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南山:我的醫學事業,其實是從36歲那一年才開始

2020-12-20 歷來現實

03年非典時期,鍾南山有句擲地有聲的話:

"患者的生命重如泰山,醫院就是戰場,醫生就是一名戰士。戰士不上前線,誰上?"

鼠年春節,武漢爆發疫情,形勢危急,人們重又想起了非典和鍾南山這個抗疫老兵。

可是昨天2003,今天2020,時間一晃,已經過去了17年。

當年那個誓言錚錚的戰疫老兵,如今的身體和精神狀態,還能擔任起這份重任嗎?

鍾南山還是出現了,老兵不死,也拒絕凋零,他仍然肩負著國家的重託,肩負著人民的期望,來了。

這位84歲的「老兵」再一次冒著病毒的炮火和硝煙,冒著被感染的風險,衝鋒陷陣、奮不顧身,去赴湯蹈火,用悲壯和赤膽忠心譜寫了一曲高亢激昂的戰歌。

看著這位84歲的老兵時而接見記者,向全國人民通報疫情;時而奔波在醫院病房,部署病人安置和治療;時而面對媒體、情真意切呼籲社會各界關注疫情、聲援武漢。

再不喜歡歌功頌德和造神敬神的人,心底對這位八旬老人的敬意也難免油然而生。

曹操有句話叫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戰士常有,暮年的壯士也偶見,卻不是上不了馬,就是拉不開弓,心有餘力不足,回天無力,徒使人感慨,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可我們的時代就出了一位人到暮年壯心不已、老而彌堅的壯士,他就是鍾南山。

2003年,非典最肆虐的時候,廣州醫學院上空響徹著一句振聾發聵的話:"把重病人都送到我這裡來!"

說這句話的,是67歲的鐘南山。

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爆發,一位老人在記者鏡頭前諄諄告訴觀眾:武漢疫情很嚴峻,大家"儘量別去武漢";一邊義無反顧登上開往武漢的高鐵。

這位老者,就是84歲的鐘南山。

他以院士的博學、戰士的堅強、逆行的悲壯,給迷茫無助的武漢人帶來了光明和希望。

2020年1月18日,武漢三鎮新型肺炎引發的局勢開始加劇,全中國人的目光投向了武漢。

疫情就是軍情,武漢就是戰場,鍾南山來了,帶著一路風塵,帶著戰士的滿腔熱忱來了。

當晚11點鐘南山的身影就出現在武漢,他連口水都顧不上喝,馬不停蹄直奔會議室,在那裡聽取了武漢方面的疫情介紹。

次日凌晨他叫醒了疲憊的助手,驅車前往第一線——金銀潭醫院和武漢疾控中心。

那些天,鍾南山從廣州到武漢,再從武漢到北京,又從北京回到武漢。

鍾南山馬不停蹄了解疫情、研究隔離和治療方案、出席新聞發布會、連線媒體直播、向全國人民通報最新情況、預測疫情走向。

連財新社的記者都感慨地說,如果說要選出春節最忙的人,非鍾南山院士莫屬。

是他最早提出「兩個存在」:新型冠狀病毒存在"人傳人"的風險,存在醫務人員感染的風險。

是他不厭其煩提醒公眾重視武漢疫情,不可掉以輕心,為大家敲起警鐘。

是他最先提出對疑似感染者進行積極隔離,並對所有接觸者進行登記跟蹤觀察。

是他告訴大家,爆發期在什麼時候,拐點將在什麼時候到來。

有人說,他說一句話比別人說一萬句話都管用。

有人說,他的話就是鎮定劑,他是中國人民的定海神針。

中國14億人,也許不缺水平跟鍾南山一樣的專家,缺少的是跟鍾南山這樣有公眾信服力,"一句頂一萬句"的專家。

如果說,以上我們看到的只是他老人家的奔波和呼號,都是全面性的工作,那麼我告訴你,1月29日,鍾南山作為專家組的組長,首席專家,對他坐鎮的廣東省的5例危重症患者進行了會診,會診時間長達4個半小時。也就是說,他老人家沒有放棄他的本行,仍然堅持奮戰在防疫第一線上,這或許也可以解釋為什麼他的論文產出量並不高的「表象」。

對沒有經歷過非典或那時年齡尚幼缺乏印象的90後和00後來說,鍾南山之前可能是個陌生的名字,大家一定很想知道,誰成就了鍾南山,這位無雙的國士是怎樣煉成的?

