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鍾南山,我是一名胸肺科的醫生

2020-11-15 中國青年網

昨晚,央視播出了最新一期

故事裡的中國》。

鍾南山的兒子鍾惟德在節目中

隔空喊話「父親」,

希望父親能夠看到這段

6個月前他拍攝的一段視頻。

節目播出後,

這段惹人淚目的視頻很快登頂

微博熱搜第一!

這段只有短短幾十秒的視頻,

是鍾惟德在今年5月

回家看望84歲的母親時

偷偷用手機拍攝的。

當時的廣州已經非常熱了,

鍾惟德路過家附近的體育場時,

看到84歲的母親,

正頂著中午12點最烈的太陽,

獨自一人在空蕩蕩的籃球上

不停地運球、投籃……

母親投籃的動作

不再像年輕時那樣矯健,

籃球也不怎麼乖乖聽話,

但她像一個不服輸的小孩,

一次又一次將籃球擲向籃筐……

那一刻,鍾惟德突然有一些心酸,

他看出了母親內心的孤獨,

和對父親的牽掛!

60多年前,李少芬

叱吒國際賽場的「中國女籃」副隊長,

鍾南山整整等了她8年,

才終於等到了結婚的日子;

60多年後,

鍾南山再度披甲上陣!

從1月18日逆行武漢

到4月下旬國內疫情基本控制,

整整3個多月時間,

84歲的鐘南山沒有完整休息過一天;

作為妻子,

李少芬唯一能做的,

就是像過去的60多年時光一樣,

帶著心疼和惦念,

默默守候他……

一個人在52個小時裡能做多少事?

時間回到9個月前……

大家一定都還記得,

1月20日晚,鍾南山與白巖松

那場萬眾矚目的直播連線。

「肯定是有'人傳人'!」

「大家儘量不要去武漢!」

就像17年前的直言不諱,

17年後,鍾南山的這兩句話

如平地驚雷,

成為大部分中國老百姓

對這場新冠疫情最初始的記憶!

然而,今天我們回過頭來

再看這段曾給我們敲響警鐘的訪談,

才會發現,

鏡頭前鍾南山已是非常疲憊!

一個人在52個小時裡能做多少事,

鍾南山的答案讓我們心疼:

1月18日下午5點多,

他跟秘書擠上高鐵餐車,

深夜抵達武漢;

19日前往武漢市金銀潭醫院和

武漢市疾控中心;

當天晚上10點抵達北京開會;

凌晨2點多散會回到酒店休息;

第二天早7:30到國務院匯報工作、

列席一個重要的會議;

下午1:30,全國電視電話疫情防控會議;

下午5點,高級別專家組

新聞發布會;

晚上9點半,

已經忙碌奔波了52個小時的他

又準時坐在鏡頭前,

接受白巖松的直播專訪……

2020年1月19日,鍾南山趕赴武漢金銀潭醫院了解病人收治情況

2004年,他心臟做手術裝了支架;

2007年,心房纖顫逼得他告別籃球場;

2008年他得了甲狀腺炎,

短短兩個月瘦了五公斤……

李少芬總是希望他能休息一會兒,

可她比誰都更明白 :

「勸是勸不住的,

他心中裝著病人的生命,

肩上背負著國家的使命!」

這幾張密密麻麻的圖表,

是疫情期間秘書小蘇給鍾南山

準備的日程安排。

誰家84歲的人,

還這樣咬牙拼命?!

2月27日,他擲地有聲地說:

「我們從不怕外界的罵聲,

這是因為我們對自己有信心!」

3月2日,他帶領火線入黨的

年輕人宣誓:

「現在正是需要黨員站出來的時候!」

3月11日,他與歐洲呼吸學會連線,

對復陽患者是否具有傳染性提出意見。

3月12日,與美國重症監護方面的

專家視頻連線,

分享我國救治經驗。

3月25日,參加中歐抗疫視頻會,

與各國專家一起交流應對策略。

……

接受媒體採訪、回應疫情熱點,

研判疫情走勢,

堅守診治一線,

與各地專家溝通主持撰寫了

一版又一版診療指南……

60天過後,

沒有完整休息過一天的鐘南山,

又一次坐在鏡頭前:

這一次,當他緩緩地說出:

「我們認為我們有信心,

疫情4月底基本控制」時,

享受這句話的是

每一個從這場驚心動魄的戰鬥中

重歸平靜生活的中國人。

「我們有勇士,但我們沒有烈士」

我們常常忘記,

英雄,也是肉體凡軀!

