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網新聞中心記者吳家翔:理解面對的新聞事件比拍攝技法更重要

2021-03-02 新聞界

騰訊網新聞中心記者吳家翔:理解面對的新聞事件比拍攝技法更重要

▶訪談嘉賓:

吳家翔:1984年3月出生,2007年畢業於寧夏大學法學專業。畢業後進入《京華時報》實習,2008年7月入職《中國氣象報》任攝影記者,2011年8月入職騰訊,現供職於騰訊網新聞中心。主要作品有《失獨餘悲:中國失獨老人調查》《事實孤兒》《知青病人》等。2014年4月其攝影作品《跟「未來」有關的遊戲》獲得第十屆華賽肖像類組照銅獎。

▶訪談主持:

張志安: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院長

毛思璐: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碩士研究生

張志安、毛思璐(以下簡稱「張&毛」):進媒體工作後,你覺得新聞攝影區別於其他攝影的特殊之處在哪裡?

:我在大學拍的照片比較漫無目的,很隨意,簡單地拍一些身邊的人和生活,零碎地拼湊出我周圍的環境。但進了報社就不一樣了,新聞照片要講究新聞要素,有行業標準,你總是要儘量交代清楚一些事情。自己拍照的時候拍不到就拍不到,也沒什麼,但是在報社,你去一個地方,拍不到是不行的,編輯還等著你的圖上版。

張&毛:相較於文字,圖片要完整表達事件的全過程並不容易,讀者對圖片的理解常常是多元的,而新聞攝影又常關注較有爭議的題材,你曾經遇到過作品受質疑的情況嗎?

:如果是網友的質疑,其實你發任何的一篇稿子都會受到質疑,這不需要特別介意。但如果是遭遇到其他方面的質疑,我可能會更多地考慮是不是自己有哪些方面做的不好,畢竟自己拍的東西確實還有很多提高的空間。

我會主動詢問那些我認為專業水準比較不錯的人,對於他們提到的一些問題,我會很認真地考慮,但我不會因為別人說你的東西不好就接受不了,不太會為這些事情去爭執。而且,我覺得周圍的人對我都比較寬容,即使是在剛入行的那幾年,也沒有過特別受質疑的經歷。

張&毛:在拍攝之前,你會提前對拍攝對象進行預判和構思,還是主要依靠在新聞現場的把握和判斷?

:你一定會想的,尤其是報導突發事件,在接到這個任務的時候,你一定會無數次地想你可能會拍到什麼照片,在去現場的途中,你腦子裡一定會幻想,無數次地幻想不同的場景和畫面。你希望你能拍到最好的,甚至是獨家的畫面,但基本上,幾乎是100%的情況,你去到現場後發現,你看到的和你想像到的截然不同。尤其是遇到現場封鎖戒嚴,你雖然到了現場,但被隔離在很遠的地方,沒有什麼可操作的空間。

張&毛:如果遇到封鎖的現場或者去到現場發現情況和自己的預想非常不同,會採取什麼樣的應變措施?

:你只能根據你看到的、你能接觸到的場景去發揮,這時候最主要就是提供信息,在你所接觸到的範圍內,什麼樣的信息是外界還不知道的,在之前的報導裡還沒有出現過的,這些就是你的影像需要呈現的。

比如說在崑山爆炸的事件中,我們是在當天中午得知的消息,趕到現場差不多已經是下午黃昏,那個時候在爆炸區域幾公裡外的地方都已經戒嚴。首先,我們會嘗試突破,希望能進入更核心的區域,但發現實在突破不了,就只能根據現場的情況拍照。我們會拍攝周邊看熱鬧的民眾,來這邊找家人的家屬,現場維護秩序的警察。再去醫院,因為醫院在這個時候可能是第一落點,傷者或許是可以突破的地方,你可以拍到醫院的救治。

張&毛:提前的策劃構思和現場的判斷選擇,相對來說何者更為重要?

