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納姆效應:正確控制心理的依賴性

2021-02-07 成林思語

 

定義

 

巴納姆效應又稱福勒效應,星相效應,是1948年由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通過試驗證明的一種心理學現象,人們常常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當人們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廣泛的形容詞來描述一個人的時候,人們往往很容易就接受這些描述,並認為描述中所說的就是自己。正如一位名叫肖曼·巴納姆的著名雜技師在評價自己的表演時說,他之所以很受歡迎是因為節目中包含了每個人都喜歡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鐘都有人上當受騙」。

20世紀50年代,心理學家保羅·米爾以著名的美國馬戲團藝人菲尼亞斯·泰勒·巴納姆的名字將福勒的實驗結果命名為「巴納姆效應」。巴納姆效應解釋了為什麼有很多人在請教過算命先生後都認為算命先生說得「很準」,因為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點,而事實上算命先生對每個人說的都是差不多的內容,都是一些籠統的、一般性的概括和描述。

 

實驗

 

心理學家福勒(Bertram Forer)於1948年對學生進行一項人格測驗,並根據測驗結果分析。試後學生對測驗結果與本身特質的契合度評分,0分最低,5分最高。事實上,所有學生得到的「個人分析」都是相同的 :

  「你祈求受到他人喜愛卻對自己吹毛求疵。雖然人格有些缺陷,大體而言你都有辦法彌補。你擁有可觀的未開發潛能尚未就你的長處發揮。看似強硬、嚴格自律的外在掩蓋著不安與憂慮的內心。許多時候,你嚴重的質疑自己是否做了對的事情或正確的決定。你喜歡一定程度的變動並在受限時感到不滿。你為自己是獨立思想者自豪並且不會接受沒有充分證據的言論。但你認為對他人過度坦率是不明智的。有些時候你外向、親和、充滿社會性,有些時候你卻內向、謹慎而沉默。你的一些抱負是不切實際的」 

結果平均評分為4.26,在評分之後才揭曉,福勒是從星座與人格關係的描述中搜集出這些內容。從分析報告的描述可見,很多語句是適用於任何人,這些語句後來以巴納姆命名為巴納姆語句。

在巴納姆效應測試的另一個研究當中,學生們用的是明尼蘇達多項人格問卷(MMPI),隨後研究者對報告進行了評價。研究者們先寫下了學生們個性的正確評估,但卻給了學生們兩份評估,其中一份是正確的評估和一份是假造的,也就是使用一些模糊的泛泛而談的評估。在之後,學生們被問他們相信哪一份評估報告最能夠切合自身,有超過一半的學生(59%),相對於那一份真實的,選擇了那份假的評估報告。

 

產生原因

 

在心理學上,「巴納姆效應」產生的原因被認為是「主觀驗證」的作用。主觀驗證能對我們產生影響,主要是因為我們心中想要相信。如果想要相信一件事,我們總可以搜集到各種各樣支持自己的證據。就算是毫不相干的事情,我們還是可以找到一個邏輯讓它符合自己的設想。在我們的頭腦中,「自我」佔據了大部分的空間,所有關於「我」的東西都是很重要的。我們的車牌號碼、手機鈴聲、電腦桌面、臥室的牆紙自己都會精心設計,為的就是體現自己獨特的個性  。

還有所謂的「諂媚效應」。大部分人更願意相信讓他們自己看起來更正面和更積極的事情。所以他們會認同自己還有很多未能得到發揮的潛力以及自己是喜歡獨立思考的人之類的描述 。

此外巴納姆效應也反映了一種對一般性、非精確描述的高度自我認同趨勢。藉助統計學上的概念,類似於「第一類錯誤」,即取違的錯誤。而作為整個對比認知過程中的偏差,學術上對偏差產生的原因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

 

應用

 

傳統星相學、佔星術中的算命先生往往利用巴納姆效應來自圓其說,引誘更多的人去找他算命。一般說,求助算命的人命運多舛、情緒低落,屢遭生活挫折使他們丟失安全感,聽天由命的依賴心理容易接受算命先生的暗示。算命先生則善於利用巴納姆效應中的「籠統性、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去揣摩對方的內心感受,說出一些模稜兩可的既往判斷和未來預言,用詞籠統而抽象,多是人生常見的一般共性。由於求助算命者常把算命先生視為先知先覺、神的使者,當算命先生「道破既往、點中自己心願」就會感到「準」。故此,巴納姆效應也叫星相效應。

