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普 | 巴納姆效應

2021-03-04 中國EAP學院

導語:巴納姆效應也被稱為福勒效應,這是一種比較特別的心理狀態,使人不能更清晰認識了解自己,容易受到外界的幹擾甚至於影響自己的判斷。

巴納姆效應是什麼

巴納姆效應(Barnum effect)是1948年由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通過試驗證明的一種心理學現象,以雜技師巴納姆的名字命名,認為每個人都會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別適合他。即使這種描述十分空洞,仍然認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這種人。

巴納姆效應實驗

心理學家弗拉在1948年的事實隨機找到了一群學生進行人格測試,並且根據結果進行分析,在測試之後學生可以對比測試結果看看和本人是否契合。實際上每個學生獲得的分析都是同樣的。分析當中用的都是一些大概的詞彙,最終大部分學生都認為分析是正確的。

在另外一個測試當中,心理學家給每個人兩個結果,第一個就是本人的實際結果,第二個是大多數人成績的平均,讓人們猜測哪個是自己的,最終多數認為平均值才是自己的。

巴納姆效應的產生原因

在心理學上,「巴納姆效應」產生的原因被認為是「主觀驗證」的作用。主觀驗證能對我們產生影響,主要是因為我們心中想要相信。如果想要相信一件事,我們總可以搜集到各種各樣支持自己的證據。就算是毫不相干的事情,我們還是可以找到一個邏輯讓它符合自己的設想。在我們的頭腦中,「自我」佔據了大部分的空間,所有關於「我」的東西都是很重要的。我們的車牌號碼、手機鈴聲、電腦桌面、臥室的牆紙自己都會精心設計,為的就是體現自己獨特的個性。

還有所謂的「諂媚效應」。大部分人更願意相信讓他們自己看起來更正面和更積極的事情。所以他們會認同自己還有很多未能得到發揮的潛力以及自己是喜歡獨立思考的人之類的描述。

此外從基因角度上來看,每個人幾乎都是一樣的。相似的基因造出了相似的大腦,大腦中相似的機制引發每個人的思維。儘管不同的生長環境,不同的文化背景會對每個人的思維產生影響,但大體上來說,每個人的情感、個性上總有很多共性的。

巴納姆效應應對方法

在生活當中巴納姆效應是比較常見的,很多人被周圍信息所誤導,認為其他人的想法才是正確的,自己的認識是錯誤的,從而有了一些迷失。甚至於將其他人的言行舉止作為一種標準來進行,而羊群效應和這個也有一定的相似之處,都是一種從眾人云亦云的想法和行為。

很多人因為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可能有一些迷失,將其他人的行為當做一定的標準。最好先冷靜認識下自己,看看自己是否有福勒效應的傾向,假如有最好早日冷靜下來,避免受到效應的影響,甚至於讓生活變得一團糟。

要避免巴納姆效應,客觀真實地認識自己,有以下幾種途徑:

1、要學會面對自己。有這樣一個測驗人的情商的題目是:當一個落水昏迷的女人被救起後,她醒來發現自己一絲不掛時,第一個反應會是捂住什麼呢?答案是尖叫一聲,然後用雙手捂著自己的眼睛。

從心理學上來說,這是一個典型的不願面對自己的例子,因為自己有「缺陷」或者自己認為是缺陷,就通過自己方法把它掩蓋起來,但這種掩蓋實際上也像上面的落水女人一樣,是把自己眼睛蒙上。所以,要認識自己,首先必須要面對自己。

2、培養一種收集信息的能力和敏銳的判斷力。很少有人天生就擁有明智和審慎的判斷力,實際上,判斷力是一種在收集信息的基礎上進行決策的能力,信息對於判斷的支持作用不容忽視,沒有相當的信息收集,很難做出明智的決斷。

3、以人為鏡,通過與自己身邊的人在各方面的比較來認識自己。在比較的時候,對象的選擇至關重要。找不如自己的人作比較,或者拿自己的缺陷與別人的優點比,都會失之偏頗。因此,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條件相當的人作比較,找出自己在群體中的合適位置,這樣認識自己,才比較客觀。

4、通過對重大事件,特別是重大的成功和失敗認識自己。重大事件中獲得的經驗和教訓可以提供了解自己的個性、能力的信息,從中發現自己的長處和不足。越是在成功的巔峰和失敗的低谷,就越能反映一個人的真實性格。

