的「鄉愁影像計劃」之一《沙坡尾》的眾籌之路

2021-03-03 愛上紀錄片

【沙坡尾】

沙坡尾是廈門最為古老的港口,因為曾經是一大段沙灘的末端而得名。我們紀錄片的主人公,海洋考古學者、沙坡尾原住民許路曾這樣描述沙坡尾——「老廈門把思明南路從演武路至大生裡鐵路之間,靠海岸的地域叫做『廈門港』,廈門港最有靈氣的地方當屬沙坡尾和避風港。對於那些憑海為生的廈門港人,只有這裡才是真正的廈門港。沙坡尾和避風塢已經成為老廈門一段夢縈魂牽、無法割斷的歷史,深深地嵌入在記憶中,交織著興奮與沉重,這裡是廈門港口和城市的脈源。」

【關於我,以及項目的緣起】

我叫曾欣,是一名紀錄片編導,曾先後參與過在央視播出的《外灘》、《故宮100》、《下南洋》等紀錄片。

這次發起紀錄片《沙坡尾》的眾籌項目,緣起於2012年紀錄片《下南洋》的拍攝。那是我第一次遇見沙坡尾,在高樓大廈的包圍中,猛然看見這麼一個古樸、帶著濃鬱生活氣息的老港口,讓我深感震驚。今天,在現代化、商業化的裹挾下,老建築、傳統的生活方式已經日益被圍逼到一個邊緣的位置,而在沙坡尾,無論外觀還是生活在其中的人們,都還那麼原汁原味,異常鮮活。然而我不知道沙坡尾這樣的狀態能持續多久,城市建設、旅遊業的發展,商業氣息已經逐漸延伸到這裡。那時候我萌生了做一部沙坡尾紀錄片的想法。我想用鏡頭記錄下這裡的老時光。

導演曾欣在《下南洋》拍攝過程中

特別幸運的是,我們遇到了海洋考古學者許路先生。對於沙坡尾,他已經持續關注了十幾年的時間。早在2000年,坊間傳聞沙坡尾避風塢及周邊將被開發成豪華商住中心,他就開始撰文呼籲保護沙坡尾這個老港口。而在此後的時間裡,他帶領團隊用田野調查、口述歷史的方式,整理搜集了大量沙坡尾漁業、造船業、漁民生活習俗等海洋文化的資料。

2014年,許路先生籌劃建造一艘完全依靠風帆在海上航行的傳統木帆船「南臺II號」,並計劃重走當年從廈門過臺灣的航路。他打算運用實驗考古學的方法,啟發耄耋老人的記憶,帶動他們家人的參與,重溯和再現民國時期的操駕、航路、漁法、船上生活與習俗信仰。

我覺得這正是一個契機。因此,今天6月份,在還沒有任何資金支持的情況下,我們開始了紀錄片《沙坡尾》第一次的拍攝。

許路的團隊在做沙坡尾口述歷史資料的採集

【我們打算怎樣拍攝《沙坡尾》】

我們打算以許路團隊建造「南臺II號」和對沙坡尾進行口述歷史調查作為紀錄片的線索,穿插起其他紀錄片的主人公。他們有造船師傅汪振芳、七十五歲的漁民阮亞嬰、沙坡尾最後一位還在船上生活的原住民黃朝乞等人(隨著後續的調研和拍攝,還會有其他主人公的加入)。

至今仍然生活在船上的黃朝乞


造船師傅汪振芳

我們將記錄許路團隊建造「南臺II號」的整個過程,也會拍攝生活在沙坡尾的這些主人公日常的生活,並對這些人進行數次的口述採訪。希望通過對他們日常生活、出海捕魚、信仰習俗的記錄,以及口頭的講述,能夠復原沙坡尾海洋文化的記憶。

【我們的團隊】

聯合出品人:許路

海洋社會學與海洋考古學者,沙坡尾原住民,現任福建省福龍中國帆船發展中心主任,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會理事。2006年開始進行廈門港海洋民族志的獨立調查,2011年成立歷史與文化調查志願團隊,進駐沙坡尾開展口述歷史資料採集、扶持在地手作藝人等社區營造項目。

製片人:曾欣

紀錄片導演,摩羯座工作狂。代表作品:

紀錄片《千年菩提路》分集導演;

紀錄片《外灘》導演;《故宮100》導演;

大型紀錄片《下南洋》導演組組長,分集導演;

大型紀錄片《網絡中國》三部曲,製片人。

導演:莊冬強

北漂的閩南人,紀錄片導演。

代表作品:

CCTV-9紀錄片《玩味京城》分集導演;

CCTV-發現之旅《空姐新發現之馬六甲》導演;

紀錄片《春節》分集導演。

攝影師:張榮

又是一枚摩羯男。福建人,紀錄片攝影師。(號稱紀錄片界的周杰倫,O(∩_∩)O)先後參與拍攝《黃帝》、《下南洋》、《玩味京城》、《春節》等紀錄片。


目前的眾籌進展情況

如果你對此項目感興趣,歡迎點擊【閱讀全文】

支持曾欣和他的團隊!

