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大連鄉賢•英那精英舒穆錄·多隆阿

2021-02-23 今日文化大連


孫德宇整理的多隆阿詩集《慧珠閣詩鈔》。


▲這就是令張天貴魂牽夢縈的英那河。
◥孫慶先撰寫的舒穆錄氏譜書資料及手跡。
▶孫慶先(右一)、張天貴(左一)與宮本朋(中)一起談論多隆阿。



文/李振遠 孫海東 圖/田恆建

走進宮本朋的博客真是意外收穫。

那天,因手頭佔有舒穆錄·多隆阿的資料實在有限,抱著試試看的心理,將多隆阿的遺作《易原》、《毛詩多識》輸入百度搜索。於是,看到了宮本朋的博文《懷念恩師書法家孫慶紅先生》。

文中,孫慶紅先生這樣記述他的家史:「我們孫氏家族是大清開國武勳王舒穆錄氏的後裔,曾祖舒穆錄·多隆阿,字雯溪,清道光五年拔貢,得拔萃科第一名,博學多才,著述頗多,先後在南京金山書院、盛京蓮宗書院、山西平陽書院講學。我四叔孫世昌,字同九,192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平生愛國正直,多才多藝,尤其擅長畫梅,素有『同九鐵梅』之譽……」

驚喜之餘,立刻撥通了宮本朋留下的聯絡方式。

(一)

6月末的一個下午,我們驅車趕往莊河。在即將降臨的細雨中,我們與宮本朋握上了手。這是一位在黑島鎮大於屯小學教了13年書的鄉村老師。

「百度百科名片」這樣為他畫像:宮本朋,80後的著名學者、書法家、畫家,中國天鵝書畫社社長;號詩雨·大石。齋名:石墨居。受過李連仲、許勇、於植元、唐玉清、雷震、郭子緒、李褐、張華慶、李元成、解文金、王珂嶽等諸師指點。又拜著名書法家沈鵬的好友——孫慶紅先生研習書畫。

後面,「百度百科」竟用了長達15個專題介紹宮本朋的不同尋常:雙腕書法、長筆書法、腳上文字、寫反字、傳承墨竹文化……

「了解多隆阿最多的人是張天貴,他是研究莊河歷史的專家。我們現在就去拜望張老吧。」相約本朋,他的話如同他的作品一樣簡約。

張老大名張天貴,85歲,耳不聾眼不花,看上去也就60開外。離休前,他先後在莊河文化、旅遊等多個部門任職。

「我就念過四年小學。練字長學問都是後天受舒穆錄氏後人的薰陶。」張老說,「關於多隆阿,存世的記載不多,但他一脈相承的文化基因,對後人的影響綿綿不絕。」

說到這,張老從書櫃裡取出一本書——《河之源·風物傳說集》,作為2008年出版的《魅力莊河文化叢書》之一,張天貴是此書的編委,那篇《滿族才子——孫同九》就出自他的手筆。

張老告訴我們,自孫慶紅先生去世後,現在最了解多隆阿家史的人是孫慶先,他是舒穆錄氏譜書的執筆者。「我們倆是多年的好友,很多關於多隆阿家族的事情,都是從慶先那裡知道的。我明天帶你們去小孤山滿族鄉孫家堡子找他。」

「張老,您的身體能行?」本朋問。

「能行,能行,結實著哩!」張老爽朗地答應著。

(二)

剛過5時,陽光就爬滿了窗子。

接上張老,我們一路向東,也就10多公裡的樣子,車子開進了宮本朋執教的黑島鎮大於屯小學。這是一所典型的鄉村學校,一排寬敞明亮的平房被樹林和莊稼包裹著,一片生機。

周末,學校唯一的保安打開了校門。走廊裡,滿是宮老師的書法作品。宮老師教三年級,共有13名學生。在「學習園地」裡,貼的是孩子們的書法和圖畫,靜心觀瞧,已經初見幾分功力。