可李少芬清清楚楚地記得,

丈夫上一次這樣連續戰鬥、

累到身體的極限,

還是17年前的那場「非典」疫情……

2003年1月底,

離羊年春節不剩幾天時間,

67歲的鐘南山已經整整38小時沒合眼了!

在檢查完病房之後,

他突然頭暈眼花、身體發燙,

甚至連站都站不穩了……

鍾南山消失了8天,

「那時候我還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

左胸很疼,很虛弱,

拿個碗都會往下掉。

但一直有個信念,就是不能出事!」

回到家,妻子李少芬已經為他

準備好了一切,

臥室成為臨時的隔離病房,

為了方便掛輸液瓶,

她還在門框上釘上了一個釘子。

當時正是疫情最嚴酷的時候,

廣州六家「非典」接診醫院不堪重負,

一批又一批醫務人員倒下。

「醫院是戰場,作為戰士,

我們不衝上去誰上去?」

8天後,整整瘦了一圈的鐘南山

出現在了醫院裡。

他向上級領導請示:

「把最危重的病人送到我這裡來。」

他一次次鼓勵自己的下屬,

白大褂就是鎧甲,

我們就是戰士!

醫院靠的不是一個人,

靠的是大家。

張挪富是跟隨鍾南山30多年的學生,

17年前「非典」爆發初期,

因為對病毒了解不夠,

一直戰鬥在一線的他,

曾被「非典」擊倒!

2003年,廣州,張挪富感染「非典」

直到今天,

張挪富仍清楚地記得

17年前驚心動魄的日日夜夜:

鍾南山帶頭堅持在臨床一線,

醫院所有人分成三個梯隊,

第一梯隊的人倒了第二梯隊上,

第二梯隊倒了第三梯隊上,

病倒的人痊癒後,

重上火線!

在感染「非典」21天痊癒後,

張挪富脫下病號服,

直接換上白大褂,

加入搶救第四批病人的戰鬥……

非典,經歷了193天,

鍾南山帶領的隊伍沒有一個人辭職,

沒有一個人脫崗。

張挪富永遠記得,

67歲的鐘南山曾對全院說:

我們確實付出了一些代價,

我們有勇士,

但我們沒有烈士!

2020年,張挪富接過了

老師的接力棒,

當他作為領隊帶領57名隊員

前往武漢協和醫院西院支援,

看到危重病人

沒有專業的隊伍接管ICU時,

17年前自己親歷的一個個生死瞬間,

全部浮現在眼前……

2020年,武漢,張挪富與同事們在ICU病房

「把最危重的病人送到我這來!」

在武漢,張挪富說了老師

曾經說過的那句話。

接手ICU之後,

真正的戰鬥打響,

十幾個需要插管的危重病人被迅速收治,

鍾南山通過視頻連線系統,

一刻不停地參與危重病人的救治,

具體的指標、

呼吸機的參數、

抗生素的用量都講得非常仔細。

17年過去了,

老師鍾南山仍舊是

張挪富最大的信心和底氣。

在武漢整整戰鬥68天之後,

張挪富帶著57名隊員回到廣州。

那一天,鍾南山早早等候他們,

這個經歷「非典」「新冠」,

兩次與病毒過手較量的漢子,

在看到鍾南山的瞬間,

再也控制不住自己,

雙眼噙滿淚水,

緊緊抱著自己的老師不肯鬆開。

那是肩上的重擔

終於卸下的盡情釋放,

57個隊員背後有57個家庭,

臨走時,他答應老師,

一定保證他們的安全。

68天後,他兌現了承諾,

帶領醫療隊收治危重患者86例,

其中插管患者79例,

大大降低了危重患者病死率,

實現了團隊成員零感染!

這就是醫生,

每天奔波在生與死的跑道上。

「醫生看的不是病,是人命,

醫生靠的也不僅僅是醫術,

是一顆治病救人的心!」

幾十年過去了,

鍾南山始終把父親對他說的這些話

牢牢記在心裡……

直到35歲那年

鍾南山的醫生生涯才開始起步

1936年10月20日,

鍾南山出生於

南京的一個醫學家庭。

父親鍾世藩是醫學博士、

我國著名兒科專家;

母親畢業於協和醫科大學、

是廣東省腫瘤醫院副院長。

我們以為他一定是天選之才:

