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古城,一個不收門票的古城,還有建於明洪武年間的小天安門

2020-12-25 旅行中的青藤

建水縣,位於雲南省南部紅河北岸,隸屬於紅河州,建水是雲南邊陲的歷史文化名城,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重點風景名勝區,也是蜚聲海內外的旅遊勝地。素有「文獻名邦」、「滇南鄒魯」之稱。

建水古城,是一座有著深厚歷史的文化名城,位於紅河州建水縣境內。古城內各種古建築精美且保存完好,城內有保存完好的精美古建築50餘座。被稱之為「古建築博物館」和「民居博物館」。

建水古城古稱臨安,始建於唐代,距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建水古城最早為南詔時修築的土城,明洪武年間擴建為磚城,建水因為古時有眾多南宋遺臣被流放至此,所以這座古城也是一座文化小城,歷史和文化底蘊都很深厚。

建水文廟,始建於公元1285年,佔地約7.6萬平方米,在中國首屈一指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文廟,規模宏大的號稱"雲南第一"。是目前除山東曲阜孔廟和北京孔廟外的第三大孔廟。

朝陽樓又稱迎暉門,位於建水縣中心建中路的東端,具有六百多年歷史,是建水古城的地標性建築。城樓由48根大柱子和無數根粗大的木頭搭建而成。聽說比天安門城樓的建造的時間還要早,所以也有了「小天安門」的稱號,朝陽樓正面懸掛著「雄鎮東南」的巨匾。

臨安府署位於雲南建水古城核心區域、毗鄰建水文廟,是明清兩代的「府」級官署建築,始建於明洪武十五年),歷經明、清兩代8次增修擴建,至今已有630餘年的可考歷史。臨安府署即是明清時期滇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中國古代吏治建設的見證。

雲南建水紫陶是中國四大名陶之一,紫陶文化源遠流長,有「堅如鐵、明如水、潤如玉、聲如磬」之譽。建水紫陶採用全手工製作,原料採用天然泥土無毒無害,所以在建水老街上,有很多賣紫陶的商鋪。

建水是一座歷史文化古城,在雲南的眾多縣城中,是文化氣息較為濃重的小縣城。雲南有著獨特的少數民族文化,所有的旅遊景點幾乎都在宣揚少數民族文化。

而建水又是少有的受漢文化影響較深的小城。所以在建水,你不會覺得和當地人有什麼差距,整個小城都用雲南紅河方言交流,很少聽到少數民族語言。

下面的圖片是雲南十八怪中的又一怪,「火筒能當水菸袋」,雲南自古就是菸草大省,民間想出各種各樣的吸菸法子,如煙杆、菸袋等,皆以竹子製成。菸袋深得民間喜愛,源於筒裡的水可以將煙的焦油過濾,吸起來更加清涼香醇。只不過現在已經改良了,不用竹筒而改用鐵皮做成的水煙筒了。

建水其他的景點還有:朱家花園,團山村,十七孔橋,米軌火車,建水豆腐等,這些景點的介紹,將在以後的幾期為大家分享,希望大家能喜歡,喜歡的朋友請關注我,謝謝!