「敢道知希貴,惟恐學業荒。相彼幽谷蘭,無言只自芳。」走上曾經站過的講臺,當過中小學校長的張天貴,高聲朗誦起多隆阿的詩句來。吟罷,他感慨道:「多隆阿不僅是一位治學嚴謹的學者,還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其詩不事雕鑿,率性自然,豪放曠達。這首《古風》詩,詠志抒懷,表達了他身居鄉野,心存高潔,勵志自勉,刻苦向學的精神,也展示了他以德修身,以誠待人的高貴品格。」

感喟之餘,張老轉身拍了拍宮老師的肩膀:「你得到了舒穆錄氏族文化的滋養,並傳承了多隆阿的文化精神,教書育人,功德無量呀,難得,難得!」

他又拉住我的手:「本朋是俺們家鄉的品牌,人才呀,好多地方都搶著要,可他就是戀家,捨不得這些孩子。」

告別學校,我們繼續向東。此時,田野正茂盛著,偶爾有炊煙飄過,一路清香,誘惑著我們前行。

「到了!到了!」打聽過幾次路之後,終於看到了英那河。

(三)

英那河,莊河境內最長最大最美的河流。

英那河尾閭,是一處較大的古海綠洲,依山傍水有一個村莊叫孫家堡子。這裡就是清朝開國元勳超品公武勳王舒穆錄氏·楊古利後裔居住繁衍之地,從清朝中後期以來,人才輩出。

所站之處,是一座攔河大壩。上遊,浩淼的河面一直接到天際;下遊,大河變成了小溪,並被一座天然的綠洲分成了兩條水道,緩緩流向遠方。透過綠洲,張老說,那裡就是他的老家蔡家村橋頭屯,離孫家堡子大約10裡地。他小的時候,英那河兩岸都是合抱粗的古樹,參天避日,煞是壯觀。可惜,日本統治期間,被日本人源源不斷地砍伐,也不知道都運到哪兒去了。

自然生態遭到了破壞,文化生態卻仍在繁榮。站在英那河邊,往事紛至沓來……

「四圍峰嵐秀,峢 翠屏長。中有讀書人,結廬山之陽。箋注搜毛鄭,典謨溯虞唐。」

「這就是詩人多隆阿的故鄉呵!」讀著多隆阿這首熟爛於心的詩,張老閉上眼睛,他仿佛回到了童年。是的,那山那水,那個時代,那樣的生活,把詩人多隆阿變成了孩子,把孩子多隆阿變成了詩人。1794年出生的那個孩子,那個詩人,是否也常常站在河邊這樣遠眺,這樣沉思?

只轉過了一座山彎,孫家堡子就到了。

車子停在長滿梧桐樹的路邊,一位壯實的老漢正好站在我們推開的車門旁。

「您好,請問你認識孫慶先嗎,他家住在哪兒?」

「哦,他搬走了,到青堆子他二兒子家住了,已經過去有兩年了吧。」

「我管孫慶先叫爺爺呢!」老漢隨後介紹,他叫孫繼成,今年63歲了,從小在孫家堡子長大,從沒離開過。孫慶先是他的家族爺爺。

桐花的香味纏繞著這個80多戶人家的村落。穿過一條小徑,孫繼成領我們來到孫慶先的老宅,「房子賣給別人家了,我慶先爺想回來住,可俺奶沒了以後,他也回不來了,他二兒子在青堆子有買賣,回來沒人照顧。」

沒等我們提及,孫繼成就主動要求帶我們去見孫慶先。

「我沒事,就當順便去望望我慶先爺,有段日子沒去了。」

(四)