19歲以優異成績考上了北京醫學院,

23歲打破了四百米欄的全國記錄,

27歲迎娶中國女籃副隊長李少芬。

……

看似人生處處掌聲響起,

然而最終選擇了醫生道路的鐘南山,

走得異常艱難、坎坷。

從1960年到1970年的10年間,

他當過輔導員、下過鄉,

甚至當過燒鍋爐的工人。

結婚後,身在北京的鐘南山,

與回到廣州的妻子遠隔千裡。

為了年幼的兒子,

為了贍養家中的老人,

已經34歲的李少芬,

重新穿上運動鞋,

在籃球隊又打比賽又當教練。

1971年,鍾南山才終於

從北京調回廣州,

成為急診室的一名醫生。

已經35歲了,

當很多同齡人已經所有成就時,

鍾南山的醫生生涯才剛剛起步,

他發誓,

把失去的10年追回來。

鍾南山拿出了搏命的精神,

他像一個剛開始識字的小學生一樣,

老老實實、認認真真從頭學!

跟著同事學看病,

看同行醫生如何檢查病人,

夜間獨自到心電圖室,

慢慢地看、慢慢地研究。

8個月豁了命地苦學,

鍾南山瘦了20多斤,

原本粗壯的體格瘦成了衣服架子……

1979年,已經在呼吸疾病領域

嶄露頭角的鐘南山,

抓住了一次寶貴的學習機會,

在改革開放後教育部組織的

第一次公費出國留學考試中,

他在無數人中脫穎而出。

這一年,他已經43歲了……

鍾南山又得離開家了。

儘管李少芬捨不得丈夫走,

但她知道這是他付諸一生的夢想,

她又一次堅定地站在他身後,

毫無怨言地撐起一個家!

剛到英國的時候,

因為西方國家長期對中國存在偏見,

他們甚至不承認鍾南山的醫生資格。

鍾南山做了兩件事,

讓英國人刮目相看!

第一件事:他發現實驗室

有一臺儀器是不準確的,

他從自己身上抽血,

用抽出來的800毫升血做了近30次試驗,

才終於校正了這臺儀器。

第二件事:他通過這臺儀器,

一邊大量吸入一氧化碳,

一邊進行抽血測驗,

直到血紅蛋白中一氧化碳的濃度達到22%,

相當於連續吸了100支煙,

已經是人體能承受的極限時,

他的試驗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鍾南山與導師弗蘭裡教授

鍾南山拿自己的身體

做出的實驗結果,

令英國學術圈的幾位專家驚嘆:

「他來自中國!」

鍾南山興奮地給父親寫信,

一向嚴謹寡言的父親誇讚了他:

南山你做得非常好,

你終於用自己的行動讓外國人明白

我們中國的醫生

也是很優秀的科學家!

那一年,鍾南山45歲了,

這是他自記事起,

第一次獲得父親的表揚。

50多年前,父親放棄了在美國優越的

工作與生活環境,毅然回國;

而被導師極力挽留的鐘南山,

與父親當年的步履一致:

我的事業在中國,

我的妻子還在等我回家……

我的脈搏沒有一刻

不是緊貼著祖國!

一番番挺身而出,

一次次說出真相,

一回又一回淌下熱淚……

有些人,仿佛只是轉身的剎那,

為國奉獻已是一生。

2020年9月8日,

身戴「共和國勳章」的鐘南山

步履堅定地走到發言臺前:

我叫鍾南山,

我是一名胸肺科的醫生!

那一天,當他說到

「欣逢盛世當不負盛世」時,

語調突然哽咽,

眼圈有些泛紅……

不知道他動容的這一刻,

是否是因為想到了自己幼年的經歷。

他不到1歲時,

被日軍的轟炸埋在廢墟裡,

是母親和外婆徒手扒開瓦礫,

才救回他的命;

1937年冬天,南京淪陷前夕,

是父親果斷帶著全家連夜逃離,

一路風餐露宿、顛沛流離逃到貴陽,

才僥倖躲過了南京大屠殺……

「我的脈搏沒有一刻,

不是緊貼著祖國!」

他經歷過舊中國

對待人命的潦草與不堪,

也見證了共產黨領導下的新中國,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為了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生命安全,

可以不惜一切代價!

他經歷過舊中國

分崩離析、任人宰割的苦難屈辱,

也親身經歷了新中國

一步步從貧窮落後走向繁榮富強,

目睹了14億中國人民

緊緊抱團、眾志成城,

每一個人都是抗擊疫情的偉大戰士!

