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師星爸&撰稿人星媽&旅行寶寶小小星
最靠譜的親子旅行原創指南
BLIG=Because Love is Giving.
了解我們的讀者朋友都知道,從小小星出生到現在一歲,一直都是我和星粑兩個人來撫育他,四位老人沒有參與過。很多朋友對此都表示「非常羨慕」,因為「隔代養育」所引發的問題的確不勝枚舉。然而,就目前的中國社會大部分家庭都是「雙職工」的現狀下,我承認,想像我們一樣完全自己撫育孩子的確很難。所以,哪怕我強烈支持一代人撫育一代人,但我也知道「隔代教養」是一個不得不面對的問題。既然無法避免,那我們就應該去找一些方法來提高隔代教養的質量,兩輩人一起去養好娃。今天這篇文章,出自我的好朋友summer之筆,文中的觀點我非常贊同。分享給正被隔代教養所困惑的朋友們。——阿琬
首先陳述一下我個人觀點:
如果父母有充足的時間精力,
可以一手帶大自己的孩子,
當然是最優選的養育方式啦。
但如果因為工作、身體狀況或其他原因需要老人輔助養育孩子,
想要解決隔代教養帶來的種種問題,
這其中的重點就是——「老人輔助」&「父母主導」。
Summer真的很佩服全職媽媽的勇氣,
能為家庭付出這麼多精力,
我也很佩服職場媽媽不僅在朝九晚五的職場上快速運轉,
回家還要馬不停蹄照顧全家老小。
在養育孩子這個問題上,從來都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
我們今天暫且拋開全職媽媽的養育方式不談,
就來聊聊已經被攻擊得體無完膚的「隔代教養」。
隔代教養,是可以做好的,
但是需要老人和父母一起改變和努力,缺一不可。
如果夫妻二人決定請老人來參與到孩子的養育中,前提應該是——老人是樂於享受這種天倫之樂、子孫滿堂的生活。
對於老人而言,真的大可不必一味為了子女進行不情願的付出,畢竟養育一個小孩子不是一兩個月的偶爾搭手幫忙,是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如一日的照顧和教育。如果是夢想著退休了要去看世界,夢想著去過田園生活、琴棋書畫,讓這樣的老人度過日復一日在家中連軸轉的生活,即使是再好的脾氣,也會因為日漸不支的體力和還未實現的夢想,而積鬱在心吧……
當然,也有很多老人超級喜愛小傢伙們圍繞的生活,一句「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便讓他們心裡滿足而溫暖,不需要追求什麼遠方,實實在在地陪伴在家庭身邊,看著孩子成長。
不管哪種生活方式都是老人們的自由,真的不必強求,也不必委屈求全,如果想要參與孩子的養育,那麼就把這種生活當作一種樂趣吧……
無論是爺爺奶奶或是外公外婆,一對老人的加入必會給兩個家庭之間帶來衝突:老人與夫妻一方的原生家庭的衝突,老人與夫妻孩子新家庭的衝突。
而老人們因為心中的愛,讓他們永遠覺得自己的子女還是個孩子——這就免不了對子女進行指揮、訓斥或是嘮叨……但是,在這個新的家庭關係裡,子女也已成為父母,妻子或者丈夫,如果老人們還是用一貫的方式與子女相處,繼續強勢下去,子女工作疲憊了一天回家以後也不得安寧,那麼不僅是子女備受困擾,對於老人自己來說也會備受打擊,發現自己付出的辛苦不被理解,怎麼孩子結婚以後就不再是以前的那個小孩子了呢?……
在這種2+2+1的家庭關係裡面,其實主導家庭方向的應該是夫妻二人。客觀一些來說,無論是從經濟眼光、學習能力或者開放的眼界來說,年輕人已經遠遠地超過了老年人,早已不再是他們懷中的小孩子,更應該有主導家庭方向承擔家庭責任的能力。
這時老人們即使再不情願,也要適時地退位。相信年輕人的能力、尊重年輕人的生活方式,把操心與嘮叨的時間換成與小朋友去玩樂,豈不是更好?