車子從孫家堡子調頭,繞過小孤山,向北再行不過七八裡,就到了青堆子。這個古鎮,如今繁華得不次於一座小縣城。

孫慶先二兒子孫廣凱的二層小樓臨街而建,一樓是他的生意場,擺滿了金銀首飾;二樓是住宅,在那裡,我們終於見到了孫慶先。

這是一位93歲高齡的老人,精神矍鑠。

此時,他正在招待著另一波客人:《莊河記憶》雜誌的編輯孫德宇,他是多隆阿詩集《慧珠閣詩鈔》的整理者。

見到老朋友張天貴,孫慶先滿眼驚喜,老哥倆緊緊地握手。聽說我們的來意,孫慶先到柜子裡去取他的寶貝。捧著厚重的資料,他一邊走一邊自嘲:「現在鹽不少吃,拿東西拿不動了。」

這是3袋沒有裝訂的《舒穆錄氏譜書》,考證撰寫這部譜書,花費了孫慶先20多年的時光。那一個個工整的小楷,一筆一畫都浸入了他的血脈,像沸騰的英那河,呼吸著生命質感的力量。孫老很是自豪地告訴我們,他在原有譜書的基礎上,又向前推了四輩,也就是整整四代人。

那厚重的家譜是一個日益擴展的名單:多隆阿、恆齡、葆臨、孫同九、孫慶紅……

談及多隆阿,孫慶先說,我家原來資料和作品都不少,「文革」時全部被抄走了。過去的20多年間,他不停地尋找,卻收穫甚微。

正當我專心翻閱著譜書,孫老又遞過來一本《滿洲文學興廢考》。這是日本人橋川時雄寫的一部書。裡面記述多隆阿的那幾頁,被孫老精心做了書籤和標註,一下子就翻到了。

書中這樣評價多隆阿:一生無意仕途,不慕榮華,潛心向學,著述豐富,著有《雯溪詩鈔》十九卷、研究《易經》的專著《易原》十六卷、《易蠡》十五卷、堪輿學專著《陽宅拾遺》四卷、研究《詩經》的專著《毛詩多識》十二卷,並寫有《文鈔》四卷、《詩話》四卷。當時許多學者贊其「旁通諸子百家之言」,「舉古人未發之秘」,稱其為「嘉道年間經學名家」。學者王暉在為其詩集作序時,贊其「拔才貢樹,載譽儒林」,「筆開江陵之花,門植陶公之柳」。其好友遼陽著名文人張玉論贊其為「岫巖之精,英納之靈,苞含符吐,毓之奇英,淵涵九德,沉藉六藉,人許麟龍,品推圭璧。」近年出版的《東北古文學史》稱其為「清代東北地區滿族第一學者和詩人」。

窗前九九點梅圖,四壁清寒只自娛。

俗眼誰能識玉璞,素心久已託冰壺。

雲中白鶴惟求潔,嶺上青松豈願孤。

小草靈根名遠志,問渠還想濟人無。

——多隆阿《閒情》

此時,我的眼前出現一幅剪影:一個英那河邊長大的孩子,正潛心做著學問……

(五)

「2010年6月15日,凝重的空氣壓抑著莊河市中心醫院,8時,孫老與世長辭了,享年73歲。本著後事一切從簡的遺囑,15日下午,孫老的骨灰在老家孫家塋地入土而安。」這是宮本朋寫給孫慶紅老師的祭文。

多隆阿就安寢在孫家塋地。

時光溯回。1853年9月11日,山西平陽(今臨汾)血雨腥風,太平天國農民軍破城而入。此時,受平陽太守、禮部郎何曉楓(岫巖人,當時莊河歸岫巖管轄)聘請,擔任其教育子弟並任幕僚的多隆阿就在城中。

翻閱《岫巖志略》,這樣描述:「鹹豐辛丑八月,粵匪圍困平陽,時倉卒無備,額設兵已奉調四出。武弁畏縮不前,乃為何某棘鄉兵守城,號令嚴明,夙夜不懈,適賊以巨礅轟城,城破,何遇害,隆阿手一編,意氣自如,賊協之不為動,亦遇害。時年60歲。事聞恩賜世襲雲騎尉子庠生。」