來源:探秘志,搜狗百科

聲明:本公眾號發布的圖文只為交流分享,源自網絡的圖片與文字內容,其版權  歸原作者及網站所有,有疑問敬請聯繫我們。

2020年中國EAP學院--更多精彩課程

推薦連結:

相關焦點

  • 巴納姆效應:正確控制心理的依賴性
    應用 傳統星相學、佔星術中的算命先生往往利用巴納姆效應來自圓其說,引誘更多的人去找他算命。一般說,求助算命的人命運多舛、情緒低落,屢遭生活挫折使他們丟失安全感,聽天由命的依賴心理容易接受算命先生的暗示。
  • 巴納姆效應
    而這其中的「罪魁禍首」正是將為大家介紹的「巴納姆效應」。巴納姆效應是何方神聖?巴納姆效應認為每個人都會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別適合他;即使這種描述十分空洞,仍然認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這種人。
  • 星座效應 or 巴納姆效應?
    一位名叫巴納姆的美國著名魔術師在評價自己的表演時說,他之所以很受歡迎是因為節目中包含了每個人都喜歡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鐘都有人上當受騙」。       人們常常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心理學上將這種傾向成為「巴納姆效應」。
  • 天天心理|星座算命怎麼那麼準——巴納姆效應
    模稜兩可言之無物的話反而容易讓你覺得切中要害,學界稱其為巴納姆效應。鼓勵你的話讓你更加有信心於是做得更好,打擊你的評論讓你容易頹廢和失敗。這就是反饋系統的皮格馬利翁效應。倖存者偏差和皮格馬利翁效應我們之前都有提到過,今天我們主要來聊一聊巴納姆效應。
  • 心理學效應之巴納姆效應
    巴納姆效應(Barnum effect)又稱福勒效應,星相效應,是1948年由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通過試驗證明的一種心理學現象,以雜技師巴納姆的名字命名
  • 巴納姆效應詳解
    什麼是巴納姆效應一位名叫肖曼·巴納姆的著名雜技師在評價自己的表演時說,他之所以很受歡迎是因為節目中包含了每個人都喜歡的成分
  • 心理學讓生活更「安全」——巴納姆效應
    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巴納姆效應。巴納姆效應又叫做福勒效應,星相效應,是1948年由心理學家福勒通過試驗證明的一種心理學現象:人們常常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這個效應源自一位名叫巴納姆的著名雜技師在評價自己的表演時所說的話,他認為他受歡迎是因為節目中包含了每個人都喜歡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個人都可以在他的節目中找到代入點。這也很好地解釋了為什麼很多人在請人算命、卜卦之後,都認為大師說得「很準」。
  • 善解人意的巴納姆效應
    心理學上有一個巴納姆效應。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上世紀五十年代的時候,美國有個叫肖曼巴納姆的雜技師他說:自己的表演包含了每個人都喜歡的成分,每個人都會喜歡,都會以為這個表演為自己設計的。同樣當我們用籠統的方式,按照一定規則去描述他人的時候,對方也會以主觀驗證的傾向,去印證這些問題的真實性,覺得這說的就是自己。比如說,佔星術、算命等等,裡面都有這樣的巴納姆效應存在。
  • 心理學中的巴納姆效應在生活中的運用
    這就是心理學效應—「巴納姆效應」。 正因為如此,人常常迷失在自我當中,很容易受到周圍信息的暗示,並把他人的言行作為自己行動的參照,從眾心理便是典型的證明。
  • 普勒公關解析網易雲音樂的「巴納姆效應」
    今天,普勒公關為大家舉例網易雲音樂運用心理學知識「巴納姆效應」的日常公關形象塑造和危機公關處理。在這裡提一下,「巴納姆效應」的「巴納姆」是現代公共關係理論和實踐影響最深刻的公關之父之一。從分析報告的描述可見,很多語句是適用於任何人,這些語句後來以巴納姆命名為巴納姆語句,而這個測試的實驗結果在20世紀50年代被心理學家保羅·米爾稱之為「巴納姆效應」。「巴納姆效應」 又稱福勒效應,認為每個人都會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別適合他。即使這種描述十分空洞,仍然認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這種人。
  • 影響一生的心理學——巴納姆效應
    「巴納姆效應」是以著名魔術師費尼爾司·泰勒·巴納姆來命名的,他曾經在評價自己的表演時說,他的節目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節目中包含了每個人都喜歡的成分,所以每一分鐘都有人上當受騙