他說起武漢人民紛紛推開窗戶,

高唱國歌、高喊「武漢加油」時,

眼角浸滿淚水;

他與4.2萬逆行的白衣天使,

湖北54萬、全國200多萬

戰鬥在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一起,

誓死不退!

他擲地有聲地高呼:

什麼是最大的人權?

人的命是最重要的人權。

獲得共和國勳章後,

84歲的他做的第一件事是請戰:

建立一個更有實效

更有戰鬥力的國家突發性

公共衛生事件防控的平臺!

胸肺科醫生鍾南山

有人說他是院士、是國士,

有人說他是鬥士、是英雄,

鍾南山自己卻說:

「我不過就是一個看病的大夫!」

妻子李少芬偶爾會輕聲「抱怨」:

「他的心都在病人身上!」

年逾八十,胸肺科醫生鍾南山

依然堅持每周半天出診、

半天查房;

為了去醫院上班方便,

他與妻子住在醫院院內的老舊房子裡,

20多年沒有搬過家。

曾經,為了支持李少芬的籃球事業,

鍾南山整整等了8年,

才終於等到了結婚的日子;

在結婚之後的幾十年裡,

又變成了李少芬等待他回家。

幾十年婚姻生活裡,

兩人最浪漫的事就是一起打籃球,

她來當裁判,

他在賽場揮汗如雨!

他們偶爾也會發生爭吵,

爭吵總是因為鍾南山工作太忙,

沒有時間休息;

可每次爭吵到最後,

又總是李少芬妥協。

但李少芬有自己的「鬥爭」策略,

為了讓鍾南山在11點前躺下睡覺,

她把客廳裡的掛鍾

調快了5分鐘。

鍾南山常常說走就走,

這次新冠疫情,

包括乘高鐵去武漢,

李少芬都是從媒體上看到的。

李少芬也很少過問鍾南山忙什麼。

「我現在手機玩得不錯了,

你去哪兒了我都從手機上看到了,

用不著你講!」

沒有山盟海誓,

也沒有什麼甜言蜜語,

但這份心照不宣的默契,

長達66年相互支持、彼此守候,

成就了兩個人最好的愛情。

我們永遠也忘不了,

在這個不平凡的2020年,

他陪我們一起經歷了驚濤駭浪,

又和我們一起回歸平靜。

這一年,他太累了,

這一年,她等候得太久了……

在《故事裡的中國》節目中,

主持人撒貝寧問鍾惟德:

父親看過你拍的這段視頻嗎?

鍾惟德笑著回答:

「沒給他看過,

希望他能準時收看節目,

以後早一點回家……」

此刻,我們能想像到的最美的畫面,

就是在下一秒,

鍾南山走進視頻的畫面裡,

接過妻子手裡的籃球……

謝謝您,

醫生鍾南山!