文軒寄跡避囂塵,雅愛時光景物新。

俗氣未除由近市,秋光雖好不同春。

冀將熱血酬知己,敢把冰心對友人。

月到窗前懷遠道,清標還望德為鄰。

——多隆阿《清籟軒秋日遣懷兼寄友人》

「我小時候家裡窮,沒有機會讀書。但我血管裡流淌著舒穆錄氏族的血脈。」在宮本朋的博文裡,孫慶紅先生這樣講述自己的人生歷程,「我崇拜的偶像四叔同九(孫世昌)、小叔孫俊昌、九姑孫桂玉以及祖輩的詩書畫情結一直縈繞著我。我要讀書,我要練字,要與筆墨結緣。後來憑著一股鑽勁兒,我讀了一些書,在鄉村學校的講臺上站了30年。再後來,到《農民日報》社當編輯、文聯部主任,與沈鵬、啟功等大師成為書友。上世紀90年代,我落葉歸根,回大連創立了北京大學書法藝校,反哺桑梓。」

這是一條不息的鄉賢文脈,如同湍湍的英那河涵養著這片土地。

(六)

告別孫慶先老人,已時至中午。

走下樓來,只見孫廣凱還在招呼客人,忙碌著生意。他告訴我,現在還沒有精力研究老父親的譜書,但他一定會用心去做這件事,讓家族精神傳承下去。

「不是為農也在田,此生只合主林泉。」多隆阿,這位大地之子的生命簡史,終究沒有被歷史埋沒,他給這片土地留下了鄉愁,也讓人們記住了鄉賢。

相關焦點

  • 陳玉成驍勇無敵,為何逢鮑超、多隆阿則慘敗?是打不過嗎?
    太平天國年輕將領中,若說誰人最勇猛、最彪悍,那必定是英王陳玉成了。曾國藩對其評價:「賊中最彪悍者,最狡者。」胡林翼評價:「賊中可畏者,唯四隻眼狗爾」,陳玉成兩眼下均有一顆痣,遠遠望去如同是四隻眼睛,所以胡林翼便說他是四隻眼的狗賊。
  • 嘉言懿行垂範鄉裡——浙江弘揚鄉賢文化綜述
    千百年來,鄉愁牽動鄉賢,牽引著多少從鄉村走出去的精英重回故鄉,用自己的人生經歷為鄉民樹立榜樣。他們散發的文化道德力量澤被鄉裡,成為凝聚鄉村社會的文化基因。  鄉賢是飽學之士、賢達之人。鄉賢文化,則是一個地域的精神文化標記,是連接故土、維繫鄉情的精神紐帶。
  • 衛東:鄉村振興呼籲鄉賢回村
    鄉賢文化是在傳統鄉土社會中形成的,主要基於「國權不下縣,縣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倫理,倫理造鄉紳」的社會現實而孕育生長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地區遭遇精英外流和空心化、農村建設和發展內生動力不足的問題,正是基於這樣的現實,鄉賢文化又被重新加以挖掘,並被寄予希望。可以說,新鄉賢文化順應廣大村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熱切期盼,順應了構建鄉村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治理體系、提升鄉村治理能力的時代要求。
  • 陶山522位鄉賢創新治村模式
    能人賢士奉獻鄉裡,各路精英回報桑梓
  • 麒麟區三寶街道:解鄉村治理「難題」興龍鄉賢這樣「幹」
    而這裡,正是鄉賢理事會會長顧朝雲和他的36位老夥計的「根據地」。鄉賢歸來,澤被鄉裡。鄉賢者,鄉中賢良之士也。曾在三寶擔任過副鎮長的顧朝雲便是鄉民們心裡那個作風正派、品行端正、德高望重之人,在他的帶領參與下,「黨建+鄉賢理事會」的基層治理模式在三寶街道興龍村委會「落地生根」了。
  • 海星新聞|2017年屠甸鎮海星村鄉賢參事會年會勝利召開