:其實你所構想的好的畫面,也是基於你前期對新聞事件的判斷,是你通過在微博或者其它地方了解到的信息所構想出來的畫面,它不會太離譜,也不會離現實太遠。你所幻想的無非是在這個畫面中有你希望拍攝到的視覺元素、新聞要素,你腦子裡想的還是和現場有關的。

但應對突發事件,你還是要實際一點,主要是把握現場,忠實地提供信息,這個時候沒有條件給你藝術創作,至於你想拍的和你幻想到的,它們可能是沒有切實的落腳點的,只能看後續有沒有機會再去拍攝這些照片。一些專題類的、人物類的策劃性報導,留給記者的創作空間相對來說會大些。

張&毛:新聞攝影中經常會面對類似爆炸、強拆、車禍這類有新聞價值但重複性很高的題材,你會怎麼處理?

:這其實也是我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創新不是一件那麼容易的事情,有時候剛拿起相機,就覺得這個畫面似曾相識,好像你在拍上一個專題的時候也遇到過類似的畫面,有時會使你產生一種很厭倦的感覺。

這種時候只能去思考什麼樣的圖片能夠更直觀地展現這個事件,能夠更貼近這次事件本身,而不是模糊成一個概念性、普遍性的題材。每一個現場還是會有所不同的,你要到了那個地方再去捕捉、去挖掘一些細節上的東西。

最重要的是你對於這件事情的理解,你前期做的知識儲備,你理解的深度會影響拍攝的選取和最終呈現的效果。還有就是依靠於現場的突破能力和對全局的把控力,你到了這麼一個地方你要怎麼突破,有所突破才能找到更好的素材,同時你還要考慮怎麼樣才能讓採訪對象願意和你交流,願意給你拍照。

張&毛:除了報導突發事件,你會比較關注什麼領域的題材?

:相對來說,我會比較關注民生的話題。社會突發類的新聞很多時候是缺乏延續性的,它會有一個周期,過了這個周期,人們對於這個事情的關注度,包括這個事情本身的可持續性都不會太好。

而民生是和我們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的,它是一個延展性很強的話題。比如說失獨老人的問題。我一開始接觸這個選題,失獨已經是一個既定的事實,這些人站出來和你講他們的遭遇,他們是希望國家能夠重視他們,能認識到這是一個很龐大的群體,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亟待解決。我去拍攝採訪的時候,他們這個群體就是由不同年齡段的人組成的,面臨著不同的問題,生活中的困難、養老的問題,甚至死亡,這些問題是具有延展性的,直到這些人慢慢消失。

我當時的拍攝對象中有一對失獨老人,因為在家每天看到自己女兒的遺像會想起很多過去的生活,感到很難過,老兩口就居住在一個廟裡,老大爺是一個中醫,就在廟裡給人扎針,每天就過著這樣的生活。去採訪的時候,我問他,有沒有什麼訴求或者希望,他和我說,他唯一的希望就是能早點死。去年這個老人得了癌症過世,現在只剩下老太太一個人孤苦伶仃。

這種問題是持續性的,可能過個幾年再去看,他們中的一些人已經不在這個世界上了,但如果你不去解決它,或者說你不去持續地關注,它會一直存在,會作用到每一個相關的家庭裡面。

張&毛:失獨家庭的照片最後發表在了騰訊新聞《活著》欄目中。相比於傳統媒體,網際網路這種傳播媒介是否會給他們帶來更大的心裡壓力?

:對,網際網路和紙媒還不太一樣,傳播的覆蓋面要大得多,那個時候全國大概已經有6億騰訊的網友,也就是說可能有6億的人會通過網際網路看到他,這裡頭一定會有認識他的人,或者是住在他身邊的人,他們不願意出現在鏡頭前的是非常可以理解的。但總有一些人願意面對,他們對你的幫助是非常大的,首先他們願意信任你,這就十分難得,他其實是在犧牲自己讓大家都知道有這麼一個群體,有這麼一群人。

張&毛:除了失獨人群,你還做過「啃幼族」「事實孤兒」「抗日老兵」「山區學生」這些群體的報導,在你看來,新聞攝影的重心應該是展現新聞人物的故事本身,還是透視背後的社會問題?