聰明的企業善於利用巴納姆效應在廣告上做文章。有些企業有好產品也有錢做廣告,在當今廣告戰愈演愈烈的背景下,卻不一定做得出好廣告,因為很多廣告詞都被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過,大眾往往會有聽覺疲勞。匯源果汁的廣告效果就很好,為其營銷起到了助推作用。其廣告詞「不加不加就是不加」,通俗口語化的用詞簡潔,女聲播放活力而俏皮,反覆強調了「不加」,於是聽眾就有懸念繼續聽下去,到底不加什麼呢?原來是不加色素、防腐劑、糖,這使聽眾的購買慾得到提升,色素、防腐劑、糖這三項在其它各種果汁飲料中基本是無法杜絕的,只是含量多少的問題,對人體潛在一定化學副作用,糖雖然不是化學物質,卻是造成糖尿病的直接殺手。匯源百分百能夠不加這三項添加物,就會吸引很多顧客嘗一嘗。具體味道如何?與大多數含有很多「香精+糖水」的果汁飲料是否可以明顯喝出不同滋味,只能讓顧客細細品味與評判了。就匯源果汁的廣告詞本身而言,已經捕捉到廣大顧客一般性的普遍心理,容易產生巴納姆效應和促銷作用,這一點不容置疑。

如果企業做廣告的用詞不妥,則可能在民眾中引發另一種「巴納姆負效應」。同樣是因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道中了群體的「某個特點」,但由於弊大於利,產生的就是負效應,將會在公眾中產生不良影響。2003年,日本豐田公司霸道汽車的廣告頁上,製作了兩隻石獅蹲居於路側,其中一隻石獅挺身伸出右爪向「霸道」車作行禮狀,廣告詞為「霸道,你不得不尊敬」。面對這樣的廣告畫面,有中國讀者站出來發言,認為這有辱中國民族尊嚴,因為石獅是圖騰級別的守護神,象徵著民族尊嚴。隨之《解放日報》以「日本豐田汽車霸道廣告有辱民族尊嚴」為題報導了該事件,被很多媒體和網站紛紛轉載,觸動了國人敏感的民族情緒,對日本豐田的聲討聲接連不斷。事件很快驚動豐田總部,多位高層要員旋即召開媒體座談會,並且向中國發布了道歉書。日方豐田汽車銷售總經理古谷俊男通過新聞媒體向中國消費者道歉說:「雖然我們在投放廣告之前沒有任何惡意,但由於我們表達的不妥帖,在中國消費者中引發了不愉快、不好的情緒,對此我們表示非常遺憾。公司在事件發生後首先停發了這則廣告,並在一些媒體發布致歉信….我們希望在最短的時間內取得消費者的諒解和信任。」雖然廣告的創意是中國人設計的,但豐田公司是廣告主,古谷俊男與豐田公司高層都一致「表示誠懇的歉意」,很快贏得了中國消費者們的理解,化解了危機 。

巴納姆效應不僅在廣告方面有一定利用價值,在企業生產經營方面,若能夠捕捉到大眾籠統的一般性的心理需求,則對吸引、發展顧客群具有更高的價值。

 

應對方法

 

巴納姆效應普遍存在於大學生的人格測試與決策中,深刻地影響著他們的行為決策,不能使決策效用最大化,因此對於巴納姆效應的應對策略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價值。如考慮對立面就能有效地應對巴納姆效應,避免其產生的不良影響 。

考慮對立面是指在搜索和加工信息時考慮有關信念、假設、觀點、結果等的對立面的方法。它不僅可以使大學生考慮得更加全面,也能幫助大學生在判斷與決策時更加謹慎。如有研究人員把被試分為3組並閱讀與自己的人格有關的描述。閱讀完畢後,要求第1組被試列舉出與該描述一致的例子;第2組被試列出與人格陳述不一致的例子;第3組被試同時列出與人格陳述一致和不一致的例子,然後要求被試評價該描述符合自身情況的程度。結果發現,第1組顯著高於另外2組、第3組顯著高於第2組,第2組表現出更低的巴納姆效應 。

      

根據網絡資料整理改編,對原作者真誠致謝!