    昨天(1月31日)下午,我們海星村鄉賢參事會年會在銘龍集團勝利召開。鄉賢參事會在鄉村社會的治理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帶領鄉親們一起打拼,傳授知識、教化道德、勤勞致富、溫暖故土、促進和諧的帶頭人。
  • 「鄉賢助學 青春有禮」雙港舉行2020年鄉賢助學儀式
    儀式上,雙港街道黨工委書記袁超致辭,首先他對各位鄉賢為雙港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幫助和支持、助力家鄉教育事業的付出表示誠摯的感謝,並希望有越來越多的鄉賢參與到助學活動中來,讓扶貧助學項目真正成為社會發展的助推器,以實際行動助力脫貧攻堅,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擔當時代使命。
  • 和平精英:一隻英短居然是一個能順利吃雞的貓咪,你見過嘛?
    和平精英:一隻英短居然是一個能順利吃雞的貓咪,你見過嘛?和平精英作為一款多數人喜歡的遊戲,憑藉豐富的遊戲體驗和遊戲玩法,深得遊戲玩家的喜歡。要是在天時地利人和的情況下,順利的吃一把雞那是對許多人來說是一件特別幸福的事情,想必多數人玩這個遊戲就是為了體驗吃雞的暢快感吧。但是大家可能也發現了,在我們生活當中的一些小夥伴,總是能夠輕輕鬆鬆的完成吃雞。但是有一些人已經不把勝利吃雞當成遊戲的最高樂趣了,他們往往會追求最高擊殺。
  • 新化:鄉賢參事暖民心
    張家嶺村鄉賢參事會的組織架構源於該村教育助學基金會,通過進一步擴展教育基金會的核心宗旨與內容,涵蓋引智引資引力,聚才聚財聚人,積極開展村級各項事務活動,助力脫貧攻堅,成為一張靚麗的鄉賢參事名片。張家嶺村充分打好「鄉賢牌」,積極發動鄉賢力量助力美麗鄉村建設。近年來,張家嶺的村容村貌得到明顯提升。村委辦公大樓高三層,內外裝修大方,設備先進,有可容納數十人的大會議室。村裡還有球場以及通達家家戶戶的村組硬化道路。這些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與村裡外出創業鄉賢的大力支持是分不開的。從2017年至今,該村鄉賢累計捐款數百萬元支持美麗鄉村建設。
  • 硯山這些人獲文山州第一批「新時代鄉賢」稱號
    根據《文山州開展優秀新鄉賢典型選樹弘揚鄉賢文化工作方案》精神,經鄉(鎮)推薦、縣(市)審核,州評選領導小組審定,現將擬授予文山州第一批「新時代鄉賢」的名單進行公示。公示時間:2020年12月31日至2021年1月6日。如有異議,請在公示期內向文山州文明辦反映。
  • 回報桑梓無止期——浙江秀峰村「鄉賢式」振興鄉村速記
    放眼環視,雨後的青山輕紗嫋嫋,牽著樹枝,戀著樹冠,纏繞著、婉轉著,欲離又還;山澗的水漸漸清澈,陽光下白白的、晶瑩的,流珠淌玉一般讓人歡喜;溪那邊,一位農人正在插紅薯秧子,另一側,周順華的聲音沙而亮:「村口的清心亭那副對聯:清流一溪盡芳華,心明二界有神靈。
  • 北流鄉賢賦並序
    北流鄉賢文化園建設,實域內宗風、學風、民風之所系,正心之所由也,能不慎重其事乎?兩屆黨委政府,審慎決策,三易其址,乃得定於城西永順於斯之新址。此無他,一是便民利民為念焉耳。囊者,僕受命作賦以慰鄉賢報梓之心。
  • 錦州醫大附一院檢驗精英再出發,支援大連核酸檢測