:我還是希望通過這些人個體的命運和故事,來展現這個國家在時代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我希望能做到,但很多時候可能做不好。

新聞攝影本身可能不是最好地展現社會問題的途徑,需要更多樣的方法,現在媒體的報導會趨向於融合,將文字、視頻、圖片、圖表去做集合,去做一個綜合地呈現,單獨的視頻、圖片或者文字都不是講述一個事情的最好方法,每一種報導的方法都有其擅長的區域,融合是必要的。而攝影本身做的可能是一種比較抽象意味的事情,不應該完全停留在敘事的層面。

張&毛:對於新聞攝影來說,你覺得是培養一種理念更重要還是技法更重要?

:拍攝技巧永遠是最不重要的,你掌握的技術只是為了傳播,或者更好地幫助你實現一個你想表達的意圖,技巧不應該作用於你的拍攝思路。說理念不如說最重要的是你怎麼理解你所面對的新聞事件,知識儲備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它會幫助你更客觀、更全面地去理解你所參與報導的事情。

(本文標題由編者所擬,文章內容摘要刊出,全文僅見《新聞界》雜誌2015年第16期。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END—


新聞界公號,系《新聞界》認證官微。致力於提供:傳媒業的深度思考、新鮮資訊、貼心服務。

《新聞界》雜誌,系四川日報報業集團主管主辦,屬中國新聞核心期刊、北大核心期刊、CSSCI來源(擴展版)期刊。2014年榮獲中國新聞獎三等獎、省新聞一等獎、省哲社一等獎等殊榮。