相關焦點

  • 一部《口述國圖》 講述幾代國圖人 第四屆北京紀實影像周「紀錄片...
    9月21日,由北京市廣播電視局主辦,首都紀錄片發展協會、北京紀實影像周組委會、國家圖書館影視中心、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中心承辦的「紀錄片與口述史的文獻價值——《口述國圖》研討會」在中華世紀壇舉辦。國家圖書館在北京紀實影像周的支持下,策劃並舉辦了《口述國圖》展映和研討會。研討會上,與會領導、專家圍繞「紀錄片與口述史的文獻價值」這一主題,就《口述國圖》這部國內首次記錄和展現我國圖書館事業發展的口述史紀錄片,從策劃、創作和傳播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討論。專家們對《口述國圖》的創作實踐和大眾傳播給予了積極的肯定,並且對影片創作、以及未來圖書館界與紀錄片界的融合發展提出了許多建設性意見。
  • 家春秋口述史計劃︱第三季「家·春秋」徵案進行中
    沒關係,春秋君手把手教你,紀錄片大咖分享「乾貨」,研習營裡做改造!當然,不僅僅為了玩,冠冕堂皇的話也要講兩句:春秋君支持小夥伴們製作一部小型口述歷史紀錄片,是為了挖掘歷史記憶,記錄家人經歷,傳承家族情感!人得有點理想和責任感!否則和鹹魚有什麼區別?
  • 這份珍貴的紀錄片
    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 羅穎鸞、楊驪珠導演紀錄片《水果傳》 羅穎鸞、楊驪珠導演如何成功創作一部好的紀錄片?普通的觀眾又如何入門學習創作紀錄片呢?廣州紀錄片研究展示中心一直致力於將好的紀錄片帶給讀者,更致力於為所有熱愛紀錄片的讀者提供一個學習平臺。2019年,我們開展了影像廣州七十年口述歷史培訓工作坊,得到了讀者的踴躍參與與熱情支持。
  • 國家圖書館因《口述國圖》榮獲2020年中國十大紀錄片推動者
    12月16日,國家圖書館因口述史紀錄片《口述國圖》,榮獲2020年中國十大紀錄片推動者。這一獎項由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組委會頒發,旨在表彰各行各業為紀錄片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獲「紀錄片推動者」稱號的機構或個人不是職業導演、製片人或投資商,卻在2020年以優質的紀錄片作品實踐文化傳播的社會責任,幫助優秀的紀實作品「出圈」傳播,為紀錄片行業進一步發展提供經驗和範例。
  • 【博拉動態】耿軍導演、博拉公司參與出品新電影《輕鬆+愉快》眾籌計劃正式啟航 ---期待您的摩拳擦掌
    耿軍導演新電影《輕鬆+愉快》眾籌計劃 就要與你摩擦
  • 《口述影像歷史—與共和國同行(1949—1978)》
    2009年,中國攝影家協會首次啟動「口述影像歷史」項目。該項目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有計劃地梳理攝影史的行動,第一次集中搶救影像資料的工程。陸續出版了《透過硝煙的鏡頭——中國戰地攝影師訪談》《跨越時空——西藏攝影往事》《穿越歷史的回聲——中國戰地攝影師》,獲得業界一致好評。
  • 口述影像歷史 福建攝協啟動影像保護工程
    時光飛逝,如今這些歷經歲月滄桑的老攝影家們已至暮年,但他們寶貴的經歷與豐富的影像還未得到有計劃地梳理和留存。福建省攝影家協會為了積極響應建設文化大國強國的號召,將本土攝影史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列為重要課題,並以挖掘影像史料、保存影像文本、撰寫老攝影家口述影像史作為課題的具體內容。這是福建第一次集中搶救影像資料的工程,第一次有計劃地梳理攝影史的行動。
  • 《口述影像》
    與廣大參觀者們直觀用眼欣賞不同的是,視障者們可構建出的畫面感取決於口述志願者們對照片內容,載體大小,視覺方向以及整體構圖的細節描述。一些對明眼人們並不重要的觀賞順序,在視障人士眼中卻是不可忽視的重要部分。例如描述一副被籠罩在雲霧裡的樓群照片時,講解員若採用「整個畫面體現出一種迷茫感」這樣「先入為主」的主觀描述與全面概述,將非常容易給視障人士造成後期畫面構築困難。
  • 導演周浩談紀錄片:披著真實的外衣用影像說故事
    日前,周浩受邀到中國傳媒大學崔永元口述史中心,就紀錄片的真實性、紀錄片人與社會的關係等話題,分享了他對紀錄片的理解和獨特看法。  「紀錄片做到一定時候,發現沒有真實」  做紀錄片之前,周浩先後在《貴州日報》、新華社、《南方周末》等多家媒體從事新聞記者工作達12年之久。
  • 文化平權中的口述影像-嚴肅地討論《長路》的口述創作(許家峰)
    合作洽談與諮詢預約請聯繫E-mail:shilianxueying@foxmail.com  《長路》的舞蹈創作是讓人驚嘆的,同時,在本期嘉賓看來,給視障者提供的口述影像服務,本身也是一種「口述表演」的創作,也同樣讓我們讚嘆不已。如果你在之前的播客中有所感受,可以聯繫主播分享你的感受:shilianxueying@foxmail.com。