讓我們循著老兵的軌跡去了解一下他的成長之路吧。

鍾南山,福建廈門人,1936年10月出生在南京一個書香門第。

大家一定知道南京有個鐘山,因為他出生的醫院在鐘山的南邊,父親鍾世藩就給他取了個大氣的名字"南山"。

有趣的是,配合上他的姓氏,鍾南山與陝西秦嶺中段的終南山發音相同,終南山可不僅僅是中國地理氣候的分界線,在古代的時候,它是一處寄託華夏先民精神的神聖所在。它是一座道教名山,是道教全真派發祥聖地,老子當年騎青牛西遊入秦從此經過,留下《道德經》五千言,老子的墓就在這座山上。

藥王孫思邈曾經隱居於此,苦修醫術,山中的上善池水,在元朝時期曾經治好了附近人民的疫情。

終南山,與鍾南山,兩者這種隱秘聯繫可能是冥冥之中的天意。

許多人都知道鍾南山是個醫學專家,不知道他父親鍾世藩也是醫學界的權威,著名的兒科專家。

而且父親是個德"醫"雙馨的人,對他的人生產生了重要影響。

70高齡的父親在體弱多病、視力非常模糊的情況下,堅持編寫了《兒科疾病鑑別診斷》這部凝聚著自己畢生心血的兒科著作。

儘管自己眼睛近乎失明,但他依舊對自己的書稿字斟句酌,苛刻到每一個標點符號,而且堅持自己一個人獨立完成,他說讓別人完成就是玩忽職守,對病人的不負責,是對生命的漠視。

父親對醫學事業的執著,對醫技的敬業和認真,給鍾南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到關鍵時刻,父親的身影就會在腦海裡浮現,讓他充滿信心和力量。

1955年,19歲的鐘南山以優異成績考入北京醫學院醫療系,實現了自己夢寐以求的從醫理想。

鍾南山珍惜這個難得的學習機會,如饑似渴學習,大腦裡知識倒是豐富了,體重卻下降了16斤,第一學期結束一進門,母親怔住了,許久沒有認出自己的兒子。

畢業後,成績優異的鐘南山在別人羨慕的目光中留在了學校,他不敢鬆一口氣,更加刻苦在知識海洋裡徜徉。

後來體重倒是沒有再下降,頭髮卻掉了許多,同學在背後偷偷叫他老鐘頭。這一年,他才24歲。

事實上鍾南山就是聽見這個外號也毫不介意,他一邊教學,一邊給自己"充電",他對知識永遠如饑似渴。

可是就在鍾南山快馬加鞭、貪婪地在知識寶庫"盜寶"的時候,一場暴風雨來臨了,鍾南山的求學步伐戛然而止。

在那段特殊的年代裡,鍾南山不得不忍痛去上山下鄉,下車間當學徒工。但鍾南山從來沒有氣餒,他見縫插針偷偷學習,儘管讀到的書很少,獲取知識的途徑有限。

1971年,鍾南山的人生迎來轉機,就在這年秋天,他離開北京南下廣州,終於穿上夢想已久的白大褂,成為廣州第四人民醫院急診科一名醫生。

但從醫的道路不是平坦的,缺乏資歷和實踐經驗的他,在這裡的工作感到渾身有勁兒無處使,滿腔熱忱的鐘南山就像迎頭澆了一盆冷水。

鍾南山假期回家,父親也似乎明白了兒子心事,看穿了他心頭的迷茫。

在吃飯的時候,父親似乎漫不經心地問他:"南山,今年多大了。"

他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父親怎麼會不知道自己年齡?但他還是認真回答道:"36了。"

父親淡淡地說了一句:"唉,你都36歲了呀……」

其實父親還有一句話沒有說出口,但鍾南山知道:「我32歲那年就成科室主任了。"

父親看似無心的一句話,卻像一記重錘砸在鍾南山的心頭。

鍾南山從父親的話中感覺到了一種殷切的期待,也點燃了他心頭的火花。

他後來感慨道:「我的醫學事業,其實是開始在36歲那一年。」

這一次,鍾南山體重又下降了10公斤,但也換來了豐碩的果實,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裡,他寫下了六本厚厚的醫療工作筆記。

我們還是要引用那句老話,功夫不負有心人——鍾南山的通過艱苦的努力,從而確立了他在醫院裡的地位,兩年後,他被任命為醫院呼吸科主任。

1979年,鍾南山再一次迎來職業生涯的重要轉折——鍾南山考取了醫院僅有的一名公派留學名額,遠渡重洋到英國愛丁堡大學深造。

當時中國的改革開放才剛剛起步,國外對中國醫生的印象還停留在那個時期,他們不但根本就不承認中國醫生的資歷,更對中國醫生的能力產生懷疑,根本就不敢讓他們給病人看病,人家不放心,能全怪洋人嗎?