  • 愛情不該粘著星座不放——巴納姆效應
    —巴納姆效應在心理學上也被稱為星座效應,是指人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並認為它特別適合自己並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人格特點。比如白羊座具有當機立斷、熱情坦率、熱愛自由、慷慨真誠、勇敢直率和固執己見的心理屬性。如果自己只是熱情坦率、熱愛自由,與其他無關,但也會認定自己就是這樣的人。東子解析——星座是佔星術中的組成部分,亦指天上一群群的恆星組合。佔星術,亦稱星象學。
  • 有趣的21個心理學定律之——巴納姆效應
    其實,這些只是套路,當你知道什麼是「巴納姆效應」後,你或許會改變你原來的想法。下面我們來做一個遊戲,閱讀下面一段話:你有時候外向、親切、好交際,而有時候則很內向、謹慎、沉默。你很需要別人喜歡並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傾向。你有時候懷疑自己所作的決定或所做的事情是否正確。
  • 《巴納姆效應》:算命準不準就全靠它了!
    於是巴納姆效應也通常被叫成《弗拉效應》與此同時還有一位美國心理學家又做了一個更加深入的實驗,就是他們真的給那些學生認真地做了一次人格測試,但最後交到他們手裡的報告有兩份,一份是真實測試報告,一份是統一版本的測試報告,結果超過一半的學生認為那份統一發的測試報告最貼近自己的人格。這是為什麼呢?那又是一份什麼報告呢?
  • 巴納姆效應?看完這個你還相信星座嗎?
    其實巴納姆效應是一種心理學現象,人們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人格描述,並且認為這個籠統的人格描述完美地揭示了自己的性格特特點。簡單來說就是囫圇話,他這句話每個人都受用,就像手機插孔一樣,通用的,說誰都中招。
  • 巴納姆效應:星座、佔卜和算命為什麼感覺準?有可能是被騙了!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巴納姆效應。(文章最後有我個人對文章重點的總結,趕時間的話可以直接跳到最後面看總結。)巴納姆效應又稱福勒效應、星相效應。是由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於1948年通過試驗證明後所提出的一種心理學現象。不過當時還不叫巴納姆效應。這個名字是1956年,心理學家保羅·梅爾在他的論文《通緝—好的食譜》中所提出的。為什麼會以這個名字來命名呢?
  • 是你落入了「巴納姆效應」陷阱
    作者臥龍心術,燃夢文化執行董事兼經理,創始人:此專欄以心理學為主體,輔佐以方式和技巧,給朋友們做心理輔導,幫助朋友們認知自我,認知人性,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不再被痛苦的人生折磨,不再被迷茫纏繞,能夠開啟自己的潛力和能力,尋覓到屬於自己的精彩、幸福人生。
  • 「巴納姆效應」為你揭秘
    那麼,出現這樣一種情況,究其深層的原因便是——「巴納姆效應」二、巴納姆效應的諸多附加效果,正在慢慢摧毀職場人1948年,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通過心理實驗證實,每個人總是輕而易舉地相信他人對自己做出的一般性和籠統的人格描述,哪怕他自己不是這種人,或者他人描述得很空洞,也不能改變他的相信。
  • 巴納姆效應告訴你為什麼
    這就是巴納姆效應。曾經有一位科學家做過一次實驗。他給一群人做完人格檢查表後,拿著兩份結果讓參加者猜測哪一份是屬於自己的結果。其實,這兩份結果,一份確實是參加者自己的結果,另一份是其他大多數人的回答的平均結果。參加者竟然認為那份平均結果更準確地表達了自己的人格特徵。這些平均的回答也就是符合前面所講的一般、籠統。這就是巴納姆效應的表現。
  • 【影評】《真相禁區》也許我們都被「巴納姆效應」影響著,永遠看不清事實的真相...
    這裡不得不提到貫穿整部電影的「巴納姆效應」,細心的你會發現,影片中那隻懸賞百萬尋找的貓叫巴納姆,張赫買槍時走進的那個荒蕪詭異的魔術園也叫巴納姆,看似無關緊要的元素,實則暗示著巴納姆效應的無處不在。 巴納姆效應,是1948年由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通過試驗證明的一種心理學現象。巴納姆效應的成因,是人們的主觀驗證作用所導致的。如果想要相信一件事,我們總可以搜集到各種各樣支持自己的證據。就算是毫不相干的事情,我們還是可以找到一個邏輯讓它符合自己的設想。 劇中幾個重要人物的思想和行為都飽受「巴納姆效應」的影響,甚至會左右事實原本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