敬請長按二維碼,關注「成林思語」,回看發布的1400餘條


相關焦點

  • 心理科普 | 巴納姆效應
    導語:巴納姆效應也被稱為福勒效應,這是一種比較特別的心理狀態,使人不能更清晰認識了解自己,容易受到外界的幹擾甚至於影響自己的判斷。
  • 巴納姆效應
    而這其中的「罪魁禍首」正是將為大家介紹的「巴納姆效應」。巴納姆效應是何方神聖?巴納姆效應認為每個人都會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別適合他;即使這種描述十分空洞,仍然認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這種人。
  • 心理學效應之巴納姆效應
    巴納姆效應(Barnum effect)又稱福勒效應,星相效應,是1948年由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通過試驗證明的一種心理學現象,以雜技師巴納姆的名字命名
  • 巴納姆效應詳解
    什麼是巴納姆效應一位名叫肖曼·巴納姆的著名雜技師在評價自己的表演時說,他之所以很受歡迎是因為節目中包含了每個人都喜歡的成分
  • 天天心理|星座算命怎麼那麼準——巴納姆效應
    模稜兩可言之無物的話反而容易讓你覺得切中要害,學界稱其為巴納姆效應。鼓勵你的話讓你更加有信心於是做得更好,打擊你的評論讓你容易頹廢和失敗。這就是反饋系統的皮格馬利翁效應。倖存者偏差和皮格馬利翁效應我們之前都有提到過,今天我們主要來聊一聊巴納姆效應。
  • 星座效應 or 巴納姆效應?
    一位名叫巴納姆的美國著名魔術師在評價自己的表演時說,他之所以很受歡迎是因為節目中包含了每個人都喜歡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鐘都有人上當受騙」。       人們常常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心理學上將這種傾向成為「巴納姆效應」。
  • 心理學讓生活更「安全」——巴納姆效應
    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巴納姆效應。巴納姆效應又叫做福勒效應,星相效應,是1948年由心理學家福勒通過試驗證明的一種心理學現象:人們常常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想要學會辨別「巴納姆效應」,讓自己少繳智商稅,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1.學會真實的面對自己,正確的看待自己的優缺點,不掩耳盜鈴、自欺欺人,不以己之短去量他人之長,更不以己之長去比他人之短。2.培養收集信息和準確判斷事物的能力。判斷力是建立在收集信息的基礎上進行決策的能力。
  • 【影評】《真相禁區》也許我們都被「巴納姆效應」影響著,永遠看不清事實的真相...
    這裡不得不提到貫穿整部電影的「巴納姆效應」,細心的你會發現,影片中那隻懸賞百萬尋找的貓叫巴納姆,張赫買槍時走進的那個荒蕪詭異的魔術園也叫巴納姆,看似無關緊要的元素,實則暗示著巴納姆效應的無處不在。 巴納姆效應,是1948年由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通過試驗證明的一種心理學現象。巴納姆效應的成因,是人們的主觀驗證作用所導致的。如果想要相信一件事,我們總可以搜集到各種各樣支持自己的證據。就算是毫不相干的事情,我們還是可以找到一個邏輯讓它符合自己的設想。 劇中幾個重要人物的思想和行為都飽受「巴納姆效應」的影響,甚至會左右事實原本的真相。
  • 心理學中的巴納姆效應在生活中的運用
    這就是心理學效應—「巴納姆效應」。 正因為如此,人常常迷失在自我當中,很容易受到周圍信息的暗示,並把他人的言行作為自己行動的參照,從眾心理便是典型的證明。
  • 普勒公關解析網易雲音樂的「巴納姆效應」
    今天,普勒公關為大家舉例網易雲音樂運用心理學知識「巴納姆效應」的日常公關形象塑造和危機公關處理。在這裡提一下,「巴納姆效應」的「巴納姆」是現代公共關係理論和實踐影響最深刻的公關之父之一。從分析報告的描述可見,很多語句是適用於任何人,這些語句後來以巴納姆命名為巴納姆語句,而這個測試的實驗結果在20世紀50年代被心理學家保羅·米爾稱之為「巴納姆效應」。「巴納姆效應」 又稱福勒效應,認為每個人都會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別適合他。即使這種描述十分空洞,仍然認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這種人。