當時鐘南山的導師叫弗蘭裡,這位老教授甚至憂心忡忡對他說:"你們大陸來的醫生,能完成學業嗎?"

那天晚上,鍾南山失眠了,輾轉反側。

他在日記中寫到:中國人真的不行嗎?然後在這句話後面打了三個紅叉。

弗蘭裡教授還跟鍾南山說:「我估計你在這裡也就是能待8個月」,言談中還是對這位中國醫生並不信任和看好,為了向英國教授證實自己的能力,鍾南山決定「鋌而走險」,幫助弗蘭裡教授完成他的一個演算公式,進行「一氧化碳對人體影響」的研究。

為了拿到第一手數據,鍾南山決定還是把自己當成小白鼠做親身試驗:一邊讓人幫他抽血,一邊自己吸入煤氣,在這個過程中一步步把煤氣濃度提高……流失800多CC的血後,鍾南山得意的拿到了最後的研究曲線。

這個實驗幫到了弗蘭裡教授的大忙,發現了他推導的不完整性。

弗蘭裡教授對鍾南山的評價從此改觀:「忘掉8個月吧,你愛幹到什麼時候都可以!「

在英國學習了兩年,鍾南山讓導師接連大跌眼鏡,這位中國醫生簡直就是批命三郎,完成了7項重要成果,奉獻了8篇學術論文,其中有4篇在海外權威醫學刊物上發表。

畢業那天,弗蘭裡破例請鍾南山吃飯,幽默地對他豎起了大拇指,對他讚嘆: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啊!

在晚宴中,弗蘭裡教授誠懇地挽留他留下,並且說這裡有三個醫院,一家研究機構可以供他選擇。

弗蘭裡對他說,我理解你報效祖國的心意,但在這裡你可以造福更多的人,專業會更加精進,等你的祖國條件變好了,你仍然可以回國服務。

但鍾南山沒有猶豫,他向老師深深鞠了一躬,堅定地說:"因為祖國條件還不好,才更需要我!"

回國之後,厚積薄發的鐘南山一鳴驚人,大放異彩。

1980年,被授予首批國家級有突破貢獻專家稱號。

1995年,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1996年,成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2003年,在抗擊非典中作出傑出貢獻,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同時被廣東省榮記特等功,被廣州市授予"抗非英雄"稱號。

2005年4月13日,當選中華醫學會第23屆會長。

2007年獲得英國愛丁堡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鍾南山從醫幾十年,始終不忘初心,戰鬥在抗擊疫情治病救人第一線。

"非典"過後,鍾南山不驕不躁,不敢懈怠,在呼吸系統疾病領域埋頭苦幹。

同時鐘南山還在霧霾治理、室內空氣汙染、甲型流感防控等公共衛生問題上獻計獻策,發揮自己的光和熱。

並且在H5N1、H1N1、H7N9、H5N6、MERS流感等突發疫情爆發後從容應對,建立起一套科學有效的防控制度,做出了有目共睹的貢獻。

84歲,正是安享晚年的年齡,而這個七年前就因為心肌梗塞在心臟裡安裝了支架的老兵,還在戰疫前線衝鋒陷陣。

對於鍾南山,我們不需要給他戴太多的桂冠,不需要送給他太多的溢美之詞,雖然再多讚美也不過分,再多的敬意也不夠表達,我們只能默默地為鍾南山送上祝福,願他長命二百歲,好人一生平安!

歷史的榮耀榜上終將鐫刻這位「逆行者」的名字!