    12月22日,為全力支援大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錦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繼7月23日支援大連後,再次派出5名檢驗精英攜帶專業設備前往大連,支援核酸檢測篩查工作,共同構築起堅固的疫情防控防線。22日凌晨三點,在接到遼寧省衛健委通知後,我院積極部署、迅速行動,報名、篩選、組隊、設備物資準備。
  • 丹陽鋪就鄉賢「回歸回鄉回報」路
    為進一步繁榮鄉賢文化,鋪就鄉賢「回歸、回鄉、回報」之路,丹陽市委常委會確定把建立丹陽鄉賢庫作為2020年的十項重點工作之一,並且成立了以市委書記黃春年為第一組長、市長黃萬榮為組長的丹陽市鄉賢庫籌備工作領導小組。各鎮(區、街道)均相應成立了黨政一把手為「第一責任人」的領導小組,明確了工作任務。據悉,如此大規模的鄉賢庫創建工作在全省縣(市)區中尚屬首次。
  • 泗洪歸仁:「五有」機制助力鄉賢護水
    由鎮宣傳辦、水利站、城管環衛服務中心、文廣中心、各村居委員會、鎮鄉賢協會等部門和單位組成,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管護體系。全鎮128名鄉賢常態化開展護水活動。有氛圍。利用海報、公眾號、文藝匯演等方式,發動鄉賢護水工作,廣泛深入開展護水、愛水、保水的宣傳工作。有監管。
  • 看哭眾人的《後來的我們》是在大連拍的!你發現了多少「大連」
    但是大連的小夥伴們看完哭完請來回答這個問題電影中的大連印記你發現了嗎?2015年冬天,一場初雪讓奶茶與大連這座城市結緣2017年也許是緣分也許是牽掛她把自己導演處女作的拍攝地選在了大連《後來的我們》中的大連印記 1大連地鐵1號線還記得,電影中井柏然飾演的林見清從地鐵大門帘子鑽進地鐵的畫面嗎?
  • 鄉賢抱團回歸熱
    在「鄉情牌」的引導下,閆熊鷹、張孝治、陳安琪、覃學峰、劉剛、李小松、符國富、李軍、溫華建、楊先鳴等一批客商紛紛回鄉投資興業,同時也帶動了一大批鄉賢企業家回利投資。2019年,量芯科技、金科物業、雲農科技、寶格電子等諸多投資規模較大的鄉賢企業相繼落戶開發區。
  • 「換屆選舉」致鄉賢的一封信
    致鄉賢的一封信各位鄉賢:您們好!不久前召開的汕尾發展大會,廣大鄉賢積極響應「凝心聚力匯智,共建靚麗明珠」號召,歡聚一堂同敘鄉誼、共襄未來,為汕尾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力。在此,謹向廣大鄉賢表示由衷感謝和崇高敬意!
  • 能人賢士奉獻鄉裡 522位鄉賢引領陶山治村新模式
    陶山鎮黨委書記陳阿朋說,陶山鎮10萬多戶籍人口,就有2萬多人在外,其中有20多位商會會長,還有活躍在政界、教育界等領域的能人,他們正是陶山鎮探索「鄉賢治理」模式的「基本盤」。「鄉賢治理,就是讓鄉賢能人參與到鄉村振興中來,把陶山人經濟變為陶山經濟。新鄉賢都是經過村裡推薦、鄉鎮審查,並是村裡有威望、有貢獻的人士。」陳阿朋說。從鎮南村走出去的周小周,有著「廣州水果大王」的美稱。
  • 反哺鄉梓助推發展 義烏佛堂鎮「鄉賢講堂」開課
    今天(5月21日),為弘揚鄉賢精神,匯聚鄉賢力量,形成知賢、尊賢、學賢的良好社會風尚,義烏市佛堂鎮成立「鄉賢講堂」,特邀有聲望、有影響、有學問、熱心社會公益事業、關心家鄉發展的鄉賢人士,面向全鎮幹部、群眾講解親身經歷、專業知識、傳統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