來源:共青團中央

相關焦點

  • 「我叫鍾南山,我是一名胸肺科的醫生」
    從北京調回廣州,成為急診室的一名醫生步履堅定地走到發言臺前:我叫鍾南山,我是一名胸肺科的醫生!胸肺科醫生鍾南山年逾八十,胸肺科醫生鍾南山
  • 鍾南山:我很期待抗疫電影《中國醫生》
    即將拍攝的抗疫主題電影《中國醫生》,將電影的鏡頭聚焦以鍾南山院士為代表的這一批醫生群像,彰顯中國抗疫精神。鍾南山院士對博納影業一行的到來表示歡迎,分享了當前國際疫情防控的意見和建議,同時對《中國醫生》電影製作提出了期望和要求。現在需要提升士氣、疏導心理的方法「我相信人永遠比病毒聰明。」
  • 中午12點,84歲的她在籃球場等鍾南山回家吃飯:相守57年,好的夫妻不過是互相成全
    你懂我,我懂你,雙向奔赴的愛情,其實並不需要言語的鋪墊和解釋。後來,李少芬經常需要代表國家去各國打比賽,還要參加集體訓練,與鍾南山見面的機會更少了。除了開出超高的薪水外,還提供一邊比賽,一邊週遊世界的機會。二是她知道,在遙遠的祖國土地,有一個叫鍾南山的人在痴痴等候。鍾南山呢,在李少芬週遊世界打比賽的時候,還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醫學院教員。
  • 鍾南山的年終獎,我給不起
    「我想來想去,只不過還是個醫生。」 會診結束,助理告訴他, 廣醫附一醫院第二批支援武漢的醫生正要出發, 鍾南山立刻前去相送, 這一批醫生的領隊, 是跟隨鍾南山近30年的學生,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副院長
  • 揭秘83歲鍾南山背景?母親生於鼓浪嶼首富之家,曾在美國進修醫學
    」鍾南山院士向全院師生分享教書育人的感悟「常聽人把教師比作蠟燭,一輩子照亮別人,毀滅自己,我看這句話只有一半是對的,教師照亮了別人,但另一方面不是毀滅,而是體現自身價值,我覺得這個是最重要的。鍾南山的大姨媽廖素琴是「上海第一醫院」營養室主任,廖素琴的丈夫戴天佑是著名的肺科專家,他們的兒子,也就是鍾南山的表哥戴尅戎(戴克戎)是骨科生物力學專家,也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的舅舅廖永廉是「原上海聖約翰大學」醫學博士,回鼓浪嶼後成為原設於鼓浪嶼的「廈門第二醫院」內科主任。鍾南山的舅媽陳錦彩一輩子古道熱腸,鼓浪嶼人都稱她「廖醫生娘」,他們夫婦倆一直深受老鼓浪嶼人的稱道和感佩。
  • 我曾去鍾南山女兒家做客:平凡而傑出的一家人
    有一天,我和幾位朋友在位於廣州環市東路的一家酒吧聚會,結識了一位美國朋友。這位美國朋友身材中等、敦厚,面相樸實,我們用英語交談起來。他說妻子是廣州人,老丈人在中國非常有名。我問他老丈人叫什麼名字?他回答:「鍾南山」!的確是如雷貫耳。如果說以前鍾南山的盛名僅限於醫療界,經歷了非典,鍾南山已經成為一位家喻戶曉的公眾人物。
  • 美國新冠去世的叔叔和中國肺科醫生的父親
    2020年7月22日星期三美東時間5:01,《紐約時報》評論版發表北京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評論文章:《新冠去世的叔叔和肺科醫生的父親》。中文的8因其音似「發」而被視為幸運的數字、444似「死」為壞數字, 520 似「我愛你」。
  • 鍾南山:我的醫學事業,其實是從36歲那一年才開始
    03年非典時期,鍾南山有句擲地有聲的話:"患者的生命重如泰山,醫院就是戰場,醫生就是一名戰士。戰士不上前線,誰上?"鼠年春節,武漢爆發疫情,形勢危急,人們重又想起了非典和鍾南山這個抗疫老兵。在那段特殊的年代裡,鍾南山不得不忍痛去上山下鄉,下車間當學徒工。但鍾南山從來沒有氣餒,他見縫插針偷偷學習,儘管讀到的書很少,獲取知識的途徑有限。1971年,鍾南山的人生迎來轉機,就在這年秋天,他離開北京南下廣州,終於穿上夢想已久的白大褂,成為廣州第四人民醫院急診科一名醫生。
  • 我是一名腫瘤外科醫生,我推薦的這本書叫《癌症傳》……
    ,叫《癌症傳》。我是一名腫瘤外科醫生,我每天面對的敵人都是癌症,藉此機會跟大家聊一聊,我們手術刀與癌症的戰爭……」成興華,上海市胸科醫院腫瘤外科副主任醫師、研究員,他也是上海圖書館評選出的2019年度「十佳知識分享人」。話匣妹在上海市胸科醫院見到他時,成興華剛為住院病人查完房,就近尋一處安靜的辦公室見縫插針接受採訪。
  • 袁隆平:我很感謝林大夫,還有鍾南山說我沒有不良病變
    袁隆平院士的1930年,是林巧稚剛剛從協和醫學院博士畢業留校當婦產科醫生的第一年。她大概不會想到,她接生的這個還沒來得及取名字,只以「袁小孩」做代號的嬰兒,多年以後會成為雜交水稻之父,讓十幾億中國人的飯碗裡都能裝得上晶瑩可口的白米飯。