相關焦點

  • 84歲鍾南山院士為何落淚?醫學高材生的醫者仁心令人淚灑當場!
    鍾南山院士的名字,更是再一次響徹了全國。鍾南山出生於1936年,上世紀50年代,他以高分考進當時國內水平一流的北京醫學院、如今的北京大學醫學部,是實力頂尖的醫學高材生,今為我國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學專家;廣州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長、廣州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華醫學會會長。
  • 「國民男神」鍾南山是怎樣煉成的?紀錄片《鍾南山》開播
    2020年1月20日,鍾南山院士在全國觀眾面前發出振聾發聵的聲音:「肯定有人傳人」「沒什麼特殊情況,不要去武漢」,警醒了國人防疫抗疫的眼睛。然而此時已84歲的鐘南山,自己卻買了張無座票,直衝武漢防疫最前線。其實,這已經不是他第一次警醒國人。在2003年的抗擊非典疫情中,圍繞發病原因的爭論,鍾南山「不唯書、不唯上、只為實」,堅定認為非典病原不是衣原體而是新型冠狀病毒。
  • 我叫鍾南山,我是一名胸肺科的醫生
    在檢查完病房之後,他突然頭暈眼花、身體發燙,甚至連站都站不穩了……鍾南山消失了8天,「那時候我還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左胸很疼,很虛弱,拿個碗都會往下掉。但一直有個信念,就是不能出事!」幾十年過去了,鍾南山始終把父親對他說的這些話牢牢記在心裡……直到35歲那年鍾南山的醫生生涯才開始起步1936年10月20日,鍾南山出生於南京的一個醫學家庭。
  • 「我叫鍾南山,我是一名胸肺科的醫生」
    8天,「那時候我還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鍾南山的醫生生涯才開始起步這一年,他已經43歲了……那一年,鍾南山45歲了,,與父親當年的步履一致:我的事業在中國,
  • 成為鍾南山
    我想說出事實,可又不能……」2003年清明節,鍾南山與家人一起為父母親掃墓。面對父親的陵墓,他喃喃低語。2003年,了解鍾南山的人都知道,這一年對他來說意味著什麼。從「非典」一開始,鍾南山就「老是有那麼一種感覺,好像自己專門喜歡跟誰較勁似的,老是覺得不管走到哪,自己都不是一個太受歡迎的人」。不太受歡迎,因為直,因為硬,因為不諱上、不畏權。
  • 84歲鍾南山國士無雙,還讓我們看到愛情最美好的樣子
    那不是冷冰冰的數據,而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啊。那段時間,呆在家能不出門就不出門,就算是給社會做貢獻了。1月20日,鍾南山院士在央視的直播中,首次肯定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人傳人。這一天之後,疫情面前,沒有人再可以置身事外。鍾老84歲高齡,仍然不畏危險,深入武漢的一線探究病毒。
  • 曲家瑞:36歲那一年爸爸生病,我才醒悟,存錢真的很重要
    從小住豪宅、坐名車...曲家瑞:36歲那一年爸爸生病,我才醒悟,存錢真的很重要我在紐約讀高中的時候,爸爸特地買了一棟好大的房子,我問他,為什麼要買這麼大一棟房子?從小我就被父母灌輸這種觀念,可能是父母期望的條件太高,或者是我太叛逆,我始終沒有愛上一個開著名車、家世背景非常好的男人。我開始意識到世界和爸爸媽媽說的不一樣,男人也不是只有一種類型,金錢不代表一切,財富更不代表全部,我每次愛上的都是騎著摩託車,很有才華,藝術家類型的男生。由於我喜歡的對象根本不符合爸媽的期待與標準,所以就偷偷摸摸地戀愛。
  • 鍾南山是個「狠角色」:一身肌肉,堅持講實話,捨命做科研
    3月25日,鍾南山等中國專家參加中歐抗疫視頻會,與來自德國、義大利、英國、羅馬尼亞等國的專家一起交流了新冠肺炎疫情下,各國的狀態與應對的策略,分享診療方案及醫護人員防護經驗。60多天以來,回應疫情熱點、會見中外專家、研究治療方案、接受媒體採訪……84歲的他一直奔波在抗擊疫情前線,從坐上赴武漢的高鐵的那晚開始,就沒有停下忙碌。
  • 鍾南山的年終獎,我給不起
    而我的父親一般是一點鐘之後, 才回來吃午餐, 所以每天中午十二點,太陽最烈的時候, 我母親都會在樓下, 一邊打球,一邊等待著父親。」
  • 揭秘83歲鍾南山背景?母親生於鼓浪嶼首富之家,曾在美國進修醫學