唯一投稿渠道:通過官網(www.ixinwenjie.com),不通過中介收稿,不通過其他網站收稿,不通過QQ或郵箱收稿。告知以免上當。

作者及讀者如有疑問,可向公號留言,值班人員將予以回復。

相關焦點

  • 《活著》:面具娃娃_圖片站_新聞中心_騰訊網
    2005年湘湘的出生,更讓夫妻倆對未來的生活充滿憧憬。然而,這一切夢想隨著這場災難的降臨,變得遙不可及。小兩口帶著湘湘四處求醫,欠下一屁股債。他們本想出門打工攢點錢,給孩子做整形手術,可沒過多久,意外再次發生——由於沒有及時跟進治療,孩子的右眼視力幾乎全部喪失,嘴唇也往一塊兒長。 「不管需要多少錢,我都要帶著娃到最好的醫院治療。等娃的臉好點了,再讓他回學校念書,學點文化。
  • 新聞道德和新聞價值何者更重要演講稿
    謝謝主席,再次問候到場各位:現如今各種各樣的新聞充斥著我們的生活,而新聞價值和新聞道德也難以達到平衡,關於何者更重要,今天我方觀點是新聞道德比新聞價值更重要。首先先讓我對辯題中的相關詞語進行解釋。新聞道德是指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是人倫道德投射於新聞這一職業的具體表現。
  • Guideline | 主新聞中心:理解記者身份,掌握基本技能
    劉明華、徐泓:《新聞寫作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2. 劉笑瑩:《國際新聞學:本體、方法和功能》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03. Bruce D. Itule、Douglas A. Anderson:《當代媒體新聞寫作與報導》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4. 楊保軍:《新聞理論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5.
  • 電視臺記者如何做好電視新聞調查報導
    行為或者是不良風氣,其中新聞記者會面對種種困難和阻礙,這就需要電視臺新聞記者需要有極強的社會責任心和使命感,緊緊跟隨黨的號召和社會發展的使命,充分發揮記者的新聞傳播作用,把真實的新聞信息傳播給社會大眾,從而引起有關部門的注意
  • 「好記者講好故事」巡講團來到蘭州 面對疫情 用新聞作品傳遞信息...
    「好記者講好故事」巡講團來到蘭州面對疫情 用新聞作品傳遞信息鼓舞鬥志巡講會現場每日甘肅網12月22來自全國各地的13名優秀記者與大家分享了一個個新聞背後感人至深的故事,展現了新時代新聞工作者愛崗敬業、奮發作為、無私奉獻的責任擔當和職業風採。「我們看到,面對陌生的病毒、前所未有的疫情,醫務工作者在ICU向病毒宣戰,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去探索,打好這場人類健康保衛戰。
  • 第16個記者節,新聞人都去哪兒了?
    在媒體圈,沒有過不趕稿的日子,沒有過不加班的夜,即使辛苦即使操勞,若沒有心中的那份念想,恐怕早已遠離媒體圈,夢想需堅守,生命更可貴!保重,新聞人!  從陳永洲事件,到今年公布的8起典型新聞敲詐案件,再到21世紀傳媒總裁等被警方帶走,部分從業者新聞操守的墮落矮化了新聞職業的崇高;從虛假新聞到「疑字當頭」的懸疑新聞,從低俗新聞到「萌妹陪遊」的營銷新聞,不斷變換馬甲的眼球效應暢通無阻
  • 沒想到你們《黃河新聞》的記者竟然是這樣的記者……
    《黃河新聞》的記者白楊 文嘉自打年初開始拍攝《走馬看城變》以來連續五六個月連軸轉密切關注太原市的城市變化 沒有休息日 沒有節假日給佳佳拍攝的攝像師是梁  傑從來默默無聞從不刷存在感 但隨叫隨到每條新聞編個五六集都不在話下音效、特效加的全全的他的名字意味著收
  • 如何讓新聞圖片更「亮眼」
    20年前,就有專家提出我們已經進入「讀圖時代」,於是國內各大報刊紛紛開設影像專欄、專版,不遺餘力在頭版重要位置刊發一些新聞信息量大、有衝擊力的圖片,為版面增色。如何才能拍攝出抓人眼球的新聞圖片呢?我結合多年工作實踐,談談自己的一些膚淺看法。  第一,新聞圖片要有「新聞性」。新聞攝影是以圖片的形式對正在發生的事件進行報導。
  • 市新聞傳媒中心記者與您相約
    齊齊哈爾市新聞傳媒中心昭告四海八荒  看房團正式成立  權威媒體全程幫忙專業分析為您解讀國家政策讓您無憂置業珠海首團出行時間  12月25日—12月28日  四天三晚齊齊哈爾市新聞傳媒中心記者帶隊 (澳門大學橫琴校區)吃在那,海鮮比青菜便宜~沒事咱也吃個早茶~更具體的,咱不說了,一起跟著齊齊哈爾市新聞傳媒中心主持人記者珠海實地考察!珠海「性價比之王」五證齊全準現房  主流媒體見證,誠信至上!