  • 專訪鍾南山院士:「醫生看的不是病,而是病人」
    醫生看的不是病,而是病人  專訪院士鍾南山4月4日,鍾南山在廣州醫科大學越秀校區接受中國紀檢監察報、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專訪。本報記者 張銳 攝  清明節三天假期,84歲的鐘南山一直在位於廣州醫科大學越秀校區的辦公室工作。
  • 鍾南山就廣醫二院醫生被打事件發聲:要嚴肅處理
    鍾南山院士就廣醫二院醫生被打事件發聲:「這起事件是非常明確的是與非的問題,因為患者家屬要求把遺體搬回家,但這是違法的。」昨日,鍾南山院士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打人者涉嫌犯了人身傷害罪和擾亂公共秩序罪,一定要嚴肅處理。
  • 鍾南山:人永遠比病毒聰明,很期待電影《中國醫生》
    近日,鍾南山院士與中國影協副主席、博納影業董事長於冬,著名導演劉偉強等一行,就抗疫主題電影《中國醫生》(暫定名)的拍攝製作進行了交流。交流中,鍾南山院士分享了對當前國際疫情防控的意見和建議,他認為面對病毒人類掌握著一定的主動權,但當前國際疫情形勢仍未緩解,對人產生的心理影響需及時排解。同時,他也表達了對《中國醫生》電影製作的期望和要求。
  • 鍾南山哽咽說什麼都壓不倒中國人 熱搜第一致敬人民英雄!
    今天#鍾南山哽咽說什麼都壓不倒中國人#佔據微博熱搜第一↓↓據央視新聞,回憶武漢戰疫最艱難的時刻,鍾南山說,自己在武漢的學生曾發來信息,小區居民們唱著國歌,高喊「武漢加油」。說著說著,鍾南山紅了眼眶。獲授「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今早的大會上鍾南山的發言也觸動無數人以下為鍾南山發言全文↓↓「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鍾南山:
  • 鍾南山院士掛號費1200元,頂尖知識比不上一顆醫用螺絲!這也叫貴?
    看到網上有人說鍾南山院士1200元的掛號費太貴了!這讓我有點無語,半個業內人士告訴大家一個情況。算是一點醫療界的小科普吧(非臨床醫生,原來在國內知名醫院做小後勤,說的不對歡迎指正)。先分享一則有趣的新聞消息:一名男子在美國進行了「新型冠狀病毒」測試後,收到了3500美元的醫療帳單。
  • 儘管傷醫事件如此嚴重,來生我還是想做醫生
    2020年01月20日,鍾南山院士臨危受命,前往武漢再次掛帥出徵。而在同一天朝陽醫院傷醫事件讓人心痛不已。作為醫生要對抗的不止是細菌,病毒等疾病,還要對抗醫鬧等傷醫事件。儘管如此,我還是想說:來生我還是想做醫生。
  • 抗疫電影《中國醫生》將開拍,鍾南山院士籤名支持
    「更多採訪一線埋頭苦幹的醫務人員」據介紹,即將拍攝的抗疫主題電影《中國醫生》,將會把鏡頭聚焦以鍾南山為代表的醫生群像,彰顯中國抗疫精神。在座談交流中,鍾南山對《中國醫生》電影製作提出了期望。「我很期待,希望你們不僅要走訪一些拋頭露面比較多的專家,還要更多地採訪在一線埋頭苦幹的醫務人員,他們是大多數。」鍾南山表示,他之前看過《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認為以普通人視角講述大格局故事的方法就很好。「現在一些國外朋友對中國還是有一些誤解。」
  • 鍾南山身邊的年輕人
    在廣醫一院,在鍾南山身邊,像桑嶺這樣的年輕醫生還有很多。  逆行中展現家國情懷  「我作為學生,年輕又是黨員,在危難時刻怎能不跟上去」  日曆翻回到1月23日。  一早起床,桑嶺正習慣性地刷著手機,一個消息跳進眼帘:離漢通道關閉。
  • 2003年清明,鍾南山站在父親墓前:「我要說出真相嗎?」
    1981年,他的導師弗裡蘭教授致信中國駐英大使館:「在我的學術生涯中,曾經與許多國家的學者合作過,但我坦率地說,從未遇見一個學者,像鍾(南山)醫生這樣勤奮,合作得這樣好,這樣卓有成效。」  鍾世藩表揚鍾南山:「你用行動讓外國人明白了:中國人並非一無是處。」這是父親第一次表揚鍾南山。鍾南山的留學生活結束時,校方專門派人勸說鍾南山,請他留校工作。
  • 鍾南山院士談電影《中國醫生》:用真正的人文精神打動觀眾
    、導演劉偉強在廣州與鍾南山院士就由博納影業集團出品發行的抗疫題材影片《中國醫生》的拍攝製作工作,專門舉行了座談會。鍾南山參加座談會於冬、劉偉強、鍾南山與會人員合影留念導演劉偉強帶領電影《中國機長》原班人馬籌拍電影《中國醫生》鍾南山院士亦對電影的拍攝提出了期待和希望:「我很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