    鍾南山的大姨媽廖素琴是「上海第一醫院」營養室主任,廖素琴的丈夫戴天佑是著名的肺科專家,他們的兒子,也就是鍾南山的表哥戴尅戎(戴克戎)是骨科生物力學專家,也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的舅舅廖永廉是「原上海聖約翰大學」醫學博士,回鼓浪嶼後成為原設於鼓浪嶼的「廈門第二醫院」內科主任。鍾南山的舅媽陳錦彩一輩子古道熱腸,鼓浪嶼人都稱她「廖醫生娘」,他們夫婦倆一直深受老鼓浪嶼人的稱道和感佩。
  • 每月6英鎊生活費,頭髮自己剪,鍾南山回憶41年前留學歲月
    「我到了英國以後,差不多過了大概一年零1個月,才真的能夠比較順利地跟大家交流。那時候相當艱難,因為他們的醫生講話太快了,都聽不懂,聽不過來。」「41年前我是熬過來的。」鍾南山回憶說,那個時候,他一個月只有6英鎊的生活費,剪頭髮都得自己剪,有時不夠錢坐公共汽車了,他就跑步去醫院。
  • 鍾南山院士84歲了,為啥還精力充沛、身體壯碩?原因其實很簡單
    很多人可能有疑惑,為什麼84歲的鐘南山院士,能夠在強度特別高的工作條件下一直堅持,而且還精力充沛、身體壯碩?原因其實很簡單,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下吧。鍾南山院士84歲了,為啥還精力充沛、身體壯碩?原因其實很簡單1、堅持鍛鍊可能很多人84歲了已經身患各種慢性疾病,但84歲的鐘南山院士,身體上的肌肉可能比很多小夥子身上的還多。
  • 33歲男友的母親怕36歲的我生不出孩子,婚後一年,令婆婆啞然
    這時才發現,許多條件好些的男人,到了這個年齡,大多已結婚了。剩下的男人,不是說沒有好男人,但難以從中尋找到自己理想的。因此,一天過一天,一年過一年,依然找不到理想男友的我,轉眼就35歲了!而就在我35歲時,才突然來個了「桃花運」,一位32歲的帥哥走進我的生活。
  • 福奇,你與鍾南山只有一點不同
    但面對如此優渥的條件,他卻說:「是祖國送我來的,祖國正在需要我,我的事業在中國!」國家這麼困難還給我們機會出去留學,從來沒想過不回來,學了以後就得回來提高我們國家的科學水平,這就是當時還是留學生的鐘南山的想法。回國後的鐘南山致力於國內醫學事業發展,從教數十年,成為了一位桃李滿天下、銳意創新的教學名師。
  • 病毒中的逆行者84歲鍾南山:你們在家好好過年,我去武漢好好上班
    那一年,鍾南山已經67歲。沒有人知道,這次發布會前一天,他回鄉祭祖,在父親的墳前沉默許久,然後決定在第二天的發布會上,向公眾說出肺腑之言。生長於醫學世家,他從小對於治病救人、救死扶傷有著堅定的願望。中國著名兒科專家 鍾世藩小時候,他的父親自費買來小白鼠在書房做實驗,鍾南山的醫學啟蒙從此開始。那時有人來找他的父親,附近街坊都會說:「聞到老鼠味最大的那家就是。」
  • 閃電神攜手鍾南山醫學基金會,百萬消毒物資助力學校消毒防疫
    作為消毒用品行業領軍品牌,繼2月份捐贈百萬消毒物資馳援湖北抗疫一線之後,4月8日廣東「閃電神」宣布再度攜手鍾南山醫學基金會向廣東教育系統捐贈價值100萬的二氧化氯消毒物資。閃電神相關負責人表示,本次捐贈旨在為即將複課的廣東學子創造一個安全健康的學習環境,同時為學生們的健康保駕護航。
  • 鍾南山院士一家三代,代代優秀,鍾家的家風裡到底藏著什麼秘密?
    在鍾南山的印象裡,父親是一名嚴父,在飯桌上都不太說話,但只要說話便是非常有分量的;母親要隨和一些,是非常善良賢惠的。 其實鍾南山院士小時候也很調皮。 他曾經學著武俠人物,在自己樓下撐著傘從三樓跳下,好在樓底是一大片草坪,才沒有發生危險。
  • 《鍾南山》:耄耋是什麼?我還年輕
    讓我們跟隨這些珍貴影像,從跨越17年的兩次疫情為坐標,回顧鍾南山八十多年來人生的奮鬥歷程,共同領略獨特視角下的國士擔當精神!一、永不服老我還年輕在鍾南山83歲生日會上,他演講道:「今年慶祝國慶,70周年,我的願望就是(國慶)80周年的時候。希望80周年的時候還有機會跟大家講講話,也可能那個時候是要抬上來,現在為止自我感覺還可以。」
  • 看鐘南山的成長史,才知道家庭真的影響一生!請把這8個故事講給孩子聽
    05 35歲的危機 出身醫學世家,又是北京醫學院最優秀的學生,鍾南山的醫學之路本該是一片坦途。但在那個特殊年代,個人的命運只能任憑時代大潮裹挾。
  • 這才是國際巨星!馬卡報盛讚鍾南山:體育界失去一位偉大的運動員
    那就是他們專門撰文報導了中國的鐘南山院士。並且,他們以「一個醫生的傳奇生涯」來表述鍾南山在體育項目上的成就,並稱之為「體育界失去了一位偉大的運動員。《馬卡報》說:「當時,鍾南山除了當醫生,還有體壇這一選擇方向。最終他選擇成為了一名醫生後,體育界失去了一位偉大的運動員,因為當時鐘南山已經打破了男子400米跨欄項目的全國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