  • 10部電影,了解新聞調查記者
    《總統班底》《華盛頓郵報》兩位記者對水門大廈失竊案的調查,最終指向總統尼克森——1976年,在攝影師戈頓·威利斯的協助下,導演艾倫·J·帕庫拉將「水門事件」變成了一部充滿暗影的慢燒驚悚片。本片不僅有達斯汀·霍夫曼和羅伯特·雷德福的傳奇式聯手,也抽絲剝繭般呈現了美國報業的運作方式,更堪稱「新聞專業主義」的最佳代言人。
  • 殺死記者,也殺不死新聞
    這些記者將麗賈娜未完成的報導續寫下去,以此告訴那些想讓記者保持沉默的人:「殺死記者,也殺不死新聞。」來自全球25家媒體的60名記者,共同合作調查。沒有人比她對韋拉克魯斯州更熟悉。1963年,她在這裡的一個小鎮出生,有十個兄弟姐妹,在韋拉克魯斯州立大學讀新聞,畢業之後,她曾在不同的媒體工作,包括一家國有新聞公司,但是那裡嚴苛的新聞審查很快讓她受不了。
  • 「2019年度張家界優秀新聞工作者」吳明波:堅守在新聞戰線上的老兵
    當時的桑植電視臺人手緊張,幾個人要負責《桑植新聞》的採編工作,為了儘快提高自身工作水平,他積極向有經驗的同事請教,還經常加班加點學習電視攝像、新聞知識,很快就成為了單位的工作骨幹。在二十六年的新聞工作中,他經歷了1998年「7.23」特大洪災、2008年冰凍災害等重大新聞事件,他主創的《緊急大營救》等20多件作品獲省、市廣播電視獎。
  • 【在線影展】渴望新生:難民歐洲遷徙之路_圖片頻道_新聞中心_騰訊網
    2016年荷賽揭曉之後,年度圖片《渴望新生》佔領了世界各大新聞網站的頭條,而照片背後的攝影師沃倫·理查森(Warren Richardson)卻鮮為人知。47歲的理查森生於澳大利亞,曾在寮國、英國、美國等多地長期生活拍攝,如今落腳於匈牙利布達佩斯。
  • 中國之聲新節目|《新聞超連結》:讓新聞更有趣味!
    《新聞超連結》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晚間新推出的一檔針對熱點新聞的知識解讀節目,每天21:00-22:00準時與全國聽眾億萬聽眾相約。  對近期新聞常識性以及知識性的細節解讀並延伸出垂直領域的「泛知識」,讓熱點新聞更容易理解,是《新聞超連結》的顯著特色。
  • 新聞百科_新聞中心_騰訊網
    第628期 繪圖:毛迪 大表哥新藥要通過審批,因為事關千萬人的生命安全,其臨床試驗非常重要。
  • 網易新聞打造「上手玩」的新聞!
    而2016年兩會上,同樣是王琛琪牽頭推出了《大會堂漫遊指南》,不同的是最牛實習生已經轉正,而此次拿出的最新作品更令人驚喜。與此同時,網易還與暴風魔鏡共同推出全景技術新聞《中國的5個側影》,內容+VR技術的跨界合作擦出了火花。
  • 俄總統新聞秘書:因納瓦利內事件俄羅斯制裁歐盟_新聞中心_中國網
    【環球時報報導 記者 張曉東】據法新社22日報導,俄羅斯反對派領導人納瓦利內的盟友表示,將於當天就納瓦利內「中毒」事件狀告俄羅斯聯邦安全局。俄總統新聞秘書周二稱,納瓦利內患了「被害妄想症」,並宣布因為納瓦利內事件制裁歐盟。
  • 【無線新聞】一位前線記者的心聲 為爭取報導出街淚灑有誰知?
    示威者批評TVB報導偏頗、戲稱為「CCTVB」,近日多場示威中,TVB記者及採訪車更屢遭騷擾。 TVB前線記者阿美(化名)直言身心俱疲,不諱言「TVB新聞光環早已墜落,淪為過街老鼠」,禍根來自高層重重壓迫。
  • 初心不渝 青春火花丨吳喆:讓讀者與新聞的距離更近
    翻開報紙,政府中心工作、社會突發事件、新鮮文化資訊……一覽無餘。此時,《瀟湘晨報》辦公樓裡,編輯中心助理主任吳喆關上電腦,完成了一天的工作,他長舒了一口氣,迎著清晨的陽光,走出了辦公室。從2008年大學畢業,一頭扎進新聞業,吳喆在這條路上一走就是12年,其中擔任晚班編輯9年。
  • 解析黑新聞,Deft開炮事件真相
    雖然直覺告訴自己是假新聞,但面對如此有爆點的標題,筆者也忍不住點開看了內容,隨便掃一眼評論,各種方面的言論都有:罵Deft和韓援的…沒搞清來龍去脈就維護Deft的…12月27日,英文網站Slingshot對這篇採訪進行了翻譯及總結,這篇文章恰恰就是問題所在>>>Slingshot採訪原文(記住這個網站,因為這是筆者第二次看到這家網站的翻譯烏龍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