  • 《巴納姆效應》:算命準不準就全靠它了!
    有時,你會懷疑自己所做的決定或者事情是否正確?你喜歡生活有些變化,但有厭煩別人限制你,所以往往有些想法實現不了……好了,停!實驗就先到這吧,再說就沒完沒了。屏幕前的您是否覺得我說得很準確呢?或許您在想只要是能點開我這個視頻的觀眾大概都是這一類人吧。
  • 巴納姆效應?看完這個你還相信星座嗎?
    有時候,你會強烈地懷疑自己是不是作出了正確的決定或正確的事情。」你有沒有發現你的第一感覺就是:臥槽這不就是說的我嗎!但是其實每個人的感覺都是一樣的,因為這句話符合所有人的特點。其實巴納姆效應是一種心理學現象,人們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人格描述,並且認為這個籠統的人格描述完美地揭示了自己的性格特特點。
  • 有趣的21個心理學定律之——巴納姆效應
    其實,這些只是套路,當你知道什麼是「巴納姆效應」後,你或許會改變你原來的想法。下面我們來做一個遊戲,閱讀下面一段話:你有時候外向、親切、好交際,而有時候則很內向、謹慎、沉默。你很需要別人喜歡並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傾向。你有時候懷疑自己所作的決定或所做的事情是否正確。
  • 善解人意的巴納姆效應
    心理學上有一個巴納姆效應。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上世紀五十年代的時候,美國有個叫肖曼巴納姆的雜技師他說:自己的表演包含了每個人都喜歡的成分,每個人都會喜歡,都會以為這個表演為自己設計的。同樣當我們用籠統的方式,按照一定規則去描述他人的時候,對方也會以主觀驗證的傾向,去印證這些問題的真實性,覺得這說的就是自己。比如說,佔星術、算命等等,裡面都有這樣的巴納姆效應存在。
  • 「巴納姆效應」為你揭秘
    那麼,出現這樣一種情況,究其深層的原因便是——「巴納姆效應」二、巴納姆效應的諸多附加效果,正在慢慢摧毀職場人1948年,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通過心理實驗證實,每個人總是輕而易舉地相信他人對自己做出的一般性和籠統的人格描述,哪怕他自己不是這種人,或者他人描述得很空洞,也不能改變他的相信。
  • 家長了解「巴納姆效應」,使孩子形成自我認知
    於是他不停的想要跟孩子進行交談,打開孩子的心結,可沒有想到經過了長此以往這樣的交流,也沒有給孩子帶來一個怎樣的改變,反而孩子自卑的心理變得越來越嚴重了。其實這種案例存在著許多,有很多孩子在平常的生活當中所表現的樣子就是自卑或者是自負的。
  • 影響一生的心理學——巴納姆效應
    「巴納姆效應」是以著名魔術師費尼爾司·泰勒·巴納姆來命名的,他曾經在評價自己的表演時說,他的節目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節目中包含了每個人都喜歡的成分,所以每一分鐘都有人上當受騙
  • 巴納姆效應告訴你為什麼
    這就是巴納姆效應。曾經有一位科學家做過一次實驗。他給一群人做完人格檢查表後,拿著兩份結果讓參加者猜測哪一份是屬於自己的結果。其實,這兩份結果,一份確實是參加者自己的結果,另一份是其他大多數人的回答的平均結果。參加者竟然認為那份平均結果更準確地表達了自己的人格特徵。這些平均的回答也就是符合前面所講的一般、籠統。這就是巴納姆效應的表現。
  • 是你落入了「巴納姆效應」陷阱
    作者臥龍心術,燃夢文化執行董事兼經理,創始人:此專欄以心理學為主體,輔佐以方式和技巧,給朋友們做心理輔導,幫助朋友們認知自我,認知人性,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不再被痛苦的人生折磨,不再被迷茫纏繞,能夠開啟自己的潛力和能力,尋覓到屬於自己的精彩、幸福人生。
  • 愛情不該粘著星座不放——巴納姆效應
    —巴納姆效應在心理學上也被稱為星座效應,是指人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並認為它特別適合自己並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人格特點。比如白羊座具有當機立斷、熱情坦率、熱愛自由、慷慨真誠、勇敢直率和固執己見的心理屬性。如果自己只是熱情坦率、熱愛自由,與其他無關,但也會認定自己就是這樣的人。東子解析——星座是佔星術中的組成部分,亦指天上一群群的恆星組合。佔星術,亦稱星象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