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衷曲無聞 圖 | 愚木混株
01
一個人看完了蘇有朋導演的新作《嫌疑人X的獻身》(以下簡稱《嫌疑人》),情緒久久不能平復,電影帶來的震撼程度不亞於當年看完《雛菊》的感受。
《嫌疑人》是東野圭吾當之無愧的巔峰,也是東野圭吾實力的最好體現。雖有日韓版在前,但蘇有朋通過合理的改編和動情的講述,賦予了中國版《嫌疑人》更多新意與驚喜,也讓觀眾看到了其導演功力的提升和細膩的情感表達。
電影通過一樁殺人案引出相關人物,查案進行,主角登場,舊友重逢,兩位天才的學術切磋,讓人看得直呼過癮。
電影尚未過半,在觀眾開始猜測兇手是誰的時候,案發現場重現,殺人過程如何,全都事無巨細地抖露出來。
然而,到了後半段,觀眾幾乎都只是等著案情順理成章地結案的時候,導演僅僅通過幾個鏡頭的切換告訴你,這個故事不僅有詭計,而且還是如此驚悚和可怕的一個詭計。
這個詭計設計得無比巧妙,讓人感受到實實在在的震撼。
看上去是幾何問題,其實是函數問題。
02
「究竟愛一個人,可以愛到什麼地步?究竟什麼樣的邂逅,可以捨命不悔?邏輯的盡頭,不是理性與秩序的理想國,而是我用生命奉獻的愛情!」
《嫌疑人》原著的開篇就很吸引人,蘇有朋表示在整個製作班底中,不乏非常挑剔較真的原著迷,他們常常會不停地挑戰他,不斷地加劇他的創作難度。
為了打磨劇本,蘇有朋與團隊經歷106次劇本修改,共耗時將近一年時間最終將《嫌疑人》的劇本敲定。
蘇有朋更專注於故事本身,不只把這個作品當娛樂片來看,而是作為一部精確到每個細節的高智商推理電影來欣賞。
在電影正式開拍前,蘇有朋已經帶領團隊對整個拍攝計劃進行了周密的考量,從實地勘景、攝影方向、美術方向與人物造型,都進行了反覆的打磨。
進入拍攝期之後,蘇有朋仍不放鬆他精益求精的處女座精神,對影片的打磨精確到每個細節,從端午拍到中秋,即使壓力大到扛不動也不放棄。他說,只能做到鞠躬盡瘁。
從《左耳》到《嫌疑人》,蘇有朋在導演路上不玩票,有野心,用作品完成了演員到導演的轉型。
03
在選角方面,蘇有朋也可謂獨具慧眼。《左耳》裡走出來的馬思純已晉升金馬影后,關曉彤的戲路也越來越寬,楊洋、歐豪都有不錯的發展。
第一次看到角色,蘇有朋直接就認定了王凱飾演唐川,且曾跑到雲南與正在拍戲的王凱當面敲時間。張魯一的佝僂滄桑的形象,如同從書中走出一般,獲得大片盛讚。而林心如作為影片的核心線索,更貢獻了演藝生涯最內斂的一次表演,壓抑卻洶湧的感情讓人動容。
影片中每個細節都力求講究。唐川實驗室黑板上寫的算式,都請教了物理專家;石泓是頂級的數學天才,他揉成團扔進垃圾桶的草稿紙,寫的都是當代世界頂級的數學難題;曉欣吹了一段雙簧管,專門請教了音樂老師;拍攝命案現場的鏡頭,也請了警察專家指導。
《嫌疑人》之能讓人「幾乎要將靈魂嘔出來」,還在於塑造了一個風頭完全壓過偵探的反派。由感情衍生出來的波瀾,如同蝴蝶效應一樣,將石泓的生活捲入巨大的漩渦。
唯一能看懂他的人是唐川,兩個人的對決,不是紫禁之巔葉孤城和西門吹雪的殺氣騰騰,而是一個教室裡攻克難題的兩個天才,相互欣賞,卻相愛相殺。
石泓的算計,把代表傳統偵探高大形象的唐川,推到了最痛苦的困境。哪怕唐川知道一切,他也很難做出抉擇。不說出真相,眼前一切如故,但良心受到譴責;說出真相,他將親手毀掉一切,甚至包括自己。
一直以來,蘇有朋都在練習拿捏文藝和商業的平衡,《左耳》雖不夠成熟,但也可以看出他並未迎合當時市場上對青春片的定義,選擇了比較文藝的形式。