  • 大地影像放映計劃#1:紀錄片《克什克騰蒼穹下》
    「大地影像放映計劃」首場放映 紀錄片《克什克騰蒼穹下》 紀錄片《克什克騰蒼穹下》海報 設計:天格思 放映時間:9.12(周六)晚7點-9點 放映地點:798,其實唱片 票務信息:免費觀影
  • 張釗維:紀錄片是好寂寞的工作
    張釗維導演來自臺灣,是CNEX基金會製作總監、陽光衛視紀錄片工作室製作總監,他是一個特別文藝的人,寫過研究臺灣現代民歌的專論;最近他拍攝了一部講述抗戰時期國軍空軍的紀錄片,明明是講戰爭,卻拍的風格清新動人。最神奇的是,他的大學本科學的不是影視製作,甚至不是任何人文學科,他是臺灣清華大學電機系畢業的。幾十年間,夢想把張釗維導演帶到了離起點如此遙遠的地方,他是如何來講述這個故事的?
  • 央視大型紀錄片《記住鄉愁》「壽縣篇」拍攝完成
    近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大型紀錄片《記住鄉愁》第七季之「壽縣篇」在壽縣結束前期拍攝。至此,為期22天的實地調研、現場取景和採訪拍攝工作圓滿完成。《記住鄉愁》是由中共中央宣傳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國家文物局聯合組織實施,由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攝製的大型紀錄片。第一季至第五季入選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推薦展播紀錄片、動畫片目錄。
  • 沙坡尾成全國影視熱門取景地 一場表演課吸引遊客駐足
    用肢體表達「沙坡尾這一刻」此時無聲勝有聲最近,蒂姆幾乎每天都要來到沙坡尾活態展示館,給一群學員排練肢體戲劇。他是來廈門參加第四屆鼓浪嶼國際藝術駐留展演配套活動的。「鼓浪嶼和沙坡尾都是廈門文化的代表,能夠感受到獨具特色的文化。」蒂姆說,在這裡排練感覺很貼切,有豐富的資源可以表現,歷史的、現代的都有,時刻都可以採用;讓他印象深刻的還有,這裡的人們非常熱情。
  • 《口述影像歷史——與共和國同行(1949—1978)》新書發布
    2009年,中國攝影家協會首次啟動「口述影像歷史」項目。該項目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有計劃地梳理攝影史的行動,第一次集中搶救影像資料的工程。陸續出版了《透過硝煙的鏡頭——中國戰地攝影師訪談》《跨越時空——西藏攝影往事》《穿越歷史的回聲——中國戰地攝影師》,獲得業界一致好評。
  • 濱州醫學院專題紀錄片《口述濱醫》(第二集)入選國際口述歷史項目展
    近日,由中國傳媒大學崔永元口述歷史研究中心主辦的口述歷史國際周上,濱州醫學院專題紀錄片《口述濱醫》(第二集)入選國際口述歷史項目展。此次項目展共有36部作品入選,內容涉及時代精神、非物質文化遺產、史學研究等多個領域,《口述濱醫》(第二集)成為唯一一部以高校發展史為主要內容的入選作品。2018年,為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進一步梳理和培育濱醫文化、凝練和傳承濱醫精神,激勵全校廣大師生醫護員工為建設高水平醫科大學而努力奮鬥,校黨委宣傳部傾心製作《口述濱醫》紀錄片。
  • 「動態」《口述影像歷史——與共和國同行》出版
    【動態】《口述影像歷史——與共和國同行》出版作為「口述影像歷史」項目的第二期工程,《口述影像歷史——與共和國同行(1949—1978)》(三卷本)日前由中國攝影出版社出版發行。2009年,中國攝影家協會首次啟動「口述影像歷史」項目。該項目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有計劃地梳理攝影史、集中搶救影像資料的工程,此前已出版了《透過硝煙的鏡頭——中國戰地攝影師訪談》《跨越時空——西藏攝影往事》《穿越歷史的回聲——中國戰地攝影師》,獲得業界一致好評。
  • 光影記憶 看膠片電影,了解絕版口述影像
    體驗遙遠的「那個時代」的露天電影,了解絕版的口述影像。
  • 智利紀錄片《鄉愁之光》
    人們把這種情感稱為:鄉愁。  今天已無鄉可愁的人們疑惑這一情感的來源。直到看了智利導演帕特西奧·古茲曼的《鄉愁之光》這部沉著、寧靜、散淡的紀錄片,才瞬間恍然大悟。「月光照進我們的眼裡需要1秒,而太陽的光芒則需要走過8分鐘的時間。這是一個陷阱。現在從未存在過,它只存在於你的腦海中。
  • 央視大型紀錄片《記住鄉愁》「壽縣篇」,將在春節前後全國播出!
    視頻來源於壽縣新聞近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大型紀錄片《記住鄉愁》第七季之「壽縣篇」在壽縣結束前期拍攝。至此,為期22天的實地調研、現場取景和採訪拍攝工作圓滿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