相關焦點

  • 讓人「魂牽夢繞」的建水古城,至今還未受到商業化「侵蝕」!
    我國是旅遊大國,如果想要出去走走,從來都不愁沒地去;隨著人們出行次數的增多,很多著名的景點都是大家耳熟能詳了,那些有名的景點到了節假日,清一色的人山人海的景象。小編是實在不喜歡人特別多的地方,比如上海外灘、九寨溝等;人很擁擠,就有種呼吸節奏加快、甚至喘不過氣的感覺。
  • 千年臨安古城建水十大院落之一,建於民國年間的竹葉軒客棧
    竹葉軒是千年臨安古城建水「十大院落」之一,佔地近800平米,建築面積近1200平米,鬧中取靜,竹葉軒始建於民國年間,是一個典型的兩進四合院建築,整個院落由前院、後院、和耳樓組成。2016年「竹葉軒」作為建水縣十座示範性傳統民居保護修繕項目中的一個重點院落,按照民國時期傳統民居的特色進行修繕。
  • 建水我的家鄉,我驕傲!已傳瘋了,建水人都雄起!
    建水沒啥值得驕傲的,也就有一個朝陽樓比北京天安門早建28年建水沒有是什麼府之類的,就有一個回新納樓司署,明洪武十五年(1382)被朝廷授予「納樓茶甸副長官司」還有一個古城小卷粉還有一個看起來吃飯不多的地方,叫香滿樓,被稱為「建水第一樓」
  • 中國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古城,曾被稱為中國華爾街,不收門票
    旅行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如果有時間的話,想去哪裡旅行,看看山水風景,看看當地的古城村,說到古城,首先想到的是哪個?被稱為泡妞之都的麗江古城、文藝青年必去的鳳凰古城,正是這些古城的聲譽太大了,這些都太喧鬧了。
  • 漳州銅山古城武廟,始建於明洪武年間,今已是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坐落於銅山古城東門的東山關帝廟,又稱武廟,是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據廟內大殿《鼎建銅城關王廟記》碑銘記載,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建銅山城,以防倭寇,刻像祀之,以護官兵。《銅山志》載:洪武二十二年,江夏侯周公立祠奉祀, 祠曰「保安堂」。
  • 中國最「良心」的古城,堅持不收門票,遊客:晚上來比白天更美
    對於河南洛陽,很多人對它最多的印象就是牡丹,一句「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是古人對洛陽的讚譽,而在河南洛陽有這樣一個景區,花費了上百億打造,但不收遊客們一分錢,這算是良心景區了吧,它也被網友稱為河南「最良心」的古城。
  • 這次咱們家鄉建水,又火了!不信,你就看看~
    建水境內河流眾多,明代以後才形成一個一個的壩子,水井大約也是在那時候多起來的。朝陽樓上懸掛的洪武年間鑄造的銅鐘,傳為當年一個像濟公一樣的機智人物瘋搖城以草繩懸掛,曾囑在他離去七日後方可撞鐘,但撞鐘人一天後便撞鐘,故今洪武銅鐘可聲傳一天路程之內。
  • 湖南「最美」四大古城,除了鳳凰古城,還有這三個但去過的人不多
    鳳凰古城位於西南自治州西南部,由苗族、漢族、土家族等28個民族組成,典型的少數民族聚居區,人口50,000人,被紐西蘭作家路易·埃利譽為中國最美麗的小城市、湖南十大文化遺產之一,鳳凰古城和張家界是湖南旅遊的兩張名片,人們已經對它了如指掌,是著名作家沈從文的故鄉,這裡有美麗的廟姑娘,有很有特色的跳板和清澈的頭河。
  • 陳凱歌拍戲耗資12億修古城,結果電影沒火,古城靠收門票大賺特賺
    該有就是執導了《紅高粱》、《秋菊打官司》等著名影片的張藝謀,相較於現在很多影片停留於外在,張藝謀的電影更加的內斂,每看一次都有新的感覺,當然在捧人方面,張藝謀捧出的「謀女郎」也是不在少數。不就是因為資金不足嗎。可見拍影視作品對於資金的依賴,可到了陳凱歌這裡可好,修古城拍戲,當真是大手筆。
  • 厲害了word大建水,跟隨爸爸去哪兒4來看看那些影視綜藝裡的建水
    根據小編得到的最新消息:今天的爸爸去哪兒將把朱家花園的內容提前!快來拭目以待吧!下面,小編就為大家盤點一番,那些年,在建水取景拍攝的電視劇or綜藝。古城東門朝陽樓,建水古城的標誌,與北京天安門的建築風格如出一轍,建於1389年,比北京天安門早建28年,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有「小天安門」之稱,是祖國邊睡古老軍事重鎮的象徵。生活就像朝陽樓生活在喧囂熱鬧之中,也要學會給自己一方心的安寧。
  • 我國「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古城,被譽為中國華爾街,不收門票
    悠久的歷史,造就了我國無限的魅力,在疆土遼闊的中國,實屬有著太多風景名勝,而在旅遊業日益興盛的趨勢下,相信究竟應該選擇一處什麼樣的旅行勝地,就會讓夥伴們感到十分迷茫了,那麼今天就讓小編來為大家推薦一處吧,它是國內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古城,更是曾被稱為中國的華爾街。
  • 中國建了一座特色古城——山西忻州古城,好地方
    還有其他眾多大大小小的景點,這就是著名的晉北鎖鑰,忻州市。近代以來忻州文化積澱深厚,傳統民間藝術源遠流長,有「摔跤之鄉」的美譽,當地農村廟會上每次都有摔跤比賽的習俗,也叫撓羊賽,最初的頭名的獎品是一頭羊,現在已流於形式,成了農閒時重要的文娛活動。當地還流傳有二人臺等歌舞形式表演,有民歌海洋之稱。
  • 紀錄片《秀山古城》3D動畫還原200多年前的秀山古城
    經過前期精細的選材、拍攝、剪輯等,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大型紀錄片《記住鄉愁》第六季之《秀山古城》,將於2月28日晚8點在央視4套(中文國際頻道)播出。  據悉,《記住鄉愁》第六季聚焦古城,以中華大地上歷史底蘊深厚、文化積澱豐富的古城為拍攝主體,講述一座座古城在歷史長河中的榮辱興衰,記錄一座座古老卻充滿活力的古城,為城市留住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
  • 我國「最小」的古城,僅有0.014平方公裡,走完只要兩分鐘
    達濠袖珍古城位於濠城,是一處隱蔽於鬧市與新樓間的古蹟,是全國唯一面積最小且保存最完好的袖珍古城,建於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據有關史料記載,當年古城興建歷時一年半,牆高5米,周長429米,城內面積只有14000平方米,堪稱各類古城中的「小不點」。
  • 武漢周邊有座低調古城,歷史悠久底蘊深厚,風景優美遊客卻不多
    提到古城時,喜歡在大江南北旅行的遊客大部分都會想起麗江古城、陝西平遙古城、鳳凰古城。他們都歷史悠久,都有各自的特色文化。還有一些古城一直很安靜。雖然有著非常古老的歷史文化,古城也有不少雄偉壯觀的獨特之處,但位於武漢周圍的荊州古城是這樣一個鮮為人知的特色古城。
  • 我國四大古城之一,做了700多年州府,現在只是一個縣
    在歙縣還有一座徽州古城,是當地最知名的旅遊景區之一。徽州古城與山西的平遙古城、雲南的麗江古城和四川閬中古城一起,並稱為我國保留最完好的四大古城,然而跟其他幾座古城相比,徽州古城的遊客並不多,很多時候是冷冷清清的。
  • 平遙古城驚豔世界,但卻不收門票,成為著名的旅遊景點
    中國的古代城市還有很多景點,其中一些是皇帝居住的房子,以及其他歷史悠久的古建築,這些都得到了很好的保護,成為當今著名的旅遊景點。眾所周知,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悠久,也有許多保存完好的名勝古蹟。許多人喜歡四處看看,欣賞不同的古城風景。
  • 大理古城,崇聖三塔,尋覓民族特色的瑰麗之花
    大理古城位於雲南西部地區。其歷史可追溯到唐朝的天寶年間,其時南詔王閣邏鳳在此築城,名為羊苴咩城,並將其定為新都。古城始建於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在唐、宋500多年的歷史中一直是雲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文獻樓始建於清朝康熙年間。