新作《嫌疑人》,明顯在文藝和商業的平衡間做了微調,並取得了成果。
04
印象最深的一句臺詞,是石泓在天橋上說的那句話:「他們就像時鐘裡無用的齒輪,每天都在重複無用的生活。」
石泓認為流浪漢的人生毫無意義,更沒人在意他的死活,這樣的邏輯讓人無法認同。沒有人有權剝奪另一個人的生命,這是最基本的對生命的尊重。
在石泓的邏輯中,與他人無瓜葛並且無法有價值的人生,不值得存在,他也曾試圖結束自己的生命。至少在遇到陳婧之前,他認為自己和那個流浪漢毫無二致,活著與否對這個世界並無影響。
然而,陳婧母女在他家門前出現的那一刻,他又重新燃起了對生命的憧憬,她們成了維繫他在這個世界存在的紐帶。
相比日韓版,蘇有朋對這個故事的態度有所不同,並藉由唐川這個角色表達了出來。日韓版更傾向於歌頌石泓的「獻身」,而蘇有朋卻希望能平衡「理智與情感」。
中國版中增加了唐川在河堤邊跑步的情節,除了劇情上重走石泓的路,確認流浪漢的失蹤,同時也是以他的視角看見了眾生相,沒有任何一個齒輪是能被他人定義為無用的。
陳婧之於石泓,用愛情來形容似乎都顯得狹隘,更多的是一種生活的信仰,是讓他感受到生命存在意義的精神寄託。這種在感情上如此純粹的執念,乾淨熾烈得讓人難以想像。而在對這個信仰維護的時候,卻又矯捷詭秘得讓人匪夷所思。
這種情感上的簡單和心智上的深邃,能鉤織出張力形成具有強烈吸引力的漩渦,讓人拋開正義與邪惡的評判,奮不顧身地投入其中又欲罷不能。
套用影片中的那道數學題:設計別人解不開的問題,和解開那個問題,哪一個比較難。
05
《嫌疑人》在電影語言上,也有更豐富的運用。
全片的第一個鏡頭,一睹隔音不好的牆,用了聲音說故事;山林裡,石泓說,這樹林就好像我的一部分,用了場景說故事;結尾唐川從看守所走進黑暗到全片最後一個鏡頭他推開門進入光明,又用了光來說故事。
只是,精彩結局的和盤託出完全出自唐川之口,我更加糾結於他的立場。
他執意要告訴陳婧真相的初衷,真的只是像他所說,覺得自己兄弟犧牲至此的愛意卻無法讓她領略而覺得不值?或是來源於對真相正義的執著?還是也不排除私心,來自於對天才對手求勝欲的滿足?
無論如何,唐川捏碎了石泓為陳婧母女小心翼翼精密測算構建的堡壘。掌握真相的後坐力,不只是那一刻好奇心被滿足的快感,更多的是隨之而來因為希望平衡各方立場,而產生的糾結與拉扯。
唐川解密了石泓的計劃,卻看不盡石泓靈魂深處的孤獨與希冀。因為陳婧母女才活下來的石泓,早已把她們視為信仰,單純地去保護,就像解數學題,有了第一步,就不能回頭。
整個案件是一個清晰簡明的定理,優美的是證明這個定理的步驟。更令人感激的是,情感是這個定理中唯一的漏洞,數學天網恢恢,控制不了人情這個變量。
人是無解的,因為他們隨時都在準備背叛。
06
從小虎隊風靡亞洲到《還珠格格》紅遍大江南北,再到提名金馬獎最佳新導演,出道近30年,藝人蘇有朋帶來了無數可能性。
從青春校園題材的《左耳》到燒腦推理的《嫌疑人》,導演蘇有朋仍然在不斷修行,不斷突破,不斷超越自己。
《嫌疑人》想要傳達的,大概就是假設世上還存在這樣一種人,能為自己所愛,苦苦尋覓,付諸所有,虔誠地不允許世俗沾染一分一毫,抱著必死的決心奮戰到最後一刻。
但是,我們是否有理由為了多數人的幸福或者生命,去犧牲一個無辜者的生命?
作為導演,光憑給出這個問題的答案,蘇有朋的格局已經高出了好幾個檔次。
愛情的殘酷在於,即便獻出生命,依然得不到;生命的意義在於,即便認清真相,保持熱愛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