說句要被打的話,我每次帶著小芊出去都是比較害怕見到老人帶孩子的,小孩子蠻橫無理、搶奪東西,老人卻當作沒看見一樣繼續閒聊家常……如果我沒忍住說了一句「小朋友你不能推別人哦」,有時候還會換來老人們一個大白眼——「你這個人和孩子認真什麼呀?孩子又不是故意的……」。
當然我們也不能以偏概全,老人帶的孩子也有乖巧懂事的,父母帶的也有熊孩子。我只是說,概率。
既然老人參與到了孩子的養育中來,就要配合孩子父母教育方式。老人家對於孩子的愛我們都能理解,能讓孩子成為更好的人——這才是更好地表達愛的方式呀!愛,不等於溺愛,心疼,不等於沒有原則。
就像經常聽到很多四五歲孩子的爺爺奶奶抱怨:「我這剛給孩子買的玩具,一天就被他摔壞了!」「我每天在家裡跟著他擦洗,他還滿地亂扔亂吐!」。聽起來我都替老人們捏了一把汗,這是有多辛苦……但是轉眼一想,造成孩子這樣的原因,和老人給小朋友提供傭人一樣的服務——也有著很大的關係啊。
對於逐漸有認知意識的孩子要有適當的規矩,老人們對於孩子父母提出的規矩、要求以及管教,都要完全地尊重、儘可能去執行。萬萬不可的是:孩子父母去上班了,老人們關上門就說「沒事不怕的寶寶,不用聽你爸媽的,有爺爺(奶奶)護著你呢……」。
在孩子面前,老人要永遠維護好父母的形象,如果出現意見不統一的時候,儘量背地裡交涉,多聽聽子女的理由和建議,儘可能地做到人前人後言行都一致。給孩子多傳達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少八卦、少說閒話,少抱怨、少咒罵爭吵……
我知道,對於我們父母那個年代的人來說,改變自己是件很難的事情。但再想一想,年輕人都在背負著房貸、背負著子女教育等等壓力,卻仍然在努力奮鬥前行著,老年人們這些力所能及的改變就沒有那麼難了吧……
做為父母,雖然在外忙碌了一天工作下班回家,仍然不可逃避陪伴孩子的責任、教育的責任、照顧孩子的責任。
老人帶孩子的辛苦程度,我個人認為是高於大多數上班工作的。所以當年輕人回到家以後,儘可能地把陪伴孩子的任務接過來,讓辛苦了一天的老人們可以休息一會兒,對於孩子來說也是一段難得的與父母相處的時間。
陪伴孩子吃晚飯、洗澡,幫他洗乾淨一天的髒衣,忙碌過後靜靜地講幾個故事,陪著他入睡,照料他半夜的起夜……這些至少我認為,都是下班回家的父母應該做的最基本的事情。
老人們來幫忙,並不是他們的義務和責任,反而他們分擔掉的是作為父母的年輕人的責任。我也聽到過不少老人們抱怨:「這個孩子簡直就像是我生的!他爸媽又出去喝酒去了……」做一個甩手掌柜固然輕鬆,但是既然沒有做好放棄一部分自由來養育孩子的準備,那麼為什麼要把他帶來這個世界做一個「假性留守兒童」呢?
除了陪伴,孩子的教育也是要依靠父母來主導。不要把孩子的一切「小毛病」都歸結於「都是老人給慣的」。父母每天下班回家以及周末的時間,足夠教育出一個行為規範的孩子。即使有些老人的溺愛會讓孩子有一些嬌慣,但在父母的嚴格要求、督促引導下,小朋友就會樹立出正確的是非觀和價值觀。
我們要儘可能多承擔我們做為父母的責任,即使是犧牲了自由和輕鬆享受的生活,但如果你準備好了要成為父母,這些都是不可逃避的。
想要做到有理有據地說服老年人聽從自己的養育方式,唯一能行得通的渠道就是自己多學習多請教。
從嬰兒時期的餵養、穿衣、生病等等,到長大以後的教育、性格培養等……即使每一個方向都做不到精通,也要都有所涉獵和了解。如果父母都做不到,孩子出門穿衣服應該是多還是少、孩子生病了的時候迅速反應應該如何面對和處理、孩子動手打人該如何管教,那麼又如何說服老人家採取科學積極的養育方式呢?
在此基礎上,父母儘可能地做到原則問題上堅定不移,即使遭到反對、遭到老人們的抵抗,也要勇于堅持正確的決定。可能短暫的堅持不會起到什麼效果,但是常年的堅持,一定可以改變老人家的觀點,不要害怕說「不」。
那麼對於一些非原則問題,比如小朋友怎樣穿才好看?老人家打掃衛生不乾淨怎麼辦?……Summer建議,做為年輕人,「能動手解決的,就不要動嘴」。
這裡的「動手」當然不是讓大家去打架……而是看見哪裡不乾淨就默默地去擦掉,老人出門忘記帶了什麼東西下次就幫他們提前準備好,老人們水龍頭忘記關了就去默默地關掉,至於給小朋友搭配得不漂亮,那麼就等到周末再打扮就好啦……
對於老人們偶爾的念叨,一笑了之即可,不必認真,不必太走心,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請老人家來幫忙,那麼年輕人就多多在經濟上給予支持吧。
承擔起平日家裡的吃喝等基礎開銷,周末帶著全家出去放鬆一下,每年給老人家安排一兩次的旅行,節假日給他們買一些好質量的小禮物等等……
Summer這裡說的經濟支持,指的是用心的花錢,可不是每個月月初扔幾千塊錢之後就再不管不問。老人們很多時候並不缺那點錢,而是缺少一份出自內心的關心和惦記。
在老人和年輕人都能做到自我約束、改進的基礎上,一家人之間的磨合和互相理解就是必不可少的了。畢竟至少5口人生活在一起,性格上的不同、生活習慣的不同,必然會引發很多小矛盾。淡化這些矛盾,關起門來私下平和地溝通是非常重要的。
因為家庭的和睦是給孩子最好的成長禮物,五口之家的熱鬧和生活氣息,用得好——可以給孩子一個自信大方活潑的性格;用得不好——孩子就似生活在夾縫中一樣。其實,這比父母獨自養育孩子更加難協調和權衡。
如果你也選擇了這樣的方式, 那麼請加油!
靖哥,Summer和小芊。自由職業的一家三口,淘寶店主。曾經在IT圈內的靖哥和Summer,已經辭職八年,夢想成為走天涯的生活家。他們的公眾號:小默記(ID: momo-life_com)
進群方式:
請添加BLIG小管家微信「bligxms」,備註「親子」,
小管家會拉你入群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